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校中职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最新版】

体育学校中职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最新版】
体育学校中职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最新版】

体育学校中职教育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训练专业,根据竞技体育行业的岗位特点和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各级各类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后备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2.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基本掌握中等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3.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

√4.掌握主修项目的基础理论和训练方法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具有一定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6.掌握主修项目的裁判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毕业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其中专业(技能)课程又包括四个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项训练模块、普修技术模块、综合实践模块。每个模块按照知识能力对应关系划分为若干科目,各科目的划分充分考虑运动训练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科目内所设置的课程能实现对应的培养规格,具有科学,规范,完整的课程教学大纲,并通过了选用合适的教材为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总的教学进程推行“三层双轨”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其中,三层是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三个层面,双轨是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主线同步进行,在每个培养阶段,均对应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训内容。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了系统提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学年主要安排:

■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基础素质能力训练,开设田径,篮球等普修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体能,灵敏性,耐力。

■职业基本能力训练:开设教学法,学校体育学等课程。

第二学年主要安排:专业技能培养

■运动专项能力训练:开设专项训练等实训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专项技术,技战术训练的。

■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开设职业资格证培训,社会指导员等课程。

第三学年主要安排: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教育教学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开设学校体育,体育法规等综合实训课和校内外实训,训练实训内容,激战数教学专业训练,工作岗位训练。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训练:实训内容主要为顶岗实习等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六)质量管理

以服务和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规范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生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毕业要求

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计划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报告word精品

. 建设Ⅰ 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自2011年申请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在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按照省、学校的要求,依据专业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深入落实专业建设发展目标。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和办学水平,是本系生存的支柱和关键。在体育系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对专业等方面进行规划,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产业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会急剧增长,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休闲体育活动作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作为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中充满活力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户外运动终究会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因此,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时期。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从创办之初,体育系就努力探寻着适合本专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本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是经过专业考察与学习,并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来设置相关类别的课程。通过专业调查,深入把握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定位。2012年,体育系全体员工远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的民族院校、师范院校和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派年轻教师到成都体育学院进修户外专业;参加四川省休闲协会、亚洲攀岩竞标赛、山地户外安全与健康国际会议等。通过全面的专业调研得出:休闲体育在国内悄然升起,发展越来越壮大,市场前景广阔;四川省有关户外运动、体育旅游、拓展培训机构多达300多家;国内部分高校均有开展户外运动课程;全国各省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俱乐部和相关协会,户外运动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规范性;有派克、凯乐石、始祖鸟等多个专业品牌的商家从事户外装备的生产等。与此同时,学校地处甘孜州,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具有较强的地区优势,以及学校与甘孜州各政府的行政部门、旅游景区都有密切联系,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办学优势。 目前,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院校的运动设施和实验设施能够或基本-. . 能够满足专业发展需求,但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还有部分院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教育实训实践无法满足专业建设所需。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稳定规模、内涵发展”为基本思路,实践学校党委的战略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下得去、靠得住、干得好”的民族应用型育

(推荐)南京理工大学制定本科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南京理工大学制定本科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及工作思路 1.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毛坯,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 2.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培养计划的制定要从21世纪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按照“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以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 3.各专业要依据社会需求、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现有的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在培养计划中明确体现。理工类专业要加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强化学生研究开发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和经管类专业着重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建设所需的具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全校按专业大类(材料、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科学、土建、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交通运输、武器类、工程力学、生物工程、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艺术等)制定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及学科前沿选修课程。

