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性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
甲基丙二酸血症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03
左卡尼汀
促进甲基丙二酸的排泄, 从而降低血液中甲基丙二 酸水平。
碳酸氢钠
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 衡。
其他辅助药物
如维生素B12等,可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使用。
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血液透析
对于严重甲基丙二酸血症 患者,可采用血液透析的 方法快速降低血液中甲基 丙二酸水平。
肝移植
对于某些遗传性甲基丙二 酸血症患者,肝移植可能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 因治疗可能成为未来甲基 丙二酸血症的治疗方向。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代谢性酸中毒
高氨血症
甲基丙二酸血症可导致体内有机酸堆积, 引发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恶 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血 氨水平升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 碍,表现为头痛、烦躁、嗜睡甚至昏迷。
药物治疗
使用维生素B12等药物,促进甲基 丙二酸的代谢和排泄,降低体内有 机酸水平。
定期监测
定期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氨基酸谱 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指导
代谢性酸中毒处理
及时纠正酸中毒,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同 时加强呼吸支持治疗。
高氨血症处理
降低血氨水平,使用谷氨酸钠等药物促进氨的代谢和排泄,同时给予 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支持。
目前,国内外对于甲基丙二酸血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基因突变筛查、酶活性检测、疾病模型的建立以及治 疗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在基因突变筛查方面,已经发 现多个与甲基丙二酸血症相关的基因,如MMACHC 、MMUT、MCEE等。在酶活性检测方面,已经建立 了多种方法用于检测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活性 。在疾病模型的建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了甲基丙二 酸血症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方法。
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并文献复习

滨州 医学 院附属 医 院儿 科
【 关键词】 甲基 丙 二 酸 血 症 ; 文献复 习
滨 州 2 5 6 6 0 3
【 中 图分 类 号1 R7 2 5 . 8 【 文献标志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1 — 9 5 1 0 ( 2 0 1 5 ) 0 2 — 0 1 4 5 0 2
色 谱~ 质谱联用 法检测 尿液 甲基丙二 酸 3 7 1 . 1 6
t x mo l / I 、 3 - 羟基 丙 酸 6 9 . 3 6 ̄ mo l / L、甲 基 枸 橼 酸
触及 肿 大 , 未 扪 及包 块 , 肠 鸣 音 6次/ ai r n 。克 氏征 、
布 氏 征 阴性 , 双 侧 巴 氏征 阳 性 。辅 助检 查 : 血 常规 :
甲基 丙 二 酸 血 症 ( me t h y l ma l o n i c a c i d e mi a ,
未查 见抗 酸杆 菌 、 革 兰 氏染 色未 见 细菌 、 墨 汁染色 未
见新 型 隐球 菌 。血培养 无 细菌 生 长 。生 化示 阴离 子
间隙( AG)2 9 . 8 mmo l / L ( 1 1 - 1 6 mmo l / I ) , C O 2 8 . 8 mmo l / L( 2 1 — 2 9 et r oo l / L ) , K 2 . 8 8 mmo l / L。 考 虑
MMA) 是 一种 常见 的有 机 酸 血症 , 呈 常染 色体 隐性
遗传 , 是 由于 甲基 丙二 酰辅 酶 A 变位 酶 活 性 降低 或
其 辅 酶钴 胺 素代 谢 缺 陷所 致 , 其 中 甲基 钴胺 素还 是 同型 半胱 氨 酸合 成蛋 氨酸 的辅 酶 。本 文将 于我 院就 诊 的 2例 MMA 患者 汇 报如 下 : 1 病例 报告 病例 1 : 患儿, 女, 7月 2 O天 , 因“ 精神 差 1 0 d ” 第
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临床观察XXX之女,女,3天,因“产后喂养困难、反应差3天,皮肤黄染1天”入院。
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41+3周,于2013-08-09 13:14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4250g,Apgar评分1分钟9分,5分钟9分,10分钟10分。
无胎膜早破,脐带绕颈1周,无胎盘异常,羊水Ⅲ度粪染。
