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白绍良

合集下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白绍良讲解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白绍良讲解

混凝土收缩与温度降低有类似效果。
• 收缩内力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初期; • 温度内力主要发生在使用阶段(每年周期性,每天周期性); • 原规范伸缩缝间距主要着眼于控制温度内力,也可以起控
制正常收缩内力的作用。多年工程经验证明, 控制效果良 好。
• 近年来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水泥标号提高或用量增大, 早强(后期强度增长明显减小)、高发热量、高收缩。构 件混凝土体量增大,周边约束增强,进一步加大收缩内力。
规范不限制这种突破,但相应措施由设计人裁定,因工程 情况多样,规范无法统一做出建议或规定。
9.2 混凝土保护层
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几项主要措施: 1、规定保护层混凝土必要厚度,在建筑物使用寿命内,
使表层混凝土碳化不致深入到钢筋表面,以保持钢筋 的碱性环境,防止由表层混凝土侵入的水和氧导致钢 筋全面锈蚀。 2、控制裂缝宽度,防止钢筋锈蚀从裂缝处开始,并沿钢 筋蔓延。 3、防止混凝土冻融破坏。 4、防止混凝土的腐蚀破坏。
9. 构造规定 10.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11.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有关的主要修订特点
一、在综合国力有所提高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结构质量, 从安全性角度调整了涉及各本结构规范的一系列偏弱、 偏紧的规定,使结构设计可靠度水准与修订前相比适 度提高。
二、为了提高结构质量和投资效益,使建筑物在更长时 间内保有其使用价值,减小维修费用,提高了对结构 耐久性的重视,并给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
2、地基或岩体对混凝土收缩有一定阻力;
3、开裂后纵筋(低配筋率)能控制裂缝宽度(C20~ C30,min 0.1 ~ 0.15% ,裂缝可控制在0.2~0.3mm)。
GB50010-2002规定不小于0.15%。 (ACI318规范还建议当底板有荷载时(自重除外),配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1章)白绍良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1章)白绍良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九章~第十一章主讲:白绍良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主要起草人国际混凝土学会(fib)抗震设计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混凝土》、《抗震》、《高规》协调组成员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咨询委员会委员9. 构造规定10.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11.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有关的主要修订特点一、在综合国力有所提高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结构质量,从安全性角度调整了涉及各本结构规范的一系列偏弱、偏紧的规定,使结构设计可靠度水准与修订前相比适度提高。

二、为了提高结构质量和投资效益,使建筑物在更长时间内保有其使用价值,减小维修费用,提高了对结构耐久性的重视,并给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

三、根据我国主导结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提高了对结构整体设计思路、设计措施以及各类构造措施的重视,并给出了相应建议和规定。

四、反映了近年来已经逐步成熟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方法。

9.1伸缩缝本节实质性内容是尽可能减少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结构开裂。

越向远端,结构构件(主要是竖向构件)中的弯矩、剪力越大;越向中间,水平构件(楼、屋盖)中的拉力或压力越大。

混凝土收缩与温度降低有类似效果。

•收缩内力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初期;•温度内力主要发生在使用阶段(每年周期性,每天周期性);•原规范伸缩缝间距主要着眼于控制温度内力,也可以起控制正常收缩内力的作用。

多年工程经验证明,控制效果良好。

•近年来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水泥标号提高或用量增大,早强(后期强度增长明显减小)、高发热量、高收缩。

构件混凝土体量增大,周边约束增强,进一步加大收缩内力。

•若采取措施(材料、施工)降低收缩内力到正常水平,原规范规定仍可用。

故表9.1.1保持原规范规定未变,但注意已将“可”改为“宜”。

•局部条文变动:1、增加了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伸缩缝间距规定(短肢剪力墙—核心筒?);2、增加了外露结构伸缩缝间距的规定;3、强调了有必要减小伸缩缝间距的情况。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基本设计和规定 1.1. 8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表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1.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ƒck 、ƒtk 应按表4.1.3采用。

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 2)c t 表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 2)于300mm ,则表中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ƒyk 表示。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ƒptk 表示。

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2采用。

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按附录B 采用。

表4.2.2-1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2 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 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4.2.2-2 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钢绞线》GB/T5224中的公称直径Dg,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均指公称直径;2 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为4~9mm,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为4~8mm。

4.2.3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y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y应按表4.2.3-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p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py应按表4.2.3-2采用。

