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特殊解题方法(含解题思路)

合集下载

[全]小学奥数18个解题方法解析(含例题)

[全]小学奥数18个解题方法解析(含例题)

[全]小学奥数18个解题方法解析(含例题)解题方法1--分类分类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特别是在计数、数个数的问题中,分类的方法是很常用的。

例1:可分为这样几类:(1)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共4条,分别是:AB,AC,AD,AE;(2)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共3条,分别是:BC,BD,BE;(3)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共2条,分别是:CD,CE;(4)以D为左端点的线段有1条,即DE。

一共有线段4+3+2+1=10(条)。

还可以把图中的线段按它们所包含基本线段的条数来分类。

(1)只含1条基本线段的,共4条:AB,BC,CD,DE;(2)含有2条基本线段的,共3条:AC,BD,CE;(3)含有3条基本线段的,共2条:AD,BE;(4)含有4条基本线段的,有1条,即AE。

例2:有长度分别为1、2、3、4、5、6、7、8、9、10、11(单位:厘米)的木棒足够多,选其中三根作为三条边围成三角形。

如果所围成的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11厘米,那么,共可围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提示:要围成的三角形已经有一条边长度确定了,只需确定另外两条边的长度。

设这两条边长度分别为a,b,那么a,b的取值必须受到两条限制:①a、b只能取1~11的自然数;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11 ;一种2、11 ;2、10;二种3、11;3、10;3、9 ;三种4、11;4、10;4、9;4、8 ;四种5、11;5、10;5、9;5、8;5、7 ;五种6、11;6、10;6、9;6、8;6、7;6、6;六种7、11;7、10;7、9;7、8;7、7;五种8、11;8、10;8、9;8、8;四种9、11;9、10;9、9;三种10、11;10、10;二种11、11;一种总计:1+2+3+4+5+6+5+4+3+2+1=36种解题方法2--化大为小找规律对于一些较复杂或数目较大的问题,如果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们不妨把问题尽量简单化,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前提下,考虑问题最简单的情况(化大为小),从中分析探寻出问题的规律,以获得问题的答案。

(奥数)鸡兔同笼问题五种解题思路

(奥数)鸡兔同笼问题五种解题思路

鸡兔同笼问题经典形式的解题思路(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思路:假设全部都是鸡,总脚数减去鸡脚数后剩下的事兔子比鸡多的脚,ok 再除以脚的差,算出兔子数。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有鸡、兔共36只,它们共有脚100只,鸡、兔各是多少只?”解一(100-2×36)÷(4-2)=14(只)………兔;36-14=22(只)……………………………鸡。

解二(4×36-100)÷(4-2)=22(只)………鸡;36-22=14(只)…………………………兔。

(答略)(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求鸡和兔的数量思路:根据鸡兔脚数的差数,折算成鸡的数量,总头数减去相应的折算数量后,剩下的鸡和兔的脚一样多,如果鸡和兔的脚一样多,他们的头数比肯定为2:1,根据比例算出兔的个数。

(总头数-脚数之差/一只鸡的脚数)÷(2+1)=兔数;例:鸡兔同笼,鸡兔共40个头,鸡脚比兔脚共多32只,问鸡兔各多少只?兔:(40-32/2)÷(2+1)=8 只;鸡:40-8=3只(3)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思路:和上题目一样,根据鸡兔脚数的差数,折算成兔的数量,总头数减去相应的折算数量后,剩下的鸡和兔的脚一样多,如果鸡和兔的脚一样多,他们的头数比肯定为2:1,根据比例算出兔的个数。

(4) 已知鸡和兔的头数差以及脚数和例:鸡、兔共笼,鸡比兔多26只,足数共274只,问鸡、兔各几只?思路:总脚数减去多的动物的脚数后,除以两种动物的单个脚数为兔子的个数。

274-(26×2)÷(2+4)=37(只) 兔(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思路:根据互换前后的脚数相加除以(鸡的脚数加兔的脚数之和)为头数,再根据1求解。

小学奥数难题-特殊值

小学奥数难题-特殊值

小学奥数难题:特殊值有些数学题,按一般思路不易求解,若从给出的特殊值入手,紧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将会优化解题思路,很快找到解题捷径。

例1 如图,梯形ABCD被它的一条对角线BD分为两部分,S△DBC比S△ABD大10cm2。

BC与AD的和为5cm,差为5cm,求S梯?一般是借助“辅助线”解。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题意,利用给出的特殊条件可简捷求解。

