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苗族文化特色-
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

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贵州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和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
苗族是贵州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特色十分鲜明。
苗族的服饰堪称艺术品,以其精美的刺绣和银饰而闻名。
苗族女子的盛装通常绣有各种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图案,色彩鲜艳,寓意丰富。
银饰则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头饰到胸饰、腰饰,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在苗族的节日中,芦笙舞是必不可少的。
芦笙悠扬的旋律中,人们翩翩起舞,展现出苗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布依族也是贵州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之一。
布依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石板房为主要特色。
石板房以石板砌墙,石板盖顶,冬暖夏凉,坚固耐用。
布依族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布依戏深受人们喜爱。
布依戏融合了歌舞、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同样闻名遐迩,通过蜡液的防染作用,在布料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色彩素雅,图案精美。
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是其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鼓楼造型独特,多为多层宝塔形,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风雨桥则集桥、廊、亭于一体,既实用又美观。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演唱方式,展现出侗族人民高超的音乐天赋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土家族的吊脚楼别具一格,通常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着地。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山区的地形,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土家族的织锦工艺也非常出色,土家织锦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丰收和平安。
彝族的漆器工艺也颇具特色,漆器上的图案和色彩展现了彝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仡佬族的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社会实践报告布依族

一、前言布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等地。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布依族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收集,对布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
二、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布依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同样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依族文化,我们有责任深入了解这一民族文化,为布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活动目的1. 了解布依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探索布依族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3. 体验布依族的风土人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4.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活动过程(一)前期准备1. 组建团队:由10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队长、1名副队长、1名记录员和7名队员。
2. 制定活动计划:包括行程安排、访谈对象、资料收集等。
3. 联系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了解布依族的相关政策和保护措施。
(二)实地考察1. 前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参观布依族村寨。
2. 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了解布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3. 观看布依族传统舞蹈、音乐表演,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资料收集1. 收集布依族的历史文献、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资料。
2. 拍摄布依族村寨、传统建筑、服饰等照片。
3. 记录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材料。
五、活动成果(一)布依族历史与文化布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到古代的僚族。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布依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服饰、建筑、节日等各个方面。
(二)布依族传统习俗1. 服饰:布依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建筑:布依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坡度大,具有防雨、防晒的特点。
3. 节日:布依族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六月六”等,其中“三月三”是布依族最盛大的节日,有歌会、赛龙舟等活动。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总结精选(1):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年节食俗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民族禁忌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
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族送礼务必送双数。
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
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以前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
婚俗婚姻实行自主婚。
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贵州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郊。
贵州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贵阳、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安顺、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宗教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语文研究性学习——布依族、苗族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1

.课题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月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指导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从晴隆县布依族的六月六、苗族的八月八等传统节日传统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表
课 题
(题目)
布依族、苗族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指导教师
孙忠鑫
成员
柏梅、陈星星、李馨阳、王丽、喻金山、马超、刘权、杨杰、吴涵、广天飘、韦权菊、岑清梅、岑松、龙青青
组长
王敏、岑树(副)
班级
高一()班
涉及学科
语文
课题背景
(简要说明)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研究性学习
课题
(题目)
布依族、苗族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课题组成员