精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资料

精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资料

le la
(9.4.3)
式中为搭接长度修正系数,见规范表9.4.3。
• 明确了各类接头“同一连接区段”的定义,用“同一连 接区段”内有接头的钢筋计算接头面积百分率。
(规范)
9.5 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一、梁板类(受弯、偏拉类)构件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 理论定义:受弯构件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受拉钢筋不
AS
0.15
N fy

0.3%
(轴压0.8%左右,大偏压0.3%)
GB50010-2002:由原规范的全部纵筋不小于0.4%提高到
全部纵筋不小于0.6%(400级钢筋0.5%,C60及以上混
凝土0.7%),单边不小于0.2%。
9.6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规定
• 根据预应力先张法和后张法钢筋选材的变化将构造调 整为针对高强钢丝、三股及七股钢绞线以及热处理钢 筋。具体规定无原则性变化。
fy
• 受扭纵筋沿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原则;
• 受扭纵筋在梁端按充分受拉锚固的原则;
• 弯、扭纵筋沿相应截面边缘数量相加的原则。
10.2.6 给出对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部分约束时的支座上 部构造配筋。
10.2.10 调整了受剪箍筋最小配箍率 sv 0.24 ft / f yv 弯剪扭箍筋最小配箍率 sv 0.28 ft / f yv
(按接近充分受力考虑)。
• 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当板厚大于2m时,在板厚中 部加平行板面钢筋网。
目的:保证厚板抗剪强度。
(建议剪力小时可不加,并给出剪力小的界限。)
10.2 梁
10.2.3 连续梁支座负弯矩受拉钢筋的延伸长度 作用剪力较小时:
从充分利用截面伸出足够锚固长度(1.2la); 从不需要截面伸出必要构造长度(20d); 作用剪力较大时:

白绍良教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解读(2)

白绍良教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解读(2)

白绍良教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解读(2)白绍良教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解读(2)50.在一根受弯的梁中,当尚未出现弯曲裂缝时,纵向钢筋的表面有粘接应力吗?什么是“粘接应力”,粘接应力的大小与各正截面中的作用剪力大小有关吗?如有,为什么?答:有。

因为任何一段钢筋的应力差都由其表面的纵向剪应力所平衡,而此剪应力即周围混凝土所提供的粘接应力(过镇海《钢筋混凝土原理》143页)。

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化学吸附作用力,混凝土收缩,将钢筋紧紧握固而产生的摩擦力,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力以及因钢筋端部加弯钩、弯折或在锚固区焊短钢筋、角钢而产生的锚固力全称为粘接应力(三校合编《混凝土结构》上册31页)。

有关。

原因去看笔记。

51.试说明一根带肋钢筋在受力逐步增大的过程中其粘接-滑移的基本规律(画粘接-滑移曲线,并请关注该曲线的纵、横坐标物理量是什么?),并说明其中的各个关键点和与这些关键点对应的物理现象(其中应着重说明:后藤幸正发现的肋前角向斜外向发展的裂缝;肋前混凝土局部压碎区;局压区的形成对钢筋劈裂力的形成起什么作应,劈裂力如何作应给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其后果是什么?)为什么说锚固段周围的配箍对锚固能力有重要作用?答:○1拉力较小,钢筋与混凝土间的化学粘接没有破坏。

○2拉力增大,出现后藤裂缝。

○3拉力继续增大,肋前混凝土局部压碎。

○4拉力再增大,曲线坡度减小,后藤裂缝继续扩展,件劈效应更加明显。

在没有箍筋的情况下,将形成通长的劈裂裂缝导致粘接破坏。

○5若有箍筋约束,则劈裂裂缝不能充分发展,这时钢筋肋纹间的混凝土将全部被压碎,在肋纹的外表面形成一粗糙的破坏面,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接应力逐渐减小。

钢筋被拔出(三校合编《混凝土结构》上册31页)。

肋前的混凝土压碎成粉末的时候,尖劈效应更加明显,如果保护层太薄且没有箍筋保护,则会产生劈裂裂缝。

因为箍筋可以限制辟裂裂缝开展,有效提高粘接应力。

所以。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新内容有关调整部分:新规范于2002年4月1日启用,原规范(GBJ10-89)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新规范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条文共17条,具体分配为:第3章有2条、第4章有4条、第6章有1条、第9章有2条、第10章有2条、第11章有6条;新规范第1.0.2条中明确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承重结构的设计,而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新规范第3.1.1条、第3.1.2条之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在设计时,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用;对极限状态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确定。

