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一、背景介绍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传授,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行为,维护和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过程。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健康教育中的中医药内容展开详细介绍。
二、中医药的基本概念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谐,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为核心思想。
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三、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 中医药的保健作用中医药注重预防和保健,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等方式,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健康教育中可以介绍中医药的保健理念和方法,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2. 中医药的常见疾病治疗中医药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推拿等疗法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络来改善疾病症状。
健康教育中可以向公众介绍中医药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信任。
3. 中医药的心理健康作用中医药注重人体的整体平衡,强调身心的和谐。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方式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肝气来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健康教育中可以向人们介绍中医药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四、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推广与普及1. 加强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健康教育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向公众传授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
2. 建立中医药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建立中医药健康教育机构,提供专业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件

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件第一部分:中医药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医和中药两大领域。
-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节身体的功能,强调“阴阳调和”,“气血平衡”等概念。
-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原料,经过制备或加工而成的药物,具有中医理论指导的药物。
2. 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医药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中医药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3. 中医药的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连,相辅相成。
- 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和改善人体的自愈能力。
- 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第二部分:中医药与健康养生1. 中医药的养生理念-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 中医药养生强调顺应自然、顺应时令,提倡“四时养生”和“五运六气”。
2. 饮食调养- 中医药强调“药食同源”,推崇“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
- 根据中医药的饮食疗法,介绍一些常见食材的功效和适用人群。
3. 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方法- 穴位按摩- 中草药泡脚- 气功养生第三部分:中医药与常见疾病防治1.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的防治- 感冒、发热等症状的中医药防治- 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的中医药调理- 失眠、焦虑等精神疾病的中医药治疗2. 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 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第四部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1. 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 中医药现代发展- 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的现代应用及国际发展趋势结语: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传承和发展中,我们应当珍惜中医药文化传统,推动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让中医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价值。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宣传、教育和行为引导,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过程。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内容。
一、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基本概念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
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调节阴阳平衡。
二、中医药的养生理念中医药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反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的养生理念包括调节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
三、中医药的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1.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
2. 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胃炎、胃溃疡、肠炎等疾病。
3. 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
4. 泌尿系统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泌尿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尿路感染、肾结石等疾病。
5.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头痛、失眠、抑郁等疾病。
