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名词解释2

主动脉夹层: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是严重的心血管急症,猝死的病因之一

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急剧降低,导致靶器官灌注不足,急性体、肺循环淤血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心肌重塑(Myocardial Remodeling):由于一些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幸得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肌重量、心室容积的增加和心室形态的改变。

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Insufficiency Heart Failure):由于舒张期心室的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室顺应性降低导致心室在舒张期充盈受限,心室压力-容积曲线向左上方移位,因而心搏出量减低,左室舒张末压增高而发生心衰,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

收缩性心力衰竭: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下降并有阻性充血的表现即为收缩性心力衰竭

无症状心力衰竭(A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左室功能已经有不全,射血分数<50%,而尚无心衰症状的这一阶段。

心律失常(Arrhythmia):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异常。

触发激动(Triggered Activity):一次正常的动作电位所触发的后除极。当这种后除极发生在正常动作电位的2相、3相,称为早期后除极,发生在复极化完成以后的4相,称为延迟后除极。出发激动所引起的膜电位震荡到阈电位时,可触发一次新的动作电位,产生心律失常。

折返激动(Recurrent Activity):当激动从某处循一条径路传出后,又从另一条径路返回原处,使得该处再次发生激动的现象折返激动,是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

传导阻滞(Block):激动抵达部为心肌细胞仍处于不应期内可引起兴奋不能下传或传导速度减慢,即称为传导阻滞。

早搏(Premature Beat):比基本心律提早出现的异位搏动。也称为期前收缩,按异位激动的发生部位,早搏可分为房早、交界性早搏、室早。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心源性哮喘: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可与支气管哮喘相似。心源性哮喘既往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历史,哮喘时,伴有频繁咳嗽、咳泡沫样特别是血沫样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音异常等细胞和组织的重塑:RAAS被激活后,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加

,使心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变化。

心律失常: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的激动次序方面异常,即心脏冲动的形成和传导发生障碍,致使整个心脏或部分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舒张性心力衰竭:指由于舒张期心室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室顺应性下降以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下降,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发生的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

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引起全身器官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的,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表现的心衰。

急性心功能不全: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症。

窦速: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其频率超过每分钟100次时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窦缓: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Sinus Arrest)(窦性静止):指窦房结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产生冲动,可发生Adams-stokes综合症

室内传导阻滞(Intraventricular Block):心室内束支、分支及心肌广泛病变引起的传导阻滞。

晕厥(Syncope):突然发生短暂意识丧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点是突然发作,意识丧失时间短,常不能保持原有姿势而晕倒,在短时间内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

窦房传导阻滞:SAB(窦房阻滞)指窦房结冲功传导至心房是发生延误或阻滞。

期前收缩(premature beats)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任何部位。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可见于正常人和心脏病患者。病因包括心脏外疾病及各种原因的心脏病,临床表现有心悸不适。

房性期前收缩: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心电图检查发现P没提前。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造成的畸形。

期前收缩: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所致。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颤是指心房内产生每分钟达350-600次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

房扑是一种快速异位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为;p波消失,出

现大小、形态、间距基本相同的F波。心率250-350次/分。

急性冠脉综合症:指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非Q波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等的急性冠脉事件

室上速:由于房性和房室交界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难以区别,统称为室上速。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由于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延长所引起的房室传导缓慢或中断的现象。

预激综合症“WPW”:是指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心室激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部。49.心脏骤停:指在原来全身与心脏较好的情况下,意外的发生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心肌兴奋和收缩,从而替代心脏自身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

心脏电复律:是在短时间内向心脏通以高压强电流,使心肌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使之转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由于炎症、粘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狭窄或关闭不全

Adams-Stokes综合征:又称阿—斯综合征,是指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患者由于心室率过慢导致脑缺血,可出现暂时性意识丧失,甚至抽搐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是一种临床表现。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病因不明的为原发性,而继发性高血压是指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血压升高仅为其一种临床表现。我国采用国际上的标准,即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系指病因未明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症,可引起心、脑、肾严重冠状动脉并发症。

恶性高血压:发病较急剧,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持续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肾衰竭等肾脏损害表现。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突出特征。进展迅速,如不给予及时治疗,预后不佳,可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

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

顽固性高血压:使用了3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血压。

急进性高血压: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可由缓进性高血压发展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恶性高血压。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可达130mmhg以上。其临床表现进展迅速,很快出现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或尿毒症,短期

内出现心力衰竭视力迅速下降,无视乳头水肿。

高血压脑病:指在血压升高,同时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象。发生机制可能为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管的自身调节机制,导致脑灌注过多致脑水肿。临床表现有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较轻者可仅有烦躁、意识模糊,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是指高血压患者在短期内,由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周围血管阻力的突然上升,血压明显升高,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症象。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和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可逆的缺血与缺氧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

X综合征(Syndrome X):指病人具有心绞痛或类似于心绞痛的胸痛,实验室检查有心肌缺血的证据(如EKG显示缺血性ST-T改变),而冠脉造影无异常发现

补救性PTCA:指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经药物溶栓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没有缓解或者胸痛缓解后又出现,ST段下移不明显或下移后又抬高,其后行冠脉造影术,如果其血流量在TIMI2级以下者行PTCA或植入支架的方法。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由于冠状动脉所致,几乎完全都在静息状态下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常伴随ST段抬高表现。常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猝死。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冠状动脉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结缔组织中,如果一段冠状动脉行走在心肌内,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行走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

挤奶现象(Milking Effect):由于心肌桥的存在,导致心肌桥近端的收缩期前向血流逆转,而损伤该处的血管内膜,所以该处容易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冠状动脉显示该阶段收缩期血管腔被挤压,舒张期又恢复正常,称为继耐现象。