组长
王敏、岑树(副)
成员
柏梅、陈星星、李馨阳、王丽、喻金山、马超、刘权、
杨杰、吴涵、广天飘、韦权菊、岑清梅、岑松、龙青青
贵州的民俗

贵州的民俗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苗族的芦笙舞蹈、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花山节”等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苗族苗族是贵州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芦笙舞蹈。
芦笙是一种管乐器,由笛子、竹箫、唢呐、打击乐等组成。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他们用芦笙演奏出优美的旋律,配合着舞蹈,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喜悦和幸福。
苗族的芦笙舞蹈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跳芦笙”。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跳舞,男女手拉手,身体左右摆动,跳出一种欢快的节奏感。
在苗族的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也会跳芦笙舞,以表达他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侗族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大歌”文化。
大歌是侗族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常由数十个人合唱,演唱内容涉及到自然、人生、生产等方面,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大歌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歌”。
这是一种比较缓慢的歌曲,通常由老人带领,演唱内容涉及到侗族人民的生活、风俗、历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布依族布依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花山节”文化。
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是布依族人民表达对自然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重要方式。
在花山节期间,布依族人民会在山上举行祭祀仪式,同时也会进行歌舞表演、吃喝玩乐等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打花枪”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武术表演,表现出布依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总结贵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贵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文化,让他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而绚丽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民族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生动体现。
苗族服饰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而闻名。
苗族女性的盛装通常包括头饰、上衣、裙子、腰带和配饰等部分。
头饰往往高大华丽,有的形如牛角,有的饰以银花。
上衣多为短衣或披肩,绣满了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蝴蝶等,色彩鲜艳夺目。
裙子则有长裙和短裙之分,长裙多为百褶裙,裙摆宽大,绣有精美的花纹;短裙则更加灵动活泼,展现出苗族女子的青春活力。
腰带也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彩色丝线编织而成,上面还会缀有银饰。
配饰方面,苗族女子喜欢佩戴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这些银饰不仅美观,还具有辟邪和象征吉祥的意义。
侗族的服饰同样别具一格。
侗族女性的服装多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显得端庄素雅。
上衣为对襟式,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
裙子为宽松的长裙,通常以侗布制成,裙摆处绣有彩色的条纹。
侗族女子的头饰也很有特色,通常会用彩色的丝线将头发盘起,再插上银簪和鲜花。
侗族男子则多穿对襟短衣和长裤,腰间系着布带。
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他们也会戴上银质的项圈和手镯,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布依族的服饰则体现了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
布依族女性的服装多为大襟短衣和长裤,衣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
她们还会佩戴头帕,头帕上绣有各种花纹,并用银质的发簪固定。
布依族男子的服装相对简洁,多为对襟短衣和长裤,腰间系着腰带。
水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马尾绣而备受瞩目。
水族女子的上衣多为对襟式,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图案,衣摆处还会缀有流苏。
裙子为长裙,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上面绣有各种水族特有的图案,如鱼、虾、水波纹等。
水族女子的头饰也很有特点,通常会用银质的头饰和鲜花进行装饰。
彝族的服饰则充满了豪放和热情。
彝族女子的服装多为右衽大襟衣,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衣摆处还会缀有流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
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
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
楼
”
。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 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 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 还可放杂物。
苗族吊脚楼的分布
吊脚楼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贵州,湘西,四川,重庆, 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吊脚楼,为苗族,土家族,侗族,瑶 族,壮族,布依族,水族,汉族等民族所使用。苗族吊脚 楼居民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和湘西。
建筑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民居的建筑装修,充分体现了其社会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俗认为水牛威力最大,连老虎也斗不过它,有水牛把门,可保一家 平安。。二楼明间大门,门槛可高达0.8米。按苗俗,门槛高象征财富 多,且避免家中财物外溢。门框上宽下窄,呈倒梯形。苗俗认为此做 法有利于柴火进屋,即“财喜”入室。大门开关力求发出响声,起作 用犹如门铃。吊脚楼二楼两次间通常为新婚夫妇卧室,其房门上窄下 宽,呈梯形。按苗俗此做法利于孕妇顺产。
传统节日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阳节、中秋节等与 汉族基本相同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 八”、“六月六” ”、“六月二十一”“七月半”等富 于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多用青、 兰、白几种颜色。 男子包头巾,穿对 襟短衣或大襟长衫 及长裤。老年人多 着长衫。妇女着大 襟短衣,领口、盘 肩、衣袖和衣脚边 沿,皆用织锦和蜡 染各色几何图案镶 制。下穿百褶长裙, 用白底兰色蜡染花 布缝成。
目前建筑工匠的收入在当地属于较高水平,但是传承人仍然反映年 轻人不愿意学习吊脚楼营造技艺,这是威胁遗产传承的重要因素。较 高的收入仍旧不能吸引年轻人从事营造技艺工作,是因为学徒世间长, 技艺难还是因为干活辛苦,这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结束语:苗族民居及其他传统乡土建筑是我国各族人民
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所包含的建筑理 念会给我们莫大的启示,能够帮助我们近快找到一条中国现 代民居之路。,如何把保护耕地和建造具有地域特征民族民 居有效的结合起来,把节约资源与开发新的建筑材料结合起 来,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特征
总体来说,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表现出如下特征:
地域性: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是充分适应当地资源,自然条件而 采取的民居建筑方式。如在材料上,就地取材。雷公山,清水山,都柳 江流域,杉树成了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造就了吊脚楼等干栏式 建筑。在构造上因地制宜。吊脚楼的结构是干栏建筑对苗族所处山地和 河岸地形的适应和演化。