四、中医药的常见养生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的调理,如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2. 中草药养生:中医药中的草药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和药理作用,可以通过中草药的煎煮、泡水等方式进行养生。
3. 按摩推拿:中医药中的按摩推拿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
4. 中医养生功法:中医药中的养生功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五、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 健康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健康讲堂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养生方法。
2. 健康咨询服务:设立中医药健康咨询服务点,为公众提供中医药健康咨询和辨证施治服务。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标题: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引言概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促进人们健康、预防疾病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1.1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药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方法。
1.2 中医药的基本概念: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调节和预防为主。
1.3 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环境因素进行辨证施治,强调个性化治疗。
二、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2.1 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体质、调节饮食、锻炼身体等方法,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2.2 中医药的康复作用:中医药在疾病康复阶段也有重要作用,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促进病情康复。
2.3 中医药的心理疏导作用:中医药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
三、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普及推广3.1 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健康教育中应当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治疗原理。
3.2 中医药的科普活动:组织中医药科普讲座、健康讲座等活动,向社会传播中医药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3 中医药的推广应用:在健康教育中,应当鼓励人们积极尝试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推广中医药在健康保健中的应用。
四、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4.1 中医药的认知度不足:部分人对中医药存在认知误区,需要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4.2 中医药的科学性争议: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在科学性上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医药的治疗原理和效果。
4.3 中医药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要标题,且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
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 中医养生理论:介绍中医对健康的理解和方法,包括“四季
养生”、“五脏六腑”、“阴阳平衡”等概念。
2. 中医调理养生:介绍中医调理身体的方法,如食疗、药膳、按摩、针灸等,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3. 中医体质辨识:介绍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原理,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并根据体质进行相应的养生调理。
4. 中医常见疾病防治:介绍中医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如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治疗这些问题。
5. 中医草药使用:介绍一些常用中草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帮助人们了解中草药的药性,灵活运用于生活中的养生。
6. 中医养生保健: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如起居调理、运动保健、心理平衡等,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态。
7. 中医与现代健康:介绍中医与现代健康理念的关系,讲解中医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和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并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通过这些内容的普及和教育,中医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中医药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医药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医药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 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重要概念,以及中医药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2. 健康养生知识:介绍中医药养生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包括饮食调养、精神调适、适度锻炼等,以及各种中草药的功效与使用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3. 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介绍中医药在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如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
重点介绍中药的处方、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
4. 中医药养生调理方法:介绍中医药的调理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中药浴等,帮助人们通过调理身体气血、经络、脏腑等方面,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5. 中医药知识普及:介绍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应用与发展情况,以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
6. 安全用药指导:强调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包括警示人们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正确使用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因不当使用中药而引起的健康风险。
