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说课稿

《物态变化》说课稿
《物态变化》说课稿

《物态变化》说课稿

《物态变化》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物态变化》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第一实验学校的刘月英,我说课的题目是《物态变化复习课》。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预设等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教科版《物态变化》这一章的复习课。为了打破以往章节复习课的枯燥练习,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我在这节课中以“三态六变”为知识主线,加入了《中国成语大会》的设计元素,用知识问答比赛的形式来贯穿整个课堂,有必答题、抢答题、描述题,使学生在游戏娱乐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最后以《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要点。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九年级中考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有一些

遗忘,而且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对物态变化图像分析得不够准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判断常见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现象;

(2)会从图象中读出对解题有用的相关信息;

(3)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对物态变化图像的分析通过多道练习题的反复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利用图像上的数值分析,使抽象的知识更具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自制物态变化的卡片教学用直尺

【教学方法】

“一二一”教学尝试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师学友互助学习尝试探究竞赛学习

【教学程序与设想】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教师出示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图片: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形态存在着,请同学们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奇妙现象。同时设疑:同学们这些美丽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惊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得出:这些美丽自然现象的形成都与物态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美丽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复习目标,学生阅读复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的动机。

三、独学奠基

教师要求学生独自完成导学案的填写,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填写。然后分小组展示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対学提升

(一)必答题

教师先出示必答题的要求。再出示必答题的题号,要求学生进行选择。学生明白如何回答,各队派出师学友选题,解答,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抢答题

教师先出示必答题的要求,再出示抢答题的内容。学生明确如何做,学生抢答题权,然后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抢答题的模式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五、群学拓展

教师出示描述题的要求,然后再出示不同的物态变化。学生明确如何做,各队学生相互讨论并举例汇总。每队各派两位同学,一人正对大屏幕,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物态变化,举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人背对大屏幕根据学友的描述说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设计意图:集群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激发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物理应用于生活,体现了“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六、感悟收获

教师要求以游戏《找朋友》的方式总结知识。学生根据要求,把卡片贴在黑板的对应位置。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寓教于乐。

《物态变化》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

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

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

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卫生球变小了

C.霜的形成

D.雾、露的形成

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

G.冰化成水

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物态变化》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它由4个活动构成:比较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教材进行举例,重点区别零上和零下。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它与后一课时测量水温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本教学在以学生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

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

遵守这些规定。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比较观察温度计的过程。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温度是难点(特别是零下的温度),要增加一些几组温度加以训练,运用模型等方式,尽量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五、说教学程序

(一)、比较水的温度

1、比较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提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2比较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出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1、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提醒学生观察中的注意事项: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安全。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

3、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结合学生生活: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2、"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

3、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 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为什么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蹲下身子抱成团时,则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解析: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人的身体上不断吸热,人就会感到冷。当人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的蒸发速度就减慢了,水从身体上吸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故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了。 ●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 解析:刚出冰柜的冰棒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远低于嘴唇的温度,当其与嘴唇接触时,使嘴唇上的少量水分很快放热结冰,与冰棒凝固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 解析: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当户外空气低于0℃时,室内玻璃窗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将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壁上。虽然户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但它的温度跟玻璃的温度相等,不具备凝华的条件,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壁。 ●北方人冬天吃冻柿子时,先放在凉水中泡一会,发现柿

