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

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

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

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

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

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实物考察:铜铎

○自然的交流

日本左旋海流

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

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

铜铎的史证

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

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

○人为的交流

横渡朝鲜海峡

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

--->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铜剑、铜矛的史证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

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

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

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实地考察:千童镇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失败

。BC212年,失败

。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

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天台乌药”

。日本富士山“不死山”“苔桃”

。日本有多处徐福史迹的原因

○秦时期大陆移民的概况及其贡献

。朝鲜半岛的重要作用

。日本的秦人后代

。徐福东渡的伟大意义

○实地考察:河北盐山千童镇

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

实地考察:金印公园

○《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记载的位置借乐浪为地标来表示

秦时的乐浪卫满卫右渠平壤王险城

前108年汉武帝建朝鲜四郡乐浪真番临屯玄菟

乐浪的重要性存在422年朝鲜半岛上的中国文化窗口中日交往的中继站

乐浪出土王光之印汉人匣子蜀郡耳杯

○《后汉书》中关于赐金印的记载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赐印的历史背景辽东郡太守祭彤周边国家归属东汉倭奴国王奉献

赐印的过程金印紫绶57年汉光武帝临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1 / 21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 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 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 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 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 11日本分期方法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 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 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 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 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 7实地 ..: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 ..考察 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9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11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12佐贺登陆,吉野里遗址,新宫市13富士山hata14绳纹文化时 代到弥生时代 17实地 ..考察 ..:佐贺吉野里瓮棺图. ..:河北千童镇信子节19实地 ..考察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BC219年。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源远流长。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在近代以前,在两国交往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 据考古学家分析,日本列岛原与东亚大陆山水相连,是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半岛。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球的一次剧烈变动,日本和大陆完全分离。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日本文化开始萌芽。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前后,大批的汉人和朝鲜人移居日本。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秦汉归化人”或“新汉人”。成书于公元815年的日本《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流徙在日本的秦人92部有18760人,赐首领姓秦酒公,分制置于适宜养蚕的地方。这是早期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如今在熊本到长崎的高速公路旁,还建有祭祀徐福的神庙。 大陆人东渡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铁技术,也带去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加速了日本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营养素,乃至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面条、汤元、豆腐等是通过僧人传入民众的。奈良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散乐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歌舞结合,演变成“能乐”。书法等艺术也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摩写。中日两国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当时都是农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响,都使用汉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传统节日也一样。这些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 从公元645年起,日本进入“大化革新”时期,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新政府效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建造国都,公元710年迁国都于平京城(奈良)。全面引进唐朝的政治体制、法律、文化,“百事皆仿唐制”。连皇宫四周设12门,也是效仿中国建造的。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日本派人留学中国,又请中国扬州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授。许多有特色的寺庙和佛像面世。 古代日本人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外,更多的场合和更长的时间称中国为吴国,称中国人为吴人,称中国话为吴音,称中国人在日本的居留地为吴原。从中国传过去的物品名称往往都要在前面加上“吴”字,如“吴织”。“南京”在日语中也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查阅《日本国语大辞典》的南京词条,除表示中国城市南京外,还表示:中国人的别称;从中国等外国来的输入品、进口货,稀奇可爱的东西等。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

