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

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
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

一、父母关系的含义

父母关系又称为父母婚姻关系,是指从子女的角度出发对家庭环境中夫妻关系的感知[1]。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遇事积极沟通,子女会感知到和谐的、积极的父母关系;父母不能顺利沟通,存在争吵、冷战甚至暴力等,子女感知到的父母关系就是不良的、消极的。

在家庭这个大的系统中,包含着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和兄弟姐妹系统[2]。在中国,目前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模式都占有一定比例,不论是哪种家庭模式,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及兄弟姐妹系统对子女的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感知到的父母关系影响着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受到研究者的诸多关注。

二、父母关系作用过程的理论解释

关于父母关系是如何影响到子女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有学者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直接影响[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着榜样的行为模式。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家庭环境中,父母就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行为模式会被孩子潜移默化于自己的行为中,并发展成为自己的行为特征。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里面有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及兄弟姐妹系统,系统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为了解释这些系统间是怎样发生影响效应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假设,包括溢出假设和补偿假设。溢出假设[4-6]认为,一个子系统中的行为和情感可以迁移到另一个子系统中,就如父母系统的行为和情感迁移到亲子系统,父母之间良好的感情会使亲子关系也良好,从而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父母间消极的感情会破坏亲子关系,进而带来子女身心健康的消极发展。补偿假设则认为,在父母冲突的环境中,积极的亲子关系能够缓和父母冲突带给子女的不良影响。

情绪安全理论[7]强调情绪安全感的作用,认为保持安全感是个体的一项重要的目标,目睹父母间的冲突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关系不和谐,并且会威胁到自己及家人的幸福,产生了情绪不安全感,进而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长期处于父母冲突的环境中,孩子在家庭关系中保持情绪安全感的能力就会下降,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抵抗力会降低,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认知—情境理论[8]是用来解释父母冲突对子女影响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家庭中孩子会对父母冲突进行相应的认知评估,父母冲突水平会影响认知评估,使其带有强烈的子女个人的情绪色彩,冲突水平越高,认知评价越消极,进而引发对子女身心健康或行为表现的影响。认知评估决定着父母冲突对子女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在父母冲突和孩子的内化问题之间,认知评估起着中介作用。

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9]认为,对于子女来说,父

间接的途径来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会

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积极因素则会产生正面影响。

已有研究多关注父母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即父母冲突,综合研究

父母关系的积极面与消极面的还很少。在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

减少或避免冲突,让孩子多感知到积极的父母关系,同时引导

孩子合理看待父母之间的冲突。

〔关键字〕父母关系;子女;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3-0007-03

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

行为发展的关系

□ 苏贞贞

■ 学术空间

母关系是相对更远端的环境,亲子关系则是相对的近端环境,父母关系对子女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亲子关系这个近端环境的作用[10,11]。

综合以上理论可以发现,父母关系会对子女的发展产生影响。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其他理论都指出父母关系通过间接的途径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溢出假设与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亲子关系在父母关系与子女状况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认知—情境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消极父母关系对子女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情绪安全理论则认为情绪不安感在父母冲突和子女适应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并且这些理论在众多研究过程中都被证实。

三、父母关系感知的研究方式

目前已有的关于父母关系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婚姻质量量表或父母冲突量表从父母的角度来观察父母关系对子女的影响,往往不能直观体现子女自己对家庭中父母关系的直观感受。此外,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父母关系的消极方面,积极的父母关系与子女心理及行为的研究还很少。《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就是由子女来报告的冲突问卷[12],经过池丽萍和辛自强的修订,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被应用于父母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而完整的用来测量父母关系的问卷还没有可以被广泛应用的,张娥和訾非曾根据情绪安全理论编制了《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问卷》[1,13],是否可以被应用于更大范围的大学生群体还有待验证。

