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1. 了解《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认识他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 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描写,提高写作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孔雀东南飞》2. 李白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资料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白的照片和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的兴趣。
Step 2 预习(10分钟)在学生阅读诗歌《孔雀东南飞》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诗歌的主题。
鼓励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Step 3 集体阅读(15分钟)请几位学生轮流朗读《孔雀东南飞》,其他学生可以跟读。
同时,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对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进行讲解。
Step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词句和形象描写,并解释它们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解释。
Step 5 个人理解(10分钟)请学生就自己对《孔雀东南飞》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包括对诗歌意境、主题和情感等方面的表达。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拘泥于诗歌原文。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进行总结归纳,并举例说明其运用。
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例子。
Step 7 提高拓展(5分钟)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可以是古诗还可以是现代诗,进行背诵并进行朗读。
同时,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之前学到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进行创作。
Step 8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课堂小结,巩固学生对《孔雀东南飞》的理解,对学习目标进行总结。
Step 9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的其他作品和创作风格。
《孔雀东南飞》教案 4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⑵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⑶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
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1、堪:承受得了。
(不堪一击)2、徒:白白地,空地。
(徒有虚名)3、可怜:可爱。
(楚楚可怜)4、纷纭:凌乱。
(头绪纷纭,众说纷纭)5、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样子。
(树木葳蕤)6、纤纤(xiān):形容细长。
(十指纤纤)7、念:记挂。
(念念不忘)8、却:退出来。
(望而却步)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高一年级语文教案5篇

《孔雀东南飞》高一年级语文教案5篇《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高一年级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孔雀东南飞》高一年级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五、教学时数:2教时六、课前预习: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提供材料:窦娥冤、秦香莲、黛玉葬花、孔雀东南飞,自古女子多薄命;文昭关、野猪林、苏武牧羊、关羽走麦城,从来男儿怀悲愤"【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优秀8篇)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优秀8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一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网络教学。
三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复习旧课〗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
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
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
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中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以五字句构成。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2024孔雀东南飞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孔雀东南飞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音乐美,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意境美和音乐美。
2.难点:理解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注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分析课文(1)分析人物形象: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
(2)讨论诗歌表现手法:对比、夸张、烘托等。
4.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你认为《孔雀东南飞》中最打动你的人物是谁?为什么?(2)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与《孔雀东南飞》主题相关的古典诗词。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孔雀东南飞》。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孔雀东南飞》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
3.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不深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4.课堂活动设置合理,但时间安排稍显紧张,今后需注意调整。
六、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辅助资料:《孔雀东南飞》注释、赏析等3.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视频等七、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3.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刘兰芝在面对焦母的压迫时,她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了她的坚强和不屈?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的场景,感受一下孔雀东南飞的壮阔画面。
《孔雀东南飞》教案(优秀10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优秀10篇)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优秀篇」篇一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3、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4、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
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乐府” 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整理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
“乐府”又分为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注重写实;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取代《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一) 听朗诵,总结古汉语知识1、请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公姥伶俜腰襦葳蕤聘礼磐石拊掌否泰赍钱踯躅冥冥摧藏晻晻仕宦2、注意课文中重要的通假字终老不复取通“娶”。
箱帘六七十通“奁谓言无誓违应作“愆”,愆违,过府吏见丁宁写做“叮咛”,嘱咐恐此事非奇应为“宜”,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3、请注意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同工作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限制约可怜体无比可爱怜悯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器具再拜还入户两次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相信,信任;信件渠会永无缘他指人工开凿的水道处分适兄意处理违反法律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处罚任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4、注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2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2篇)《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1.学习小序,概括其内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速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二、质疑探讨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①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曰“孔雀漂亮,给人美感”,或曰“乌鸦不吉利,缺乏美感”,或曰“意象选择也要注意观感”等。
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
②“孔雀东南飞,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单飞,即作者以孔雀失偶来喻夫妻的别离。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全文。
2.分析把握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3.领悟并学习诗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感受古代爱情悲剧的美学价值。
二、教学重点1.掌握长篇叙事诗的阅读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古代爱情悲剧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长篇叙事诗的鉴赏方法。
2.人物性格分析的深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二、阅读全文1.学生自读全文,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刘兰芝的形象特点。
a.外貌:美丽、端庄b.性格:坚强、善良、忠贞2.分析焦仲卿的形象特点。
a.外貌:英俊、挺拔b.性格:忠厚、善良、痴情四、讨论爱情悲剧的美学价值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爱情悲剧的原因。
2.探讨爱情悲剧的美学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长篇叙事诗的鉴赏方法。
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关系。
a.深情厚爱b.忠贞不渝2.分析刘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关系。
a.尊重与反抗b.忠孝与爱情之间的冲突三、探讨长篇叙事诗的鉴赏方法1.关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关注人物形象和情节。
3.关注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四、课堂小结2.强调长篇叙事诗的鉴赏方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爱情悲剧的美学价值。
二、拓展阅读1.阅读其他古代爱情悲剧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分析不同爱情悲剧的美学价值。
三、课堂讨论1.讨论古代爱情悲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作业布置1.背诵《孔雀东南飞》全文。
2.写一篇关于古代爱情悲剧的鉴赏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长篇叙事诗的传承价值。
二、课堂讨论1.讨论长篇叙事诗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导读:《孔雀东南飞》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三、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
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
(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
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B.夫妇誓别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五)、作业: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
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
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
“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
“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
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
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
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
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
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
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
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
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明确: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
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
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