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阅读
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markdown第一篇范文周涛的散文集《大树和我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犀利的文笔,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自然与社会画卷。
读完此书,我深感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敏锐感知。
书中的文章,如《大树》一篇,周涛以大树为载体,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树是时间的见证,是生命的坐标。
”(原文)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类应当如何尊重和融入自然的反思。
他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忽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周涛在文字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在《我们的生活》一文中,他提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原文)在这里,他将自然哲学与社会现象巧妙结合,揭示出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作者的文字犀利而不失温度,对现实的批判中透露着对人性的关怀。
他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有着独到的见解:“传统像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流淌,但并不是所有的水都是新的。
”(原文)这样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引人深思。
书中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令人印象深刻。
周涛不仅是一位观察家,更是一位思想者。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观点,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markdown第二篇范文周涛的《大树和我们的生活》是一本超越自然书写与社会评论的散文集。
如果我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不难发现它其实是对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探讨。
在《大树》一文中,周涛不仅赞美了大树的沧桑与坚韧,更隐喻了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命体的价值。
他写道:“大树是时间的见证,是生命的坐标。
”(原文)这种表述激发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生态平衡的责任。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周涛的文字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反驳,强调万物皆有存在的合理性。
周涛在书中不仅仅关注自然本身,更关注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
在《我们的生活》一文中,他通过观察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指出:“我们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拓展延伸
作者笔下的大树让你想到哪些人? 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
散文以大树为抒情对象,歌颂了大树高贵的气 质、不朽的历史、博大的胸怀以及坦然承受苦 难的坚韧精神。作者通过大树让我们认识一种 生命的状态,并且对自己的生存进行反思:
1、人类并非处处都高“物”一等的,我们应该 清醒地审视世事、审视自己。 2、人们不应浮躁,要懂得奉献。 3、人们不应破坏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4、人们不应妄自尊大,要有博大的襟怀。 5、人们不应畏惧困难,要勇于与困难挑战。
白 杨
左 公 柳
左宗棠
(1812-1885)晚清著名军事家, 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 。湖南 湘阴人。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 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 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 对联以铭心志。 左公柳:左宗曾率军西征,一路进 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 柳树。不出几年工夫,凡湘军所到 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 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 称的“左公柳”。
解 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 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 整体 在整体之中。 ——列夫· 托尔斯泰
大树
整 体我们 的生活托尔斯泰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 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 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 那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 托尔斯泰(1828~ 1910),19世纪末20世 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 家。 主要作品: 《战争与 和平》、《安娜·卡列 尼娜》、《复活》等。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大树” 和“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
精读课文,深入文本
人们从大树身上学到了什么? 大树有哪些可贵品质?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答案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答案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答案「篇一」我的名字叫大树,是森林家族中的一员。
我们的大家族是人类的特别“卫兵”。
为了保护人类的环境,我们特别“卫兵”像魔术师一样,有时变成“工厂”,有时变成“机器”,有时又变成一种“特种板”我们大树的第一个本领,就是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
要是没有我们这个规模巨大的氧气制造工厂,地球上的氧气,早就被人类和各种生物吸完,生命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大树的另一个本领是消音。
噪声是人类的大敌,它干扰人们的谈话、通讯,影响人们的休息。
更为严重的是,人们长期受噪声影响,就会听力减弱,心脏、血压、神经等出现异常。
而我们大树,却站在抗噪声的第一线。