四、父母关系感知对子女的影响

(一)父母关系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关系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情绪、自尊、人格等多方面。研究发现父母关系不良会造成子女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总的来说父母冲突与这些内化问题呈正相关,而积极的父母关系与子女的内化问题则具有显著负相关。王美芳[14]的研究表明,父母婚姻质量会直接影响幼儿焦虑问题的产生,两者关系密切且呈负相关,父母婚姻质量也会通过亲子依恋间接作用于幼儿焦虑,亲子依恋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和陈武[15]的研究显示,孩子面对父母冲突会进行认知评估,消极的评估会引起情绪不安,进而影响其抑郁和焦虑水平,冲突水平越高,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和抑郁水平也越高,认知评估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在池丽萍[16]的研究中也体现了这一点,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孩子的内化问题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这些研究都证实了父母关系与子女心理发展的相关性。在家庭中,父母冲突越频繁与激烈,子女的自尊水平就越低[17],自我效能感也越低;并且在父母关系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征中更容易具有多疑、敏感、反社会等特征。相反,积极的父母关系对子女的心理发展起着保护性的作用。根据张娥和訾非[13]的研究,感知到越消极的父母关系,子女的特质焦虑水平越高,安全感水平越低,相反,感知到越积极的父母关系,子女拥有的安全感水平越高,特质焦虑水平越低。在拥有和谐、积极的父母关系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子女,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更好。

(二)父母关系对子女行为发展的影响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父母关系与孩子的外在行为也有着显著的关系。很多研究都发现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都有显著的破坏作用。有关研究发现,父母关系的好坏与幼儿的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家庭中父母冲突越激烈,儿童的侵略性行为就越严重[18]。父母冲突还会影响子女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造成和同伴之间更低的交往水平及更差的友谊质量,或者在恋爱关系中使用类似父母冲突模式的交往策略[1],这些现象都与父母冲突相关。此外,父母离婚也会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经历过父母离婚的子女不仅在自己以后的婚姻中面临着比完整家庭子女更高的离婚风险,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我国,有许多家庭也认为离婚会产生的消极影响,所以在他们的婚姻出现严重问题时会为了子女或其他因素而维持,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矛盾仍然存在,冲突也会经常发生,子女常常感受不到和谐、积极的父母关系,而是长期体验着消极、负面的父母关系,子女生活在此类环境中受到的不良影响可能比父母的分离更严重。在邓林园、方晓义和阎静[19]的研究中,父母婚姻满意度、父母冲突、亲子依恋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可是在同时考虑父母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时,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不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父母婚姻满意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是显著的。这一发现证实了父母关系中积极因素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关于父母关系的众多研究中可以发现,父母关系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来作用于子女的发展的,在各种理论的解释中也都可以寻到支点,父母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两者都不可忽视。但是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是研究对象年龄的断层和研究内容的缺乏。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父母关系的消极方面,有关父母关系积极方面与子女各方面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少之又

学术空间 ■

少,研究对象也不够全面,存在年龄断层现象。要进一步加强父母关系与子女身心发展关系研究,尤其是父母关系中积极因素与子女心理发展、在校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之间关系的研究,力图找出积极的父母关系对子女发展的具体作用,为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提供理论解释与解决方案。

其次是研究工具的缺乏和研究方法的单一。目前的测量工具只有从父母角度测量婚姻质量的量表和测量子女对父母冲突感知的量表,从子女角度出发测量全面的父母关系的量表只有一份,但研究对象为大学生,适用性还有待检验,所以可以用来测量各年龄段关于父母关系感知的量表还是缺乏的。在研究中还可以采用除问卷之外的观察、访谈、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争取更好地全方位了解父母关系感知对子女的影响。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子女的引导,鉴于认知评价在父母关系消极因素与子女自身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有必要让子女学会合理看待父母冲突,学会调节情绪,学会对冲突的合理归因,避免对子女自身产生威胁,让消极的父母关系对子女的影响达到最小。如果父母冲突不暴露在子女面前,那么子女一般不会进行认知评价,同样情绪不安感产生的几率也会降低,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避免或减少冲突,让子女减少感知消极父母关系的机会,营造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娥.大学生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感知及其与安全感的关系[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Cox M J,Paley B.Families as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7,48:243- 267.