华科版选修课指南

公选课指南 艺术体育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声乐入门不点名唱歌简单无论唱歌好听与否绝对能过中外名乐欣赏不点名交论文好过有意思很享受 桥牌入门点名考试(开卷)平常要抄笔记 篮球裁判点名开卷考试边抄边过还有科比视频看运动损伤很少点闭卷考绝对能过 影视美学导论点名交论文老师不错经常看电影 歌剧欣赏点名交论文一般每节课看歌剧 西洋歌剧不点名交论文关灯上课有情调 外国戏剧艺术欣赏点名考试授课方式好 DV制作抽点考试(很简单)老师好内容充实有益 音乐与电影有时点交论文内容比较有趣下课早 民族器乐欣赏点名交论文感觉还行还有艺术团的表演陶艺制作点名考试简单(手工制作)普遍反映有趣 钢笔画不点名平时画的作品给的分比较高不是很有趣 要有些基础 钢琴(初级)交论文完全是理论课没有实践感觉一般 不过有艺术团表演 芭蕾简史与赏析点名考试感觉一般 中国戏曲欣赏每次都点交论文去的人少 中国书法不点名三次课堂作业老师比较偏激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点名交论文还可以 足球点名交论文不错 节奏世界点名唱一段好过 中华传统养生点名交论文内容丰富有益 PS:南利华老师的课普遍反映很好总之音乐类的都比较好过,基本都是写论文 语言文化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英汉互译点名闭卷考试内容较难,有一次课堂作业打分较低英语修辞与鉴赏点名交作业内容不错只要去上课就能过英国文化赏析不点名开卷考试上课有时有小测试考试易过英诗赏析抽点背一首诗课堂交作业易过 英国文化简介有时点论文(现场考)还不错好过 英译中国文化点名考试好过不是很有趣 英文漫谈中国文化经常点闭卷考试内容丰富东边上课 人类文化学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比较难分也打的低比较有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原著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简单老师很好对个人启发大中国文化系列专题不点名开卷考试老师思想较偏激关灯上课内容有趣 要买老师的书才好拿高分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61012209 李元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 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 于中国。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纵观日本历史,几乎也是和中国走着同样的道路:从幕府时期到封建统治,再到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横空出世,都是受到同时期中国政治的影响和启发。这是一段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历史阶段,日本的古籍中也尊敬地称中国为“天朝”,几乎以一种朝拜的姿态来面对中国。而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瑰丽的诗歌财宝,炫目的宋词元曲,甚至连神话故事也给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重大的冲击和震撼。在这一个阶段的中日关系完全由中国主导,两国处于一个和平交融的环境中,中日文化也在这一片沃土中茁壮成长。这种和平的环境氛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二、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的文化碰撞: 清朝可以说是中日关系和文化的一个转折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而反观中国却散发出一股垂垂老矣,盛极必衰的气息,看似强大的清帝国,却自毁长城,抛却了文化的交流。日本此时处于封建的天皇时代,社会虽然安定却隐隐地有暗流涌动。日本多山的环境、缺少必要的资源使得人们有种骨子里的凶猛,而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道德观又强烈地约束着他们,这两个条件使得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崇尚强者,达者为先的文化特点。日本可以在任何强大于自己的国家面前低头,放低姿态去学习;而在同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唐代三百年概述

第一节唐代三百年概述 导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自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次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唐,都长安。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共历二十帝,二百九十年。在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里,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和事件:由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女皇帝武则天,更有唐明皇与杨贵妃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等等。这些动人的故事都与唐朝的兴衰密不可分,那么,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学习本小节的内容,来看一看唐朝这样一个充满着朝气和活力的朝代的兴衰历史。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将能够: ●说出唐朝兴衰的时间及过程; ●描述盛唐时期唐朝的概况; ●阐述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及重要历史事件。 学习任务: 10分钟) 观看:《大唐文化》,请结合影片的资料谈谈唐朝繁荣的情况(可以从经济、城市规模、宗教、艺术、宫廷建筑等方面介绍),进入课堂讨论“盛唐时期的情况”中发表自己的观点。(50分钟) 阅读:《安史之乱》,观看:《大唐开元王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走向衰落和毁灭的转折点,请你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过程。(20分钟) 阅读:《大唐灭亡的原因及重要历史事件》,综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导致唐朝灭亡的事件及原因有哪些?请将你的答案记录在“学习笔记”中。(10分钟) 问答时刻 学伴问:当时作为世界中心的唐朝到底有多繁荣呢?这样强大的王朝为何后来又走向灭亡了呢? 老师答: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绚烂多姿的朝代。自公元617年开国到907年灭亡,短短的三百年里,唐朝造就了一个神话。唐代政治清明,有著名的唐太宗“贞观之治”,有魏征这样的清官谏臣;唐朝经济繁荣,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诗仙、诗圣都产生在这个朝代;唐朝艺术绚烂多姿,有著名的唐三彩、雄伟辉煌的大明宫祠。

