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舌诊的内容

合集下载

舌诊百度百科

舌诊百度百科

舌诊百度百科编辑词条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

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的方法
❖ 体位:坐位,仰卧位 ❖ 要求:光线明亮,伸舌自然 ❖ 观察舌象顺序:舌尖,舌中、舌侧、舌根。
诊舌注意事项
❖ 光线影响 ❖ 饮食或药品影响(长期服用抗生素可产生黑
腻苔、霉腐苔) ❖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舌象的生理变异
❖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 生理变异:年龄因素,体质禀赋因素、性别、
气候因素。
望舌
❖ 望舌体:舌色、舌的形质、动态及舌下络脉 ❖ 望舌苔:苔质、苔色
❖ 淡红舌 ❖ 淡白舌 ❖ 红绛舌 ❖ 青紫舌
舌色
淡红舌
❖ 为气血调和的征象,见于正常人 ❖ 外感病初起。 ❖ 反映心气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淡红舌
淡白舌
❖ 虚寒之本色《舌鉴辨证》 ❖ 主气血两虚、阳虚。
淡白舌
❖ 老嫩舌: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老舌
嫩舌
胖、瘦舌
❖ 胖大舌:舌体比正常的人大而厚,伸舌满口。 ❖ 齿痕舌:舌边齿痕(多见于胖大舌,也见于
舌质较嫩) ❖ 瘦薄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 ❖ 意义:胖大舌因津液输布失常,体内水湿停
滞的表现,瘦薄舌是舌失濡养的表现。
胖舌
胖大舌伴有齿痕
舌质较嫩的齿痕舌
淡白舌
红绛舌(主热证)
❖ 1.邪热亢盛 ❖ 2.热入营血,耗伤营阴 ❖ 3.阴虚内热
红绛舌
红绛舌
红绛舌
青紫舌(气血运行不畅)
❖ 1.阴寒内盛,阳气不宣。 ❖ 2.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营阴受灼。 ❖ 3.气虚无力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青紫舌
青紫舌
青紫舌
❖ 荣枯 ❖ 老嫩 ❖ 胖瘦 ❖ 点刺 ❖ 裂纹
❖ 主湿浊、痰饮、食积。
腻苔
剥苔、类剥苔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三 舌态
正常舌态伸缩自如,运动灵活,为脏腑 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
舌态变化常见的有: 痿软 强硬 歪斜 颤动 吐弄 短缩
(一)、痿软舌
特点: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意义:伤阴或气血两虚。 机理:由于气血不足,阴液
亏损,舌体肌肉筋脉失养 而废弛,致舌体痿软。
若红绛而痿软,少苔 无苔,为热病后期伤阴, 或内伤阴虚火旺;若舌干 红而痿软,为肝肾阴虚; 若淡白无华而痿软,多为 久病气血虚衰。
3 气候环境因素:舌象可随气候寒热燥湿而有相 应变化。
注意:要把生理变异与疾病前期征象区别开耒, 属生理变异者,多长期不变而无任何不适。
第二节 望舌质
舌质即舌体,望舌质包括望舌 质的神、色、形、态及舌下络脉五 个方面。舌神指舌质的荣枯。
(一)察舌神
荣舌
枯舌
舌质红活,鲜明润泽 运动灵活 正气未伤
舌质暗滞,枯涩, 运动失灵 津液耗竭 气血大亏
(三)、点剌
特征:点、刺常常并见,合称点刺舌。
点:鼓起于舌面之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曰星, 小者曰点。大者红星舌,小者称红点舌。
刺:乳头增大高突形成尖峰,状如芒刺,抚之棘 手,呈红色或黄黑色点刺,亦称芒刺舌。
点刺 舌舌
点刺舌
意义:脏腑阳热亢盛或血分热盛。 可根据点刺的部位了解热在何 脏何腑,亦可察点刺颜色以估 计气血运行情况及疾病深浅程 度。
(4)其他如外伤、酒毒以及先天性心 脏病等,亦可见青紫色。
(二) 舌形
舌形变化常见的有: 老嫩 胖瘦 点剌 裂纹 齿痕
(一)、老嫩
特点:舌体坚毅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色较暗 者为老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 淡者为嫩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舌象

中医诊断学-舌象

中医诊断学-舌象《中医诊断学》望舌部分知识在《中医诊断学》中属于重点、难点,知识比较琐碎,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较多,考试的时候也经常考;为了方面大家记忆,在这里单独把“舌色变化”部分知识拿出来呈现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使大家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做到过目不忘。

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一)淡白舌(1)表现特征:淡白舌指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甚至全无血色者(枯白舌)的表现。

