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经典模型

合集下载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垄断问题,探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完全竞争模型,到不完全竞争模型,再到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

完全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信息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接受者,市场绩效是最优的。

不完全竞争模型则认为,市场结构并非完全竞争,存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不同形式。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卖家,产品差异化,信息不完全透明,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是价格制定者,市场绩效可能不是最优的。

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则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创新、政府政策、消费者偏好等。

在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整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绩效。

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则通过选择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市场结构的优化,提高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产业组织理论,才能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与挑战产业组织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指导实际经济活动的工具。

在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和消费者行为中,产业组织理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来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例如,对于垄断行业,政府可能会采取反垄断措施,以促进市场竞争。

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一、引言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旨在分析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组织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核心模型和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基本概念1. 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等因素所构成的市场竞争态势。

2. 企业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结构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行动,包括价格、产量、产品创新、广告、市场扩张等。

3. 市场绩效:指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对消费者、社会福利、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

4. 产业组织:指企业在特定市场结构下的组织形式,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

三、主要流派1. 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键因素。

2. 芝加哥学派:主张市场力量和效率优先,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有限。

3. 新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行为的自发性,认为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4. 可竞争理论: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强调市场动态性和适应性。

5. 新产业组织理论:关注新兴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6. 后SCP理论: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强调不确定性、竞争和创新等因素。

四、核心模型1. SCP模型:结构-行为-绩效模型,由哈佛学派提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2. 空间经济学模型:关注地理空间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3. 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企业在市场结构下的竞争策略和合作行为。

4. 网络模型:关注企业间合作关系和网络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五、实证研究1. 市场集中度:通过计算市场份额、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指标来衡量市场结构。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内部和产业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它通过建立一系列基本模型和理论,揭示了产业经济运行的规律,为制定产业政策和实施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与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一、产业结构模型产业结构模型通过描述和分析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其中,典型的产业结构模型有波特五力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通过对产业内部竞争态势的研究,识别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五个因素: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该模型帮助企业和政府分析产业竞争状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一个产品从引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

该模型包括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不同阶段,企业需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以保持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中度模型产业集中度模型描述和衡量了产业中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产业集中度模型包括赫芬达尔指数和四分位数指数。

赫芬达尔指数用于度量一个产业中市场份额分布的不均衡程度。

该指数越高,表示产业中少数大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较高。

四分位数指数衡量了市场份额分布的均衡性。

该指数通过将市场份额按照大小排序,计算四分位数的差异程度,从而评估市场份额的集中情况。

如果四分位数指数接近于0,表示市场份额较为均衡;如果四分位数指数接近于1,表示市场份额较为集中。

三、产业链模型产业链模型描述了一个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该模型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等环节,揭示了不同环节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关系。

基于产业链模型,经济学家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强调价值创造在产业链中的传递与转化。

价值链分析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从而优化生产和经营流程。

第7讲产业组织理论

第7讲产业组织理论
消费者均匀地分布在周长为1的圆周上,围绕着 这个圆的密度为1。 企业沿着圆周分布,并且所有旅行都沿着圆周 行进 消费者只买一个单位的产品,单位距离的交通 成本为t。 每个企业只允许有一个位置。 市场进入的固定成本为f,生产的边际成本为c
第一阶段,潜在的进入者同时选择是否进入 。以N表示进入的企业数目。这些企业并不选 择他们的位置,而是一个个自动等距离的坐 落在这个圆周上。 第二阶段,在位置给定的条件下,企业在价 格上进行竞争。
LOGO
第7讲 产品差异化(2)
本讲内容
区位模型 (1)线性空间下的豪泰林模型 (2)萨洛普圆周
垄断竞争
一、区位模型
背景:在海滩的两端,同时出售同种冷饮,消 费者会就近购买,从而形成相对消费者的差别 ;如果两种冷饮不同质,那么远距离消费者考 虑成本以后,也许会选择就近购买,也许会选 择远距离购买,这要看消费者对口味的偏好程 度。在这种差异条件下,企业如何展开竞争呢 ? 区位的两种解释: ★特定的物理位置。 ★特定消费者理想品牌特征与实际存在的品牌 特征之间的差异。
ˆ 1 x b 2
1 2
2t (1 a b)
考虑企业1,其利润为:
1 a b p2 p1 ˆ 1 ( p1 c) x a ( p1 c) 2 2t (1 a b) 一阶条件为:
1 1 a b p2 2 p1 c a 0 p1 2 2t (1 a b)
结论: 直接效应促使企业拉近距离而策略 效应促使它们差异化,这两种作用 的均衡取决于交通成本和消费者分 布。
线形成本情形:
最小差异化原理 企业位置太近,企业相互削价,导致策略效 应不断增大 。 如果两个企业在同一点,企业的利润将为零 ,若某个企业稍微移动一下,即创造一点差 异化,则就会有正的利润。 结论:在线形交通成本下,企业定位没有均 衡。