[3]Belsky J. Early human experience:a family perspective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1,17:3-23.

[4]Anderson E R,Lindner M S,Bennion L D.The 6effect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during family reorganization.In Hetherington E. M.,Clingempeel W.

G.(Eds.).Coping with marital transitions:A family systems perspectiv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178- 199.

[5]Gerard J M,Krishmakumarm A,Buehler C.Marital conflict,parent child relations,and youth maladjustment: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pillover effects[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6,27:951- 975.

[6]Miller N B,Cowan P A,Cowan C P,et al.Externalizing in preschoolers and early adolescents:a cross-study replication of a family model[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29:3-18.

[7]Davies P,Cummings E M.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6:387-411.

[8]Grych J H,Fincham F D.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A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8,267-290.

[9]Magnusson D,Stattin H. Person 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y.In Damon W.,Lerner R M(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 1.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M]. New York:Wiley,1998,685-759.

[10]Neblett N G,Cortina K S. Adolescents’ thoughts about parents’ jobs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adolescents’ future orientation[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795-811.

[11]Ross D P,Buriel R. Socialization in the family:Ethnic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In ,Damon W,Lerner R D,(Editors-in-chief)and N Eisenberg.(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3.Social,emotional,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6th ed.).Hoboken,NJ:Wiley.2006.454-456.

[12]池丽萍,辛自强.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54-556.

[13]张娥,訾非.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及其与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54-860 .

[14]王美芳,刘莉,王玉廷.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802-805.

[15]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陈武.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会焦虑——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J].心理学报,2014,46(1):90-100.

[16]池丽萍.认知评价在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中介还是缓冲[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30-35.

[17]刘浩强.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6):40-44.

[18]Katz L F,Gottman J M.Patterns of marital conflict predict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29:940-950.

[19]邓林园,方晓义,阎静.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13(9):71-77.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编辑/王抒文?终校/于?洪

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

作者:苏贞贞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刊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

年,卷(期):2015(3)

引用本文格式:苏贞贞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3)