患儿产后喂养困难,反应差,1天前出现皮肤黄染,嗜睡,无尖叫、抽搐,偶有哭闹,无呕吐、腹胀,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新生儿病房。
生后患儿反应差,尿量不多,大便仍未胎便。
患儿母亲孕期身体健康,无先兆流产史。
入院查体:T36.3℃,P140次/分,R45次/分,WT4.25㎏。
反应差,哭声弱,欠婉转,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弹性差,躯干有蜕皮。
胸廓稍隆起,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触诊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140次/分,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坦,无胃肠型,无腹壁静脉显露,脐残端未脱,包扎无渗液。
腹软,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无按压哭闹,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约3次/分。
肌张力低,反射:吸吮反射弱,觅食反射弱,握持反射弱,拥抱反射弱。
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2013-08-10 静脉血:白细胞 [WBC] 18.4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T] 66.74(%);单核细胞百分比 [%MONO] 15.44(%);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15.74(%);RBC4.92(1012/L);PLT 123*(109/L),HGB151g/L。
尿液分析示尿PH低,酮体阳性。
大便结果示:墨绿色、微稀便、霉菌+/HP。
生化:血糖2.7mmol/l,胆固醇1.84mmol/l,甘油三酯0.62mmol/l,NA134mmol/l,K3.6mmol/L,氯98mmol/L;心肌酶:CK 288U/L,CKMB36.6U/L;肝肾功:ALT 42.1U/L,AST58.5U/L,肌酐68.3umol/l,尿素4mmol/l。
甲基丙二酸血症

也有研究认为肝-肾联合移植可能比单独肝移植要好,但其长期预后及移植存活 率仍不确定。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预后
该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型、发现早晚及长期治疗的合理性。 维生素B12有效型预后较好,其中cblA 型预后最好,70%健康生存; 维生素B12 无效型预后不佳,mut0 型预后最差,60%死亡,40%发育显著迟缓。 新生儿发作型患儿死亡率达80%,迟发型患儿临床进程较稳定且程度较轻。
感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
甲基丙二酰-CoA
腺苷钴胺素
丙酰-CoA
变位酶
甲基丙二酸盐
甲基丙二酸 丙酸 甲基枸橼酸
高氨血症 高甘氨酸血症 低血糖症
琥珀酰-CoA
三羧酸循环
酸中毒 呕吐 食欲低下 肌张力低下 嗜睡
MCM缺陷
无活性者为muto型 残余活性者为mut-型
分
类
VitB12代谢障碍
线粒体钴胺素还原酶(CblA)缺乏
长期治疗
维生素B12
1
药物治疗 3
2
饮食治疗
4
肝、肾移植治疗
长期治疗
大剂量维生素B12试验治疗
对所有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应首先进行大剂量维生素B12试验治疗, 1 mg/d肌 肉注射, 3~5 d后对照治疗前后尿甲基丙二酸浓度, 判断对维生素B12的反应性。若 症状好转,生化异常改善,则为VitB12有效型, 无改善者则为无效型。
维生素B12有效型:其维生素B12长期维持剂量为1 mg每周至每月肌肉注射1次 或每日口服甲基钴胺素500~1000μg,中等量蛋白质摄入,使血、尿甲基丙二酸浓
度维持在理想范围。
长期治疗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特征分析

㊃论著㊃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甲钴胺治疗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0190599)通信作者:白欣立,E m a i l :s i n d yw h i t e @163.c o m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特征分析赵婉晴,张亚男,魏晨曦,白欣立(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目的 探讨m u t 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 e t h yl m a l o n i ca c i d e m i a ,MMA )的临床特点㊁实验室检查及基因型,为m u t 型MMA 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诊室诊治的18例m u t 型MMA 患儿的临床表现㊁一般检查㊁血尿代谢㊁基因检测结果㊂结果 m u t 型MMA 患儿多于1岁内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㊁嗜睡,严重者甚至出现抽搐㊁呼吸困难㊁意识障碍㊂18例患儿均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 变位酶基因(m e t h y l m a l o n y l -C o A m u t a s e g e n e ,MU T )基因突变,共检测出20种突变,突变位点主要是c .729_730i n