底,它们等高,由BC=2AD,知△BDC=2△ABD。

所以S梯=10×(2+1)=30(cm2)。

例2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用四个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正方形,求大正方形的边长。

此题用勾股定理求解=10。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正方形和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面积是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纽带。

小正方形的边长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之差8-6=2(cm),大正方形面积为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的和。

1/2×8×6×4+(8-6)2=100(cm2)。

这个面积是一个特殊值100=10×10,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10cm。

例3 四个一样的长方形和一个小的正方形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如图)大正方形的面积是49平方米,小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米。

问长方形的短边长度是几米?(第一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题)因为4=2×2,49=7×7,所以小正方形边长2cm,大正方形边长7cm。

长方形长宽之和为7cm,差为2cm,即从而可求得,宽为2.5cm。

例4 1992年奥林匹克决赛题:一个正方形(如图),被分成四个长方形,他们的面积分别是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大正方形边长为1米。

仔细观察还可发现小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Ⅰ、Ⅲ的长和宽有关。

只要求出Ⅲ的长和Ⅰ的宽即可求得小正方形的边长了。

初中奥数题目解题思路

初中奥数题目解题思路

初中奥数题目解题思路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重要时期,在数学竞赛中,解题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初中奥数题目解题思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奥数竞赛。

一、整数方程问题的解题思路整数方程问题是奥数竞赛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分析问题: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目的要求,明确求解的是什么。

2. 假设和列方程:假设未知数的值,并建立相应的方程。

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推导。

3. 求解方程:根据列出的方程,进行计算和求解,得到未知数的解。

4. 检验答案:将求解得到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检验该解是否满足题目的要求。

二、几何图形问题的解题思路几何图形问题是奥数竞赛中常见的另一类题型。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画图: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可以利用纸和铅笔进行绘制,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图像。

2. 观察:仔细观察图形,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

可以寻找各种几何属性和关系,加深对题目的认识。

3. 运用几何知识:根据所学的几何知识,找出相关规律和定理,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4. 推理和证明:根据所学的推理和证明方法,进行推理和证明。

需要进行逻辑推导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三、概率问题的解题思路概率问题在奥数竞赛中也占据一定的比重。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理清问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明确所求的概率是什么。

2. 查找条件:寻找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 列出可能性:分析问题,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思维扩展能力。

4. 计算概率:根据已知条件和列出的可能性,进行计算概率。

可以利用排列组合、加法原理等数学方法进行计算。

总结:初中奥数竞赛题目的解题思路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进行分类,分别采取相应的解题方法。

对于整数方程问题,需要明确问题的要求,并进行假设和列方程。

小学数学奥数35个专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奥数35个专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技巧

小学奥数辅导35个专题汇总1.和差倍问题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5.鸡兔同笼问题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②当两次都有余数;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③当两次都不足;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六年级奥数专题-特殊工程问题

六年级奥数专题-特殊工程问题

六年级奥数专题-特殊工程问题专题简析:有些工程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很不明显,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运用一些特殊的思路,如综合转化、整体思考等方法来解题。

例1:修一条路,甲队每天修8小时,5天完成;乙队每天修10小时,6天完成。

两队合作,每天工作6小时,几天可以完成?把前两个条件综合为“甲队40小时完成”,后两个条件综合为“乙队60小时完成”。

则1÷[15×8 +110×6]÷6=4(天) 或1÷[(15×8 +110×6)×6]=4(天) 答:4天可以完成。

练习1:1、 修一条路,甲队每天修6小时,4天可以完成;乙队每天修8小时,5天可以完成。

现在让甲、乙两队合修,要求2天完成,每天应修几小时?2、 一项工作,甲组3人8天能完成,乙组4人7天也能完成。

现在由甲组2人和乙组7人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3、 货场上有一堆沙子,如果用3辆卡车4天可以完成,用4辆马车5天可以运完,用20辆小板车6天可以运完。

现在用2辆卡车、3辆马车和7辆小板车共同运两天后,全改用小 板车运,必须在两天内运完。

问:后两天需要多少辆小板车?例2:有两个同样的仓库A 和B,搬运一个仓库里的货物,甲需要10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需要15小时。