(2)临床意义: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脱血夺气,气血两亏,血不荣舌,或阳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营运于舌质中,故舌色浅淡。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1)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为阳虚水湿内停。

2)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亏。

(二)淡红舌(1)表现特征:淡红舌指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的表现。

(2)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多见于正常人,或病之轻者。

淡红舌为心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若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舌色仍可保持正常。

(三)红舌(1)表现特征:舌色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的表现。

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

(2)临床意义:红舌主实热、阴虚。

血得热则行,热盛则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或阴液亏虚,虚火上炎,故舌色鲜红。

1)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期。

2)舌色鲜红,舌体不小,或兼黄苔:多属实热证。

3)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

4)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5)舌体小,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属虚热证。

(四)绛舌(1)表现特征:绛舌指舌色较红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的表现。

(2)临床意义: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来。

其形成是因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瘀滞,或虚火上炎,舌体脉络充盈。

1)舌绛有苔,或伴有红点、芒刺:多属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望诊·舌诊2)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望诊·舌诊2)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望诊·舌诊2)欢迎大家来学习《中医诊断学》,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舌诊的内容。

以下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一)舌诊的内容舌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舌质,即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望舌质包括舌的神、色、形、态四方面,以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感衰。

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所生。

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两方面,以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

舌诊时,必须全面观察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二)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来说,舌质荣润,舌色淡红,大小适中,舌体柔软灵活自如;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三)舌象的生理性变异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可产生生理性变异。

因此,在掌握正常舌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了解生理性变异的特征、原因及其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才能知常达变,避免误诊。

1.年龄、性别因素年龄是舌象生理性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弱,生长发育很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老年人精气渐衰,气血常常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多暗红。

舌象一般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女性受月经周期的生理影响,在经期可以出现舌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由于先天禀赋差异,每个人体质不尽相同,舌象可以出现一些差异。

《辨舌指南》曰:“无病之舌,形色各有不同,有常清洁者,有稍生苔层者,有鲜红者,有淡白色者,或为紧而尖,或为松而软,并有牙印者......此因无病时各有禀体之不同,故舌质亦异也。

”临床肥胖之人舌质多见胖大而色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

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有相应病理表现外,一般情况下多无诊断意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诊断学》舌诊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舌诊的内容

