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文化概况

合集下载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XX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XX地区、六盘水市和XX市郊。

XX 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XX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概况布依族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

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

布依族由秦汉时期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清以来称“八番”、“仲苗”等,自称“布依”、“布饶”、“布雅依”、“布曼”,他称有“仲家”、“沙人”等。

等。

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明代有部分汉族融合其中。

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识别、确定的一个民族。

主要居住在罗平县八大河布依族乡和富源县。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普遍恪守“敬老得少”的社会美德,处处尊重老人。

一家有难,全族相帮。

聚居村寨都有族老或寨老,出现纠纷时多听其调解。

布依族注重多代同堂,男性当家,儿子有家产继承权。

弟兄分家要共同赡养老人,大哥掌管家谱。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布依族经济布依族自古就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早在秦、汉时代,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

大约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布依族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农具中锄头的重量和长度都普遍增加了,锄口也由过去的贴钢改进为夹钢。

从前用棍棒脱粒,这时学会了使用挞斗打谷,效率大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

随之又完成了城镇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布依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今日布依族地区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建国前,布依族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建国以后,建起了钢铁、煤碳、电力、机器制造、化工、纺织、建材、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皮革、食糖、酿酒、食品加工、卷烟、造纸、印刷、电子等工业,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少数民族产业工人发展到数万。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这些传统文化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布依族的传统节日1、花山节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花山节是布依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花山上祭祀神灵,同时还会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非常热闹。

2、龙船节龙船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龙船节是纪念古代抗击外敌的英雄伍子胥的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河流或湖泊上划龙船,同时还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

3、八月会八月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八月会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传统的婚嫁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还会在晚上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布依族的传统风俗1、布依族的服饰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男女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

男子一般穿着长袍和裤子,头戴斗笠或圆帽,腰间系着腰带;女子则穿着长衣和长裙,头戴花环或发饰,手戴银饰,脚穿布鞋或草鞋。

布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布依族的婚俗布依族的婚俗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般来说,布依族的男女在婚前会进行长达一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以确保彼此的感情。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行礼,向新娘的父母表达敬意,并领取新娘。

之后,新郎和新娘要到祖先的祠堂中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最后,新婚夫妇要在家中进行庆祝,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悦。

3、布依族的饮食布依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薯类等为主,以糯米饭和酸菜为特色。

布依族人民喜欢吃辣,因此辣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尤其是其东南部。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并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织锦、竹编等艺术形式。

布依族的音乐以独特的调式和节奏著称,其舞蹈以民间舞蹈和仪式舞蹈为主,充满节奏感和动感。

布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和纹饰繁复著称,男性通常穿长衫、长裤和蓝布鞋,女性则穿长袍和蓝布裙。

布依族的节日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宴节”和“千户屯节”。

布依族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和手工艺。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粱等为主,同时也养殖兔、山猪、鸡等家禽。

布依族的手工艺以织锦技艺和竹编技艺为代表,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家庭、传统和团结。

近年来,布依族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

布依族文化概况范文布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和云南省的一些地区。

布依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布依族文化的概况。

1.历史与起源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原住民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滇池地区。

布依族的祖先在古代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2.语言与文字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布依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多采用汉字和拉丁字母进行书写。

3.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萨满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研究和崇拜为核心的,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山川和土地。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布依族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农业为生。

他们往往居住在山区,有独特的田野、山林和房屋布局。

布依族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庭为单位,有父系血缘的血缘关系,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连续性。

5.艺术与手工艺布依族的艺术和手工艺发展相对较为发达,包括织布、染色、木雕和银饰等。

布依族的织布技艺独特,他们使用土家族传统的蓝色染料,制作出色彩鲜艳且富有纹饰的布料。

6.服饰与饮食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多采用手工染色和手工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布依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大量的野菜和山珍作为辅助食物。

7.舞蹈与音乐布依族的舞蹈和音乐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舞蹈多以群舞形式表演,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布依族的音乐多采用笛子、板胡等乐器演奏,曲调优美婉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8.节日与庆典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丰富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是苗族的龙船节和赛龙舟活动。