s T T ,且突变类型多样化㊂结论 m u t 型MMA 临床表现不典型,血尿代谢可供参考,基因检测是临床分型的可靠依据,且基因突变位点多样化㊂关键词:甲基丙二酸血症;M U T 基因;m u t 型中图分类号:R 7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2)02-0145-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2.02.010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 a c i d e m i a :c l i n i c a l p h e n o t y pe a n d g e n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Z h a o W a n q i n g ,Z h a n g Ya n a n ,W e i C h e n x i ,B a iX i n l i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e d i a t r i c s ,t h e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b e iM e d i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d i n g a u t h o r :B a iX i n l i ,E m a i l :s i n d yw h i t e @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l a b o r a t o r y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 g e n o t y p eo fm u t -t y p e 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 a c i d e m i a (MMA )t o p r o v i d eb a s i sf o rt h e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m u t -t y p e MMA.M e t h o d s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a n a l ys i so f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g e n e r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e r u m a n d u r i n e m e t a b o l i s m ,g e n ed e t e c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18c h i l d r e nw i t hm u t -t y p eMMAa d m i t t e d t o t h e p e d i a t r i c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g e n e t i c s a n d m e t a b o l i s mc l i n i co f t h eS e c o n dH o s p i t a l o f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 r o m D e c e m b e r 2015t o J u n e 2020w a s p e r f o r m e d .R e s u l t s M u t -t y p e MMA w e r e c o mm o ni nl e s st h a n1y e a r i n f a n t ,i nt h o s e p a t i e n t s ,m a i n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p r e s e n t e dv o m i t i n g ,d r o w s i n e s s ,e v e n c o n v u l s i o n s ,d y s pn e a a n dd i s t u r b a n c e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s e v e r e .G e n em u t a t i o no f 18c h i l d r e nw a s c a u s e db y m e t h y l m a l o n y l -C o A m u t a s e (MU T ),d e t e c t i n g t o t a l l y 20m u t a t i o n s ;t h em u t a t i o n s i t e sw e r em a i n l y c .729_730i n s T T ,a n dw i t h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o fm u t a t i o n t y p e s .C o n c l u s i o n M u t -t y p eMMA ,a a t y p i c a l c l i n i c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s h o u l db e r e f e r e n c eu r i n em e t a b o l i s m ,g e n e t i c t e s t i n g isc o n s i d e r e dt ob ear e l i a b l ee v i d e n c e f o rc l i n i