我们手拉手,组成一道道“隔音板”,随风摇摆,声波刚来就被驱散了。
你看我们的本领大不大?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读句子,回答问题。
(1)为什么把“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称为大树的“第一个本领”?(2)噪声对人类有哪些危害?参考答案:1.大树2.(1)因为氧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
(意思对即可)(2)干扰人们的谈话、通讯;影响人们休息,使人听力减弱,心脏、血压、神经等出现异常。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答案「篇二」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大树底下少乘凉大树底下好乘凉,千古名言。
然而大树提供荫凉的同时,也制造着阴影。
权势与豪贵的大树下,可以不用担心风雨吹打,心可以软了再软,志可以淡了再淡。
于是,便有了依赖刘备与诸葛亮的荫庇,成就了史上最扶不起来典范的悲情“阿斗”。
战国末期,齐王建不听即墨大夫兴兵抗秦的劝告,幻想着依附于秦国这棵大树以求安定,入秦后被囚在共城松柏之间,饥饿而死。
最终不仅亡了国,还丢了为人的节气。
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
委身大树下,怎能参天?被阴影酥软了的筋骨,风可蚀雨可烂;被萎顿暗淡了的意志,一片落叶都可碎形。
再大的树,总有倒下的一天,人生的最好庇护是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
大树底下少乘凉,才可茁壮,才可以拥有自己的天空。
【高中散文阅读】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周涛《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答案大树和我们的生活周涛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大树和我们的生活周涛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表征。
② 早在汉代,就有一句名言“不冷不热,松柏有性”(刘真(对他的弟弟)),它将树木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早些时候,也有人表达了这个意思,这就是所谓的“树还是这样,为什么人们应该感到羞耻”。
这证明树的寿命比人的寿命长。
在“生命体验”的意义上,人们无法与树木相比。
因此,如果你去明十三陵,看到松柏矗立在那里,尤其是龙盘上的老虎古柏,你不禁会产生某种敬畏和感激之情——怎么说,皇帝都死了,但他们仍然活着,默默地、屈尊地看着盛衰,生与死,世界的荣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历史,他们是皇帝。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
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从悬崖裂缝中探出的那些美丽的松树是人类喂养和种植的吗?它甚至没有恳求人们不要砍倒它——那是锯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请 第 三 组 朗 读 第 四 自 然 段
请 第 四 组 朗 读 第 五 自 然 段
各自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6~12 ) 要求:
1.指出这部分讲了哪些具体的树? 2.圈划出表现大树精神品质的词语或句子,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梧 桐 树 王
无 花 果 王
白 杨
左 公 柳
阅世长久 静、不言而寿 贡献全部 从未索取 有灵有智 顽强生命力 处理复杂关系的大师 襟怀博大 通灵通神 经历考验 大人物风范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听 老 师 朗 读 第 一 自 然 段
“一棵大树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
伟大、高贵和智慧。”
请先从文章第2部分(§2~5 )找出 作者作出这个论断的理由,圈画出相应 的词句。
请 第 一 组 朗 读 第 二 自 然 段
请 第 二 组 朗 读 第 三 自 然 段
当然,正如文末所说:我们对它们 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必修作业:
1、收集有关树的成语或名言, 每人十个。
2、熟读原文,抄写词语。
选修作业:
思考文前作者引用的托尔斯泰 的话在文中有何寓意?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理解答案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理解答案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材料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这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①如果在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你该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能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表征。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样的名句(刘桢《赠从弟》),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
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
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
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
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鸟和我们的生活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一直与鸟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始 只知道猎捕它们,食其肉,饰其羽,慢慢就懂得驯化饲养。随着历史 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认识也越来越明显:鸟类是人类不 可少的益友。 从直接的经济意义上讲,鸟类是我们的一项宝贵财富。 鸟类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标志,哪个地方的环境保护得好,鸟类 的数量就多,反之则少。 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鸟类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据说德国作曲 家舒伯特,一次正在一家酒店里吃饭,忽然传来了云雀清亮的叫声, 他马上来了灵感,可是没有带纸,于是抓起桌上的菜单,在菜单背面 一气写成一支曲子,即著名的《听!听!云雀》。此外,在日常生活中,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工余之暇,能到大自然中去看看蓝天、 白云、绿树,观赏鸟类鲜艳美丽的羽毛、活泼的体态,再听听它们那 千回百啭的鸣声,确能使人心旷神怡,疲劳尽消。 鸟类是人类的益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伸出自己友善的双手,与鸟 儿和谐共存,保护美丽的大自然,让鸟儿与人类共享蓝天。让我们一 起来保护鸟类吧!Let’s go !
