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二讲

合集下载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件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件

对社会的影响人ຫໍສະໝຸດ 观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 ,不同的人生观会导致不同的 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人生观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方 面,不同的人生观会导致不同 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人生观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对人生观的影响
哲学作为探究生命、存在、意义等问题的学科,对人生观的形成 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思考哲学问题,人们可以形成自己 的人生观。
礼仪礼节 哲学思想能够影响个人的礼仪礼 节和社交行为,帮助个人在社交 场合表现得更加得体和优雅。
04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01
02
03
人生观
哲学提供对人生意义的思 考,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 目的和价值,形成积极的 人生观。
价值观
哲学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是 真正重要的,帮助我们建 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做出 明智的决策。
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
哲学思想能够帮助个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 时,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从而找 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哲学思想能够激发个人的创新思维,帮助 个人在工作中发现新的机会和可能性,推 动事业的发展。
团队合作
职业规划
哲学思想能够帮助个人在工作中更好地理 解和尊重他人,促进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 。
哲学思想能够影响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帮助个人思考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价值, 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过学习哲学的批判性思维,人们可以更好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和 价值,应对信息爆炸和复杂多变的未来世界。
树立正确价值观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在面对未来的挑 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方向。

哲学与人生第二章ppt课件

哲学与人生第二章ppt课件

第 16 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过渡页
第 17 页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人际关系从属于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与人 产生的交往关系,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 作用。
第7 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正文 . 第一节
普 遍


2 哲学与世界观
与 人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正文 . 第一节
普 遍


4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与 人



(三)建立真正的友谊
1.善交益友
益友是指品德高尚、志同道合,能够帮助自己进步的朋友。这里所说的帮助既包括品行方面,
(二)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合作共事
要想与人和谐共处,就要真诚地肯定和欣赏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缺点与不足; 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别人着想;遇到矛盾要冷静处理,尽量避免指责、争 执和冲突,以免激化矛盾。
与人合作共事,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学会互相配合,并乐于分享合作的成果和成 功的快乐。
第 14 页

哲学与人生_第二课

哲学与人生_第二课
今日歌 (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始!
立即行动,要勇于行动,不怕失败 立即行动,要善于行动,掌握方法、规律
二、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规律: 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从前有个人,名叫无赖,借了名叫诚实的人的钱。 借期到后,诚实向无赖索钱,无赖不给。 无赖曰: 一切皆流,万物皆动,此时的我不是彼时借 钱的我,现在的我借你钱了吗?没有哇! 诚实无奈! 忽然灵感出现…… 一切皆流,万物皆动,此时的我不是彼时打 你的我,现在的我打你了吗?没有哇!
事例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 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其舟,曰: ┐是吾剑 之所从坠。 ┕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吕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剑┕ 的错误在哪里?
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 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存在方式
物质
承担者
运动
火车上的男孩相对 于行驶的火车,他的 位置有没有动? 组成他人体的各细胞、 各器官有没有运动?
表 明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 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转”,这 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寓 意 着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 “云”、“风”、“心”都在不停地 “转”, 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 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 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 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 媚的一天。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PPT课件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PPT课件
人生启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要与时俱进,不能犯刻舟求剑的错 误。
Page 6
哲理故事:藩动?风动?心动? 探究活动二:运动能够离开物质而独自存在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总结:物质和运动是分不开的。一方 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每有不 运动的物质,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就是这 个道理。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 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就像离
Page 31
3.行动成就人生运动
行动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伏尔泰名言:“人生来是为 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 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 动,就等于他并不存在。”
伏尔泰
Page 32
行动展示个人的人生价 值和意义。个人如何行动, 就意味着个人对历史的价值 如何展示、个人存在的意义 如何展现、个人的人生如何 发展。
Page 33
人的行动贯穿于人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行动 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Page 34
头脑风暴
说一说人生行动格言
Page 35
3.敢于行动与善于行动
穷和尚
富和尚
故事: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 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Page 36
穷和尚
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 么样?
你凭借什么呢?
富和尚
开大脑我们就不能思想一样。 人生启示:空想做不成任何事情,心动不如行
动。
Page 7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任何形式的运 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Page 8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 而言,物质又有静止的状态, 有某种稳定的形式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讲:世界的多样统一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讲:世界的多样统一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讲主题: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目标:1、了解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并能够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2、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以及如何将这种多样性和统一性应用于人生选择中;3、探索如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多样性,让学生意识到人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

2、讲解(20分钟)介绍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以及如何将这种多样性和统一性应用于人生选择中。

强调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3、讨论(2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自己的人生选择进行讨论和思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4、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脚踏实地,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教学方法:1、问答法2、讲授法3、分组讨论法4、总结法教学资源:1、教材《哲学与人生》2、PPT课件3、分组讨论指导书评估方式:1、讨论表现2、总结表现3、课后作业表现课后作业:1、根据讨论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文章。

2、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讨论和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人生道路的多样性和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哲学与人生》第2课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第2课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说课稿陇县职业教育中心贺林科《哲学与人生》【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反思几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是高教版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第二个课题。

全书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把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