内容

分类
有神 无神 淡白舌
定义及辨别
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泽。 荣润红活 枯晦死板,无生气,失光泽。 枯晦死板 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甚至全无血色。 善候 恶候 虚证
主证
望 舌 质
舌 诊 的 内 容
பைடு நூலகம்
望 舌 苔
气血两虚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阳虚寒湿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淡红舌 舌色淡红,白里透红,明润光泽。 正常舌象, 舌色淡红,白里透红,明润光泽。 正常舌象,气血调和 实热 (鲜红起芒刺,兼有黄厚苔) 舌色鲜红,较常色红。 红舌 热证 虚热 (鲜红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 (舌绛有苔或有红点、芒刺) 热证 色 绛舌 舌色深红,较红舌红。 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血瘀 内伤杂病:血瘀 (舌绛少苔而津润) 寒凝血瘀 (淡紫或青紫湿润) 舌色浅红而带蓝,或淡红而带青;紫舌分淡紫、绛紫和青紫 寒证 紫舌 热盛伤津 (绛紫而干枯少津) 。(紫为红、蓝合成的颜色) 热证 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如水牛之舌。 阴寒证 全舌发青) 寒凝阳郁 (全舌发青) 青舌 瘀血内阻 (舌边发青) (青为淡蓝之色) 瘀血证 实证 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 老嫩 虚证 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 (淡白胖嫩苔水滑) 淡白胖嫩苔水滑) 胖大舌 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多伴齿痕。 水湿痰阻 脾胃湿热,痰热内蕴 舌红胖大苔黄腻) (舌红胖大苔黄腻) 胖瘦 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淡) 瘦薄舌 舌体瘦小而薄。 气阴不足 阴虚火旺 (瘦薄而色红绛且干燥) (红点)温毒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血分 点是突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 红点/星舌 脏腑热极 (白点)脾胃气虚,热毒攻冲,糜烂之兆 点刺 大为星,红星舌 红星舌;小为点,红点舌 红星舌 红点舌 血分热盛 (黑点)血中热盛,气血壅滞 形 芒刺舌 刺是突起于舌面的软刺及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舌尖)心火亢盛;(舌边)肝胆火旺;(舌中)胃肠热盛 血虚:血虚不润 (淡白舌有裂纹)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 裂纹 裂纹舌 阴血亏损 阴虚:热盛伤阴 (红绛舌有裂纹) (裂沟中有舌苔覆盖者为先天性裂纹舌) 脾虚:脾虚湿侵 (淡白胖嫩齿痕舌有裂纹) 淡白胖嫩齿痕舌有裂纹) 脾虚或气虚 (淡红+齿痕) 齿痕 齿痕舌 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常与胖大舌同见。 脾虚湿盛 寒湿壅盛, 淡白胖大而润+齿痕) 寒湿壅盛,阳虚水停 (淡白胖大而润+齿痕) 脾胃损伤,气血亏极 (淡白而光莹) 光莹 光莹舌 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又称“光滑舌”、“镜面舌”。 胃阴枯竭 水涸火炎,胃肾阴枯 (红绛而光莹) 气血俱虚 (久病舌淡而痿) 久病:虚损 软 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而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阴亏已极 (久病舌绛而痿) 暴病:热灼 热灼津伤 (新病舌干红而痿) 热入心包,舌无主宰;高热伤津 高热伤津,筋脉失养(舌红绛少津) 热入心包 高热伤津 外感:热邪 硬 强硬舌 舌体板硬强直,失其柔和而运动不灵。 风痰阻络,舌脉失养。 (舌胖苔厚腻) 内伤:风痰 中风或中风先兆。 (舌淡红或青紫,舌强语言謇涩) (舌紫红势急者) 肝风夹痰 肝风发痉 歪 歪斜舌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舌淡红势缓者) 痰瘀阻络 中风偏枯 血虚生风 (舌质淡白而颤) 虚损 颤动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颤 态 阴虚动风 (舌红少苔而颤) 动风 热极生风 (舌质红绛而颤) 寒凝筋脉,舌脉挛缩 (舌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热盛伤津,舌脉挛急 (舌红绛干燥而短缩) 短缩舌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 缩 危重征候 痰浊内阻,经气阻滞 (舌胖苔滑腻而短缩) 气血亏极,舌失充养 (舌淡白胖嫩而短缩) 吐舌:舌伸出口外,不立即回缩。 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吐舌) 吐 吐弄舌 心脾有热 中风先兆或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弄舌) 弄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 实热内踞,痰火扰心 (舌色深红,舌体肿满,坚敛干燥) 实热、气虚 纵 弛纵舌 舌体伸长于口外,回缩困难,流涎不止。 气虚之证 (舌体舒宽,麻木不仁) 薄苔 苔质的薄厚,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病邪的盛衰 外感表证,内伤轻证;正常舌苔 薄厚 厚苔 透过舌苔能隐隐看到舌质者为薄苔;“不见底”者为厚苔。 病势的进退 痰湿食积,病邪入里 润苔 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正常舌苔;津液未伤 津液的盈亏 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 滑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 润燥 邪气的进退 热盛伤津、燥气伤肺;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 燥苔 舌苔水分特少,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阳虚气不化津 糙苔 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扪之糙手,甚则颗粒粗糙如砂石。 热盛伤津之重证 脾虚湿困,阻滞气机,食积 (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 湿浊内蕴 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 (苔黄厚腻) 腻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如涂有油腻状粘液,揩之不去。 