Beck三联症:血压下降或休克,颈静脉显著扩张,心音低顿或遥远,称为Beck三联症,临床以急性心包填塞多见。

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又称中间综合征,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历时较长达30分钟到1小时以上,但无心肌梗塞的客观依据,常为心肌梗塞的前奏。

梗塞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一个月内又出现心绞痛。有缺血性心电图改变而无心肌酶学异常,是

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在严重缺血状态下发生的疼痛。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胸痛不伴ST段抬高常提示相应冠脉未完全闭塞,心肌损伤未波及全层,心电图上ST段下移及或T波倒置,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或心肌酶升高,称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的进行性改变。

风湿性心瓣膜病:系由于反复风湿性心脏炎发作,发生心瓣膜及其附属结构(腱索、乳头肌)病变,导致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的瓣膜功能异常,产生血液动力学障碍,即为-

DCM:即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以单侧或者双侧的心腔扩大,心肌的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伴有或者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心律失常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

HCM:即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者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且累及室间隔,左心室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以一侧或双侧心室充盈首先和舒张期容量降低为特征,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间质纤维化的心肌病

6分钟步行试验:用以评定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的方法,要求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若6分钟步行距离小于150m,表明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426-550m为轻度。

细胞和组织的重塑:RAAS被激活后,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加,使心肌、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一系列变化。

心律失常: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的激动次序方面异常,即心脏冲动的形成和传导发生障碍,致使整个心脏或部分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孤立性房颤:房颤发生在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者,也称特发性房颤。完全性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前后PP间期为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ECG主要表现包括:(1)持续而显著的窦缓(50bpm以下),且并非由于药物引起;(2)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3)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酒精性心肌病:指长期且每日大量饮酒(纯乙醇125ml/d,持续10年以

上),排除其他心脏病,表现酷似扩张型心肌病的一种特异性心肌病。

SAM征: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病人可见室间隔流出道部分向左心室内突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向前方运动,即为SAM征。

Kussmaul症: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吸气时周围静脉回流增多而已缩窄的心包使心室失去适应性扩张的功能,致V压上升,吸气时颈V更明显扩张

Ewart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心脏向左后移位,压迫左肺,引起左肺下叶不张,在左肩胛下角区出现肺实变表现,叩诊浊音,听诊支气管呼吸。称为Ewart征

8Friedreich征:缩窄性心包炎舒张早期颈静脉突然塌陷现象。

心肌炎(Myocarditis):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炎症可累及心肌细胞、间质、血管、心瓣膜、心包最后可导致整个心脏结构损害。

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由于心包脏层和壁层急性炎症引起的以胸痛、心包摩擦音为特征的综合征。

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心脏被致密厚实的纤维化心包所包围,使心脏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一系列循环障碍的临床征象。

心肌损伤后综合征(Postperiocardiostomy Syndrome):心脏手术、心肌梗死或心肌创伤后2周出现发热、心前区疼痛、干咳、肌肉关节痛、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等临床症群。目前认为可能与高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种在妊娠末期或产后20周之内首次出现的,表现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多因素参与的特异性心肌病,此病的特征之一是体循环及肺循环栓塞的发生率高。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

心肌病(Cardiomyopathies):合并有心脏供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未分类的心肌病、特异性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以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形替代为特征,家族性发病颇为常见,为AD遗传,临床表现为右心室进行性扩大、难治性右心衰竭和(或)室性心动过速(多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速、频发室早等)

心肌震荡综合征(Myocardial Concussion Syndrome):缺血的心肌暂时不能被激动现象。

心肌顿抑(Stunning of Myocardium):冠状动脉暂时闭塞时间较短,虽然不引起心肌坏死,但造成心功能障碍持续1周以上,包括心肌收缩、高能磷酸键的储备及超微结构不正常。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ostinfarction Syndrome):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

。可能是集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Austin-Flint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由于舒张期血流由主动脉反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造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称为Austin-Flint杂音。

Graham-Steell杂音二尖瓣狭窄患者肺动脉压增高、肺动脉扩张引起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时,肺动脉瓣听诊区出现柔和的吹风样舒张期反流性杂音,称为Graham-Steell杂音。

Orter综合征:由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引起左房明显扩张,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和肺动脉扩张压迫左侧喉返神经所致的声音嘶哑。

Musset征:头部随心搏而晃动,脉压增大,见于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Traube征:股动脉枪击音,脉压增大,见于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Mueller征:收缩期悬雍垂搏动,脉压增大,见于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uroziez征:股动脉近段加压时闻及收缩期杂音和远端加压时闻及舒张期杂音,见于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Quincke征:毛细血管搏动征,见于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周围血管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毛细血管搏动征2水冲脉3枪击音4Duroziez 双重音5颈动脉搏动 且常伴有点头运动。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微生物感染所致的心内膜和临近的大动脉内膜炎症,其特征是心瓣膜上形成赘生物和微生物经血型波散至全身器官和组织。

Janeway结节: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手掌和足底,偶见手臂和腿部可呈无痛性小结节状或斑点状出血病变。由化脓性栓塞所致。

Osler结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指(趾)的肉质部位,偶见于指的较近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的小而柔软的皮下结节。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并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的状态发生了突然改变,如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阻塞的程度急剧加重。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

高血压急症:是指病人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伴有心、脑、肾重要脏器严重损害或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危重状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组动脉硬化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血管腔缩小。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瓣膜损害,主要累及40岁以下人群

奇脉:指大量积液患者在触诊时桡动脉搏动呈吸气性显著减弱或消失、呼气时复原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