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为指导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其侧重点是“如何通过积极行动,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路”,着重阐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和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 、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的基本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行动,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积极行动、尊重规律,脚踏实地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做一个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依据大纲要求和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在运动中存在教学难点:人生存在于行动中二、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本课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动画、图片、名言等资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还课堂于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最终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运用于生活中。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正确对待并开展人生行动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哲学与人生2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哲学与人生2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结论和总结
1 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 2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3 人生行动的塑造作用

的相互影响
通过积极而有意义的行动
哲学为人生提供了思考和
人生行动受到物质运动的
塑造自己的人生。
决策的框架。
影响,同时也能影响物质
运动。
1
人生行动对物质运动的影响
2
文化创造、社会进步、科学发展。
物质运动对人生行动的影响
生物变化、环境适应、技术创新。
人生行动的塑造作用
雕塑家
人生行动是自我塑造的关键。
陶工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创造者。
建筑师
通过行动建造自己的人生。
物质运动在人生中的具体体现
身体锻炼 思维活动 艺术创作 社会互动
改善健康和体质。 培养智力和思维能力。 表达情感和探索创造力。 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影响。
提供思考框架和决策依据。
物质运动
运动的本质
物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
宇宙的动态
天体的旋转和星系的运动。
水的流动
河流的奔腾和浪花的涌动。
人体的活动
人类的运动和生命的活力。
人生行动自Leabharlann 实现追求个人潜力的最大发挥。
目标的达成
制定并实现个人和职业目标。
价值观的体现
通过行动展现自己的价值观。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哲学与人生2第二课物质 运动与人生行动
本课将探讨哲学与人生之间的密切关系,解释物质运动的基本概念,并阐述 人生行动的意义。我们还将探讨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探 讨人生行动对人的塑造作用。
哲学与人生
1
哲学的定义与作用
探索人生意义的学科。
人生的复杂性

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讲: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

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讲: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

教学课题《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第二讲,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2. 掌握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3. 加强自身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

课时分配本课程预计用时2 个课时。

授课类型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教学重点:1. 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2. 掌握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2.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手段、教具教学手段: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具:投影仪、PPT。

教学主要方法本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先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为什么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

2. 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3. 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5.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

6.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7.教学反思(5分钟)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设计: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板画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现理想和承担责任相关的图像,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序:•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

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

一、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七个阶段1、先秦子学何谓“先秦”——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一、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七个阶段1、先秦子学何谓“子学”——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或诸子学。

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子”而得名。

①、儒家:因代表人物孔子为传授古代典籍的“儒”(教师)而得名。

孔子为宗师。

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战国时,与墨家并称“显学”。

②、墨家:因代表人物墨子而得名。

是与儒家对立的学派。

③、道家:早期称为道德家。

因其思想以“道”为核心而得名。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庄子发展了原始道家思想。

④、法家:因主张君主应制订成文法典而得名。

韩非为集大成者,认为“法、术、势”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

⑤、名家:因辩论“名”“实”问题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

通过对名词、概念的研究,揭示了深刻的哲学和逻辑思想。

⑥、阴阳家:因主张“阴”“阳”的结合和相互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而得名。

代表人物战国末齐国人邹衍。

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木、土、火、金、水五种因素或势力支配,提出“五德终始”说。

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

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冯友兰曾说:“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先秦子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每家各有优劣短长,“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冯友兰曾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2、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

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

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儒学独尊之原因——在客观条件上是由于汉至武帝,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繁荣;帝王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

盖诸家学说皆与帝王集权冲突,如墨家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帝王集权。

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正合帝王专制之治。

3、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

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严格应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开始,到589年杨坚灭南朝陈,重新统一而结束,共369年。

其间,西晋皇朝曾短暂统一,但八王之乱后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政局再度混乱。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与江南的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中国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581年,杨坚改北周国号为隋,并于589年灭南朝的陈政权,统一中原,建立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

4、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

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隋唐•隋朝,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37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慧能于公元66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

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

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宋明理学(960—1644)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

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

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儒释道三教合流三教堂的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

孔子、释迦、老子并祀于一堂之类的三教堂,至迟在元代已见其例。

一至明代,则蔚然成风。

•照例说来,孔子祀于学,佛氏祀于寺,老氏祀于观,原本俱有定制,各不相混。

可是,在明代,却流行将孔子、老氏、佛氏并祀于一堂。

•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

6、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

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7、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

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

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1. 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2. 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3. 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4. 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1、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来的。

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就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最好解说。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

•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2、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中国传统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思想,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譬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

•当然,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毕竟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它产生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强调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种和谐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3、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五大思维模式——•一是整体思维。

就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及其一切事物。

•二是阴阳思维。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

•三是象数思维。

就是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体悟外界事物,是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阐述事物的深刻道理。

•四是中庸思维。

就是主张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用中,考虑问题周全。

•五是实用理性思维。

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务实性、功利性强。

••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阴阳思维,也叫矛盾思维、对立统一思维,中国传统文化讲“凡物莫不有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阴阳思维在老子思想中表现得最深刻最突出。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恶就没有善,没有丑就没有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矛盾对立双方,都是互为依存的。

关于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