语言与认知1

合集下载

幼儿培养的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幼儿培养的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幼儿培养的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语言的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通过有效的幼儿培养能够同时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

一、早期的语言发展在幼儿的早期语言发展中,他们通常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感官刺激来产生语言的意愿和表达。

例如,他们通过触摸、咀嚼、握住物品等方式来感知和了解物体的特性,进而形成对物体的命名。

同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环境也会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熟悉的家庭语言、亲密的语言交流以及对于幼儿发音的正确引导,都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一对相互依赖的关系。

幼儿在语言发展的同时,也在认知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幼儿能够认知并理解事物的属性、特点以及相互关系,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同时,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看法,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

三、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1. 创设有益的语言环境:给予幼儿充分的语言刺激和机会,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如绘本、故事会等,以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和词汇量。

2. 赋予幼儿有效的语言引导:幼儿在语言发展的初期,父母和教师应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型,帮助幼儿正确地学习和使用语言,引导他们逐渐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

3. 注重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激发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4. 开展语言游戏和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5. 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在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认知语言学1

认知语言学1

这些识解以我们实际上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自行车 和汽车为前提。
3.Categorization (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classifying our experiences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based on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范畴化是基于人类经验的异同将我们的经验划分成 不同的类型。 •There are three levels in categories: the basic level, the super-ordinate level, and the subordinate level.
The figure-ground alignment seems to apply to space with the ground as the prepositional object and the preposition expressing the spatial relational configuration. It also applies to our perception of moving objects. Since the moving object is typically the most prominent one, because it is moving, it is typically the figure, while the remaining stimuli constituent the ground.图形-背景关系似乎可以运用于空间研究,背景充当
约翰逊把意象图式定义为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 动态模式。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

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

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

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

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

语言_认知_隐喻_胡壮麟.

语言_认知_隐喻_胡壮麟.

语言·认知·隐喻胡壮麟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

语言符号的应用方便并推动了这个过程。

当代学者已认识到,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创造性得益于隐喻在概念上的形成和使用,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使用隐喻。

这一认识已大大超越了把隐喻单纯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的传统。

其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已把隐喻作为一种手段,争相从其他学科获得启示,从而保证本学科在二十一世纪获得更大发展。

关键词:隐喻 认知 语言 符号1. 语言与认知人类文明的进化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知的积累和深化过程。

我们对人类祖先如何有效地认识世界了解甚微,今天只能依靠考古发现的动物遗骨、石片、器皿和埋葬方式等线索来推断人类祖先的文化型式和认知水平,但没有人会怀疑认知有赖于大脑的思维活动。

如图1所示。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论定,如果说认识制造工具和发现火的功用是人类祖先智慧最早闪现的火花,那么通过语言沟通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传递继承人类所积聚的文化,可以说这是我们祖先的又一伟大创造,而当语言由口头语言发展到书面语言时,人类终于进入了有史文明的阶段。

由于不同言语社团使用不同语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

反之,世界通过语言的折射,使操不同语言的社团对同一概念的认识有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Sapir-Who rf的理论基本上反映了语言与认知的这个特殊关系。