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一点思考

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一点思考 近年来,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严重。针对这个状况,国务院召开了体育工作专题会议,这是我国历史上国务院唯一一次单独为体育工作召开的会议,也说明了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十分严重。为此,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了省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传达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精神和教学经验,旨在提高基层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和业务水平,传授了一些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法。笔者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受益匪浅。通过与外地体育同仁的交流,也印证了我原来的一个猜测:相当普遍的学校体育课都面临一个“生存”问题,尤其是毕业班,在升学的压力下,体育课经常性地给其他学科让路,甚至压根儿就取消了,为的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道题;同样还有“大班”问题——一个班八九十人,多者一百多人,甚至超过二百人,体育课不易组织,几乎无法上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不能不说是目前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十分头痛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人们必须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也要求人们必须正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体育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身体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将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没有好身体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这是不容辩驳的客观道理。 笔者是一名体育教师,多年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对相当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事实感触尤深,颇为忧虑,且有力不从心之感,在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同时,愿为现实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第一,正确定义健康,摆正体育活动的地位,让学生明白“为何动”。不少同学认为,自己本身没有大病或很少生病,说明自己很健康,可以不参加或少参加体育锻炼。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联合国卫生组织宪章这样指出健康的内涵:“健康不仅是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即使自身没有疾病的现象,但从保健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首先能提高我们的生活的质量,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使我们的身心都尽可能地维持在健康状态。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使人身体强健,精神愉悦,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高,身心良性发展,利于形成健康完整的性格。这就是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最直接的目的。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体育和健康的关系,知道想要健康就必须参加体育锻炼的道理,就会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一些错误认识,增强体育参与意识。 第二,明白了“为何动”,有了活动的积极性,还要面临“如何动”的问题。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动起来就好”,显然缺乏导向性。想要提高运动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固然是体育教育的主体,但对运动缺乏明确的整体概念,面对场地可能无所适从。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时应该凸显出来,讲解、示范、引导等多种方法都应派上用场,让学生知道怎样运用器材,怎样运动,合理利用老师的身份,科学地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器材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锻炼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多花费精力去分析学生的客观情况,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参加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渐生兴趣。如此一来,下一步的工作更易开展。 第三,理解了“为何动”,学会了“如何动”,还需要对学生“允许动”。以相关

浅谈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7-05-02T13:39:48.6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7期作者:梁飞龙[导读] 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学科。 招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烟台265408 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学科。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个性,动用一切有效的手段挖掘学生最大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美术作品。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潜能开发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更多的美术专业人才,而是将美术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敲门砖,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给予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情,缓冲精神,发现生活的乐趣,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要灵活教学方式,注重采用情景设置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设定教学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美术作品,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增强学生独立创作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就是创新思维与观察能力,中职美术教师需要抓住机遇,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完成情感积累过程,将自己的想法描绘于纸上。 在时间与条件许可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中去写生,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他们自由地想象,用纸笔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体会,这既能给学生带来源源不断的创造灵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绘画欲望。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挖掘释放 中职学校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容易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进行挖掘,促进创新意识的不断生长和发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积累的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实现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对一些创新精神比较明显的学生,教师要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方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念进行创作,让学生敢于释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用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美术作品。在业余时间,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对作品产生创新性的理解,无论学生有何种思维,教师都不要嘲笑、讽刺,避免用所谓的标准进行衡量。 比如在欣赏《父亲》这部作品时,我首先为学生分析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精神内涵,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作品的感受。每一个中职学生,其家庭背景与思维习惯都存在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注意倾听,尊重他们的个性。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中职美术课有着实践性的特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应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更应该放眼于课外活动实践,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和创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想象和思维,通过创造美术作品的形式将生活中的所看、所想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懂得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法和技能,采用合理的措施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与动手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科学分配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指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体会与感知作者的创作特色,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审美能力。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教师创新能力提升 教师是中职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中职美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打破教学禁锢,改革教学模式,一方面应该利用各类渠道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通过中职美术论坛、校园网等平台挖掘美术资源,进行自修,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和钻研教学方法,突破现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意在教授美术专业知识时应该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努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直观、立体的美学体验,并将音乐与美术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欣赏《父亲》这一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父亲”有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对父爱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这既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享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是有知觉、感觉、冲动、精力和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促使其创新能力的自发形成。

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思考.doc

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思考 - “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 摘要:明确指导思想,把握编写原则,精心选择内容,合理巧妙编排,是决定教材编写质量的关键。在教材有限的篇幅中,既要继承业已成熟的经典理论,又要介绍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既要讲究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分工合作;既要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又要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是专业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川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学校体育学教材不仅仅是教学参考书,教师通过教材全面、具体地理解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以它为依据进行讲授并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以它为依据进行学习,通过教材掌握所规定的知识、技能。高水平的教材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教学要求,即使教师讲课中有些不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也很容易弥补。没有高质量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C27因此,在制订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和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按照上述精神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以保证教学效果。 1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回顾 学校体育学课程自教育部1988年颁布的《奇怪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专业目录》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后,伴随着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教材建设得到高度重视。至今