这是布依族社区居民家族之间相互赠礼、商谈婚嫁等重大事宜的时机,亦有舞蹈、歌曲、竞赛等形式的庆典活动。

总之,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丰富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一、布依族概述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

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

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

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喜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平常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男人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饰、项圈等细软。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节日和风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布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

一、传统节日1. 农历正月初一:乌未节乌未节是布依族的新年,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举行祭祖、祭神、办喜事、串门等活动,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和比赛活动。

乌未节是布依族人民表达祈福和团聚的最佳方式。

2. 农历三月三:鬼节鬼节是布依族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或初四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向祖灵和鬼神献供,祭祀祖先和英魂。

同时也会进行芦笙舞、打瓮等传统文艺活动。

3. 农历六月六:康娃节康娃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或初七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赛马、打鸟、拔河、吃面等传统的民俗竞技活动,同时也会开展音乐、舞蹈、歌唱等文艺表演。

4. 农历十月十五:祭月节祭月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初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祭月、祭祖、祀鬼,同时也会举办族内竞技、美食比赛和各种文化活动。

二、传统风俗1. 芦笙舞芦笙舞是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旋律优美动听,舞姿热情豪放。

通常伴随着庆祝节日、祭祀祖灵等活动进行。

2. 打瓮打瓮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游戏,通常在新年、鬼节等节日举行。

游戏规则是将一只装满水的陶罐抛向空中,由参与者接住并再次抛回,如果没接住就要去接其他参与者的罚站位置。

打瓮不仅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有丰富的娱乐性。

3. 赛马赛马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是其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在康娃节等节日举行,参与者们骑着马匹,在竞技场上进行趣味性的比赛。

4. 翻糖翻糖是布依族的传统糖画技艺,也是其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制作翻糖需要将糖块在铺满绸布的碗中,翻转后形成形状各异的手工艺品,常用于装饰节日祭坛、庆典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贵州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郊。

贵州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贵阳、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安顺、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宗教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1956年国家创制的拉丁字母布依文,目前正在推行之中。

但是有人提议,布依族和傣族、壮族同出一源,语言相通,其文字可以“联盟”,实行东、西两大方言区的联盟文字。

布依语汇中,反映其农耕(主要是稻作)状况、居住条件、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的词汇和谚语非常多。

布依语地名中,多冠以“纳”(意为“水田”)、“董”(意为“田坝”)。

如罗甸县的“纳善”、“纳闹”,望谟县的“纳夜”、“纳坝”,册亨县的“纳力”,兴义县的“纳灰”、“纳省”,贞丰县的“纳窝”、“纳翁”,安龙县的“纳赖”、“纳院”,晴隆县的“纳屯”等。

又如罗甸县的“董王”、“董当”,惠水县的“董照”、“董朗”,安龙县的“董岭”,荔波县的“董亥”、“董莽”,望谟县的“董万”等。

这说明布依族很早就从事农耕,种植水稻。

此外,布依语中关于“稻作文化”的词汇很多。

如“谷穗”、“籼稻”、“水耙”、“拦水坝”、“耘”、“犁”等。

许多谚语总结了农耕的经验,如:“身好谷穗大,母胖儿子肥”;“种田不怕多,修坝别怕长”;“一挑粪进,一挑谷出”等。

布依语汇“朗绍”(玩女朋友)、“朗貌”(玩男朋友),是青年男女传统的社交活动。

“走媒”(男方所托)和“坐媒”(女方所托)先代表双方协商,再正式提亲。

“不落夫家”是婚后新娘回娘家居住数年的习俗。

“戴假壳”(布依语音“长更考”)是已婚妇女长住夫家前的一种近乎仪式的活动。

镇宁扁担山等布依族地区,男家悄悄准备一种竹笋壳为架,用土布结扎成的簸箕形女帽(假壳,布依语音“更考”),由男家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妇女,另带上一只鸡,到“不落夫家”的新娘家附近隐蔽,趁新娘不注意,去把她搂住,解其发辫,强行戴上“假壳”。