产业组织理论基本寡头模型

产业组织理论基本寡头模型

在图4-1中,企业1的最优的产量就由 MC=c曲线和剩余MR曲线的交点决定。这样在 给定企业1对企业2产量的一个推测,我们得 到了企业1的最优产量。
我们将企业1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y1 和企业2产量 y 2 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一个方程: * 反应函数 (4.1) y1 y1 ( y 2)
企业1最优反应函数曲线的特征 : 1)线性
从上述数学结论可以清楚地看出,企 业的均衡产量和市场份额与其边际成本成 反比,与其竞争对手边际成本成正比。也 就是说,企业边际成本越高,其均衡产量 就越小,市场份额也就越小。
2、多企业古诺模型
假定:在一个市场中有N(N>2)家企业生产完全相 TCi = cyi ,i = 1, 同的产品,且成本结构相同, c 0 ,其中 TCi 表示企业i总成本,c表 2,…,N, 示N个企业相同的边际成本(也即平均成本), yi 表示企业i的产量。
第四章
基本寡头模型
本章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三种基本模型: 古诺模型(Cournot)、勃特兰模型 (Bertrand)、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Stackelberg)。古诺模型和勃特兰模型 研究的是只有一个时期,所有企业同时行动。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中一家企业具有先行优势, 另外的企业观察到这家企业行动后再选择自 己的行动。
3、古诺均衡
定义:古诺均衡是指这样一对产量的组 N N ( y , y 合 1 2 ) ,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没有企业 认为可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而提高自己的 利润,产出的组合除了古诺均衡外,不可 能再达到均衡。古诺均衡是纳什均衡在企 业设定产量决策情况下的一个特例,常被 称为古诺——纳什均衡。
古诺均衡产量使两个企业都达到利润最 大化,故古诺均衡点既在企业1的反应函数曲 线上又在企业2的反应函数曲线上,两条企业 反应函数曲线的交点就是古诺均衡点。

07Milgrom-Roberts垄断限价模型

07Milgrom-Roberts垄断限价模型

Milgrom –Roberts 垄断限价模型Milgrom 和Roberts (1982)的垄断限制性定价模型(limit pricing model )是信号博弈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第一个应用,它也是信号博弈中的一个经典例子。

该模型试图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在现实中,有些垄断企业实际上并未按微观经济学给出的最优垄断价(即由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决定的价格)定价,而是低于这种垄断价格。

人们对该现象的一种十分自然的可能解释是:垄断企业为了阻止其它企业进入,故意将价格定得偏低,利润薄一些,使其它潜在企业看到无利可图,不进入该行业,从而避免竞争。

但这种解释存在的缺陷是:如果垄断企业的成本函数是进入者已知的,那么,这种低价是不可置信的承诺,因为若垄断性的在位者是高成本,对进入者来说无论在位者如何制造假象,它也会进入(因它知道在位者是高成本)。

Milgrom 和Roberts 给出的解释自然就是:可能是因为进入者不知道在位者的成本情况,而在位者就通过用低价来告诉进入者自己是低成本(即使在位者可能实际上是高成本),进入是无利可图的。

模型局中人:两阶段博弈 企业1—在位者;企业2—进入者。

企业1的战略空间:第一阶段选价格1p ;第二阶段若进入者不进入,则选短期垄断价,若进入,则选古诺博弈均衡价。

企业2的战略空间:第二阶段决定是否进入,若进入,与在位者进行古诺博弈。

不完全信息假定:企业1有两个可能类型:⎩⎨⎧-)(1,)(,H u L H u H 先验概率为低成本先验概率为高成本记企业1选价格1p 时的短期垄断利润为L H p M ,),(11=θθ。