聆听智者的声音: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 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 托尔斯泰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震撼你的心灵:
【初中散文阅读】《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及答案

【初中散文阅读】《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阅读及答案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课文分析】本文是当代散文家周涛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文章以大树为对象,歌颂了大树高贵的气质、不朽的历史、博大的胸怀、坦然承受苦难的坚韧精神。
文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课文分析】本文就是当代散文家周涛的一篇存有代表性的作品。
文章以大树为对象,颂扬了大树优雅的气质、永恒的历史、灵秀的胸怀、淡然忍受苦痛的坚毅精神。
文章用一个醒目的假设句开头,提出作者的观点:“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你就应该向大树学习。
实际上,作者是以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将大树比作人类中的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
最后,作者用“伟大、高贵和智慧”来概括大树的品质。
这样的开头先声夺人,为后文的抒情与议论奠定了基础。
Nagaon作者从几个方面去展现大树的品质:大树就是历史,就是帝王,阅尽世间沧桑。
大树比哲学更能够散发出救赎和教益:深沉、不言,却能够永恒。
大树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雨雷电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
大树存有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大树有高贵的神态,拥有大人物的风范。
文章通篇横跨着作者喷薄欲出的激情,在文字定义上,也不是按部就班。
行文干脆利落,论断不拖泥带水,显得很大气。
【思维训练】1,从“积累词语”中选择五六个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2,为了表明“一棵大树……它就是了不起、优雅和智慧”,作者提及了哪些材料?(提及了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国古籍格言、十三陵的古柏三个材料。
)3,文章罗列哪些现象去表明老树给人的救赎和教益?此外,你真的除了什么启迪?(以静以不言而寿,天下得天地风云之气。
向人类贡献全部而从不向人类索要。
与大自然的万物处在十分人与自然、有序的关系。
)4,文章说道“一棵决不就是麻木的,而恰恰就是存有灵有智的”依据就是什么?(一棵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之人与自然、深入细致已远超过了标榜为万物之灵短的人类。
)5,从本文看看,“天人合一”就是什么意思?(小自然与人类心灵相连,相处十分亲密、人与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
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
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
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
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
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
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
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
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
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
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义。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
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
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
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
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
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
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雪积了很厚、很重的银冠。
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
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丫被压得劈开。
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丫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
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它骨折的疼痛。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
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
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
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
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
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
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
一派大人物风范。
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1. 文中第3段中说:“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请分条回答。
(5分)
2. 文中第5段中说“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儿学到了一点皮毛”,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天人合一”,并说明上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3. 作者在文中以具体地方的树为例。
(6分)
(1)请说出哪些具体地方的何种树。
(2)作者用这些树说明了哪些观点或见解呢?请分条回答。
4. 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分条回答。
(5分)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1. C(A,B,D三项均非对其实质的解释)
2. A (B项“是因为找到了能直接把糖转化为3G的微生物”误。
C项“就会制造出3GT”误。
D项“它能还原为糖”误,应为“创造了可以直接把糖转化为3G的微生物”)
二、1. ①树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却从未向人们索取什么。
②树本来用不着人养,在大自然中活得好好的。
③树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
2. “天人合一”指人是自然万物之一,人当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这句话的含意是:人要学习树,做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但人做得很不够,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意思对即可)
3. (1)①十三陵的松柏②墨玉县的梧桐树王③和田的天花果王④南疆冻裂的白杨⑤北疆被雪压劈折的树⑥哈密的“左公柳”
(2)①用松柏、梧桐树王,无花果王说明它们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
②南疆、北疆的树说明树也有各种艰难
③“左公柳”说明树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
4.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好处:①这样写使树有了人格和品质,引发人们联想,想象,文字新颖,生动,感人。
②突出了树的品质,精神,使主旨更深刻。
③更能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