阳气被遏 脾胃湿热,气聚上泛 (苔白厚腻,口中发甜) 腻腐 痰浊寒湿,内阻气机 (苔白滑腻) 苔质疏松,颗粒粗大,边中皆厚,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腐苔) 阳热有余 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腐苔 苔质 (脓腐苔:舌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蒸腾食浊 内痈(肺痈:白腐苔;胃痈:黄腐苔;肝痈:灰紫腐苔) 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可见舌质。 (舌红苔剥或地图舌) 胃气阴虚 阴虚 剥落 剥苔 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分:前剥苔,中剥苔,后剥苔。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气血两虚 血虚或气血两虚 根据舌苔剥脱的范围分:花剥苔,镜面舌,地图舌;类剥苔 判断预后 正气已伤,痰浊未化 (花剥而兼腻苔) 全苔 舌苔遍布舌面。 邪气散漫,痰湿中阻 邪入未深,胃气先伤 (舌苔偏于舌尖部) 舌所候脏腑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偏全 (舌苔偏于舌根部) 偏苔 舌苔仅布于舌面之某部位。 有邪气停聚 素有痰饮,胃肠积滞 (舌苔仅见于舌中) 肝胆湿热,半表半里 (舌苔偏左或偏右) 真苔 舌苔的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 判断疾病的 新病真苔,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真苔,为胃气尚存 真假 假苔 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真苔;苔不着实,刮之即去为假苔 轻重与预后 新病假苔,为邪浊渐聚,病情尚轻;久病假苔,为胃气匮乏 (薄白润苔 薄白润苔)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薄白润苔 阳虚内寒 薄白苔 苔白而薄,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 (薄白滑苔 薄白滑苔)外感寒湿;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薄白滑苔 脾肾阳虚 正常舌象 (薄白干苔 薄白干苔)外感风热 薄白干苔 白苔 表证寒证 (苔白厚腻 苔白厚腻)湿浊、痰饮、食积 苔白厚腻 湿证热证 厚白苔 苔白而厚,透过舌苔不能看到舌体。 (苔白厚干 苔白厚干)热盛伤津 苔白厚干 (苔白如积粉--积粉苔)瘟疫或内痈,为湿浊与热毒相结 苔色 按颜色分 淡/微黄苔、深/正黄苔、焦/老黄苔 微黄苔、 正黄苔、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热势轻浅,风热表证或风寒入里化热 薄黄苔:苔黄而质薄。 薄黄苔 黄苔 里证热证 按苔质分 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 黄滑苔:苔淡黄而润滑多津。 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黄腻苔:苔黄而质腻。 黄腻苔 苔灰黑而燥裂。 里热炽盛 (里热证)热极津枯 热 盛 灰黑苔 润燥辨寒热 苔灰黑而滑润。 阳衰寒盛,痰饮内停 阴寒内盛 (寒湿证)阳衰寒盛 阳衰寒盛 寒 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神Βιβλιοθήκη 分类有神 无神 淡白舌
定义及辨别
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泽。 枯晦死板,无生气,失光泽。 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甚至全无血色。 善候 恶候 虚证
主证
望 舌 质
舌 诊 的 内 容
望 舌 苔
气血两虚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 阳虚寒湿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淡红舌 舌色淡红,白里透红,明润光泽。 正常舌象,气血调和 实热 (鲜红起芒刺,兼有黄厚苔) 红舌 舌色鲜红,较常色红。 热证 虚热 (鲜红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 (舌绛有苔或有红点、芒刺) 色 热证 绛舌 舌色深红,较红舌红。 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血瘀 内伤杂病:血瘀 (舌绛少苔而津润) 舌色浅红而带蓝,或淡红而带青;紫舌分淡紫、绛紫和青紫 寒证 寒凝血瘀 (淡紫或青紫湿润) 紫舌 。(紫为红、蓝合成的颜色) 热证 热盛伤津 (绛紫而干枯少津) 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如水牛之舌。 阴寒证 寒凝阳郁 (全舌发青) 青舌 (青为淡蓝之色) 瘀血证 瘀血内阻 (舌边发青) 实证 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 老嫩 虚证 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淡白胖嫩苔水滑) 胖大舌 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多伴齿痕。 水湿痰阻 脾胃湿热,痰热内蕴 (舌红胖大苔黄腻) 胖瘦 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淡) 瘦薄舌 舌体瘦小而薄。 气阴不足 阴虚火旺 (瘦薄而色红绛且干燥) (红点)温毒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血分 点是突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 红点/星舌 脏腑热极 (白点)脾胃气虚,热毒攻冲,糜烂之兆 点刺 大为星,红星舌;小为点,红点舌 形 血分热盛 (黑点)血中热盛,气血壅滞 芒刺舌 刺是突起于舌面的软刺及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舌尖)心火亢盛;(舌边)肝胆火旺;(舌中)胃肠热盛 血虚:血虚不润 (淡白舌有裂纹)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 裂纹 裂纹舌 阴血亏损 阴虚:热盛伤阴 (红绛舌有裂纹) (裂沟中有舌苔覆盖者为先天性裂纹舌) 脾虚:脾虚湿侵 (淡白胖嫩齿痕舌有裂纹) 脾虚或气虚 (淡红+齿痕) 齿痕 齿痕舌 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常与胖大舌同见。 