为止,分别由人民体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学院等先后正式出版了多种版本的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对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指导我国不同时期学校体育实践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J其中,由金钦昌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正式出版的《学校体育学》,因其充分展示了老前辈们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文字功底,且系建国以后专供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第一本自编教材,填补了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空白,以发行量大、使用面广而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主线,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由于当时学校体育学刚从体育理论中分离,国内理论研究较少,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该教材的大多数材料缺乏本土性成果的支撑,因而没能充分反映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闭随后出版的几本学校体育学教材固然有其某些特点,但都沿袭着基本相同的结构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普遍存在着教材的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教材的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全面性,教材的种类形式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这些仍然值得探讨。 2评价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要素 评价一本教材质量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其内容的深浅,而在于能否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类课程,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非常广泛。[5j教材建设,不仅应该洞悉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轨迹,也应该把握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但受

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 为规范课外培养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工作,依据《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校教字[2016]64号),学校现就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一、成果审核与学分认定 1.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档案袋”管理方法,学院为在校本科生建立“课外培养计划”个人专属“档案袋”。通过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施网上管理。 2.学生申请课外培养计划学分,需提交相应的成果证明(纸质版),经学院审核后方可认定学分。 3.学院组织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工作组,针对学生申请成果及相关证明进行鉴别审核,并提交至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确认。 4.学生所提交的成果通过审核后,即可获得学分。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外培养计划学分,即可在吉林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录入该环节成绩。具体成绩根据完成学分来确定。完成本专业课外培养计划基本学分要求,记60分;每超出1学分,成绩增加3分;成绩上限为100分。 5.学生完成课外培养计划要求学分,所有成果将记载于《吉林大学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成果汇总表》,学院加盖公章后装入本人档案。 二、成果提交 1.学生所有课外创新实践成果须提交吉林大学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在线管理。 2.成果提交程序的设置遵循便捷、高效、准确原则。

3.成果提交权限分为教务处、学院、学生三个层次。 4.提交的课外实践成果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客观、有效。 5.提交成果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将成果提交后,学院、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成果核对与确认,必要时通过系统提交“更正申请”。 6.全校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成果由教务处提交;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开放实验、实践成果展演(展示)等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成果,由学院或组织单位提交;其他成果由学生自己提交。 三、学分赋值原则 1.为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校园文化活动及技能训练等环节,拓展实践空间、锻炼实践能力,设定学生各模块可核算学分上限;超额完成学分将记载于《吉林大学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成果汇总表》。 2.团队合作取得的成果(含社会实践),学校设定成果的总学分上限及“有效计分名次”,学院规定各角色所得学分值,并作为统一标准、相对稳定。 3.本科生取得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按照角色获得相应学分。如成果由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协作完成,本科生应得的分值,按自然排序计算;取得学分的资格由“有效计分名次”确定。 4.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撰写论文、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只计算大创项目学分,不重复计学分。 5.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题、参加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所得分值全校统一。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按照项目结题结果及成员排名取得学分(依表1);学科竞赛获奖,团队成员获得相同的学分(依表2)。

-中学体育课安全教育教案

中学体育课教学安全教育内容 拉萨市北京中学—刘思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精力旺盛、个性差别大、好强好动的时期。但是有个别同学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不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和体育锻炼对身体成长的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的安全教育,能使学生认知在体育课上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使自身和同学都不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教材分析: 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安全的运动观念有积极的意义。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保障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受到伤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体育课安全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在安全的环境中参加体育锻炼。 3.情感目标:学生乐意听讲,并能积极提问,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重点: 体育课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内容: 1、上体育课时,学生着装要适宜运动,要求穿运动衣、运动鞋,不携带小刀、钥匙、别针等尖锐、硬质物品,不佩带徽章、胸针等饰品。 2、进行运动前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在运动过程中造成肌肉拉伤、扭伤、骨折等伤害。 3、学生必须遵守课堂纪律,听从教师的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掌握自我保护的要领,不准离开教师自行开展有危险的活动。要服从体育教师和体育委员的安排,根据规定的教学练习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内进行练习和活动。严禁学生在课堂上打闹,禁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安全行为。凡不按要求进行活动而造成自伤或他伤者,后果自负。 4、不到有危险的场地去活动,不用有危险的器材设施,不做有危险的动作。 5、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前,需认真检查体育设备,对已损坏或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严禁使用,同时报体育老师。 6、在进行投掷项目练习时,学生要严格按教师发出的投掷和拾拣器材信号进行练习。严禁相互对掷练习。无器材的学生应远离投掷区,拣拾器材时,应持器材返回投掷区,禁止抛掷回投掷区。 7、学生生病或者体质特异不能参加体育运动时,要主动报告老师,同时不得参与跳远、跳绳、打篮球、足球、掷铅球或田径赛跑等体育活动。