清华大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清华大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刘晓峰的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们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此领域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二、考试的科目 世界史: 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①101英语或103日语②643世界通史③501综合考试; 三、导师介绍 刘晓峰,男,1962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助教、讲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教授主要从事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同时对东亚地区时间文化有精深的研究。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教育考博分校(官网可咨询)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 [A] 住房[B] 典章制度[C] 生产方式[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 [A] 官方派遣使节[B] 贸易要求[C] 战争与掠夺[D] 宗教传播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 大月氏[B] 安息[C] 乌孙[D] 大夏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 [A] 产丝的小动物叫“赛儿”,比最大的甲壳虫还要大两倍 [B] 赛里斯人为畜养这种昆虫而建造冬暖夏凉、四季咸宜的房屋(蚕房)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D]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这种小动物死后的尸体内部找到的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 [A]《佛国记》[B]《大唐西域记》[C]《西域志》[D]《外国传》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 [A] 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B] 有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C] 有一套“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 [A]《通典》[B]《经行记》[C]《游行外国传》[D]《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后汉书》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 [A]《枕草子》[B]《源氏物语》[C]《万叶集》[D]《古事纪》

中日文化交流史

私の目から見る当代の中日文化交流(1972~2012) 班级:日语1012 学号:2010132223 姓名:胡晓红 要旨:中日関係はずっと敏感な問題となっている。日本といたら、腹が立つことになる中国人が少なくないだろう。去年では発生した釣魚島事件が両国に悪い影響を与えた。でも、それは文化に関係がないと思う。両国の文化交流は歴史の舞台で美しい物語となる。日本文化の基礎は中国の伝統の上に成り立った。古代の百年間で、日本の文化は箸から宮廷の建築まで、様々な方面で中国に影響された。日本の仮名はもともと漢字を通じて移り変わって、だんだん日本の特色をもつ文字となった。中国は日本文化の中で優秀な部分を学んだ。近代に入って、中日の間に文化についてさまざまな活動が行われ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文化交流、文化活動、国交、発展 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が成立した。これは、両国間に新たな文化交流を開く契機となることが期待されていたが、国交がまだ回復していなかったため、正式な政府間の交流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一九五〇年十月に中日友好協会の創立大会を開くことになった。一九五〇年代に入ると、日本学術界における中日文化交流活動が活発化になってきた。その後一九五五年六月、日本学術会議が学術会議長茅誠司、東京大学元総長南原繁を始めとする学者訪中代表団を中国に派遣し、中国文化界で熱烈な歓迎を受けた。つまり、新中国が成立してから、たちまち始まった中日民間交流は互いに相手を理解するための対話をすることを重視していた。一九六〇年代なかばに、中日若者の友好大交流が始まった。学術、演劇、文学技術に関する各方面において文化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 一九七二年九月に中日が国交を回復した。一九七九年、中国は改革開放をとりいれ、また新たな時代を迎えてきた。一九八〇年代に入ると、中日両国友好関係の発展に伴い、中日若者の間における大交流がさらに気運に乗じてきた。