脾虚湿盛 寒湿壅盛,阳虚水停 (淡白胖大而润+齿痕) 脾胃损伤,气血亏极 (淡白而光莹) 光莹 光莹舌 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又称“光滑舌”、“镜面舌”。 胃阴枯竭 水涸火炎,胃肾阴枯 (红绛而光莹) 气血俱虚 (久病舌淡而痿) 久病:虚损 软 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而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阴亏已极 (久病舌绛而痿) 暴病:热灼 热灼津伤 (新病舌干红而痿) 热入心包,舌无主宰;高热伤津,筋脉失养(舌红绛少津) 外感:热邪 硬 强硬舌 舌体板硬强直,失其柔和而运动不灵。 风痰阻络,舌脉失养。 (舌胖苔厚腻) 内伤:风痰 中风或中风先兆。 (舌淡红或青紫,舌强语言謇涩) 肝风夹痰 肝风发痉 (舌紫红势急者) 歪 歪斜舌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痰瘀阻络 中风偏枯 (舌淡红势缓者) 血虚生风 (舌质淡白而颤) 虚损 态 颤 颤动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阴虚动风 (舌红少苔而颤) 动风 热极生风 (舌质红绛而颤) 寒凝筋脉,舌脉挛缩 (舌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热盛伤津,舌脉挛急 (舌红绛干燥而短缩) 缩 短缩舌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 危重征候 痰浊内阻,经气阻滞 (舌胖苔滑腻而短缩) 气血亏极,舌失充养 (舌淡白胖嫩而短缩) 吐舌:舌伸出口外,不立即回缩。 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吐舌) 吐 吐弄舌 心脾有热 弄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 中风先兆或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弄舌) 实热内踞,痰火扰心 (舌色深红,舌体肿满,坚敛干燥) 纵 弛纵舌 舌体伸长于口外,回缩困难,流涎不止。 实热、气虚 气虚之证 (舌体舒宽,麻木不仁) 薄苔 苔质的薄厚,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病邪的盛衰 外感表证,内伤轻证;正常舌苔 薄厚 厚苔 透过舌苔能隐隐看到舌质者为薄苔;“不见底”者为厚苔。 病势的进退 痰湿食积,病邪入里 润苔 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正常舌苔;津液未伤 津液的盈亏 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 滑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 润燥 邪气的进退 热盛伤津、燥气伤肺;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 燥苔 舌苔水分特少,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糙苔 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扪之糙手,甚则颗粒粗糙如砂石。 热盛伤津之重证 脾虚湿困,阻滞气机,食积 (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 湿浊内蕴 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 (苔黄厚腻) 腻苔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如涂有油腻状粘液,揩之不去。 阳气被遏 脾胃湿热,气聚上泛 (苔白厚腻,口中发甜) 腻腐 痰浊寒湿,内阻气机 (苔白滑腻) 苔质疏松,颗粒粗大,边中皆厚,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阳热有余 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腐苔) 苔质 腐苔 (脓腐苔:舌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蒸腾食浊 内痈(肺痈:白腐苔;胃痈:黄腐苔;肝痈:灰紫腐苔) 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可见舌质。 胃气阴虚 阴虚 (舌红苔剥或地图舌) 剥落 剥苔 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分:前剥苔,中剥苔,后剥苔。 气血两虚 血虚或气血两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根据舌苔剥脱的范围分:花剥苔,镜面舌,地图舌;类剥苔 判断预后 正气已伤,痰浊未化 (花剥而兼腻苔) 全苔 舌苔遍布舌面。 邪气散漫,痰湿中阻 邪入未深,胃气先伤 (舌苔偏于舌尖部) 偏全 舌所候脏腑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舌苔偏于舌根部) 偏苔 舌苔仅布于舌面之某部位。 有邪气停聚 素有痰饮,胃肠积滞 (舌苔仅见于舌中) 肝胆湿热,半表半里 (舌苔偏左或偏右) 真苔 舌苔的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 判断疾病的 新病真苔,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真苔,为胃气尚存 真假 假苔 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真苔;苔不着实,刮之即去为假苔 轻重与预后 新病假苔,为邪浊渐聚,病情尚轻;久病假苔,为胃气匮乏 (薄白润苔)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薄白苔 苔白而薄,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 (薄白滑苔)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正常舌象 (薄白干苔)外感风热 白苔 表证寒证 (苔白厚腻)湿浊、痰饮、食积 湿证热证 厚白苔 苔白而厚,透过舌苔不能看到舌体。 (苔白厚干)热盛伤津 (苔白如积粉--积粉苔)瘟疫或内痈,为湿浊与热毒相结 苔色 按颜色分 淡/微黄苔、深/正黄苔、焦/老黄苔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薄黄苔:苔黄而质薄。 热势轻浅,风热表证或风寒入里化热 黄苔 里证热证 按苔质分 黄滑苔:苔淡黄而润滑多津。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 黄腻苔:苔黄而质腻。 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苔灰黑而燥裂。 里热炽盛 (里热证)热极津枯 灰黑苔 润燥辨寒热 苔灰黑而滑润。 阴寒内盛 (寒湿证)阳衰寒盛,痰饮内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