浅谈学校体育的主导与主体

浅谈学校体育的主体与主导 宁波光华学校王武德 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与探索,从基础到完善,传统到创新,单一性到多样化,都是无数体育工作者心血所集,然而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局限在认真上一节课,而是要如何上好、上活一节课,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的发展做点阐述,力求突出学校体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 现在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大量的脑力劳动压抑孩子的天性,运动成了他们在学校最好的放松方式,所以常常是一上体育课就喊着要玩这玩那,以至于课间休息也不放过,这种情况可称其为“运动饥饿症”。通过每节课对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一段时期里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发现学生不愿重复同种类的运动,通常是这节课想跑想跳,下节课就改成打球或跳绳。大部分学生每节课都要换活动类别,就连游戏也不例外。但作为一个手拿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体育工作者,是否应该让学生选课题,通过运动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呢? 学校体育学中明确了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教学结构主要是指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从狭义上讲,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步骤诸要素的组合关系。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传统体育教学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此类“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为了把一个技术动作教好,可以几节课围绕一个课题,侧重的是难点和要点,分解和辅助,根本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不管会不会都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许出格。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影响的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当前体育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存教育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存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08T09:17:57.560Z 来源:《教育学》2011年2月(下半月B版)供稿作者:李政[导读]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 李政(辽宁省兴城市围屏乡中心小学 125117) [摘要]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关键词] 小学体育;生存教育;生存技能;心理素质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让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见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突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即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校体育功能的角度对在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生存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例如,在 “走跑交替”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情境——“过马路”。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后,教师可以适时灌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社会化发展。又例如,在跑步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的卡片,自己充当交警,指导学生在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体育委员带头领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间断性地更换红绿灯,以此来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生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红绿灯的反映,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也给枯燥单调的跑步练习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有效的生存训练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生存训练内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随身物品掉落了,弯腰去捡;火灾发生后,慌乱逃生导致互相践踏;面对意外伤害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求助于专业救护机构,结果白白丧失抢救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将生存技能的培训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对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全新诠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运动休克、晕厥、中暑等情况的处理和护理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参加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教师要通过情境性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都伴随不同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各个环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谐、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各种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动、自强、不息、美好、伟大、幸福。帮助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目的、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自然、社会,努力做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 常勇超,浅议小学体育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11). [2] 袁小勃,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3] 高秀芹,谈体育教学与美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