因此,图1可扩展成图2,即在人类社会使用语言后,语言是沟通认知与世界的主要手段。

同时,语言已构成文化的最主要成分,这时的文化更多的是语言的积淀。

50中国·广州现代外语 1997年第4期(总第78期):1-16页Language,Cognition and MetaphorHu ZhuanglinT 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a cog nitiv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objective and subjective.No o ne would query the unique role played by the mental activities of the human brain.If the discovery of fire and the making of tools were the earliest flashes of human intellect,the use of linguistic sig ns was one more epo ch-making invention of our fo refathers.T his enabled our ancesto rs to pass on their accumulated know l-edg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 ther.When the linguistic signs developed from speech to w riting,man en-tered the real stag e of nguage served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world and cognition.How could we use languag e to know the w orld effectively?M artinet's double ar ticulation theory gave us a satisfactory answ er in the sense that multiple meaning could be ex pressed by infinite combina tio ns of sounds and monemes.As fo r the relation between verbal signs and meaning,it is the catego rization theory and the subsequent prototype theory that impar t the symbolic function to languag e.However,this is merely a picture of static depiction;a particular ideational category is realized by a particular linguistic sig n.In fact,the practical situation is much more complex as the world has been changing,and our range of cogni-tio n has been extending and deepening.Consequently,the o riginal categories could no lo nger reflect the new changing wo rld.Where do the new catego ries and new concepts come from?In the meantime,how could the original linguistic signs represent those new categories and new concepts we are now familiar with?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poly semy and novelty of ling uistic sig ns benefit from the creation of metaphors,which are co nventional and omnipresent in human life.T hat is to say,the traditional recogni-tio n of seeing metaphors merely as a rheto rical device is no lo nger valid.T he cataly st leading to ling uistic change is me taphorization.L anguage users metapho rize the meaning of an expression in one domain as one in another.However,it is now understoo d that linguistic metaphorization does not stand by itself.I t is a reflec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ization as observed by Lakoff and Johnson.T he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 we are familiar with today are actually the sediment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past.T hus,the metaphors of the former generation became the conven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ater generation.T here are several approaches to account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 een non-metaphor and metaphor,such as the tension theory,the controversion theory,the deviance theory, and the semantic anomaly theo ry.So far consensus has no t been reached.Since linguistic metaphorizatio n results from conceptual metapho rization,it follow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conceptual metaphorization.How is metapho r produced?How is it understood?How is it verified?It is now understood that metaphor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 n are determined by language users'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which fur ther relate to language users'long-term memory,age and en-vironments.T here is a deeper and more important relation betw een metaphor and cognition.M etaphor is no long er a passive process of realizing our ever-enlarg ing know ledge.I t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helping us fo rm new knowledg e and know the objective world deeper and better.V arious disciplines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ve already kept an eye upon the findings of o ther disciplines by w ay of metaphorization.For in-stance,the no tion of“virus”in medical science is now metaphorized into computer science.T he notion of superhig hw ay in the sector of co mmunications is now metaphrized as info rmation highway in information science.Because of this, scientists have draw n our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metapho riation,which can g uide and develop various disciplines in the21st century.K eywords: metapho r, cognition, lang uage, sign 世界如此之大,人们如何利用语言来有效地认识世界呢?M ar tinet (1962)的双重分节理论作了比较满意的回答,语言形式(语音和词素)在两个层次上的组合表示各种语义。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标题: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引言概述: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个体的综合发展。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通过认知的提升,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反之亦然。

因此,深入了解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一、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1.1 认知能力提升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儿童通过学习认知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

1.2 认知发展促进语言习得的速度研究表明,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加快儿童学习语言的速度。

当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更容易理解语言结构和规则,从而更快地掌握语言技能。

1.3 认知发展对词汇量和语法掌握的影响认知发展与词汇量和语法掌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当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2.1 语言能力提升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是认知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认知信息。

因此,语言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2.2 语言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儿童可以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语言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3 语言发展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儿童可以更快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互动关系3.1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语言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3.2 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互动对儿童综合发展至关重要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的互动关系对于儿童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引用[1,2]

参考文献引用[1,2]

参考文献引用[1,2]参考文献:1.李晓华,张大明.语言与认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范晔,张成亮,杨洪宾,等.认知神经科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概论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而认知则是人类思维和心智活动的核心。

因此,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过程、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探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讨论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语言和认知的相互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之一,通过语言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他人,并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

然而,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理解能力。

在语言习得阶段,儿童从无语到会语的过程中,语言和认知的互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晓华和张大明的研究指出,语言习得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相互依赖,语言的学习可以促进认知的发展,而认知的发展也会促进语言的学习[1]。

儿童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学习语言,这一过程依赖于他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语言的学习也推动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语言的学习,儿童能够表达和组织自己的思想,这对于他们认知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此外,语言在思维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范晔等人的研究探讨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他们提出了“语言相对论”的概念,认为语言结构和语言方式对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和演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

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例如,一些语言中存在更多的时态和语气的变化,因此说这些语言的人更加注重时间的概念和表达,这从侧面反映了语言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上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语言学习对于认知能力的影响。

语言与认知中的力动态系统阐释

语言与认知中的力动态系统阐释

2011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总第192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2语言与认知中的力动态系统阐释韩春兰(滨州学院外语系,山东滨州256600)[摘要]力动态(Force Dynamics)概念是由认知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力动态系统置于认知语义学广阔背景中,用来表征物体间力的互动方式,从而表征我们的动觉系统。

力动态作为一种基本的概念体系普遍存在于语言中,用来构建语言中与力互动相关的概念材料。

力动态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封闭类概念范畴,就像数、体、语气和证据性(Ev-identiality)等范畴一样。

用来表达力动态模式的词汇不仅表示物理力,而且通过隐喻扩展,还用来表达心理和社会领域的抽象的力概念。

用来表达力互动的概念系统内置于语言结构中,并与其他的认知域相连。

[关键词]力动态系统;施力体;受力体;运动;静止[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8-0104-04力动态概念是由认知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其后的著作中进一步拓展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力动态概念弥散于语言的各个层面。