强制性条文部分:第3章“基本设计规定”之强制性条文:第3.1.8条: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第3.2.1条: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表3.2.1)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二级严重一般的建筑物三级不严重次要的建筑物注: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第4章“材料”之强制性条文:第4.1.3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ck、ftk应按表4.1.3采用。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强度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C15 C20 C25 C30 C35 C40fck 10.0 13.4 16.7 20.1 23.4 26.8ftk 1.27 1.54 1.78 2.01 2.20 2.39第4.1.4条: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c、ft应按表4.1.4采用。

注:1。

计算现浇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及偏心受压构件时,如截面的长变或直径<300mm,则表中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

中国和美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差异比较

中国和美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差异比较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GB 50010-2002)和美国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规范(ACI 318-05)及条文说明(ACI 318R-05)[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ACI 318-05) and Commentary(ACI 318R-05)]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我国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而美国规范是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采用的设计表达式也没有分项系数。

从整体上说美国的结构混凝土设计所用的可靠度表达方式与我国规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设计用荷载和设计用材料强度的取值水准上以及可靠度的表达方式上与我国规范有不可忽视的区别。

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更多的有关中美两国规范差异的比较。

1.在美国的房屋建筑工程中,“通用建筑规范”指的是分别由美国各州或相关行政辖区以该州法律形式接受的规范。

在这些规范中,全面规定了与房屋的设计、施工、检测有关的偏原则性的基本要求。

然后,再由这些通用建筑规范在相应条文中指出各有关结构规范为其可以引用的组成部分。

所以,美ACI 318-05规范称自己为通用建筑规范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2000年以前,一般认为美国的通用建筑规范共有以下四本:(1)以建筑官员与规范管理人联合会(Building Officials and Code Administrators,简称BOCA)的名义发布的“全国建筑规范”(National Building Code,简称NBC);(2)以南方建筑规范国际委员会(Southern Building Code Congress International,简称SBCCI)的名义发布的“标准建筑规范”(Standard Building Code,简称SBC);(3)以国际建筑官员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简称ICBO)的名义发布的“统一建筑规范”(Uniform Building Code,简称UBC);(4)由国际规范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 ,简称ICC)制定的“国际建筑规范”(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简称IBC)。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基本设计和规定1.1.8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2..1根据建筑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筑结构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

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表3.2.1的规定选用相应的安全等级。

表3.2.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1.1.3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ƒck、ƒtk应按表4.1.3采用。

表4.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c t表4.1.4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系数0.8;当构件质量(如混凝土成型、截面和轴线尺寸等)确有保证时,可不受此限制;2.离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标准取用。

1.2.2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热轧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系表示。

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强度标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用ƒyk准值系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用ƒ表示。

ptk普通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2-2采用。

各种直径钢筋、钢绞线和钢丝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按附录B 采用。

表4.2.2-1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2 当采用直径大于40mm 的钢筋时,应有可靠的工程经验。

表4.2.2-2 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N/mm 2)称直径Dg ,钢丝和热处理钢筋的直径d 均指公称直径;2 消除应力光面钢丝直径d 为4~9mm ,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直径d 为4~8mm 。

4.2.3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y 应按表4.2.3-1采用;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ƒpy 及抗压强度设计值ƒ′py 应按表4.2.3-2采用。