7. 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的经典和传统疗法,加深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中医药健康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中医药基本知识、健康养生、疾病预防与治疗、调理方法、知识普及、安全用药指导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旨在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生活品质。
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

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现代社会,了解和掌握中医药健康知识,对于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念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同时,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另外,中医药还注重辨证论治。
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常见的中医药养生方法1、饮食养生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医药认为,饮食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做到饮食均衡。
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体质偏寒的人应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夏季应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
2、起居养生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的重要环节。
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常见的中医运动养生方法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运动动作舒缓,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呼吸和心态。
4、情志养生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会损伤脏腑,导致疾病。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
三、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1、增强免疫力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未病先防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疾病。
比如,通过体质辨识,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提前进行调理和干预,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3、既病防变当疾病已经发生时,中医药可以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疾病的传变和恶化。
四、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

健康教育中医药内容一、引言健康教育中的中医药内容是指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向公众传递中医药知识和技巧,以提高人们对中医药保健方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加强中医药内容的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药基础知识1.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中医药经典著作为后世医者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指导。
2.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形成为了中医药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脉诊、舌诊、针灸、中药等。
3. 中医药的保健方法中医药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理,提倡养生保健。
常见的中医药保健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
三、中医药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1. 感冒中医药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所致,可采用中药煎剂、汤药、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2. 高血压中医药认为高血压是由气血不调所致,可通过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3. 糖尿病中医药认为糖尿病是由气阴两亏所致,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食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4. 颈椎病中医药认为颈椎病是由气血不畅所致,可通过推拿按摩、艾灸、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1.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调理方法能够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2. 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如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
此外,中医药还在疼痛管理、康复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你如何煎煮中药煎前先浸泡专煎制中药前应先将调剂好的中药用冷水浸泡20至30分钟。
其中,对质地疏松的花、叶、全草类药材应浸泡20分钟左右;而对质地坚硬的根茎类、果实种子类浸泡30分钟左右;冬天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最宜用砂锅煎制中药的器具以砂锅为最佳。
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砂锅煎药受热匀、传热缓,保温性强,煎出的药液性质稳定,最能保持原汁原味。
也可选用搪瓷器皿,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皿。
加水要适度药多水少或药少水多,都会影响煎出药剂的质量。
煎药的用水量,可根据中药质地而定。
重量相同的药材,花、叶、全草类容积大、质地松软者,加水量可适量增加;而矿物类、贝壳、果实种子、根茎等质地坚实、容积小的药材,加水量可适量减少。
简单的估算方法,头煎以浸没药材约2-3厘米为度,第二煎酌减。
如二煎需浓煎灌肠,则加水量可多出20%左右。
时间要合适根据药材质地与气味的不同,煎药的时间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解表、行气及质地轻松、气味芳香的药材,第一次应煎15至20分钟(均按沸后计算),第二次煎10至15分钟;一般药物第一次煎20至30分钟,第二次煎15至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材,第一次煎40至60分钟,第二次煎30至40分钟,该类药物可以煎三次。
此外,某些特殊中药材可能需要以特殊时长煎制,具体应遵医嘱。
火候要恰当煎药的火候根据火力大小分为“武火”、“文火”、“微火”等。
煎药时,水未沸之前,宜用武火(急火),使水很快沸腾,煮沸约3—5分钟;水沸后宜用文火(慢火),保持微沸状态,使水分的蒸发减慢,煎煮30分钟左右,这样有利于饮片中有效成分的完全煎出。
如为滋补药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至40—60分钟左右,如为治疗感冒的药物,一般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即可。
二煎一般比头煎的时间约减少10分钟左右。
煎药的步骤打开药包,检查有无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将其取出,按要求处理。