c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w i t h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o fm u t a t i o n t y pe s .K E Y W O R D S :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 a c i d e m i a ;M U T g e n e ;m u t t y pe 甲基丙二酸血症(m e t h yl m a l o n i ca c i d e m i a ,MMA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由甲基丙二酰辅酶A 变位酶(m e t h y l m a l o n y l -C o A m u t a s e ,M C M )及其辅因子钴胺素(维生素B 12)代谢障碍引起㊂患者体内甲基丙二酸及其代谢产物异常蓄积,导致神经㊁肾脏㊁血液等多个系统受损[1-2]㊂MMA 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大部分患者为早发型,在生后数分钟至数周内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呕吐㊁嗜睡㊁昏迷㊁脱水㊁血氨升高等,病死率高,预后较差,长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神经和肾脏的损伤[3]㊂患者基因突变类型不同,发病时间㊁病情严重程度㊁临床表现也千变万化[4-7]㊂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否升高,MMA 分为合并型和单纯型㊂单纯型仅表现为MMA ㊁不伴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包括:m u t 型㊁c b l A 型㊁c b l B 型及c b l D 型[8]㊂其中,m u t 型是最常见的单纯型MMA ,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 变位酶基因(m e t h y l m a l o n y l -C o A m u t a s e g e n e,MU T )基因突变所致,以反复出现的难以纠正的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㊂本研究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诊室诊治的18例m u t 型MMA 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为m u t 型MMA 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㊃541㊃‘临床荟萃“ 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20,2022,V o l 37,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诊室诊治的m u t型MMA患儿18例,男11例,女7例㊂其中5例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其余13例为发病后确诊㊂所有患儿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父母均非近亲结婚,母亲怀孕史及患儿出生史均无异常表现㊂本项研究经过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检查均获得了患儿及家属同意㊂1.2方法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①临床表现:抽搐㊁呕吐㊁嗜睡㊁喂养困难等;②一般检查:血氨㊁同型半胱氨酸㊁肝功能㊁肾功能㊁β2微球蛋白㊁胱抑素C;③基因检测:S a n g e r测序或高通量测序;④氨基酸及酰基肉碱检测:丙酰肉碱(p r o p i o n y l c a r n i t i n e,C3)㊁乙酰肉碱(a c e t y l c a r n i t i n e,C2)㊁C3/ C2㊁游离肉碱(f r e e c a r n i t i n e,C0)㊁甲硫氨酸(m e t h i o n i n e,M e t);⑤尿有机酸检测:甲基丙二酸㊁甲基枸橼酸-4及3-羟基丙酸㊂其中氨基酸㊁酰基肉碱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尿有机酸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㊂2结果2.1临床表现及一般检查18例m u t型MMA患儿中,男11例,女7例㊂5例经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确诊,其余患儿就诊年龄为3天至4岁㊂13例非新生儿筛查确诊的患儿中,1岁内发病9例,为早发型,表现为喂养困难㊁呕吐㊁嗜睡㊁精神不佳㊁生长发育落后等;1岁后发病4例,为晚发型,多表现为呕吐㊁抽搐㊁精神不佳等㊂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化㊁无特异性,呕吐7例,精神不佳5例,嗜睡4例,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4例,喂养困难3例,呼吸深大3例,抽搐2例,发热2例,恶心㊁意识不清㊁腹泻各1例㊂18例m u t型MMA患儿中,同型半胱氨酸均正常(缺失数据者除外),肝功能均无明显异常㊂大部分患儿发病时血氨水平有所升高,且造成不同程度的肾损伤㊂见表1㊂表118例m u t型MM A患儿临床表现及一般检查编号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同型半胱氨酸(μm o l/L)血氨(μm o l/L)肝功能尿素(mm o