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

表4.2.3-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300 N/mm 2取用。

表4.2.3-2 预应力钢筋强度设计值(N/mm 2)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6.1.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构造规定 10.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11.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有关的主要修订特点
一、在综合国力有所提高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结构质量, 从安全性角度调整了涉及各本结构规范的一系列偏弱、 偏紧的规定,使结构设计可靠度水准与修订前相比适 度提高。 二、为了提高结构质量和投资效益,使建筑物在更长时 间内保有其使用价值,减小维修费用,提高了对结构 耐久性的重视,并给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 三、根据我国主导结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提高了对结 构整体设计思路、设计措施以及各类构造措施的重视, 并给出了相应建议和规定。 四、反映了近年来已经逐步成熟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 的设计方法。
10.1 板
• 与原规范相比主要调整有: 第10.1.1条,根据工程经验增加了构造最小板厚的条文 (表10.1.1)。这只是板厚下限,合理板厚应按所受内 力下的强度及变形要求以及其它要求(如防火、人防) 综合确定。 第 10.1.2 条,注意当板长宽比在 2.0 到 3.0 之间时,沿长 边方向的配筋最好按计算确定,如不计算,应在构造 配筋基础上适当加强。 第10.1.3条,注意支座负弯矩钢筋是否具有足够延伸长 度。不能盲目使用手册或经验(注意不等跨连续梁和 各跨不等荷载连续板以及活荷载 /恒载比值大的多跨连 续板)。 第 10.1.7 条第 1 款,增加板与周边梁、墙整体连接时支 座构造负弯矩筋的规定。 注意板角配筋及柱伸入板内周边的配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九章~第十一章
主讲: 白绍良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主要起草人 国际混凝土学会(fib)抗震设计委员会中方委员 中国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混凝土》、《抗震》、《高规》协调组成员 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咨询委员会委员
Mcr
Mcr
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即按此思路确定受拉钢筋最小 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GBJ10-89规范 C35时,min=0.15%, C40时,min=0.2%,远低于上述要求。 本次修订适度提高。
美国( ACI318 )、欧洲( EC2 )、新西兰( NZS3101 )大 致符合理论定义。 中国GBJ10-89受原苏联规范影响,过低。 中国GB50010-2002适度提高,体现了与混凝土强度等级和 钢筋等级的关系,与英国规范(BS8100)水平相近。 min 45 f t / f y ,但不低于0.2%。
9.1 伸缩缝
本节实质性内容是尽可能减少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温度 变化所引起的结构开裂。
越向远端,结构构件(主要是竖向构件)中的弯矩、剪 力越大;越向中间,水平构件(楼、屋盖)中的拉力或 压力越大。
混凝土收缩与温度降低有类似效果。
• 收缩内力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初期; • 温度内力主要发生在使用阶段(每年周期性,每天周期性); • 原规范伸缩缝间距主要着眼于控制温度内力 , 也可以起控 制正常收缩内力的作用。多年工程经验证明, 控制效果良 好。 • 近年来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水泥标号提高或用量增大, 早强(后期强度增长明显减小)、高发热量、高收缩。构 件混凝土体量增大,周边约束增强,进一步加大收缩内力。 • 若采取措施(材料、施工)降低收缩内力到正常水平,原 规范规定仍可用。故表9.1.1保持原规范规定未变,但注意 已将“可”改为“宜”。 • 局部条文变动: 1、增加了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伸缩缝间距 规定(短肢剪力墙—核心筒?); 2、增加了外露结构伸缩缝间距的规定; 3、强调了有必要减小伸缩缝间距的情况。
• 受拉锚固长度用公式表达
la fy ft d 250mm
(9.3.1-1)
— 外形系数,见表9.3.1
适应钢筋等级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调整及钢筋表面形状 变化。 • HRB335、HRB400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乘系数1.1(钢 筋肋高与直径之比减小); • 还氧涂层钢筋(用于二、三、四类环境)乘系数1.25; • 保护层厚度大于钢筋直径三倍且配箍时乘系数0.8; • 确有把握时,锚固长度可按(需要) / (实配)比值折 减,但抗震锚固长度不允许折减。
10.3.2 补充圆柱箍筋做法
纵筋配筋率大于3%时,可用一般封闭箍(抗震做法), 也可用焊接箍(保证焊接质量)
10.4 梁柱节点
国内各类节点足尺或近足尺静力及抗震试验已有200余 个。国外数量更大,工程经验积累已反映在国家通用图集 中,有条件单列一节作出较全面规定。 10.4.1 中间层端节点 • 梁筋直锚长度不小于 la ,规定伸过柱中线≥ 5d (大截面 柱); • 梁筋带90º 弯折锚固端; 水平投影长度由0.45 la减为0.4 la (有较充分试验依据, 与 日、美规范相同); 取消了弯弧内侧加横向短筋时水平投影长度可乘0.85的规 定(试验证明横向短筋起不了改善粘结性能的作用)。 ( 10.4.6 条节点箍筋 —— 按柱筋构造规定,但间距不大于 250mm。)
欧洲(EC2): AS 0.15
N 0.3% fy
(轴压0.8%左右,大偏压0.3%)
GB50010-2002:由原规范的全部纵筋不小于 0.4%提高到 全部纵筋不小于 0.6%(400级钢筋0.5%,C60及以上混 凝土0.7%),单边不小于0.2%。
9.6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规定
• 根据预应力先张法和后张法钢筋选材的变化将构造调 整为针对高强钢丝、三股及七股钢绞线以及热处理钢 筋。具体规定无原则性变化。 • 引入钢丝的并筋措施,在确定其锚固长度及传递长度 时用等效直径(粘结性能略受影响)。
• 根据工程经验适度增大了保护层厚度,分别按环境类 别,构件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给出最小保护层厚度 (且不小于钢筋直径)。
• 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保护层在表9.2.1规定的基 础上增大40%。保护层大于40mm时加附加钢筋网。 • 悬臂梁(二、三类环境)注意对上部保护层的附加保护。
9.3 钢筋锚固
规范不限制这种突破,但相应措施由设计人裁定,因工程 情况多样,规范无法统一做出建议或规定。
9.2 混凝土保护层
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几项主要措施: 1、规定保护层混凝土必要厚度,在建筑物使用寿命内, 使表层混凝土碳化不致深入到钢筋表面,以保持钢筋 的碱性环境,防止由表层混凝土侵入的水和氧导致钢 筋全面锈蚀。 2、控制裂缝宽度,防止钢筋锈蚀从裂缝处开始,并沿钢 筋蔓延。 3、防止混凝土冻融破坏。 4、防止混凝土的腐蚀破坏。
10.2.13 梁截面高度范围内受力时的附加横向钢筋
作用: 1、弥补间接加载抗剪能力的降低; 2、防止发生局部拉脱。 注意,是在原有抗剪箍筋基础上附加的横向钢筋。
近期此类部位出现质量问题较多,主要原因:
1、主次梁上荷载确定不准确,次梁荷载估计偏小; 2、附加横向钢筋不足。 注意附加钢筋合理布置宽度(
10.2.4 悬臂梁负弯矩筋 • 不宜在悬臂长度内截断,伸至梁端下弯。
• 可分批向下弯折,锚固在下边缘。
10.2.5 调整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
T ft tl 0.6 Vb f y
当 T /Vb 2.0 时 取 T /Vb 2.0 ;
ft ft tl 0.84 (受弯 0.45 ) fy fy
• •