从此新娘就长住夫家了。

如果一次戴不成功,可以改期再来戴。

戴上了,就送鸡到新娘家,和新娘父母亲会面,然后将新娘接走。

这种习俗,似乎是母系氏族社会婚姻的一种遗迹。

布依族民间文学布依族民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

这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布依族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诗歌等。

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富于想象力。

神话故事如《极老多采青石盖天》故事大意是,很早很早的古代,有一位名叫极老多的老人,采青石盖成天,又用泥土铺成地。

于是世界上有了天地,人类得以生存。

《卜丁射阳》是说远古时代天上有9个太阳,照得田干地裂,庄稼枯焦。

卜丁爬上高入云霄的大树,用弓箭射下7个太阳,留一个晒谷米,一个照人间。

这两个神话故事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为同一母题,但又有布依族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解释。

《三兄弟找水》叙述古代有一年,天下大旱,河涸地裂,庄稼枯萎。

一家三兄弟便邀约群众去找水源。

挖掘水源时,遇到石头精把持不让,三兄弟和群众同心协力,杀死石头精,夺得水源,引水灌溉,终于战胜了干旱,得到丰收。

《茫耶寻谷种》则叙述人间还没有五谷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叫茫耶的,自愿去寻找谷种。

他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克服各种困难,找回了谷种,让大家栽种。

这些神话反映布依族与大自然斗争,从事农耕稻作的生产情景。

传说故事很多,题材特别广泛。

山川名胜的传说有《黄果树瀑布的传说》、《花溪的传说》、《龙潭口的传说》等;节日起源的传说有《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查白场的由来》、《赶干洞的由来》等;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姐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服饰的传说有《围腰花的来历》等。

此外,还有歌颂忠贞爱情的传说《无娘儿》、《螺丝姑娘》、《蛇郎》等;叙述反抗斗争的传说《王仙姑》、《王刚王乃》、《杨元保》等。

《黄果树瀑布的传说》故事很精彩。

有一个布依姑娘名叫白妹,勤劳、美丽而又善良。

有一天,仙翁变成乞丐来讨施舍,白妹送他一斗米和自己织的一段白布。

仙翁见她善良,送她一把剪刀,要她常带在身边。

土司恶霸要来抢白妹,白妹邀约恋人德脑一起逃走。

土司率领家丁追来,白妹抖开一匹白布,白布突然变成大河,隔断追路。

土司找来挞斗渡河,白妹见土司快过河,急中生智,拿出仙翁送的剪刀剪断白布。

一瞬间,河水变成大瀑布,把土司和家丁冲下深潭淹死了。

白妹和德脑在瀑布对面岩脚安家,生了一个女儿阿秀。

他们很高兴,便邀请人们饮酒喝歌。

不料歌声震撼天庭,天王爷怒而传旨十八年后端午涨大水,要淹没人间。

仙翁知道了,下凡来送给白妹一棵黄果树苗,嘱咐她细心栽培,说树子会结宝果,以后有用。

十八年后,阿秀长成一个美丽的姑娘,黄果树结了4个大宝果。

一天,阿秀在潭边忽然遇见一头犀牛,犀牛说:“龙王太子想抢走你家的宝果,你要洒狗血在黄果树周围,使它不能靠近宝果。

”龙王太子抢不到宝果,便在端午那天兴起洪水,淹没布依寨。

危急关头,宝果突然跳进洪水,把水吸进去,使布依人避免了灭顶之灾。

从此,人们便称这瀑布为黄果树瀑布,瀑布下面的深潭叫犀牛潭。

这个传说故事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反映布依族人民热爱乡土,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描绘了布依人善良、勇敢和机智的形象。