l/L)尿酸(μm o l/L)肌酐(μm o l/L)β2微球蛋白(m g/L)胱抑素C(m g/L)1男3天呕吐㊁嗜睡㊁呼吸深大--无明显异常-----2女4天精神不佳㊁嗜睡4.767无明显异常2.4045.0018.01.700.79 3女5天喂养困难,呕吐,嗜睡,呼吸深大5.8108无明显异常6.40504.0022.00.701.38 4男1月喂养困难,抽搐,生长发育落后5.158无明显异常-----5男3月呕吐㊁精神不佳--无明显异常-----6女5月23天呼吸加快,嗜睡,生长发育落后2.547无明显异常2.4045.0018.01.70-7男6月喂养困难,呕吐,精神不佳㊁生长发育落后1.275无明显异常6.62903.0039.81.343.30 8男9月28天生长发育落后6.357无明显异常4.95270.6032.32.860.87 9女10月28天恶心㊁呕吐8.440无明显异常10.19748.0051.35.440.1910男2岁腹泻㊁呕吐㊁发热㊁精神不佳伴呼吸深大--无明显异常-----11男2岁抽搐,意识不清,精神不佳10.266无明显异常5.88889.9044.11.320.78 12女4岁呕吐㊁发热4.856无明显异常2.21232.0034.22.34-13男4岁-5.559无明显异常7.70551.0089.74.964.14 14男-新生儿筛查4.123无明显异常3.29210.9016.42.091.11 15男-新生儿筛查2.749无明显异常7.92147.0034.73.64-16女-新生儿筛查8.634无明显异常3.74195.7033.13.211.31 17男-新生儿筛查5.111无明显异常-----18女-新生儿筛查6.3111无明显异常10.60484.0048.72.511.54注:同型半胱氨酸:0~15μm o l/L;血氨:9~30μm o l/L;肾功能(女孩),尿素:2.60~7.50mm o l/L㊁尿酸:155.00~357.00μm o l/L㊁肌酐:41.0~73.0μm o l/L;肾功能(男孩),尿素:3.10~8.00mm o l/L㊁尿酸:208.00~428.00μm o l/L㊁肌酐:57.0~97.0μm o l/L;β2微球蛋白:1.30~2.70m g/L;胱抑素C:0.59~1.03m g/L2.2血尿代谢及基因检测18例患儿普遍出现血C3升高,C3/C2升高;尿有机酸中,甲基丙二酸显著升高,甲基枸橼酸-4有不同程度的升高㊂18例患儿均为M U T基因突变,复合杂合变异16例,共检测到34个突变位点,累计20种,突变主要集中在E x o n3,共计10次,突变频率为29.4%(10/34);E x o n6共计5次,突变频率为14.7%(5/34);E x o n2共计4次,突变频率为11.8%(4/34)㊂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化,包括10种错义突变,具体为:c.1808G>A㊁c.323G> A㊁c.599T>C㊁c.1106G>A㊁c.424A>G㊁c.1663G >A㊁c.1280G>A㊁c.947A>C㊁c.914T>C㊁c.1295A>C;无义突变5种:c.1741C>T㊁c.2179C㊃641㊃‘临床荟萃“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2,V o l37,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T ㊁c .1630-1631d e l i n s T A ㊁c .2009G>T ㊁c .2080C >T ;移码突变2种:c .755d u pA ㊁c .920_923d e l ;整码突变1种:c .1233_1235d e l C A T ;剪切位点突变1种:c .1677-1G>A ;插入突变1种:c .729_730i n s T T ;起始密码子突变1种:c .556A>G ;内含子突变1种:c .1084-10T>C ㊂突变次数最多的位点为c .729_730i n s T T ,突变频率为14.7%(5/34),其次为c .323G>A ㊁c .1106G>A ,突变频率分别为11.8%(4/34)㊁8.8%(3/34)㊂见表2㊂表2 18例m u t 患儿基因检测与血尿代谢结果编号基因型C 0(μm o l /L )C 2(μm o l /L )C 3(μm o l /L )C 3/C 2M e t(μm o l /L )甲基丙二酸(μm o l /L )甲基枸橼酸-4(μm o l /L )3-羟基丙酸(μm o l /L )1c .1106G>Ac .1233_1235de lC A T 33.9514.9335.022.3523.39253.30(一)23.60(二)23.6038.502c .2179C >Tc .729_730i n s T T 58.6943.3124.020.567.77162.30(一)1.00(二)1.006.703c .729_730i n s T T c .424A>G -----75.20--4c .729_730i n s T T c .2009G>T --32.661.37-753.10(一)6.00(二)6.00-5c .1808G>A c .1084-10T>C 14.5124.1715.160.6317.80273.50--6c .323G>A c .1106G>A25.4411.544.710.4130.1629.70(一)0.70(二)0.70-7c .323G>Ac .729_730i n s T T 56.3141.5154.651.3215.23171.80(一)4.80(二)4.8016.608c .323G>A c .424A>G--19.340.29-415.00--9c .1630-1631d e l i n s T A c .914T>C 116.8677.7449.300.6315.90278.10(一)3.80(二)3.802.6010c .599T>C c .755d u pA 86.8334.3610.360.3133.5934.36(一)1.10(二)1.10-11c 1295A>C 44.5629.6310.050.3414.63125.30(一)6.00(二)4.2013.5012c .1280G>A c .2080C >T 5.189.797.120.7319.58595.80--13c .947A>C c .755d u pA 535.8588.3053.120.6018.8249.30(一)0.00(二)0.000.0014c .1663G>A 8.475.688.571.51-172.80--15c .1106G>A c .323G>A 16.6021.957.850.3619.78165.80(一)8.60(二)8.60141.5016c .1741C >T c .556A>G35.8716.177.170.4423.5545.10--17c .1677-1G>A c .1663G>A26.1514.613.380.2318.8257.50(一)0.90(二)0.500.9018c .729_730i n s T Tc .920_923de l-----96.50(一)1.40(二)1.002.20注:C 0:9.50~60.00μm o l /L ㊁C 2:5.00~55.00μm o l /L ㊁C 3:0.40~5.00μm o l /L ㊁C 3/C 2:0.02~0.20μm o l /L ㊁M e t :8.50~45.00μm o l /L ㊁甲基丙二酸:0.00~4.00μm o l /L ㊁甲基枸橼酸-4(一)(二):0.00~0.70/0.80μm o l /L ㊁3-羟基丙酸:0.00~0.40μm o l /L3 讨 论MMA 是以有机酸代谢紊乱为特点的罕见遗传病,由M C M 及其辅因子钴胺素(维生素B 12)代谢障碍引起,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甲基丙二酸和代谢物的异常蓄积导致患儿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㊂M C M 完全或者部分活性丧失为单纯型MMA (即m u t 型),表现为M C M 的辅因子钴胺素(c b 1A ㊁c b 1B ㊁c b 1D -MMA ㊁c b 1H )的转运及合成障碍或缺乏M C M [2,9]㊂其中M U T 基因突变是国内外最常见的单纯型MMA 突变类型,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M U T 基因突变类型约250多种[2,10]㊂单纯型MMA 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㊂本研究㊃741㊃‘临床荟萃“ 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20,2022,V o l 37,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18例m u t型MMA患儿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基因类型不同的患儿临床表现也存在相似之处,多表现为呕吐㊁嗜睡㊁精神不佳㊁喂养困难等,严重者甚至出现抽搐㊁呼吸困难㊁意识障碍等,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10]㊂当患儿出现多系统表现时,临床上应怀疑MMA的可能性㊂本研究中,5例于新生儿筛查时确诊,占比27.8%,高于国内其他文献报道比例[10-11]㊂新生儿筛查检出率的提高说明,我国对于新生儿早期筛查越来越重视,新生儿筛查对MMA的早诊断㊁早治疗至关重要㊂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了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项目,有利于准确㊁及时地诊断多种疾病㊂本研究中,早发型9例,占比69.2%,为主要发病类型,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嗜睡㊁呕吐㊁喂养困难㊁精神不佳,可合并发热㊁抽搐㊁呼吸困难㊁生长发育落后等表现,但上述症状在婴幼儿期特异性较差[12]㊂因此,当患儿存在相关家族史或出现不明原因发热㊁抽搐㊁呼吸困难㊁生长发育落后等症状时,应考虑到MMA的可能性,及时对患儿进行血尿代谢的筛查及基因检测以排除诊断㊂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为MMA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使越来越多的患儿得以早期诊断,并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得到及时治疗㊂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是确诊MMA及其分型最可靠的方法㊂M U T基因位于染色体6p12.3区域,共包含13个外显子,全长约35k b[12]㊂M U T基因在不同种族中存在差异,在日本主要为c.349G>T(p.E117X)㊁c.385 +5G>A(I V S2+5G>A)㊁c.1106G>A(p. R369H)㊁c.1481T>A(p.L494X)㊁c.2179C>T(p. R727X),在印度主要为c.1863A>T(p.K621N)㊁c. 1943G>A(p.G648D)㊁c.1889G>A(p.G630E);在西班牙人中以c.322C>T(p.R108C)最常见;在黑色人种中以c.2150G>T(p.G717V)最常见;在我国,主要报道位点为c.729_730i n s T T(p.D244L f s* 39)㊁c.1106G>A(p.R369H)等[11]㊂本研究中,对18例m u t型MMA患儿进行S a n g e r测序或高通量测序,其父母均为正常无表型,采用S a n g e r验证,患儿基因突变均为杂合,共检测到20种突变位点:c. 323G>A㊁c.599T>C㊁c.1106G>A㊁c.424A>G㊁c. 1663G>A㊁c.1280G>A㊁c.947A>C㊁c.914T>C㊁c.1295A>C㊁c.1741C>T㊁c.2179C>T㊁c.1630-1631d e l i n s T