文化交流の基地として、相互の学習と交流の場を作ろうということは、中日両国青年が共に長年持つ願いであった。一九八四年、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会により、北京で中日青年交流センターを設立する提案が出された。中日両国政府が積極的にこの案を支持し、共同で資金援助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た。中国政府はこれをいわゆる七五計画という国家重点建設項目の一つとしていた。日本政府が建築家を派遣し、中日両国建築家が共にセンターの設計を担当し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定礎式が行われ、四年かけて完成した。一九九一年五月四日、つまり、中国青年節に盛大な除幕式典が行われた。 中国では、2000年の秋以降、数万人の人が日本へ観光旅行に出かけている。その中の多くが若者だ。彼らは日本のポップカルチャーに直接接して帰ってきているはずだ。また、北京では、2002年の中日国交回復三十周年の記念日に日本の有名なバンドや歌手がコンサートを開き、中国の多くの若者が生の歌や演奏を楽しんだ。 二十一世紀に入ってから、中日の間にさまざまな活動が盛んに行われた。 中国文化伝媒クループと中国文物報、東京中国文化センターの共催による中国の街並み展が2011年12月16日、日本の東京中国文化センターで開催された。 この展覧会は2012年1月13日まで続き、歴史的に有名な中国の街並みの写真や書道作品、街並みの模型などを展示している。展覧会を通して、日本人にもっと中国を知らせた。中日国交正常化四十周年の際、二日間にわたって行われた第13回中日友好交流会議五月25日午前、貴陽市で幕を下ろした。 会議期間中、会議に参加した中日双方の代表は「中日国交正常化40周年?地方と地方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之佛教文化 班级:日语11乙班学号:1191610216 姓名:徐旦青 从历史和地理讲,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地理位置。由于中国曾经很长时间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日本是个典型的岛国国家,陆地空间狭窄,资源匮乏。所以,在古代单向交流为主,基本是中国传向日本。上古中国大陆文化的传播,加速了日本列岛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 开始的交流中以物质交流为主。如水稻、陶器、青铜器等。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3世纪)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初盛时代,其中水稻就在这个时代传到日本,对于怎样传入有很多说法。渐渐派遣使者交流,慢慢的从物质的传播成为文化的交流传播。佛教文化是典型的交流的例子,佛教的传播加速了中日的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佛教文化是在隋唐时代时代即日本的飞鸟、奈良、平安等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为巩固地位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佛教;派遣遣隋使,加强对中国的学习和联系,试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604年颁布《十七条宪法》,糅合儒学、佛教、法家等思想;建立一些佛教寺庙,如飞鸟寺、法隆寺。据说在隋朝有四次遣隋使的说法,其中小野妹子、裴世清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唐朝的稳定,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高潮。遣唐使的次数多达二十次,交流成功率极高,在759年迎入唐大使使。遣唐使的人员由使团官员是(押使、执节使)、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组成。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遣唐学问僧史籍中留名的约有90余人,比较著名的有空海、最澄大师。中国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有力推动者是鉴真和尚,一个坚信佛教文化无国界,佛是普渡众生的大师。 赴日唐人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六次东渡,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鉴真东渡历经千辛万苦,第一次被诬告与海盗勾结,第二次由于意外也未成,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最后一次也未一帆风顺。。到达日本后,在鉴真的指导下于东大寺毗卢遮那大佛殿前筑了一座戒坛。这座戒坛是依南山道宣的《戒坛图经》建筑的,但在第三重坛上安置著多宝塔,塔中安置释迦和多宝二佛像,则是鉴真依据天台宗的教理而有所改变。鉴真传戒时,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都次第登坛受菩萨戒;又为多人授戒;大僧灵祐、贤璟、忍基等八十余人都舍旧戒重受。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的开始。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还根