与青少年沟通技巧

青少年心理特征和沟通技巧 无疑的,青少年是一群令许多成人觉得惶恐与困惑的孩子 ——想放手却放不下心,想参与却不得其门而入 也许您有一个正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您正在为他的叛逆任性而焦躁、为他的学习散漫而担心、为他的问题行为而失望、为他的难以沟通而郁闷……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怎样为您的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合情的期望?合适的指导?怎样进行亲子沟通?这些都是家长们热切想知道的,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 一、中国青少年问题 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存在四太和四无的情况 四太: 太动——多动,沉不下心做声 太幼稚——心理年龄小于体格年龄 太自私——以我为中心 太娇蛮——娇气、蛮横 四无:一切无所谓、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 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渴望独处而又害怕孤独。 2.渴望被理解而又不主动理解他人, 3.敏感、情绪化、叛逆。 4.渴望独立而又离不开父母照顾。 5.时常感到渺茫,想找他人倾诉又怕他人看穿自己: 三、亲子沟通技巧 1.朋友型:过于宽容、太多让步会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用纪律来约束才能成为一个懂得自律人。 2.回避型:不愿和孩子正面沟通、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解决人际关系遇到问题。 3.专制型:大声责骂、羞辱迁怒孩子,孩子成年后,会专横跋扈。 4.商量型:双方合理让步,采取折衷方法,但要掌握好退让原则,切不放弃父母权利。5.指导型:明确指出孩子行为后果,合情、合理,使孩子明白对自己行为负责,成人后,更具责任感、更成熟,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四、拒绝家教中不良“心理效应” 1.禁果效应:禁止孩子做什么,孩子反而想做什么。 2.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刺激时间过长,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 3.手表效应: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时间,二只时间不同手表反而不知道准确时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4.光环效应:所谓光环效应就是人特出的特征象光环一样给人留下清晰印象,其他特征模糊被人忽视了。在家庭教育中要全面评价孩子,多元评价孩子潜能,不能用成绩一维评价。5.花盆效应:花盆的花,离开人工舒适的环境,花儿难以生长。过度溺爱,娇生惯养孩子,无疑亲手开掘温柔陷阱。 五、家教方略 1.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 2.放弃所谓的面子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姓名:于际都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142002010229 对以下四个论述题的回答要作为一个附件,在线发送给我,时间截止 点是本课程第九周上课前。附件名称为:“考试”加上“你的名字”,如:考试张三。另请特别注意,第九周上课必须到课,并且将此考试 答卷打印好,写名字和学号交给我。 1、结合你看视频,对本课程的任意三节课的内容加以详述,说明哪 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大约500字) 在第一节课中,翟学伟老师先提到了过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方法,是在各个学科中分散地进行研究。而老师则是进行了一次 整合,从精神、文化、伦理、美学等方面研究上述问题。其研究特点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进入,以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接着 又给我们梳理了本门课的十个专题。 随后就展开了第一专题的讲解。提到两大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即乡土文明或称为农耕文化,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晚清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文明形态。而 工业文明指向的是现代化,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极大交换 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历程中,还不能说请当今的中国人具有那些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故而只能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人相对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农业文明下,人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从自然中获取,人想控制自然但却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从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国人正在从一种稳定走向另一种稳定,但目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 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有四个方面: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空巢化,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等。 这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印象尤为深刻。我对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尤为赞服。老师不是拿教科书化的知识给我们讲解,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一课时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若干年来的变化,并试图了解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学生给出的调查结论可能有:身高增加了,体重增加了,喉结有了,长了小胡子,变声了…… 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引出青春期的概念,并探究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活动二:归纳总结青春期的年龄阶段:12-23岁。 活动三:归纳总结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 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 男: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 小结: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第二课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对照自身的心理发育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明,使学生能顺利地度过人生心理发育这一黄金时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否发现自己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七嘴八舌,经充分思虑后,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如: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顶撞父母的事逐渐多了,不少人在这里开始写日记,对《日记》倾诉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日记。 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的意见后,教师及时小结。 1、少年朋友在身高上迅速接近成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自己意识到不是小孩,于是要求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这种成人感,其实只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成熟的看法,而做父母的此时最担心的

一年级到高三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一年级到高三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方法: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心理特征: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沟通方法: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内涵,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 心理特征: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 发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江口镇刘庄小学:高丽摘要: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需要我们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环境,认真做好家庭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营造,让青少年有一个舒心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情感的总和。家庭环境包涵的内容很多,本文就重点对家庭结构、实物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教育环境六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作以论述。 一、家庭结构。在家庭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结构的健全完整程序。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青少年维持一家庭成员相互种顺畅、和谐的心理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如父母经常吵架、充满敌意,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偶像破灭感。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娇惯、态度粗暴还是民主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是否恰当,都对青少年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 2007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 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44 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进步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其积极作用。他把“潜能”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正如健壮者能运用他的肌肉一样。人有智力就趋向于进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能力要求被运用和发挥,并起到应有的作用。“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的价值或潜能。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28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德;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主动交往;第三,移情 论述题 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教育意义。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009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 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们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心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才智的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青少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民对青少年投入的最多,希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潜在着许多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好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对头、专业人员训练有素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也就不可能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因此,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对策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同年还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委托有关省市和高校进行研究与实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烈“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年9月,教育部又在贵阳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制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是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时至今日,心理健康已成为作为健康人必备的条件之一。而根据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即使是 社会适应良好,因而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大学生处于一个心理逐渐成熟逐渐从单一的环境走向多元环境的转折时期,因此研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对其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而众多,在这里之所以选择家庭因素是基于家庭在个人发展中的根源性和基础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直接影响了作为子女的大学生所得到的关爱的程 度和发展的方向。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及子女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构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地家庭里,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等方面的发展,反之,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关系里,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以及母子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这三个关系达到平衡时,才能使整个家庭关系和谐的发展,促使家庭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发展也是起促进作用。但是,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