《无娘儿》的传说故事,是说一个贫苦无依的布依孤儿,勤劳、勇敢而善良。

他感动了仙女,仙女便下凡来和他结为夫妻。

后来皇帝听说仙女美貌无比,便派人把她抢进皇宫。

仙女告诉丈夫说:“我一路上撒菜籽,菜籽发芽,你沿着菜苗路去找我。

”仙女被抢进宫,整天思念丈夫,闷闷不乐,从未有过笑容。

油菜花开的时候,她见丈夫来到,高兴得笑起来。

皇帝觉得奇怪,问她什么事变得这样高兴。

仙女指着丈夫说:“那人一身鸟兽皮毛实在好笑。

”原来,他丈夫一路沿着菜苗走,一边打猎弄吃的,并将鸟兽抟缀成衣服,穿在身上,皇帝一看,鸟兽皮毛衣服很漂亮,便抢过来穿在身上,想讨得仙女的欢心。

仙女立即放出宫中的猎狗,把皇帝咬死。

夫妻俩逃离皇宫,回到布依家乡,重新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则故事叙述封建统治者的凶恶,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歌颂布依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

《王仙姑》的传说故事是歌颂布依族农民起义首领王阿崇的。

《杨元保》的传说故事是歌颂布依族农民起义领袖杨元保的。

这一类故事,表达了布依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反映了布依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布依族童话有《老虎和石蚌比赛》、《老虎和水牛》、《老虎和田螺赛跑》、《猫找宝》、《两兄弟》、《小妹智杀老变婆》等。

这些童话,都是对日常生活作艺术加工,用虚构的幻想来描绘理想的未来,使儿童受教育,因此,很受儿童欢迎。

布依族寓言有《老虎和穿山甲》、《聪明的小羊》、《肥猪和蜜蜂》、《秧苗和稗子》、《金鱼和水塘》、《梨树和青石》等。

这些寓言很受布依人喜爱,是因为它借自然动物植物和人的活动,来评价人和社会现象,或赞扬,或批判,故事幽默,语言犀利,且寓意深远。

此外,布依族还有丰富的谜语、谚语、歇后语等,也很有文化价值。

布依族民间诗歌,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人日常娱乐和表达思想感情,主要采取唱山歌的形式。

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仲家婚嫁,则男女聚饮歌唱。

”清代乾隆《独山州志·苗蛮》记载婚嫁时“歌声达旦”,青年男女社交是“男女成群,山歌互答”。

布依族传统诗歌,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形式。

每首歌句数不限制,短的四五句,长的达四五十句,甚至数百句。

每句字数也不限,有整齐的五言、七言句,也有不整齐的“自由体”诗句。

用汉语汉族山歌调唱的,押韵一般是押尾韵。

而用布依语布依山歌调唱的,多数押首韵,即每首歌前一句的末一字,与下一句的首字或次字押韵;也有押腰韵的,即上一句的末一字,与下句中间的字押韵;少有押尾韵的。

布依族民歌种类很多,大致分为古歌、叙事歌、盘歌、酒歌、情歌及苦歌、童歌(谣)等。

古歌是布依族的神话史诗,反映布依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场面,与压迫者统治者斗争的情况,并塑造了本民族历史英雄人物的形象。

布依古歌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内容比其他民歌广泛得多。

流传较广、影响较深的古歌有《开天辟地》、《十二个太阳》、《十二层天十二层海》、《安王与祖王》、《造万物歌》、《罕温与索温》等。

《十二层天十二层海》幻想天上有十二层,海里有十二层,诗人邀请朋友(歌手)上天下海,一层一层畅游。

有人把这首古歌与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神曲》相比,认为东、西方有不同的文化,而天体观念和艺术构思相似。

叙事歌有歌唱英雄人物传说故事的,有叙述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还有演唱爱情故事悲欢离合的。

如《丹姑与王母》、《尔康与尔进》、《王岗》、《何东与何西》、《南荷班》、《古扎与春红》、《金竹情等》,目前已收集整理的有二十多部。

盘歌是以唱歌的形式互相盘问对答。

所问范围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

老年人喜盘问古人古事,青年人则乐于盘问恋人、恋情何在。

酒歌是在酒席上互相敬酒时对唱的歌。

内容多为主人客人互相祝颂丰收、长寿,也涉及酿酒、饮酒礼俗、婚姻等方面。

有一部流传甚广的酒歌,长达四五千行,分为十二章节,包括《问姓名》、《造歌》、《造酒》、《称赞》、《请媒》、《结婚》、《送背带》、《劝酒》、《谢主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