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经济学理论,研究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分析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内部行为和市场竞争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其中,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H·钱伯斯(Edward H. Chamberlin)和约翰·R·希克斯(Joan Robinson Hicks)在1929年几乎同时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强调市场上存在大量垄断商和准垄断商,垄断程度不同,扭曲了市场的竞争。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曼纳德(Edward S. Mason)提出了“市场结构与行为”的理论,认为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乔·巴恩斯(Joe S. Bain)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结构理论,重点研究了市场垄断程度的影响。
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重新兴起,产业组织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用于评估一个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和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等学者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产业组织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市场现象: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市场中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市场中的自由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等现象,揭示了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2. 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一
组 织
产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理论
管理学
编制(动词) 形式
组成部分之间关系
经济学
生产要素
组织含义
一 产业组织与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 关系。
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 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3 有效竞争标准的“三分法”
随后一些经济学家将“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 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集中度不太高,市场进入容易 市场行为标准:没有价格、产品共谋 市场绩效标准:适宜规模、销售费用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 作用:否定了完全竞争的理想模式;从不同方面提供判断
市场绩效理论:根据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状况,研究特定市 场结构或市场行为下的资源配置效果;或根据市场绩效状况, 研究其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
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根据经济领域中的产业组织状况和理论 研究成果提出政府产业政策的目标、手段和具体措施等。包括 市场结构政策、市场行为政策和直接规制政策。
有效竞争标准。 影响:完整的SCP分析范式得以确立。
4 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
企业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性质、规模和边界及企业的内部组 织结构。
市场结构理论:研究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是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其中包括对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及市场结 构演变趋势的研究。
市场行为理论:研究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方式及其决定因素。 其中包括对企业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的研究。
理论体系由S—C—P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 点|——结构主义者
SCP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之一的集中度和作为市场 绩标准之一的利润之间的关系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从而形成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即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 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 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 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培植效率。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 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若不存在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市场机 制进行合作生产,必须签订一系列相互交易、合作的契 约。而当由企业来组织合作生产时,这一系列契约就被 一个契约所替代。这无疑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 第二,企业较稳定的长期契约可以降低有些重复交易发 生的频度,也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从而节省了一部分交 易成本。 • 第三,企业内部契约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生产要素尤其 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为获得一定报酬而同意在一定限度内 服从企业家的指挥。这就使企业家有可能指挥其雇用的 生产要素在最有价值的用途上运作,从而提高效率,减 少生产费用。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 在哈佛学派的 SCP 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 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其 基 本 分 析 程 序 是 按 “ 市 场 结 构 ( structure ) - 市 场 行 为 (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 -产业组织政策”展开 的。 • “结构-行动-绩效”分析范式 结构:企业数目、产品差异程度、成本结构等 行动:企业的定价、产出、广告、投资、研发等 绩效:利润率、价格与边际成本比率、产品多样性、创新 率等 •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 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 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生 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 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 加,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 势必退出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 少。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产业主体—
• 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 理论是经济学的 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产业组织理论一个必不 可少的组成部分
• 本章首先系统 全面地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 的理论;
• 其次;作为比较;介绍以日本为主要代表的东方的理 论及东方的特点;
• 例如;雇主到市场上采购原材料 招聘工人;需要花费时 间 需要发现价格 需要讨价还价 需要冒花费成本;而 购买不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或虽已购买到却不适用将会 承担风险;当然他还需要签订交易合约并对合约的进行 监督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交易成本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内部进行 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 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 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三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1 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之间的竞争活 力的冲突 其实质是垄断与竞争 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 之间的矛盾问题
• 大规模生产能为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的产品单位成 本不断下降 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 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 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 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其中; x;…1 ; 表示xn生产某种产品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Q表示任
一数量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品组合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生 产出来的该产品的产量 新古典经济学对行为的分析是在下述两 个前提条件下展开的:
1厂商Firm被认为具有经济理性;它们具备有用的信息 精于计算 孜孜 不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即所谓经济人假定;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领域已经有较长研究历史不同,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各领域中定型较晚的部分。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四十余年的历史。
然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马歇尔的“生产要素理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究。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1、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
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其具体体现不仅在于他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首次四要素论和十分接近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而且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
“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
尽管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而且均未做出专题研究或明确的分析,但他的这些工作对后来者从事产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富价值的启迪,因而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体现得十分深刻,尤其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显现。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Harvard School1、SCP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Market concentration;●Product differentiation●Barriers to entry✓Business goals✓Business strategy✓Competitive practice✧Efficiency✧Profitability✧Technical progress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可以分为四类 :产业案例研究、产 业间的比较研究、产业计量经济学 研究、产业实验室研究,
6
1.1.4 市场(Market)的定义
软饮料
酒
牛奶
啤酒
果汁
葡萄酒
图1-1 相邻市场的例子
7
市场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四个 层次:
本地性的(1ocal) 区域性的(regional) 全国性的(national) 国际性的(international)