对家庭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极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 1.1单亲家庭(离异,丧亲) 所谓的单亲家庭即是指父母离异,或丧失单亲等原因子女只和父母中一方生活的家庭。对于离婚而言,在离婚之前子女已受到了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影响。离婚产生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子女的行为和情感。[1]研究表明,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的子女常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攻击行为,易激怒,人际关系减少,孤独以及社会退缩。部分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并呈现出人际交往困难的情况。另一个产生单亲家庭的原因即是父母丧亡,这也是巨大的家庭结构的改变。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早已被证实。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居丧期间引起的负面效应持续存在,若在青春期丧失和自己同性别的至亲,容易出现延迟性心理反应,尤其以抑郁症较为明显和持久。另外丧亡者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不同其影响所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也不同。 1.2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 研究发现[2](主要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16PF 人格测试”结果),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会呈现出很明显的差异。[3]王光炎等(2005)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九个维度独生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在这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缓慢,这样,身心发展暂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常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风暴期”“动荡期”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此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生理特点 初一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开始阶段,这是个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外形的变化:(1)身高 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身高的迅速增长,每年至少要长高6-8厘米,家长不经意发现孩子的裤子短了是常事;但男女身高变化是有差异的,一般女生的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所以初一新生中女生往往身高高于男生。(2)体重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体重上也有较大的发展。平均每年增长4.4-5.5公斤,初中三年以后,男女生的体重已接近成人。(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发育的外部表现,是初中生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初中生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状态,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娃娃胡,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在女性身上,第二性征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使得男女初中生在外形上的差异日益明显。 2.内脏机能 (1)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很不平衡,骨骼的增长比肌肉快,四肢的增长又比躯干快,因此少年的体形很像窄肩、扁胸、长腿的“豆芽菜”。(2)心脏的发育跟不上各器官和系统的生长,所以青少年容易发生头晕、疲劳、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现象。(3)大脑的发育在量上没有显著的增长,因为儿童在10岁以前脑重量已有成人的95%,但在质的方面则有较大进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日益明显。(同时存在片面性、固执性)(小学高年级开始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注意: ①对于身体上的这些急剧变化我们应密切的关注,及时的加以说明、解释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和负担。 ②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身体发展,但强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害到骨骼的发育。③及时补充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糖类(豆制品、鸡蛋、牛奶、核桃仁花生、芝麻、水果)保证身体发展的需要。(良好的饮食习惯:空腹不喝牛奶无法吸收,饭前吃水果,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 ④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强,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家长现在可能都有感觉,小孩以前在小学成绩很好,怎么到了初中就只有七八十分了,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要知道以前只有两门(科目少),今天没听懂明天老师还会讲,初中不同科目多,难度加大,天天都有新的内容,所以,要改变学习方法,不能还象小学那样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一味的死记硬背。例如:英语单词的记忆,天天都有,量很大,不是孩子不记,记了背了一下就忘了,总是没有成功的体会,慢慢的就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兴趣,就可能放弃了,但是如果用音标,掌握规律,又轻松又有效果)从生理条件上讲,他们完全有这个基础和能力,关键就是我们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