用θm p 表示类型θ的最优垄断价格,)(11θθθm p M M =表示最大短期垄断利润,其中L H L m H m M M p p 11,<>。

假定)(11p M θ是严格凹函数。

[10]用θ1D 和θ2D 分别表示当企业1为类型θ时,企业1和2在第二阶段的利润(θ2D 是扣除进入成本后的净利润)。

产业组织理论第四章 基本寡头模型

产业组织理论第四章 基本寡头模型

生产能力约束
生产能力的约束:情形1
P k1+k2
假定两家企业边 际成本都为0。
P2
P(k1+k2)
d2
D MR2 q2 q1 q2
k1
k2
k1
市场均衡价格为:P1=P2= P(k1+k2)
如果相对于市场需求而言,总的生产能 力较低,均衡价格就会高于边际成本。
生产能力的约束:情形2
市场由四个消费构成,每个消费者只购买1单位产品,消 费者1的保留价格为3,消费者2为2,消费者3为1,消费 P 者4为0
中国电信行业:移动,电信和中联通 美国家庭和个人护理产品产业:宝洁(Procter & Gamble )和金佰利(Kimberly-Clark) 西式快餐行业:卖当劳和肯德基 饮料行业: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4.2 伯特兰(Bertrand)模型:价格竞争模型 两家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一、模型假设:
1、产品同质:两企业面临相同的需求曲线,且是线性的 2、决策变量:产量 3、两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相等且保持不变,固定成本为零 4、两个寡头市场势力不对称:市场势力强的成为主导企业,较 弱的成为跟随企业。 5、贯序决策:主导企业占主导地位,率先做出产量决策;追随 企业根据主导企业这一决策“相机行事”,做出产量决策。 6、两企业没有生产能力限制。
第四章
寡头垄断
价格决策的伯特兰模型
产量决策的古诺模型
4.1 寡占的特点
少数几个大企业 生产相同或有差异的产品
存在战略上的相互依存性
企业在制定决策时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 是寡占市场的独有特征
寡头垄断产业很常见:
中国石油行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产业组织理论探讨

产业组织理论探讨

产业组织理论探讨产业组织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市场中各个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模型,以解释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策略和市场结构的演变。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及基本观点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霍普法尔在其著作《美国证券交易所产业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

他认为,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企业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对市场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观点,产业组织理论分为结构观点、行为观点和资源观点。

其中,结构观点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行为观点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资源观点强调企业资源和能力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模型1. 竞争模型竞争模型是产业组织理论中最基础的模型之一。

它假设市场中存在很多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价格和质量等因素进行竞争。

竞争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将追求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产品。

但是,竞争模型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市场现象,特别是涉及到垄断和寡头垄断的情况。

2. 垄断模型垄断模型是产业组织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模型。

垄断模型假设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该企业可以通过控制生产和销售来决定产品的价格和质量。

垄断企业在市场中具有很大的市场力量,可以通过垄断定价来获得高额利润。

然而,垄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限制了市场的竞争、降低了消费者福利等。

3. 寡头垄断模型寡头垄断模型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该模型假设市场中有少数几个大型企业,在市场中互相竞争,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

寡头垄断模型在实践中较为常见,它既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行为。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实际市场数据和经验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 经典理论模型分析
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 寡头垄断是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 厂商的进入受到阻碍的市场
9/13/2013
寡头垄断市场
9/13/2013
寡头垄断市场
• 古诺模型的本质是各厂商将它的竞争者的产出 水平看做不变,决定自己生产多少,以产量作 为决策变量。
9/13/2013
寡头垄断市场
• 古诺均衡——在均衡时,各厂商根据他自 己的反应曲线制定产量,所以均衡产量水 平在两反应曲线的交点的得到,这就是古 诺均衡。在均衡中,和厂商的行为是给定 它的竞争者行为时它能做到的最好的行为, 所以没有那个厂商会有改变它的最大利润 的冲动。
9/13/2013
寡头垄断市场
• • • 1. 2. 3. 斯塔克博格模型——先发优势 以产量作为决策变量 前提假设: 双头垄断 同质产品 两厂商中,其中一个先做出产量决策
寡头垄断市场
价格领导模型 • 决策变量:价格
• 分析:主导厂商确定价格,而其他厂商则 在此价格销售他们想要销售的数量。主导 厂商的需求曲线DD是市场需求D和次要厂商 SF之差。主导厂商的产量QD在边际收益与边 际成本MCD处,相应价格为P,在此价格基 础上,次要厂商确定其销量QE
9/13/2013
9/13/2013
寡头垄断市场
伯特兰模型
• 因为产品是相同的,所以消费者将只会从 价格较低的卖方那里购买。因此,若卖方 定价不同,价格较低者占领整个市场,价 格较高者将什么也卖不出去,若定价相同, 消费者对于从哪个厂商那里购买时无差异 的,两厂商各占市场的一般份额。纳什均 衡就是完全竞争的均衡。
9/13/2013
9/13/2013
寡头垄断市场
• 斯塔克博格模型
• 在厂商1已经做出高产量生产水平决策之后, 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厂商2必须将厂商1的 高产量水平是做给定,并为自己定一个低 产量水平,否则会将价格压低,双方均会 亏损。
9/13/2013
寡头垄断市场
相同产品的价格竞争——伯特兰模型 • 伯特兰以价格作为决策变量
寡头垄断市场
卡特尔——共谋的寡头垄断 • 决策变量是价格 • 前提假设: 1. 一个稳定的卡塔尔组织必须要在其成员对 价格和生产水平达到协定并遵守该协定的 基础上形成的 2. 垄断势力的潜在可能
9/13/2013
寡头垄断市场
价格领பைடு நூலகம்模型
• 在某些寡头垄断市场中,一家大厂商占有 总销量的主要份额,而一组较小的厂商则 占有其余的市场份额,大厂商在该模型中 起着价格领导的作用,大厂商确定一个他 自己的最大利润的价格,小厂商对价格影 响较小,只能像完全竞争着那样行动,将 大厂商的价格视作给定,并以此安排生产。
9/13/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