甲和丙在A 仓库,乙在B 仓库,同时开始搬运。

中途丙转向帮助乙搬运。

最后,两个仓库同时搬完,丙帮助甲、乙各多少时间?设搬运一个仓库的货物的工作量为“1”。

总整体上看,相当于三人共同完成工作量“2” ① 三人同时搬运了2÷(110 +112 +115)=8(小时) ② 丙帮甲搬了(1-110 ×8)÷115=3(小时) ③ 丙帮乙搬了8-3=5(小时)答:丙帮甲搬了3小时,帮乙搬了5小时。

练习2:1、 师、徒两人加工相同数量的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自己任务的110,徒弟每小时加工自己任务的115。

六年级数学奥数题及解题思路

六年级数学奥数题及解题思路

六年级数学奥数题及解题思路(原创版)目录1.题目概述2.解题思路3.解题步骤4.总结正文1.题目概述六年级数学奥数题通常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挑战性,旨在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包括四则运算、几何图形、代数方程等。

解决奥数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题思路在解决六年级数学奥数题时,学生需要遵循以下解题思路:(1)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

(2)分析题目,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确定解题思路。

(3)运用相关知识点和数学方法,逐步解决问题。

(4)检查答案,确保解题正确。

3.解题步骤以一道六年级数学奥数题为例: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a、b、c,如果将长、宽、高都扩大 2 倍,那么它的体积将变为原来的多少倍?解题步骤:(1)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求长方体长、宽、高都扩大 2 倍后,体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2)分析题目,找到问题的关键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 V=abc,扩大 2 倍后的长、宽、高分别为 2a、2b、2c。

(3)运用相关知识点和数学方法,逐步解决问题:将扩大 2 倍后的长、宽、高代入体积计算公式,得到新的体积 V"=(2a)×(2b)×(2c)=8abc。

原来的体积与新的体积之比为 V"/V=8abc/abc=8。

因此,长方体长、宽、高都扩大 2 倍后,体积将变为原来的 8 倍。

(4)检查答案,确保解题正确。

4.总结解决六年级数学奥数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遵循解题思路,运用相关知识点和数学方法,学生可以逐步解决这类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奥数含答案及解题思路

小学六年级数学奥数含答案及解题思路

小学六年级数学奥数含答案及解题思路数学奥数一直被认为是考验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一种高水平考试。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参加数学奥数的挑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六年级数学奥数的题目,并给出相应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题目一:计算问题已知:9.6 + 5.3 = 14.9, 74.2 - 32.1 = 42.1求解:74.2 + 9.6 - 32.1 + 5.3 = ?答案:56.9解题思路:首先,利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数学运算法则,按照先加后减的原则,先计算74.2 + 9.6 = 83.8,再减去32.1,得到答案56.9。

题目二:图形问题给定一个矩形ABCD,AB = 6cm,BC = 8cm。

在边AB上取一点E,使得AE = 2cm。

连接DE交BC于点F,连接AF,并且延长交矩形BC 延长线于点G。

求解角AFG的大小。

答案:90°解题思路:在矩形BCDG中,对角线交叉点上的角度一般为90°。

因此,角AFG的大小为90°。

题目三:逻辑问题根据下面的数字序列,找出规律,填入问号处。

2, 4, 8, 16, ? , 64答案:32解题思路:观察数字序列可以发现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2倍。

因此,缺失的数字应该是16的2倍,即32。

题目四:计算器问题将计算器上的数字1234随机按下,得到一个四位整数。

求解这个四位整数最大可以是多少?答案:4321解题思路:由于计算器上的数字不能重复使用,所以最大的数应该是将数位上的数字从大到小排列,即4321。

题目五:几何题已知三角形ABC,其中∠B = 60°,BC = 5cm。

在边BC上取一点D,使得BD = 3cm。

连接AD并延长至交BC的延长线上的点E。

求解AE的长度。

答案:8cm解题思路:根据三角形相似定理,可以得出AB/BC = AE/EC。

已知AB = BC = 5cm,代入得5/5 = AE/(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解题方法【穷举法】解答某些数学题,可以把问题所涉及到的数量或结论的有限种情况,不重复不遗漏地全部列举出来,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解题方法就是穷举法。