• 第 10.1.8条增加了分布筋的数量;注意在集中荷载较大处 增大分布筋数量。 • 对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部位的基本思路: 1、 受力钢筋可以起一定作用(收缩应力作用时楼面活荷 载尚未充分作用); 2、 注意在配筋空缺处补足温度、收缩筋; 3、 给出了温度、收缩筋最低数量建议; 4、 注意温度、收缩筋在周边构件中的锚固及相互搭接 (按接近充分受力考虑)。
超长结构(伸缩缝间距超过表9.1.1规定的结构) 根据国内成功工程经验,必须选择对应措施,其中可包括: 1 、针对温度、收缩内力的预应力措施 ( 直线预应力筋 ); 2、根据温度、收缩内力分布规律增设附加钢筋; 3、施工阶段利用后浇带对结构进行分割(间距,后浇时 间,钢筋最好断开设搭接接头,板、梁全断开); 4、其它减少收缩及温度应力措施。
s 2h1 3b
对宽扁梁偏大)。
10.2.16 增加了对梁侧边构造钢筋最小配筋量的规定
hw 450mm 时:单侧 0.001bhw,双侧 0.002bhw
• 温度、收缩应力偏大时应进一步增大; • 间距不小于200mm(不小于150mm阻裂更有效)。

10.3 柱
10.3.1 补充了圆柱纵筋最小根数的规定
二、建筑物卧置于地基上的厚底板、水工构筑物底板、 紧贴岩壁浇筑的厚墩墙 1、因混凝土收缩引起开裂(非荷载开裂);
2、地基或岩体对混凝土收缩有一定阻力; 3、开裂后纵筋(低配筋率)能控制裂缝宽度(C20~ C30, min 0.1 ~ 0.15% ,裂缝可控制在0.2~0.3mm)。 GB50010-2002规定不小于0.15%。 (ACI318规范还建议当底板有荷载时(自重除外),配 筋不低于计算需要量的1.3倍)。
• 受扭纵筋沿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原则; • 受扭纵筋在梁端按充分受拉锚固的原则; • 弯、扭纵筋沿相应截面边缘数量相加的原则。
10.2.6 给出对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部分约束时的支座上 部构造配筋。
10.2.10 调整了受剪箍筋最小配箍率 sv 0.24 f t / f yv 弯剪扭箍筋最小配箍率 sv 0.28 f t / f yv • 复合箍筋截面内部箍肢不应计入受扭箍筋; • 受扭箍筋端部采用与抗震箍筋相同的做法(135º ,平直段 10d)。
le la
(9.4.3)
式中为搭接长度修正系数,见规范表9.4.3。 • 明确了各类接头“同一连接区段”的定义,用“同一连 接区段”内有接头的钢筋计算接头面积百分率。
(规范)
9.5 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一、梁板类(受弯、偏拉类)构件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 理论定义:受弯构件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受拉钢筋不 致立即屈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