物态变化实例

物态变化实例 1、熔化 (1)熔化吸热的应用: ①海货市场的小摊贩为保证海货新鲜,常把冰块放在海货上。 ②烙铁的温度很高,可以使金属锡熔化成液态。 ③电焊的高温,使得钢铁熔化。 ④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⑤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了。 (2)熔化吸热的危害 ①下雪不冷,化雪冷。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其中“雪后寒”指的是雪在熔化时要不断的吸收周围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②吃冰糕吃多了,容易闹肚子。 2、凝固 (1 )凝固的实例: ①冬天水结冰 ②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 ③冰雹 ④冬天晾在窗外的湿衣服变成硬块。 (2)凝固放热的应用 冬天防止地窖里储存的菜被冻坏,放几桶水,水凝固会放热能够对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3)凝固放热的危害 ①炼钢厂内炼钢炉中的钢水要凝固,放出的大量热使得工人容易中暑。 ②火山爆发,岩浆凝固过程放热,烧毁大量森林、村庄等。 ③蜡烛滴在手上,要凝固,放出的热量使人感到非常烫手。 3、汽化 (1)汽化的实例: ①雨过天晴,地上的水逐渐消失。(蒸发) ②做饭炒菜,忘了,干锅底了。(沸腾) ③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容易干瘪(蒸发) ④烧水,水开了,并且水逐渐减少。(沸腾) ⑤不管春夏秋冬,湿的衣服干了。(蒸发) ⑥倒入锅中的油正在翻滚。(沸腾) (2)汽化吸热的应用: ①有人中暑,涂抹酒精,清凉油,水等解暑。 ②有人发烧,手心脚心涂抹酒精降温。 ③狗喜欢把舌头伸出,通过蒸发体液,吸走身体的热量。 ④炎热的夏天,用湿毛巾擦脸感觉很凉爽。 ⑤炼钢厂使用水帘降温。 (3)汽化(蒸发、沸腾)吸热的危害 ①洗完澡,如果不迅速把身上的水分擦干会感觉很冷,甚至感冒。 ②冬天在室内比较暖和,如果出汗,而迅速走出室外,很容易着凉。 ③夏天一身汗,进空调房间,容易着凉。 ④夏天出汗,对着电风扇猛吹,容易感冒。 4、液化 (1)液化的实例: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反思蔡芬

课题 5.1物态变化与温度课型新授课时 1 授课班级八年级8班授课时间11.25 授课人蔡芬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并能准确的判断自然界中水的各种物态变化。 2.认识玻璃温度计,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小组学习和自学,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的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 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 重点 设计学生参与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 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主要教学内容 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 ·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 ·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 ·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 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 ·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 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教师应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升腾起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 二、温度 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物态变化常见现象

初二物理第四章现象过关 一、熔化物体状态物态变化 1、夏天吃冰棒解热,是冰棒在口腔或体内熔化吸热 2、冰雪融化(固态液态熔化吸热) 3、铁变成铁水 4、蜡变成蜡油 二、凝固 1、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 使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 2、铁水变成铁件(液态固态凝固放热) 3、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 4、铜水浇注铜像 三、汽化 1、拖地后,地面变干 2、夏天晒湿衣服 3、摸在手臂上的酒精不见了(液态气态汽化吸热) 4、晒粮食 5、大旱时,河底干裂 6、湿头发变干 7、非洲人,使用的土冰箱 四、液化 1、雾露 2、冰糕周围的“白气” 3、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 4、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5、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气态液态液化放热) 眼镜模糊不清 6、照镜子时,对着镜子哈气,变的模糊不清 7、夏天自来水管出现水珠(流汗) 8、冬天,门把手流汗 五、升华 1、冰冻衣服变干 2、樟脑球变小 3、雪人在严寒的冬天变小(固态气态升华吸热) 4、灯丝变细 5、用干冰制造舞台烟雾 6、人工降雨 7、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 六、凝华 1、灯壁变黑 2、雾凇(气态固态凝华放热) 3、窗花 4、霜雪

达标练习一、下列实例对应的物态变化都有错,请改正 1、晒粮食(液化) 2、雾凇(凝固) 3、灯丝变细(汽化) 4、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模糊不清。(凝华) 5、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液化) 6、雪霜(凝固) 7、湿头发变干(升华)8、大旱时,河底干裂(凝固) 9、人工降雨(熔化)10、铜水浇注铜像(液化) 11、樟脑球变小(熔化)12、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汽化)13、铁变成铁水(液化) 14、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凝华) 达标练习二、 1、把水滴到炽热的炉盖上,听到“滋滋”声并看到冒出“白气”,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__后________。 2、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鸡蛋,一会发现它变湿,马上用抹布擦拭却擦不干,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变干,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后________。 3、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的“白气”,而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其中“白气”产生的过程是,先_______成水蒸气后_______成液态的小水珠。 4、家庭使用的冰箱,在冷凝室内:液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在冷冻室内,气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______热,从而使冷冻室内温度比较低。 5、“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谚语”说明了,霜由于气温_____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而形成的;雪后由于_______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觉到冷。 6、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 和_______ ,它还说明了冰室一种_____(晶体或是非晶体) 7、“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使停止水的沸腾,他们分别利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方法停止水的沸腾的。 8、夏天,从冰柜里拿出冰棒时,会看到硬邦邦的冰棒上有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出“烟”;把这支冰棒放在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 形成的。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物态变化与温度反思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反思 哈一三二中学校房晓丹 《物态变化与温度》为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一节内容,作为一名刚才加工作仅三年的教师,对于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1.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这位学生所在的小组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预习时必定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可能比老师