浅谈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

浅谈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11-09-08T15:45:04.23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利[导读] 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在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利连云港市艺术学校 222000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文从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2个方面探讨创新教育的实施情况。 关键词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学生培养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类文化的沉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在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的生命在于不断地创新,只有时时更新的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气。特别是如今,随着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的日趋完善和成熟,文化艺术生产正朝着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新的文化艺术样式、文化艺术形态、文化艺术部门在不断涌现。这既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精品战略的需要。而满足这种需要的前提则是培养出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专门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因此,探索和研究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就成为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教育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1.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师德建设的灵魂,他体现在教师自身的发展中,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体现在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中。因此,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坚持以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为标准,把师德的继续教育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始终,让广大教师树立投身教育、敬业爱岗、执着追求的师德风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教师创新性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个性品质。还有,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开设教育经验传授课堂,创造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动手动脑能力为重点,促进教育艺术类中专学生人文涵养,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待锻炼,加强创造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形式,补充锻炼提高艺术类学生综合能力、实际水平。 3.教师的要有创新的主动性。教职工队伍是实现学校创新教育的主力军,如果教职工队伍毫无活力,很难想象学生会有创新思想。教师要有创新为责任的意识,每一位教职工都要将创新教育作为一种责任来落实和实施,讲课不能老生常谈,要常讲常新,做事不能应付了事,要追求卓越;服务不能推托凑合,要力争做到尽善尽美。不论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或者学校的管理人员都要有一种创新的主动性。同时,根据社会人才的需要,针对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状况,以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为重点,多层次开展艺术实践,多途径的促进学生的自我锻炼与完善。 二、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要完成“怎样培养人”的基础,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也要以此为基本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才能获得艺术上的成功。通过艺术实践提高舞台经验、心理素质,使专业综合素质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造出己的艺术作品,成为创造型人才,社会所需人才。我们目前在认识上往往有一种误区,认为一个人只要有才就一定对社会有用,但实际上从整个社会来考量,才能并不比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只有适应社会的人,他的本领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要多途径,多形式,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各种课程体系的作用,并结合文化演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2.要关注学生需求。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相结合培养的重要场地,是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实践办学的特色体现和创新举措,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走向工作岗位的预演习。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从而培养锻炼出社会所需的特殊技能人才。特别是目前,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关心将来的就业情况,因此,学校要在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创新上倾注更多的精力,按照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关注学生需求,为学生多创造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充分展示学生本身所有的思维知识、技能和创新意志,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尽可能使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实施创新教育,大力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和拓展学科课程,优化知识结构,更新、补充、优选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科学设置各类活动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参考文献 【1】柯志坚.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2】黄丽娜.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作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丛鹏 1032010935008 影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显现突出。通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对策。为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压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引言近年来高等院校连续的扩招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致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的局限性,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最早的体育类专业,也是我国与体育院校中规模最大的骨干专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研究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状分析 高校的扩引发的就业危机已经显现。目前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多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每年毕业生近5000名。1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到大众化教育。教育部门没有过多的考虑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市场供求关系,过多地批准各高校开设体育专业,使原本就应经饱和的体育专业毕业生更加拥挤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致使大量体育毕业生涌向工作稳定,工资不断提高的教师岗位,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雪上加霜。 2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就业制度的变革 我国在1985年以前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于是,就业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国家提出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就业的办法,并最终决定逐步建立和健全全国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3毕业生需要转变观念及时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 2.2 毕业生个人因素影响就业 2.2.1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只盯着高等院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微电子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计算机软件等五个专业,从2003级开始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构建具有各专业共性基础的学院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从2011级开始,信息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将学科交叉范围扩大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选课机制和更加宽广的专业空间;并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信息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能,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创造、追求卓越,并提供一种基础和环境,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基本要求 信息学院各专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信号获取、处理和应用,通信及系统和网络,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微波及电磁技术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的新型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包括信息光电子和光子器件、微纳电子器件、微光机电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系统芯片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微电子学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大规模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工艺开发,EDA工具开发,新型电子材料、微纳电子器件和系统,量子信息和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有国际视野的微纳电子专业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育工作。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国民经济、国防和科研各部门的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自动检测系统、复杂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及管理等工作。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工具使用与实验能力、软件分析与开发能力、过程控制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教案

小学体育课安全教育教案 坚持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执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强化小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着重进行科学锻炼、心理健康、安全常识等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在体育运动中如何保障人身安全,进一步减少、避免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教材分析: 体育运动存在着风险,体育运动安全常识的教学是让学生“加强防范,学会自护”的教育思想,通过体育运动安全常识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体育运动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合理活动、科学锻炼,最大限度地预防运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生体育运动安全常识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了解安全基本常识,具备对危险的初步判断能力,掌握躲避危险和自我保护的简易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与

学习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交流习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体育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常识。 2、技能目标:知道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防范方法,学会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技能。 3、情感目标:对安全科学的锻炼身体有认识,明白体育运动要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有自我保护意识。 四、重点难点: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得到深化,防范知识技能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能够自主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导言:同学们,听过这则故事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各叙己见。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运动伤害发生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各自发表。 1 )认识不足