干栏式住房以竹木为材料,木 材作房架,竹子作楼面、墙、 梯、栏等,为单幢建筑,各家 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 石料 ,当地人因地制宜 ,以石板盖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 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 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 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家庭日常用 的桌、凳、灶、磨、槽、缸、盆等,都是 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 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四:观念的变化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不断改变,尤其是商业旅游 的迅猛发展。民族认同感在逐渐淡化,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陈旧 的吊脚楼,认为住木构结构是一种落后,喜欢住高大整洁的新式楼房。 当地人有追求更舒适生活的愿望和权利,村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与传 统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变迁的一个根本问题。
一:新建筑的介入 ➢ 材料
新的建筑材料,如砖、水泥、钢筋等纷纷进入苗族吊 脚楼的建造中。 ➢ 工具
电锯等现代工具的的使用会代替某些传统工具,进而导致这些 传统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面临失传
二:吊脚楼的弊端
➢ 存在火灾隐患
吊脚楼为木结构,加之村寨房屋比较密集,层层相叠,一旦遇火,便成片 损毁,这是致命的弱点。
➢ 卫生条件差
传统吊脚楼底层圈养牲畜,加之隔绝不严,秽气易窜入居住层;火塘烧柴 会产生烟尘,这些都不利于健康。
➢ 采光通风差
传统吊脚楼窗户小,加之屋后山崖遮挡,室内采光通风差,在湿热的环境 下更显阴暗潮闷
➢ 耗费木材
全木构吊脚楼要用很多木材,普通的三间半边楼至少需要三四十方木料, 易产生用材短缺问题。原料紧张必然导致木材价格提高,增加建房成本。
布依族石板房最 有特点的地方就 是它的屋面。大 部分的建筑都是 悬山顶式,屋面均
为双坡排水。ຫໍສະໝຸດ 未来发展大多布依族村寨建立在河畔绿树丛中,魅力独具。利用特 有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寻求布依文化与乡村旅游、资 本市场的对接和整合,建立布依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接,民族旅游将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布依族分布地区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仅罗平、富源一带 境内的大小河流,就有南盘江、黄泥河、清水江、等十多 条,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灌溉和发电的丰富水源,
苗族落地式房屋
苗族的平地房在黔东湘西的一些平坦地区,苗族的房屋建 筑一般为落地式,中柱直接建立在平坦的地上,没有吊脚。 以三层为主,第一层即落地层,左右两排为日常生活之用, 进深二或三间,中间排为中堂。左后一间通常为茶中,为 向火、煮饭之用,前两间为主人卧室或客房。平地房的厨 房一般设在正房的一边,另起一小偏房。二楼前面的全为 客房,后面的全为储存谷物等储藏室。三楼为放置一些杂 物之用。一般家禽都在离正房屋几米的周围,而牛圈羊舍 则更远些。
苗族,现有人口740多 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 湖南、云南、湖北、海 南、广西等省(区)。 遍布我国南方大部分省 区,而以贵州最为集中。 云南沿边地带多聚居在 红河、文山两州各沿边 县。境外主要分布在越 南、老挝、泰国、缅甸。
服饰
苗族服饰的造型手法运用了写实或变形夸张,其刻画的众 多历史、人物、动物、花草等优美图案。衣服图案的变化 规律,或等距、过对称,或重复循环,结构极为严谨,不 仅体现了精湛的刺绣工艺,更体现了苗族的几何学基础, 集历史、美学、纺织、刺绣、音乐、美术于一身,一代又 一代的自然传承中,使所有苗族妇女成为既是苗族服饰的 生产者,又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人。
稳定性:吊脚楼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房架构造特点是以柱,柱子 直接落地,各层传坊具有拉结和承重作用。半边楼结构的部分梁枋和 楼板一端搭接在岩体上,使另一端斜坡上吊脚柱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中 柱下端常嵌固于岩体之中,起到稳定作用。与全栏杆建筑相比,重心 距地面更近,有利于稳定。同时抗震性能好,不易产生共振。面对水 平风力,半干栏建筑的抗倾覆能力较强。在重心,侧向变形、结构的 约束与抗震等方面,半干栏建筑的受力稳定状态都较全干栏安全可靠。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苗族民居特色
各地苗族的住房建筑, 都是就地取材,因而 有木房、石板房、土 墙草房、砖房等。
苗族住地,都尽可 能选择靠近田土和 生活用水便的地方, 多住靠近山村并向 山上延伸。苗族的 居住环境、村寨大 小、房屋式样、建 筑材料、室内布局 和家具陈设地区间 都有差别。
苗家建筑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致湘、致 黔、致滇),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 格。苗家人喜欢木质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
布依族,苗族 名族文化特色
布依族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 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 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 口的97%以上,是布依 族最主要的聚居地。
据2010年全国第六 次人口普查数据为 2870034人,占全国 人口比0.2153%。中 国的布依族主要分布 于贵州、云南、四川 等地,其中以贵州最 多,大部分聚居于黔 南、黔西南两个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 市和贵阳市.
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设置了“美人靠供青年姑 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的关系。
第二层为正房。 第一层一般为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 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
吊脚楼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 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
➢ 缺乏规划
苗寨布局较为松散、杂乱。房屋设置随意,道路曲折狭窄,缺乏整体规划 和统筹安排。道路及排水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不足等
三:功能的改变
随着社会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吊脚楼的使用和功能发生 变化。如:底层不再用于饲养牲畜,改为生活空间,临街的则作为商 铺。一些新建的房屋打破的原来空间安排,不在设置美人靠和火塘, 火炭房间的功能已经丧失。
居住形式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 (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 ,是由于以种植水 稻为主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
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 同村寨的成员大都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因而一个村寨 往往都是出自同姓或同家。
民居
主要有干栏式建筑、平房、石板房等形式,有木结构、木石结构 、土木结构和石头结构。
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在木(竹) 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 地面的房屋。一般所 说的栅居、巢居等, 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 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 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
苗族
苗族简介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 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 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苗族 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 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 麦、棉花、烤烟、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