浅谈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浅谈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从精神分析与“家庭排列组合”角度 王宇“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吗?”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如此叛逆?” “到这个年龄,你是否也感受到父母当年是如此的辛劳?” 太阳照耀着我们,给我们以温暖和阳光,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家庭的角色。我们往往会痴迷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经常也会反思,这说明了人格的动力性。詹姆斯提出“研究异常是理解正常的最好方法”。那么家庭对我们个体心理健康会起什么作用呢? 不论是在子宫中还是出生后,发展中的个体都是个奇迹,人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家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会走路,到两岁左右开始学会说话。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行一些社会性游戏。当我们长大成人时,我们都会微笑或哭泣、爱或恨,有时也会思考某一天自己将面临死亡的事实。家庭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W.古德在其经典社会学著作《家庭》中称:在绝大多数部落社会,亲属关系模式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家庭只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小部分。不过,家庭在这种社会中仍处于关键地位,特别是将个人与其他社会机构联系起来。例如在家庭内部,儿童就开始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仅仅为了自身的需求;即使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社会中,人们有时过着隐

姓埋名、四处漂移的生活,但绝大多数人仍然与其家庭成员交往;即使那些已经获得很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对父母的批评仍然会感到很介意。总之,社会是通过家庭来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反之,家庭也只有在广大社会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自19世纪以来,心理学得到迅猛发展。经典的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宁格创立的用于家庭治疗的“家庭系统排列”等,无一不阐释了家庭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决定性作用。在这里我们就简单从精神分析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来讨论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即人口结构和内在结构两部分。家庭的外部结构又称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的类型,可分为核心家庭、扩展家庭和其他类型家庭等。家庭的内在结构包括权力结构、角色、沟通类型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于1949年进一步提出了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如下: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含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又合称扩展家庭。此外,还有其他家庭,包括无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跨代或缺代以及由实体婚姻产生的其他多人共

心理学复习资料(简答题和论述题)

心理学复习资料 简答题: 1.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范围? 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主要有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个性是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 2. 心理过程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2.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其包括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不可分割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相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的心境、激情、应激状态,以及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意志过程包括作出决定制定行动计划(或采取决定)阶段与执行计划(或采取行动)阶段。 3、简答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3、人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具有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作用。神经元经过复杂连接而构成神经系统,其中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实现着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联系。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构成的,脊髓是低级中枢部位,脑是高级部位。脑又分小脑、脑干和大脑。小脑主要协调骨伤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起传递信息、觉醒和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高级心理活动的中枢部位。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四个叶区,额叶是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 4、.试述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4.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之处:(1)无条件反射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而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刺激物不明确,只能说是动物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同刺激有关,且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有关,且出现在反应之后。(3)反应方式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动物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4)学习的结果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学会了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属于刺激替代学习;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学会了以一种反应替代另一种反应,属于反应替代学习。 5、简答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且不强化后会很快消退。②定比间隔

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 同辈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是常有的话题;与晚辈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几乎是必有的内容。作为交流与关系研究者、咨询师,我看到很多人陷于亲子关系的怨恨、冲突、苦恼、纠结、折磨中;身为父母的女儿和女儿的母亲,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令我更多一层的感同身受与同情的理解,对于如何解决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创伤问题着力思考,也屡屡有写作的冲动,终于把冲动落实为行动,乃是突然灵光闪现,觉得在理论上找到了出路。这个理论就是南非转型后,为解决种族隔离时代的人权问题而采取的“真相与和解”模式,以及受害方体现的宽恕精神。 以我的浅见,我们的文化对亲子关系没有太多的关注,很多人处理亲子关系的方式源自父母,有意识的思考和作为不多,尤其是不少的父亲,要么缺位、淡漠,要么专制、粗暴,面对亲子关系的问题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家庭幸福与快乐水平也因此打折扣。