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秦汉六朝 1.大宰府P13 2.左旋海流P3 3.铜铎P4 6.朝天石、西归浦、正方瀑布、徐福祭P11 7.佐贺地区(佐贺有明海港)P12; 意义P15 8.信子节(千童镇)P17 9.佐贺吉野里P19 10.金印P26 11.甚兵卫、龟井南冥、黑田(藩主)、三宅 吉米、志贺岛P26 12.乐浪P21、P22 13.卑弥呼女王;邪马台国P34;P35定义(2) 14.难升米、牛利;亲魏倭王P38、P41 15.朝贡意义P39 16.狗奴国不朝原因P41 17.五王遣使P48 18.两次大中断及原因P49+打印提纲上的 19.伽耶P50 20.8次遣使P52(相关:X国诸军事、安 东大将军、倭国王) 21.古坟时代P53 22.册封的意义 a.需要;b.P55 综述一:中国文学与书籍的交流 1.平假名、片假名P58 2.文学交流P60 3.万叶集(平安时代)P60 4.诗歌方面P61 5.镰仓时代P63 6.江户时代P64 7.笔记(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作者和作品)P66 8.汉藉P67 ◆◆◆◆◆◆◆◆◆◆◆◆◆◆◆◆◆◆◆ 第二章:隋唐 1.小野妹子P77;国书事件P78 2.裴世清P77;访日问题P80;小结P82 3.圣德太子P83 5.大化革新P87;效果P88; 6.《十七条宪法》P87 7.改新之诏P88 8.四期遣唐使P89/90 9.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 律令P91 (表) 10.官僚制、土地之、教育制度的详情P91/92 11.建立古代天皇制国家P93 12.经济交流口岸P93/94 13.宫市P95;宝饰镜P96 14.正仓院、供养之风P98;院内文物特点P99 15.日本政治、经济方面的唐化,提纲P5 16.使团出发前的准备P104;到达后的P105 17.使团中留学生较少的原因P104 18.晁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 冈;玄昉、井真成P105/107 19.遣唐使回国后的仪式P107 20.晁衡回乡P107 第十二次、遇难P108 21.沈惟岳(清海宿弥)P109 22.喜娘P110 23.晁衡贡献P110 24.荣睿和普照P111;道睿P111 25.日本重视引进佛教的原因P111 26.鉴真和尚P112 27.唐招提寺、三大戒台P115 28.鉴真东渡功绩P115 29.井真成墓志P117、朝衡纪念碑P119 30.阿育王寺、大明寺、唐招提寺P112 31.学问僧、请益僧P134 32.八位有名的入唐求法僧P135 33.惠果大师P138 34.空海(弘法大师)P135、功绩P139下 35.日本真言密宗P139 3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P140/144 37.赤山法华院P141/142;P148 专题 38.张保皋P141 39.会昌法难P144 40.圆仁功绩P144/145 41.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纪念碑P145 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交流(P152) 1.佛教盛行的原因P152 2.道教P158 3.共存性P160 4.总结P161 5. ◆◆◆◆◆◆◆◆◆◆◆◆◆◆◆◆◆◆◆

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大纲 钱婉约 2009-12-13 1,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等学科都对文化有定义,故多至200种以上说法。历史学的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的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传播性等属性。 2,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主体文化对于外来客体文化的接受或排斥, ●1,本土文化的状态:开放活跃期,适应性;落后封闭时,排斥性。 ●2,外来文化的性格:效用和适应 3,古代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1,贸易要求。 ●2,宗教传播。 ●3,战争与掠夺。 ●4,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 4,西域的概念 ●1,广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米尔山结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 总称)所能达到的广大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至东欧、希腊罗马、 北非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5,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9年。欲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历经13年而返。第二次:公元前115年。欲与乌孙结盟。 6,《史记·大宛列传》 ●1,大宛: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70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拘弥、于阗,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 ●2,乌孙: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3,“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 临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4,“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 涯,盖乃北海云。 ●5,大月氏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一二十余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6,安息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一银为币,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II)卷(模拟)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 2 .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做 A.交子B.交钞C.宝钞D.会子 3 .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 A.广东沿海B.四川地区C.中原地区D.浙江沿海 4 . 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三相对应时期应是() A.三国时期B.唐朝中期C.两宋时期D.明朝初期 5 . 灭亡北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辽B.西夏C.金D.蒙古 6 .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主人公是