它不但对解释情态动词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且也被用于话语分析、词汇语义学和形态句法学分析。

对力关系的分析是Talmy认知语义学的一个特色。

它是一个语义范畴,描述力的互动方式,包括施加力、对抗力等。

它不仅用来表述诸如推、拉或拖、拽等具体的力概念,而且可以用来描述抽象的力概念,如:想要、被迫等。

Talmy就人类如何构建语言,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四个认知系统:构型结构、视点位置、注意力的分配和力动态系统。

前三者Talmy称之为构造系统,用来表征我们的视觉感知系统;力动态是第四个系统,用来表征我们的动觉系统。

一、力动态系统概述相对于传统语言学中提出的“使动”概念,力动态系统对这一概念提供了一套更为精确的分析手段。

认知修辞学笔记

认知修辞学笔记

认知修辞学笔记一、认知修辞学的概念认知修辞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强调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和影响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手段。

二、认知修辞学的主要观点1. 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和认知是相互关联的。

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使用方式会影响其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也会影响语言使用。

2. 语境的重要性:认知修辞学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样的语言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3. 语言的主观性: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具有主观性。

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态度,而这些观点、情感和态度是主观的。

4. 语言的隐喻性:认知修辞学认为,语言具有隐喻性。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而隐喻的理解需要依赖于语境和文化背景。

三、认知修辞学的应用1. 广告语言:广告语言是认知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广告商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2. 政治演讲:政治家在演讲中运用认知修辞学来影响听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宣传政治理念、争取选民的目的。

3. 教育领域:教育者可以通过运用认知修辞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媒体报道: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也需要运用认知修辞学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影响读者的认知和情感。