例1 从甲地到乙地有A、B、C三条路线,从乙地到丙地有D、E、F、G四条路线。

问从甲地经过乙地到达丙地共有多少条路线?(如图)分析:从甲地到乙地有3条路线,从乙地到丙地有4条路线。

从甲地经过乙地到达丙地共有下列不同的路线。

解:3×4=12答:共有12条路线。

例2 如果一整数,与1、2、3这三个数,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可以添加括号)组成算式,能使结果等于24,那么这个整数就称为可用的。

在4、5、6、7、8、9、10、11、12这九个数中,可用的有_______个。

分析:根据题意,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把各算式都列举出来。

4×(1+2+3)=24 (5+1+2)×3=24 6×(3+2-l)=247×3+1+2=24 8×3×(2-1)=24 9×3-1-2=2410×2+l+3=24 11×2+3-l=24 12×(3+1-2)=24通过计算可知,题中所给的9个数与1、2、3都能够组成结果是24的算式。

答:可用的数有9个。

例3 从0、3、5、7中选出三个数字能排成_______个三位数,其中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有_________个。

分析:根据题中所给的数字可知:三位数的百位数只能有三种选择:十位数在余下的三个数字中取一个数字,也有3种选择;个位数在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取一个数字,有2种选择。

解:把能排成的三位数穷举如下,数下标有横线的是能被5整除的。

305, 307, 350, 357, 370, 375;503, 507, 530, 537, 570, 573;703, 705, 730, 735, 750, 753答:能排成18个三位数,其中能被5整除的有10个数。

例4 数一数图3.30中有多少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分析: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图中有多少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可以把三角形分成A、B、C、D四类。

A类:是基本的小三角形,在图中有这样的三角形16个;B 类: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在图中有这样的三角形7个。

6个尖朝上,一个尖朝下。

C 类:是由九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在图中有这样的三角形3个,尖都朝上。

D 类:是最大的三角形,图中只有1个。

解:16+7+3+1=27(个)答:图中有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共27个。

【设数法】 有些数学题涉及的概念易被混淆,解题时把握不定,还有些数学题是要求两个(或几个)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或者倍数关系,但已知条件却十分抽象,数量关系又很复杂,凭空思索,则不易捉摸。

为了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白,可以给题中的某一个未知量适当地设一个具体数值,以利于探索解答问题的规律,正确求得问题的答案。

这种方法就是设数法。

设数法是假设法的一种特例。

给哪一个未知量设数,要便于快速解题。

为了使计算简便,数字尽可能小一点。

在分数应用题中,所设的数以能被分母整除为好。

若单位“ 1”未知,就给单位“1”设具体数值。

例1 判断下列各题。

(对的打√,错的打×)(1)除1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倒数都小于1。

( )(2)正方体的棱长和它的体积成正比例。

( )以上各数的倒数都小于1,就能猜测此题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2)小题,给正方体的棱长设数,分析棱长的变化与其体积变化的规律。

由上表看出,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8倍;棱长扩大4倍,体积扩大64倍……这不符合正比例的含义,就能断定此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例2 六年级同学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31,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分析:先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假定女生人数为60人,男生人数则为80)311(60=+⨯(人)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则为4180)6080(=÷- 通过设数分析,理清了数量关系,找到了解题线索,便能顺利地列出综合算式。

解:41)311(6060)311(60=⎥⎦⎤⎢⎣⎡+⨯÷⎥⎦⎤⎢⎣⎡-+⨯ 或41)311()1311(=+÷-+ 答: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41. 例3 某人骑自行车从A 地往B 地.去时用了1.2小时,沿原路回家时,速度比原来加快31,那么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这道题似乎条件不够,不知从何下手。

不妨根据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给从A 地去B 地的速度设一个具体数值试一试。

假设去时每小时走20千米,那么A 、B 两地的路程就是:2451120=⨯(千米) 沿原路回家的速度则为:380)311(20=+⨯(千米) 回家时所需的时间则为:10938024=÷(小时) 解:把全路程看作单位“1”. 109)311(2051120=⎥⎦⎤⎢⎣⎡+⨯÷⨯(小时)或109)311(51111=⎥⎥⎥⎦⎤⎢⎢⎢⎣⎡+⨯÷(小时) 答:回家需要109小时. 例4 已知甲校学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0%,甲校女生数是甲校学生数的30%,乙校男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2%,那么,两校女生总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是____。