A.石守信B.赵匡义C.赵匡胤D.赵普 7 . 辽和西夏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 A.契丹族、党项族 B.汉族、契丹族 C.回族、汉族 D.党项族、契丹族 8 . 现在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在何时开始流行: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9 . 下列有关政权被灭亡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辽﹣金﹣﹣﹣北宋﹣﹣﹣南宋B.金﹣﹣﹣北宋﹣﹣﹣﹣辽﹣﹣﹣﹣南宋 C.辽﹣﹣﹣﹣北宋﹣﹣﹣﹣金﹣﹣﹣南宋D.辽﹣﹣﹣北宋﹣﹣﹣南宋﹣﹣﹣金 10 . 某班级正在举办宋词朗诵会,下列哪一人物的作品不能出现在这一朗诵会中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关汉卿 11 . 南宋和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澶渊之盟B.靖康之变C.郾城大捷D.宋金订立和议 12 .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现在都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下列节日与其习俗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春节——放鞭炮 B.元宵节——拜年 C.端午节——赛龙舟 D.中秋节——吃月饼 13 . 下图是小历同学在学完《宋代经济的发展》后做的读书笔记,该笔记中的这些现象反映了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 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 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 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 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 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 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 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 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凤时代(约500——710) 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奈良时代(710——794) 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平安时代(794——1192) 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 镰仓时代(1192——1333) 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室町时代(1336——1573) 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 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 江户时代(1603——1868) 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 明治维新(1868) 开国近代国家成立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3) 实物考察:对马岛和壹岐岛 ○自然的交流 日本左旋海流 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 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 铜铎的史证 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 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 ○人为的交流 横渡朝鲜海峡 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 --->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铜剑、铜矛的史证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 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 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 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9) 实地考察:千童镇 实地考察:佐贺吉野里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失败 。BC212年,失败 。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 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天台乌药”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中西文化交流史》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沈福伟(1935.03-),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亚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现代化与世界经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郊和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与非洲》(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中外文化因缘》(台北贯雅公司1992年出版)、《Cultural Flow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World》(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00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之一,1998年出版)。先后担任10卷本《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4卷本《中华历史通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学科主编及撰稿人。发表了《12世纪的中国帆船和印度洋航路》(刊于《历史学》1979年第2期)等论文40多篇。两次获江苏省优秀成果奖。负责指导“文化交流与现代化”的研究,培养硕士生多名。[1]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大量的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国内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全面地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交通、科技的进步,以及贸易及工业化的发展。 本书共分十二个章节,从新石器时代说起,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至当今,着重介绍了明清之际欧洲殖民扩张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十九世纪中国工业化的崛起和学习借鉴西方文化追求民族独立与自强的奋斗历程。 本书特色: 历史是充满趣味和深远意义的,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此类书籍往往引人入胜。虽然本书被很多高校列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教科书,但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是,本书不仅配有作者精心收集的珍贵图片及线路图,而且体现了严谨性和点面剖析的特色。 (1)严谨性。纵观全书,我们发现,本书中对于每一处引用都有详细的注释;而且针对每个外文名词都有注明外文字母,这是在文章著作中的严谨性。同时,作者写作时的严谨的态度也在书本中有所体现,如第四章提到的炼丹术的起源与传播作者并没有避讳欧美学者及约翰生等具有误导性的说法,而是参考《抱朴子·论仙篇》《周易·参同契》等权威历史文献,利用文献中所记载的汞齐炼金法、硫磺可以克服水银的挥发性制造出人造丹砂(HgS)等事迹证明炼丹术早在公元2世纪产生于中国,而“在2、3世纪时在南中国和埃及、红海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海上交通的同时,传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又如在全书的后记中,作者坦然了本书的不足,即单纯描述了中国人如何看世界,却缺乏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描述,而作为国内学者,一本顾全这两方面的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书是难以完成的,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谦虚,也是一种严谨。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摘要】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由此可见,日本文化的基石源于中国的传统。在过去数百年间,日本的区域性文化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宫廷建筑,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日本文化历史合作交流发展影响 【正文】 一、概括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总体特点 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日本列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在日本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文化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许多共同性,这说明原始先民们早有来往。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由于冰川期的结束,海面回升和地壳变动,日本列岛终于完全和大陆脱离,但是以后仍然不断有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风渡海来到日本,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从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 其次是范围广泛。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第三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