1.1.1 定义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 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 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 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 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 济学分支。
4
1.1.2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产业组织理论是伴随20世纪以来 大型制造业公司的迅猛涌现以后 才出现的
1.4.2 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 上的主要贡献
以市场竞争为基本的分析前提 坚决反对政府对市场竞争的任何管制与
干预
16
1.5 新制度学派等对产业组 织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1.5.1 新制度学派在产业组织理 论上的主要贡献
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的 各种通行制度的综合就构成了社会 生活方式,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应 该是人类经济生活借以实现的各种 制度。
绩效:
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 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 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以及 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 商的经营是否增加厂社会的经济福 利,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2
市场结构决定厂商行为,从而市场 结构通过厂商行为影响经济运行的 绩效
结构
行为
绩效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体系。
它主要聚焦于解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以及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垄断理论和卡尔·曼格斯特的“机会成本”理论。
1. 垄断理论垄断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早起源之一。
19世纪末,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开始对垄断现象展开研究。
此时,一些领域出现了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情况,这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他们试图分析导致垄断的原因以及垄断对市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垄断理论的代表之一是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他认为,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供给,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他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生产效率对垄断的重要性,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曼格斯特的“机会成本”理论卡尔·曼格斯特是20世纪初期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机会成本”理论对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曼格斯特认为,企业决策是在可用机会边际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指出,当市场存在限制竞争的因素时,企业将面临不同的机会成本。
这些机会成本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效率。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了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和创新与竞争力研究。
1. 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研究者们通过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该范式。
研究者们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上,企业会积极寻求创新、提高效率以及主动控制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绩效。
相反,较为垄断的市场上,企业会通过限制竞争、操纵价格等方式获取超额利润。
2.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International。
相邻市场的例子
软饮料
酒 牛奶
葡萄酒
啤酒
果汁Biblioteka 产业概念产业(industry):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 同质产品的、相互竞争的一大群厂商。这些厂商的供给需求的 总和等于该产业的供需总量。相反,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垄断 厂商就代表一个产业,二者是同一的。
• 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厂商的市场势力与市场中厂商数量相关,也与 市场中厂商的产品差异程度有关。市场边界的确 定关键在于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的度量和市场地 域范围的划定,其中前者是主要条件。
• 交叉需求弹性的计算不存在什么疑问,但要在 实践中准确地计算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现实中的 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产业”(industry)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 市场上的集合,这些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就称之为产业组织,亦 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
三个层次:一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二是以技 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三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 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
1930-50年代,哈佛大学的梅森(Mason)教授成 立了包括贝恩(Bain)在内的研究小组,通过案例研究, 对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1959年贝 恩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正统产业组织理论 诞生,SCP的分析框架已具雏形。
2、SCP分析框架的形成
继贝恩之后,1970年谢勒发表了《产业市场结构和 经济绩效》一书,对SCP分析范式进行了完善。
市场界定与产业分类
第一种分类就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 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分类 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划分过于简单也有不足,不能满 足较细致研究的目的。
第二种分类即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 业分类,特别颁布了一整套详细的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IC)体系。1-2-3-4,四位数代码。
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
三、新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针对SCP范式的 缺陷,一批有着良好微观经济学理论素养 和数学基础的经济学家,如斯宾塞(A.M. Spence)、萨洛普(S.C. Salop)、迪克 西特(A.K. Dixit)、蒂罗尔(J. Tirole), 以及施马兰西(R. Schmalensee)、韦利 格(R.D. Willig)等人,利用现代微观经 济学的最新成果,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
函数。
#反对政府干预。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
2、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效率标准。高额利润来 自于大企业的高效率。
3、关于市场行为。威廉姆森:非标准合约及其相关 的厂商行为。
4、关于进入壁垒。斯蒂格勒的“进入壁垒”,是指 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德姆塞茨的“所有权进 入壁垒”,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壁垒的撤除可 能损害原有厂商,而这类损害并非天然是正当的;进一 步强调效率标准。
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
Harvard School ★结构决定行为和绩效
★结构主义
★提倡政府干预 ★进入壁垒 进入的不利因素
★反垄断政策 企业分割、禁止兼并
Chicago School
★市场行为和绩效决定结构
★效率主义
★反对政府干预 ★进入壁垒 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
★反垄断政策 禁止卡特尔行为
第四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 SCP范式 •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 新奥地利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应 用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
马歇尔冲突: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 用和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和垄断之间 存在两难选择。
马歇尔冲突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1982年诺奖获得者
理论:
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 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中的适用性
即使市场中存在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 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
二、芝加哥学派在产业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1、特点。#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斯均 衡及标准的自由竞争理论仍然有效;
行为主义:强调和重视厂商行为分析; 效率→绩效→结构:不是不同的市场结构 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而是不同的企业效率从 而市场绩效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 布罗增、波斯纳等
施蒂格勒(1911-1991):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1968年,《产业组织》; 1982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组织与规制政策
3、SCP分析框架的拓展
SCPP框架。
结构
行为
绩效
传统的SCP分析范式
结构
行为
绩效
更为复杂的SCP之间的关系
市场基本供求状况
市场结构
政
府
政
策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第三节 芝加哥学派与新产业组织理论
一、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芝加哥学派 经济理论体系: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社会达尔 文主义,“生存检验”的过程;
基本理论主张:维护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 争、反对政府干预;
第三种分类是全国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共 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该分类是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结合我 国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1994年又进行了修订。门类— 大类—中类—小类(四位数)。
第二节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一、SCP分析框架的产生
Marshall’s dilemma 竞争市场
垄断
企业大规模生产
市场占有率提高
规模经济性
单位成本下降
1、市场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市场是一个单一的、完全同质的产品的交易场所。
总量产品:无论在供给者还是需求者看来都是比较接近的替代品。
尼达姆:市场是一组从事买卖或交易的供方和需方,这些供方和 需方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买卖效用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 谢泼德:市场是一组买者和卖者对特定产品所进行的交易,这一 特定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高。 弗格森:市场是一组厂商的集合,这一组厂商生产的产品在买者 看来具有很高的替代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