帝王专制两千多年间,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规定“父为子纲”,子女附属于父母,甚至不掌握自己的生命权,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跟谁结婚、生活一辈子的大事也与子女本人无关,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个时候当父母要容易多了,不会存在今天意义上的亲子关系冲突,或者子女“妄议”父母,或者公开挑战、指责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不当并因此要为其成年后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承担责任之类。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在百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那么,亲子关系、亲子权力地位的变迁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的父母程度不同地延续着传统的亲子关系观念,生育目的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教育手段是“黄荆条子出好人”。那个年代,能够吃饱、穿暖,就算得上是幸福的童年,精神、心理的关照不在议事日程上。 处于传统向现代过度的我们这代人已经萌发了个人权利意识,我们了解但已开始超越传统的亲子关系规定,由此也同持传统亲子关系观念的父母有了代沟和冲突。我们很多人年过半百,只要父母还在,仍然还要被当成孩子、接受父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南大第一次作业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农业文明: ?1、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2、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3、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4、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 ?1、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 ?2、人不停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向人低头; ?3、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4、人的智慧在于发明和创造,让自然中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

如何用嵌套的视角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的心理、行为? ?答: ?用嵌入的观点来看待儒家思想,首先看到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儒家思想的重心是在官和家里面建立它的秩序。中国人的一生加本身就在家庭中,若能把家庭的秩序建立好,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稳定的社会。中国人是在家中生活,儒家思想将其一切重心都放在对家庭秩序的维系上,维系的核心是孝道。对孝进行扩展即儒家所关注的五伦关系。对家中秩序的遵守也会引起对官场秩序的遵从。儒家的重要性是在于儒家讨论官家的秩序。儒家的五伦包括:第一,最为重要的,是从孝的原始状态中建立的父子关系;第二伦即夫妻;第三伦,兄弟;第四伦,君臣; 第五伦,朋友。这就是第一个特点,即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五伦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皆为不对等关系,只有朋友是对等关系。在一个重视秩序和等级秩序的社会,只有不对等的关系才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最后一个特点,因为有不对等关系,才在中国看到了权威的重要性。不对等导致中国社会是靠权威来建立秩序的。权威的两种分类:靠先天性建立的权威以及靠后天性建立的权威。先天性权威与后天性权威相比较,先天性权威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更占据主要的位置。中国人倾向于在先天性上建立权威,而今天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倾向于在社会性中增长权威,这便是反差。在此种层面上可以观察中国人的变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平时作业答案 及期末作业答案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平时作业答案、及期末作业答案: 一、平时作业: 1.0 得分题目 1 of 10 抑郁最典型的心理特征是 A.食欲不振 B.缺乏快感√ C.睡眠不良 D.丧失正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题目 2 of 10 1.0 得分社会学习论是()的观点 A.布郎芬布伦纳 B.华生 C.斯金纳 D.班图拉√ 1.0 得分 题目 3 of 10 影响青少年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是( ) A.学校因素√ B.家庭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C.学生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学生的性格特点 D.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学生的气质类型 1.0 得分 题目 4 of 10 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称为( ) A.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相似冲突 D.趋避冲突√ 1.0 得分 题目 5 of 10 青少年怯懦的形成主要与()有关。 A.自我意识的觉醒 B.个体幼年时期的创伤经验 C.家庭的教养方式√ D.社会的不良影响 1.0 得分 题目 6 of 10 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对异性敬而远之,这属于( )问题。 A.性恐惧 B.性压抑√ C.性罪错 D.早恋 1.0 得分 题目7 of 10 关于“发展的心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指在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 B.一切发展都和时间相联系的, 心理年龄特征和个体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无关。 C.一切发展是与时间无关的,与心理年龄特征和个体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有关。

D.“发展心理特征”本质不是典型的心理特征 题目8 of 10 1.0 得 分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 )典型的例子。 A.攻击行为 B.固执 C.补偿√ D.幻想 题目9 of 10 1.0 得分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所制约,其中( )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A.环境事件 B.生理状态 C.认知过程√ 题目10 of 10 1.0 得分 下列除( )之外,都属于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 A.信息沟通 B.相互认识 C.相互作用 D.相互利用√ 二、期末作业: 题目 1 of 20 1.0 得分不属于四种环境系统的是() A.微观系统