四、总结认知修辞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语言使用的新视角。

通过学习认知修辞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年来,北大的跨学科认知研究有了新的 发展,在传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合 作队伍。2012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 研究中心、外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所、哲学系、心理学系、信息科学技 术学院计算语言研究所、言语听觉研究中 心、数学学院信息科学系等单位决定联合 举办“北京大学语言、逻辑、认知与计算 跨学科论坛”(Language, Logic,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简称LLCC),并建立了 网站/llcc/。
1.2 中国的认知科学
• 认知科学在国际上兴起以后,中国科学家 也积极响应。钱学森(1911-2009)、周光 召(1929-)等都曾呼吁、推动认知科学在 我国的发展。新一代研究者中比较突出的 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陈霖 (1945-)。他1980至1983年在美国访学, 参加了斯隆基金会的研究项目,首次接触 了认知科学。
• 本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用汉语授课,但 要求阅读英语文献。具体计划如下: • 认知语言学概貌:简单介绍认知语言学的 历史及主要内容。(一讲)(姜望琪) • 第一代认知语言学: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有关语言与心智的研究。 (一讲)(姜望琪)
• 莱考夫(George Lakoff,1941-)的隐喻理 论(两讲)(姜望琪) • 费尔墨(Charles Fillmore,1929-2014)的框 架语义学(两讲)(姜望琪) • 兰盖克(Ronald Langacker,1942-)的认知 语法(两讲)(李奇楠,日语系) • 泰尔米(Leonard Talmy,1942-)的认知语 义学(两讲)(李奇楠)
• 1977年,三个美国学者发起出版了《认知 科学》刊物。他们是:诺曼(Donald Norman,1935-,时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 亚哥分校教授)、柯林斯(Allan Collins, c.1937-,时任BBN(原名Bolt, Beranek and Newman)技术公司高级科学家)、尚克 (Roger Schank,1946-,时任耶鲁大学教 授)。由柯林斯任主编。
• 1992年,陈霖担任八五攀登计划“认知科学若 干重大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后又担任国家 自然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知觉信息的基本表 达及其无创性脑认知成像研究”主持人、中国 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交叉学科方向性项目“图 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首席科 学家。200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2011年11月,在陈霖等人的推动下,中科院生 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5个单 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认知科学学会,陈霖担 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1 认知科学
•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 研究门类,是探究人脑(brain)或心智 (mind)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一 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于二十世 纪40年代到50年代散见于一些各自分离的 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 发展。7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认 知科学得以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 该论坛每两周举行一次报告会,从哲学、 语言学、人工智能、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探 讨语言信息的认知处理。 • 这种合作的一个成果是:我们成功申请到 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学科视 域的认知研究”(12&ZD119),由哲学系 周北海教授任首席专家。 • 本课程也是该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1.4 语言与认知课程 • 1.4.1 课程安排
• 福柯尼耶(Gilles Fauconnier,1944-)的心 理空间(两讲)(姜望琪) • 戈德伯格(Adele Goldberg,1963-)的构式 语法(两讲)(姜望琪)
• 另有一周时间,由同学提交自己的读书报 告。
1.4.2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 我们用德国学者温格瑞尔(Friedrich Ungerer, 罗斯托克(Rostock)大学教授)和施密德 (Hans-Jorg Schmid,慕尼黑大学教授)合写的 《认知语言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作教材。该书第一版1996 年问世,是第一本认知语言学教材。2006年作 者推出了第二版。北京外研社分别在2001年、 2008出了引进版。由浙江大学彭利贞、许国萍、 赵薇翻译的中文版2009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 版,书名译作《认知语言学导论》。
• 布鲁格曼(Claudia Brugman)和莱考夫 1988年合写的文章“认知类型学与词汇网 络”(Cognitive topology and lexical networks); • 希拉茨1989年发表的文章“原型理论的前 景及问题”(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prototype theory); • 塔齐(David Tuggy)1993年发表的文章“歧 义、多义及模糊性”(Ambiguity, polysemy, and vagueness); • 莱考夫1993年发表的文章“当代隐喻理论”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 1973年,时任英国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系 教授的朗盖特-希金斯(Christopher LonguetHiggins,1923-2004)在评论“莱特希尔报 告”(Lighthill Report,由时任英国剑桥大 学教授的莱特希尔(Michael James Lighthill, 1924-1989)负责撰写的关于人工智能研究 前景的报告。)时首次使用了“认知科学” (cogniΒιβλιοθήκη ive science)这个术语。
语言与认知
姜望琪 jgwgq@
• 语言与认知是目前国际学界的前沿交叉领域。 人类的所有学术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或文科、理科,归根结蒂, 都是“人学”——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人的 生存空间(物理、化学、数学)、人的自然 属性(生物学、心理学)、人的社会性和人 文性(社会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 学等)。而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是人类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两大基本能力:人类是“会说 话的动物”,“会思维的动物”。开设“语 言与认知”课程能弥补我校这方面的课程空 缺,满足学生对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 学)的历史、现状的兴趣,以利于跟上国际 学术思想的发展。
• 1979年,诺曼、柯林斯、尚克等又发起成 立了认知科学学会,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 圣地亚哥分校召开了第一届认知科学研讨 会。(会议得到了斯隆基金会的资助。会 后,诺曼主编了会议论文集《认知科学大 家谈》(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Science), 1981年出版。)《认知科学》随即成为学 会会刊。
• 这6个支撑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又产生出11 个新兴交叉学科:①控制论(cybernetics)、 ②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③神经 心理学(neuropsychology)、④认知过程仿 真(cognitive system simulation)、⑤计算 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⑥心 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⑦心理哲学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⑧语言哲学 (philosophy of language)、⑨人类学语言 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⑩认知人 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11)脑 进化(brain evolution)。
• 吉布斯(Raymond W. Gibbs, Jr.)和科尔斯顿 (Herbert L. Colston)1995年合写的文章 “意象图式的认知心理现实及其转换”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image schema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 克罗夫特(William Croft)1993年发表的文 章“认知域在隐喻和转喻解读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 福柯尼耶和特纳(Mark Turner)1998年合 写的文章“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 四川外国语学院的王寅教授(1950-)2006年出版 的《认知语言学》。该书一共17章,第一章是 “认知研究简介”,然后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理 论基础讲起,涉及了范畴化、原型、意向图式 (image schema)、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等概念,讨论了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认知与 语篇、隐喻、象似性、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等问 题,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认知语言学专著。封底的 介绍说,作者“追求用有限的认知方式对语言各 个层面作出统一解释,包括语音、词汇、词法、 句法、构造、乃至语篇(首次尝试运用这些认知 方式来解释语篇的生成、连贯和理解)”。
1.3 北京大学的认知研究
•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认知研究的单位之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与中 文系合作,建立了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以大 规模文本内容计算和跨语言信息处理为应用 目标开展研究,取得了综合型语言知识库 (Comprehensive Language Knowledge Base, CLKB)等研究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得国家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中国电 子学会信息技术类一等奖。
• 1975年,由于美国著名的斯隆基金会的投 入,美国学者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 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6大学科整 合在一起,研究“信息是如何在认知过程 中传递的”。 • 艾尔弗雷德· 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是一个私人慈善组织,1934年 由时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董事长的 艾尔弗雷德· 斯隆(Alfred Pritchard Sloan, Jr., 1875-1966)在纽约创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