还要多,而且在选择上会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更愿意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因此,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会了合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得到了高质量的学校生活,其精神是愉悦的,心态是积极的,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学生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本节的让学生感觉水的温度,同学们都非常关注。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能引起学生这么大的兴趣,所以以后尽量多做有质量的实验。 5.在一个班上课时,我试着将“温度的三种表示方法”提到“温度的单位”前面来讲,结果发现,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生接受起来更难,所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6.在进行“温度计的使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知道温度计使用前要做的事: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看温度计

物态变化

201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训练物态变化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知识结构 1.温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摄氏温度的规定:(0℃和100℃) 温度计: 使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温计和寒暑表的特点也要知道) 2.物态变化: 熔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熔化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需要____________(填吸、放热) 液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需要______________(填吸、放热) 升华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华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去年年初,我省遭遇了罕见的持续冰灾。在无雨、无雪的冰冻天气里,由于水蒸气不断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而形成冰,使得包裹在输电线上的冰柱逐渐加厚,致使输电线的拉力逐渐______,输电线、输电塔架因不堪重负而断裂、倒塌。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效应。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 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教师及时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认真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欢迎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篇一长期以来,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而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更应该先掌握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后做出相应的教学。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和不足,争取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下面我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由于新教材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物态变化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四) 1、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填在横线上。 (1)冬天从室外到教室,带眼镜的同学镜片上有一层水珠,这是现象。(2)在寒冷的冬夜窗户上出现的冰花,这是现象。 (3)严冬,屋顶上的积雪没有化成水却越来越少,这是现象。 2、如图,小红利用烧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了一个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原理来工作的;使用中发现,微小的温度变化液柱升、降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办法. 3、在寒冷的冬夜,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它是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的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这个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房间内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_______而变为水蒸气,这个过程中冰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如图所示,由温度计的读数可知,房间的温度是。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这个房间里,冰(“能”或“不能”)继续熔化。 6、如图所示,为小聪同学描绘的两种晶体熔化时的熔化曲线,则由曲线可看出:的熔点较高;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较长。 7、图甲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图乙寒暑表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 8、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放在桌面上,一会儿可乐罐外面有一些水珠,有同学认为这些水珠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的,你认为这个同学的观点正确吗?______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认清它的______.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从第分钟开始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 11、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研究水的沸腾规律时获得的曲线。从曲线可知,加热时水的初温为,加热到第分钟时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为,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一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1)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2)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与同学交流时发现,在开始2min升温快,最后2min升温慢,请你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校学生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妥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D.用30℃酒精擦身降温

物态变化专题(常见现象汇总)

物态变化专题 一、在横线上写物态变化名称括号中填吸放热 1.初春,河里的冰化成水_________() 2.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露水_______( ) 3.深秋的清晨,草地上会有霜_________( ) 4.冬天,有时没看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________( ) 5.“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_________( ) “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________( ) 6.樟脑丸变小了,属于_______( ) 7.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_______( ) 8.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_______( ) 9.永久的灯泡发现灯丝变细_______( ) 10.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________( ) 11.洒在地上的水马上干了______( ) 12.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粘有“白粉”_______( ) 13.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白气属于_______( ) 14.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冰棒“流汗”属于________( ) 15.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________( ) 16.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了_________( ) 17.夏天,湿衣服变干________( ) 18.冬天看到从嘴里呼出的“白气”_______( ) 19.游完泳上岸后感到有点冷_______( ) 20.春天,北方的冰雪开始消融_______( ) 21.写在纸上的毛笔字过一会墨迹变干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 22.钢水浇铸成钢件是_______( )