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

一、父母关系的含义 父母关系又称为父母婚姻关系,是指从子女的角度出发对家庭环境中夫妻关系的感知[1]。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遇事积极沟通,子女会感知到和谐的、积极的父母关系;父母不能顺利沟通,存在争吵、冷战甚至暴力等,子女感知到的父母关系就是不良的、消极的。 在家庭这个大的系统中,包含着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和兄弟姐妹系统[2]。在中国,目前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模式都占有一定比例,不论是哪种家庭模式,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及兄弟姐妹系统对子女的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感知到的父母关系影响着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受到研究者的诸多关注。 二、父母关系作用过程的理论解释 关于父母关系是如何影响到子女的心理与行为发展,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有学者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直接影响[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着榜样的行为模式。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家庭环境中,父母就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行为模式会被孩子潜移默化于自己的行为中,并发展成为自己的行为特征。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里面有父母系统、亲子系统及兄弟姐妹系统,系统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为了解释这些系统间是怎样发生影响效应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假设,包括溢出假设和补偿假设。溢出假设[4-6]认为,一个子系统中的行为和情感可以迁移到另一个子系统中,就如父母系统的行为和情感迁移到亲子系统,父母之间良好的感情会使亲子关系也良好,从而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父母间消极的感情会破坏亲子关系,进而带来子女身心健康的消极发展。补偿假设则认为,在父母冲突的环境中,积极的亲子关系能够缓和父母冲突带给子女的不良影响。 情绪安全理论[7]强调情绪安全感的作用,认为保持安全感是个体的一项重要的目标,目睹父母间的冲突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关系不和谐,并且会威胁到自己及家人的幸福,产生了情绪不安全感,进而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长期处于父母冲突的环境中,孩子在家庭关系中保持情绪安全感的能力就会下降,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抵抗力会降低,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认知—情境理论[8]是用来解释父母冲突对子女影响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家庭中孩子会对父母冲突进行相应的认知评估,父母冲突水平会影响认知评估,使其带有强烈的子女个人的情绪色彩,冲突水平越高,认知评价越消极,进而引发对子女身心健康或行为表现的影响。认知评估决定着父母冲突对子女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在父母冲突和孩子的内化问题之间,认知评估起着中介作用。 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9]认为,对于子女来说,父 间接的途径来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会 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积极因素则会产生正面影响。 已有研究多关注父母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即父母冲突,综合研究 父母关系的积极面与消极面的还很少。在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 减少或避免冲突,让孩子多感知到积极的父母关系,同时引导 孩子合理看待父母之间的冲突。 〔关键字〕父母关系;子女;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3-0007-03 父母关系感知与子女心理及 行为发展的关系 □ 苏贞贞

心理简答论述答案

四、简答题 1.简述对习得无助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2.体育团体凝聚力的特征 (1)多维性(2)动态性(3)目的性(4)情感性 3.简述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 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第二阶段是愤怒。第三阶段是许愿。第四阶段是抑郁。 第五阶段是承认 4.简述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门学科的异同 异: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门学科分别对应于不同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对象和侧重点不同。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3.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4.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三门学科的共同点:1 研究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2 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3 研究方法相同 5.简述运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关系 (1)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关系呈倒U型,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不利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有助于操作(2)完成简单任务时,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高位置;任务复杂时,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低的位置。 6.简述运动情绪调节的方法 (一)认知训练法(二)模拟训练法(三)表象重现法(四)表情调节法 (五)活动调节法(六)呼吸调节法 7.简述攻击性行为概念的基本特征 (一)它是有目的的行为;(二)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活动和身体行动;(三)攻击性以外显行为为标志;(四)攻击总是指向有生命的对象;(五)攻击性行为既可以指向他人,也可以指向自己。 8.小学生的同伴交往的基本特点 (1)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 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它儿童的活动; (4)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9.简述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1)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之间存在的是相关关系,但不能被看作因果关系。 (2)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