分析:题中没有给出具体数量,且数量关系错综复杂,不易理清头绪。

我们不妨把乙校人数看作单位“ 1”,给乙校学生人数假定一个具体数值,这样就化难为易了。

若假定乙校学生为500人,则甲校学生为:500×40%= 200(人) 由甲校女生数是甲校学生数的30%,则甲校女生数为:200×30%=60(人)由乙校男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2%,则乙校女生数为:500×(1-42%)=290(人) 两校学生总数为:500+200=700(人)两校女生总数为:60+290=350(人) 则两校女生总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为:350÷700=50%解:[500×40%×30%+500×(1-42%)]÷(500+200)=[60+290] ÷700=350÷700=50% 或[40%×30%+(1-42%)]÷(1+40%)=50% 答:两校女生总数是两校学生总数的50%.例5 如图3.32,正方形面积为2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一般的解法是先求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再求圆面积,然后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面积,即得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样算就要用到开平方的知识。

如果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运用小学的知识便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先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再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正方形的面积则为:12=1圆的半径则为:0.52=0.25圆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为:3.14×0.52÷12=0.785=78.5%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为:1-78.5%=21.5%由此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0×21.5%=4.3(平方厘米)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0×(1-3.14×0.52÷12)=20×21.5%=4.3(平方厘米)答: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3平方厘米。

{注意:如果把正方形的边长设为其它数,计算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类比法】类比法是运用类比推理解答问题的一种方法。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类似,从而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

类比推理是富于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分数和比都含有相除的意义,我们根据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

在解答数学题时,遇到问题A 和问题B 有许多类似的属性,见到问题B 时就会联想到问题A ,于是可以用解决问题A 的办法去解决问题B ,或者用解决问题B 的办法去解决问题A 。

例1 从时针指向3点整开始,经过多少分钟,分针正好与时针重合?分析:此题与追及问题相类似。

如果把钟面上1分钟的距离作为1格,则1小时分针走60格,时针走5格。

那么分针走1格,时针就走605格(即121格). 因此,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2111211=-.1211格就是分针与时针行走的速度差,正3点时分针与时针相隔15格,求经过多少时间分针与时针重合,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多少时间分针追上时针的问题. 解:11416121115)1211(15=÷=-÷(分钟) 答:经过11416分钟,分针与时针重合. 例 2 A 、B 、C 、D 、E 、F 、G7个站,每两站间都是相隔 600米。

问从A 站到G 站的路程是多少米?分析:不能简单回答从A 站到G 站的路程是600×7=4200(米)。

此题与在不是封闭的线路上要求两端都要植树的问题相类似,把7个站看成7棵树,根据段数比棵树少1的道理解答此题。

解:600×(7-1)=3600(米)答:从A 站到G 站的路程是3600米。

例3 王老师为学校购买音乐器材。

他带去的钱可以买10台手风琴或50把提琴,如果他买了6台手风琴后,把剩下的钱全部买提琴,可以买多少把提琴?分析:题中没有给出王老师带了多少钱,以及提琴和手风琴的单价等条件,怎么能算出剩下的钱可以买多少把提琴呢?可是仔细一想,便可发现此题与工程问题相似。

如果把王老师一共带的钱数看作“ 1”,则每台手风琴的单价就是 101,每把提琴的单价就是501,买6台手风琴后剩下的钱就是.5261011=⨯-由此便可求出剩下的钱能买多少把提琴. 解:205052501)61011(=⨯=÷⨯-(把) 答:可以买20把提琴.此题还可用解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把题意转化为:“买10台手风琴的钱与买50把提琴的钱相等,买4台手风琴的钱可以买多少把提琴?”解:设可以买x 把提琴,由题意得10∶4=50∶x 10504⨯=x x =20答:可以买20把提琴。

【尝试法】解答某些数学题,可以先根据题意对题目的答案进行猜测,然后把猜测的答案试一试,看这个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如果符合,则问题就得到解决。

如果不符合,就得对答案进行调整,或者重新猜测,直到找出正确的答案为止。

这种解题方法就是尝试法,或者叫做试验法。

例1 把0、4、6、、7、8、9这六个数字,分别填入下面算式的方框内,每个方框只许填一个数字,使每个等式都成立。

分析:比较两个等式,先填第二个等式有利于快速解题。

根据所给出的数字来分析,能使第二个等式成立的情况有两种:6×9=54 7×8=56如果把 6×9=54填入第二个等式,那么还剩下0、7、8三个数字,经过多次试验,这三个数字不可能使第一个等式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