浅议学校体育教育的卫生学取向

浅议学校体育教育的卫生学取向 发表时间:2018-06-13T11:06:53.95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8年5期作者:殷淑芳[导读] 从目前普遍的教育情况来看,教育的卫生学目的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山东青岛莱西市城关中学殷淑芳邮编:266600 摘要:从目前普遍的教育情况来看,教育的卫生学目的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部分学生相对不活动状态;第二,部分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过早地被引入到竞技体育当中;第三,教师的理论讲解、轮流、休息占过多时间,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应活动的时间及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因此,对于青少年体育教育卫生学目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必须从大的方向来进行改革,改革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运动卫生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美国著名学校体育教育家Sallis等提出,学校体育教育要更多地与公共卫生学目的相联系,这对体育教育者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公共卫生目的也没被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贯彻。通过对美国的有关资料的分析及研究,可能会对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并为我国这方面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外部背景材料。 一、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公共卫生学目的应有明确的认识 目前被大多数体育教育者和公共卫生学人士所强调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公共卫生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包括体育课和非体育课时间)有足够而有效的体育活动时间和适当的活动强度,并以健身而不是以竞技为目的,培养学生参与终身性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有利于预防儿童少年直至成人期的某些疾病,有利于把参与体育活动的生活方式一直保持到成年乃至终身。这种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至少从三个方面体现了现代学校体育的新观点。首先,学校体育,特别是小学体育教育应当着眼于健身目的而不是竞技目的,即应以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适宜的活动强度为主,而不是以训练专门技能为主;其二,小学体育不仅与儿童少年期的疾病防预相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与成人期的疾病预防相关;其三,小学体育教育对成年期的活动型生活方式起定向作用,是一个人终身运动的起点。而且小学体育教育的成败是能否将体育运动坚持到成人期及成人期以后的关键,因为一个人对体育运动的正性或负性的印象和体验往往在小学阶段时就大致形成了。有人提出可以用下面的理论模式来描述儿童运动与儿童健康及与成人运动和成人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儿童运动儿童健康 成人运动成人健康 模式中的双向箭头表示这两因素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即运动水平增加可能会促进健康,而健康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获得更强的运动能力,单向箭头表示可能存在的导向性因果关系。 二、关于体育活动的适宜强度和时间 虽然儿童适宜运动量的界定相当困难,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基本趋向还比较明确。首先肯定了成人的运动标准不适用于儿童少年。因为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与成人不同,每搏心输量小,在一定的运动水平,与成人相比心率较高,血红蛋白浓度较低,长时间运动的耐力较差(可能由于糖元储备量少)。但儿童肌肉从循环中获得氧的能力较强,有氧系统动员较快,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生长发育加快,心脏容积扩大,心搏量增加,总血红蛋白量增加,瘦体重增加,所有这些都导致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对较大运动量的适应。因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比发育期前的儿童具有更大的耐力及运动能力。 在讨论适宜运动强度时,常常使用两个概念,即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一般认为相当于该年龄预计V02 max70%以上的运动量称为大强度,而60%到70%之间称为中等强度,实际应用时可以折换成心率指标来掌握,大多数研究证明,对儿童卫生学目的来说,中等强度运动比大强度运动更值得推荐。特别是对肥胖儿童的研究表明,每天坚持中等强度运动比不定期的大强度运动更能有效地维持体重的下降。而且在具体实施中,大强度运动不易被长期地有规律地接受,更不能保持到成年和终身,从而与卫生学目的的相悖。 在活动时间方面,特别应强调“有效时间”,因为不管从国外还是国内情况来看,中小学体育课的总学时和周学时数以及每节课的时间均比较合理,但问题在于不少课堂时间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技能动作辅导和组织管理以及学生的观望、等待、轮流和休息,使得从事体育活动的有效时间所剩不多,影响了卫生学目标的贯彻。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解决。 三、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达到卫生学目的,有人提出要大大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大量削减专门技能的教学,增加一般性体育活动时间。也有人反对或不愿更换传统的教学内容,其实在学校体育中竞技目的的专项运动教学和卫生学目的的一般运动教学两者可以并存,其理由是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通性和兼容性,如投掷既是某些竞技项目的基础,也是很多终身性健康项目的动作要素,如网球、高尔夫等,当然在小学阶段,应增加一般地运动教学内容,减少专门技能的教学内容。 就公共卫生学目的来说,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显得更为重要,甚至有一种说法“卫生学目的教学计划和其它计划的区别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教学方法的改进应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如何把时间更充分合理地分配给一个运动项目的不同技能部分;二是如何更大规模地调动儿童少年充分占用课堂活动时间。前者主要指导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均匀地享受活动时间和强度,因为不同的技能部分训练强度是不同的。后者主要指教学的组织规模和实施形式,比如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好,小组活动比大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充分享受有效活动时间。 四、多方面协作配合的趋势 学校体育教学的公共卫生学目的这一观点开始时是由公共卫生学职业工作者与少数有兴趣的体育教育者协同合作而得到发展的,而且有证据表明,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兴趣正在部分公共卫生学职业工作者中逐渐增加,然而进一步的发展和落实仍然需要公共卫生学人士和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者和体育教师更密切的配合和协作。从总体效果来讲,它甚至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和其它有关学科的工作者等全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和通力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