将全部中药倒入药锅内(除需先煎、后下、烊化的药物),加入冷水浸泡。
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成文火煎煮。
煎煮过程中不要频繁掀盖搅拌,一般以2—3次为宜。
文火煎煮30分钟后,闭火,将药液滤出。
特殊煎煮法先煎:先煎1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
适用于矿物、介类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
此外,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也应先煎。
后下:其他药物煎好前5分钟放入同煎。
适用于气味芳香,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
包煎:用纱布包裹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另煎:适用于贵重药材,以免与其他药物同煎其有效成分被他药吸收而造成浪费。
如人参。
烊化:将药物兑入煎好的药汁中搅匀或加热溶化后一起服用。
如阿胶。
冲服:将药粉放入已煎好的药汁中搅匀后一起服用。
中药的服法通常在饭后30分钟左右服用,上、下午各服一次,或者上午、下午、晚上分3次服用。
胃肠功能不好的也可在饭后立即服用。
中药最好能当天煎煮,当天服用。
未服用的药液应储存在冰箱里,在下次服用前,应将药液再次加热煮沸。
中药宜温服。
服用中药期间,应当适当忌口。
如辛辣、寒凉、刺激性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也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饮食。
药液量的控制一般成人每次的服用量以150-200ml为宜,小儿以50-100ml为宜。
中风的平衡膳食中风又称卒中,是脑血管系统中的常见病,它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类。
从膳食方面来说,饮食宜清淡,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如萝卜、藕、芹菜、大白菜、香蕉、梨等以凉血清热,消食开胃,宽胸理气。
禁食膏脂、厚味、生痰动火的食物,如鸡肉、猪油、辣椒、烟酒等。
利用中医的药膳食疗对中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痰热内结症【治法】:泄热涤痰。
膳食处方一:贝母粥贝母粉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将粳米、冰糖如常法煮粥,煮至半开粥未稠时停火,加入贝母粉,改用文火稍煮片刻,视粥稠时停火,每日早晚温服。
膳食处方二:冬瓜子饮冬瓜子30克红糖适量。
捣烂,开水冲服。
膳食处方三:萝卜汁白萝卜捣汁饮服,每次30毫升,日服3次。
或将萝卜拌在粥内食用。
2肝火炽盛证【治法】:清肝泻火膳食处方一:猪胆绿豆粉猪胆汁120克绿豆粉80克,拌匀晾干研末,每服6克,日2次。
膳食处方二:菊花粥菊花磨粉备用,先以粳米100毫升,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克,稍煮一、二沸即可。
膳食处方三:芹菜粥新鲜芹菜60克(切碎),粳米100克,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膳食处方四:刀豆茶刀豆根30克,加红茶3克,水煎服。
3正气欲脱证【治法】:滋阴益气固脱。
膳食处方一:独参汤红参15克,煎服。
膳食处方二:人参汤人参10克,橘皮10克,苏叶10克,砂糖150克,加水30毫升。
煎水代茶饮。
膳食处方三:五味子汤五味子10克,紫苏叶18克,人参12克,砂糖100克,加水3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滤去渣,饮汤。
膳食处方四:牡蛎麦麸散牡蛎粉、麦麸等分,每次服3克,日2次。
4肾虚络阻证【治法】:益肾通络。
膳食处方一:枸杞麦冬饮枸杞子、麦冬各15克,煎水代茶饮之。
膳食处方二:天门冬粥天门冬30克,白米50克,煮粥食用。
膳食处方三:地黄粥取生地黄汁100毫升,先将粳米煮熟,粥成入地黄汁,搅匀食用。
膳食处方四:枸杞归芪大枣瘦肉汤枸杞15克,当归10克,黄芪30克,大枣10枚,猪瘦肉100克。
将以上各味共炖汤,加食盐适量调味,食肉喝汤。
高血压病的平衡膳食高血压是一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症,又是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的最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最重要的就是预防血管硬化,血管硬化与平日所进的饮食大有关系,如饮食得宜,可控制血压的上升。
(一)高血压病早期:膳食处方一:山楂苹果茶将山楂和苹果切成片形,每日加山楂加苹果一个,煮汤于饭前饮用,不但能降压还能消食。
连续服用,可有帮助。
膳食处方二:紫菜汤如血压超过正常20-30毫升以下者,可用紫菜两张,与芹菜、马蹄、番茄、洋葱同煮成汤,连吃十几日后对降压可见效果。
膳食处方三:海蜇汤用海蜇半斤,嫩钩藤6钱同煮汤,早晚两次服,此方对肥胖痰多,又有高血压患者效果最佳。
(二)高血压病重症:膳食处方一:山楂明矾番茄汤山楂片5钱明矾少量(经医生指导量)番茄三两,煮汤饭后服用,若引起泄泻明矾应减量。
膳食处方二:猪腰杜仲汤猪腰一只杜仲6钱,煮成汤饮,每日服一次,连服五日可有效果。
膳食处方三:雪梨羚羊角汤雪梨性清凉,羚羊角能镇定安神,平抑肝阳。
用羚羊角粉末磨细,每日服3-9克,与雪梨汁调和服用,可有功效。
(三)高血压患者禁忌品:1、一切刺激食品,如烈酒、咖啡、浓茶等对高血压患者皆不适宜。
2、肉类:特别是肥肉含有过高脂肪,常吃易使血管发生硬化,影响血压,应尽量节制。
3、盐味浓厚的食品尽量避免食用,食盐过多可引起高血压。
慢性支气管炎的平衡膳食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往往体质虚弱抵抗力较低,且每因天气变化、饮食不慎引发,所以平时应补充营养、避风寒、慎饮食。
以下的一些食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拟出,有助于辅助治疗,减少和预防该病的发作。
(一)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润肺止咳。
膳食处方一:风栗子瘦肉汤风栗肉250克,瘦猪肉200克。
瘦猪肉洗净切块,与栗肉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煮至栗肉熟透,加盐及味精调味食用,可常服。
膳食处方二:五味子茶五味子50克苏梗、人参各6克砂糖100克。
将以上四味原料一同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代茶饮用,一日数次。
膳食处方三:柿饼山药粥生淮山药60克苡米50克霜饼20克。
将淮山药、苡米捣成粗末加水煮至烂熟,再将柿饼切碎加入煮至溶化调味食用,每日早晚各食一次。
(二)痰浊阻肺证【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膳食处方一:柚子鸡肉汤柚子一个去皮留肉母鸡一只(约500克)。
先将鸡去毛,肠脏、头脚洗净,再将柚子肉放入鸡肚内,加清水少许隔水蒸熟,食鸡饮汤,每三天一次,连服三次为一疗程。
膳食处方二:百合蜂蜜汁百合100克蜂蜜150克。
将百合洗净,放入大搪瓷碗内,加入蜂蜜上笼蒸1小时,趁热调匀凉冷后,装入瓶内即成,每日早晚各服5-10毫升。
膳食处方三:麦冬贝母粥麦冬30克贝母10克粳米100克。
先将麦冬煎汤取汁,贝母碾粉,待粳米煮半熟时再加入麦冬和冰糖适量同煮熬至粥稠,拌入贝母粉即可食用,每日早晚各一次。
(三)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润肺止咳膳食处方一:沙参玉竹鸭沙参50克玉竹60克老鸭一只(约2斤)。
先将鸭去毛,肠脏洗净切块,与沙参玉竹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煮至鸭肉烂熟,用生姜、味精、食盐调味食用。
膳食处方二:白芨冰糖燕窝汤白芨20克冰糖50克燕窝10克。
先将燕窝去毛,与白及放入锅内,炖熟后去白芨,留燕窝、药汁,加入冰糖,略煮至糖溶即成,每日两次,早晚服。
膳食处方三:参蛤红枣粥人参15克蛤蚧一对红枣15克粳米100克。
先将人参、蛤蚧共研细末和匀,红枣去核,早晚分两次与粳米同煮为稀粥。
或先将红枣、人参煎汁去渣,再与粳米煮粥,粥成分次调入蛤蚧粉。
每日早晚食用。
神经衰弱的平衡膳食神经衰弱属中医的“郁病”、“失眠”、“虚劳”、“心悸”等范畴。
由于神经衰弱症状顽固,易于复发,故对其治疗应该长期坚持,根据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食疗药膳的治疗方法治疗,无毒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且有一定疗效。
(一)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理气,解郁除烦。
膳食处方一:丹参佛手煎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