23.利用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________( ) 24.水烧开后,从壶嘴力冒出“白气”________( ) 25.玻璃在高温下变成液态________( ) 26.吃冰棒解暑_______( ) 27.夏天,自来水管“出汗”_______( ) 28.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镜片蒙上一层小水珠________( ) 29.碘加热时变成碘蒸气________( ) 30.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_______( ) 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边面出现了一层小水珠,这种现象是________( ) 31.新鲜的白菜会慢慢干瘪_______( ) 32.冬天,室外飘起雪花_______( ) 33.湖面结了厚厚的冰________( ) 34.小露珠在阳光下消失了_______( ) 35.水壶中的水沸腾了________( ) 36.炎热的夏天,给中暑患者身上擦酒精可以减轻病人的病情,这是________( ) 37.将石油气变为液体装在钢罐里________( ) 38.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___( ) 39.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_________( ) 40.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面会有一层水珠________( ) 41.永久了的灯泡会发暗,是钨的气体在灯泡玻璃上遇冷后产生________现象 42.花盆中潮湿的泥土变干了________() 43.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___() 44.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____()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例子大全

说明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冬天,河内冰层的形成 (2)雾的形成 (3)霜、雪的形成 (4)寒冷的冬天,室内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 (5)用久的日光灯两端管壁发黑 (6)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 (7)冰箱冷冻室里的冰变小 (8)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9)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10)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11)暖瓶口出现朦胧的“白气” (12)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 (13)铁矿石变成了铁水 (14)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1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 (16)冰雕没看见“化”就变小了 (17)从冰箱里拿出的汽水瓶子上面有一层“汗” (18)冬天开车出行,发现汽车前车窗的玻璃上有一层水雾 (19)①冰棒从冰柜里拿出后,发现冰棒粘着白花花的“粉” ②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冒“气”; ③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外出“汗” (20)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21)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22)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消失,出现紫色的碘气体(23)天气炎热,吃冰糕降温解暑 (24)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 (25)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容易干瘪 (26)有人发烧,手心脚心涂抹酒精降温 (27)狗喜欢把舌头伸出 (28)开锅盖,带眼镜看不清,哈上一层“雾” (29)夏天自来水管“冒汗” (30)初冬江岸上美丽雾凇的出现 (31)夏季,冰雹的形成 (32)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 (33)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 ①先向外拉动活塞,乙醚液体消失 ②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 (34)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①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 ②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DIV.MyFav_1321947375578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1947375578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1947375578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1947375578 P.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21947375578 LI.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21947375578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21947375578 DIV.Section1{page:

九年级物理 常见的物态变化的单元测试卷 沪科版

第4讲常见的物态变化 (限时: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如图4-1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图4-1 答案:D 解析:A图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B图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C图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所以均不对. 2.咸宁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答案:A 解析:A是熔化现象,是吸热过程;B是液化现象,是放热过程;C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D是凝固现象,是放热过程. 3.甲、乙两杯水中都有冰块,甲杯里的冰块多一些,乙杯里的冰块少一些,现将甲杯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过一段时间后,两杯里的冰块都没有完全融化,那么( ) A.甲杯里的水温比乙杯里的水温高 B.两杯水的温度相同 C.乙杯里的水温比甲杯里的水温高 D.两杯水的温度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与冰和水的多少无关. 4.扬州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

答案:C 解析:A是升华现象,B是汽化现象,D是凝固过程,所以均不对. 5.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中心的圆盘中,白糖立刻就变成糖水,不断旋转的圆盘又将糖水从四周甩出去,由于四周温度低,就可以看到一丝丝的糖,用小棍将它绕好,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了.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华 B.熔化、液化 C.汽化、凝固 D.熔化、凝固 答案:D 解析:固态的糖变成糖水,是熔化过程,糖水变成固态的棉花糖,是凝固过程. 6.潍坊对下列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B.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答案:C 解析:A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B是液化现象,是放热过程;D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7.如图4-2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冰雹、小雪、雾和霜冻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图4-2 答案:C 解析:液化过程是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所以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8.烟台雨、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属于凝华的是____________,由于液化形成的是__________. 答案:雪和霜雨和露 9.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从而会使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答案:放出上 解析:用水蒸气蒸馒头利用了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特点,要使水蒸气液化,只能在遇冷时才会发生,所以应该发生在温度较低的上层的蒸笼. 10.苏州初春的早晨会看到大量的露水,露水是由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

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9.雾淞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 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 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 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课题 《物态变化与温度》 东夏镇第一初级中学王留夯 教材分析 《物态变化与温度》是教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第五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教学以“水的物态变化”、“温度”和“温度计”为起点,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是热学的基础,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可以说“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而学会使用“温度计”则是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本节课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虽然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所以教材在编写时从学生觉得熟悉的,但对其含义又没有明确认识的“温度”入手,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已有的经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测量温度的兴趣。这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新理念。 学情分析 1.本课所面对的学生多数是农村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动与好奇,对新生事物持有浓厚兴趣,但秉承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准确、不科学的语言; 2.他们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在一些生活情境中得到温度的认识,例如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家用寒暑表等,这也是学习本课的一个有利条件; 3.学生对温度的了解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并没有得到理论的上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并能准确的判断自然界中水的各种物态变化。 (2)认识玻璃温度计,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小组学习和自学,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的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实验用温度计、烧杯、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温度计使用方法与读数。 难点

物态变化

专题九物态变化 考点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单位:。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性质,分类: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3、温度的测量: 1)选用合适的温度计;看清分度值。 2)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勿接触和。 3)稳定后读数,找,判断零上还是零下;视线与液面相。 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A. 120℃ B. 100℃ C. 90℃ D. 80℃ 2、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 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 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3、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小杨同学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发现温度在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柱慢慢升高,对于温度计内的水银柱而言,它的在增大(选填“密度”或“质量”或“内能”)。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4、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下左图甲所示,将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选填“均匀、不均匀)。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 __(选填“A、B、C”),此时示数是__ __℃,试管中的物质呈__ __态。 5、小华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如上右图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 (2)他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6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A、B、C”),示数是____ ℃。 (3)实验中,是通过__ __方式增加水的内能。要缩短加热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__ __。

八年级物理《3.3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3.3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 思 《3.3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星期五上午,本人在五中二(2)班上了一节《3.3 光的直线传播》公开课。从开始备课到教学结束,整个过程本人思考了很多,做了大量的准备,现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期有所改进与提高。 对教材的理解。 初中物理从初二开始教学,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物态变化》两内容,本节是第三《光现象》的第三节内容,学生对光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光、光的色散、光的颜色、光的能量、人眼看不见的光等知识,所以对于本节的学习在知识的铺垫上是没有问题的。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一种传播规律,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所以本节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侧重于物理规律实验总结获得,自然现象的物理知识应用等非常实际的问题,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让学生明白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一定分量的。让学生掌握光的速度,了解激光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提升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在备课过程中,本人思考教材的处理是,物理于生活、物理应用于生活。所有的物理规律必须通

过实验现象真实的反映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并能总结规律。将得到的规律应用到对自然物理现象的解释之中,所有的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形成的。 对学生的了解。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教无定法,不同的学校,教材可以是一样的,但学生不一样,就导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一样。本次上课的初二年级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本人任教两个班级,这批学生显著的特点是缺乏自信,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非常薄弱,主动学习意识低,课堂注意率低。本人在与他们一个月的教学接触过程中,非常努力的想改变一些,但收效甚微。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本人尽量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一些隐涵的问题直接化,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尽量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比如进行光线的教学时,原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自己阅读一下教材,教师直接讲解一下,然后就开始应用了,这个过程非常的直接、简单、省时。但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先让学生观察了四幅具有显著特征的光线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引导学生进行符号描绘,再是教师讲解。在现象解释过程中,我的预测是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日食、月食,甚至没听过这一名词,在教学过程中证实了我的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