A㊁c.2009G>T㊁c.2080C>14T㊁c. 755d u p A㊁c.920_923d e l㊁c.1233_1235d e l C A T㊁c. 1677_1G>A㊁c.729_730i n s T T㊁c.556A>G㊂其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分别为:c.729_730i n s T T(p. D244f s)5例,占比为14.7%;c.323G>A(p.R108H)4例,占比为11.8%;c.1106G>A(p.R369H)3例,占比为8.8%,与既往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11,13]㊂本研究中,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错义突变,共19个,占比55.9%㊂变异位点主要位于N-末端结构域的第2㊁3㊁6外显子,通过引起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M C M的活性,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14-15]㊂有研究收集了来自中国多家医院c.1663G>A(p. A555T)的复合杂合子患者30例,详细描述了它们的临床特征和生化指标,并与无此位点变异的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存在c.1663G>A(p. A555T)位点突变的患者发病较晚,临床表现较轻,生化异常较轻,对维生素B12的反应性较好,发病率较低,代谢控制较容易,预后较好[16]㊂本研究中,2例c.1663G>A突变位点携带者均为新生儿筛查发现,治疗过程中患儿对维生素B12反应较好,代谢控制较容易,与L i a n g等[16]研究报道一致㊂本研究中,C3升高14例㊁C3/C2升高16例,尿甲基丙二酸升高18例,甲基枸橼酸-4(一)升高10例,甲基枸橼酸-4(二)升高9例,3-羟基丙酸升高8例,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可基本代表此型患儿的血尿代谢特征[17-19]㊂MMA患儿具有临床表现复杂及早发严重的倾向,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误诊㊁漏诊㊂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以反复呕吐㊁嗜睡㊁精神不佳等为主诉就诊的患儿,应警惕MMA的可能性㊂尤其对于存在相关家族史或出现不明原因发热㊁抽搐㊁呼吸困难㊁生长发育落后的患儿,应及时进行血尿代谢筛查及基因检测并综合分析,达到早诊断㊁早治疗㊂该病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可通过饮食㊁药物㊁手术等方式干预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症状㊂维生素B12治疗有效的患儿饮食无需特殊限制,可主要通过补充维生素B12,其次通过口服左卡尼汀㊁甜菜碱㊁亚叶酸钙可明显改善症状;维生素B12治疗无效或部分有效的患儿主要通过饮食治疗,其次通过补充左卡尼汀㊁特殊奶粉㊁限制摄入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等方式进行改善[20]㊂最后,对于饮食和药物控制不良的患儿可采取肝脏移植的手段进行治疗㊂有研究对9例接受肝脏移植的MMA肺动脉高压患儿及2例接受肝脏移植和肾脏移植的MMA肺动脉高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肝脏移植可明显改善MMA 患儿代谢,提高患儿5年生存率[21]㊂MMA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主要包括智力障碍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伴进行性肾功能衰竭㊁ 代谢性中风 (急性和慢性基底神经节损伤)导致瘫痪性运动障碍,伴有舞蹈症㊁㊃841㊃‘临床荟萃“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2,V o l37,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肌张力障碍㊁四肢瘫痪㊁胰腺炎㊁免疫性损伤㊁视神经萎缩等[22]㊂在治疗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其他系统的损害,可采取对症处理,贫血患儿可补充叶酸㊁维生素B12,脑积水患儿可采取脑脊液引流手术治疗[10]㊂MMA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诊断㊁分型及治疗的时间,患儿起病时间越早,病情越重,死亡率也越高[23]㊂因此,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㊁尿有机酸和基因检测对于MMA的早期诊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㊂本研究通过对18例m u t型MM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对m u t型MM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希望未来能出现更多更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使患儿尽早得到有效治疗,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从而降低患儿的致残率㊁死亡率㊂参考文献:[1]柳悦,王华,王亚丽.甲基丙二酸血症致儿童多系统损伤9例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10):1055-1058. [2]李璐,张改秀,阎亚琼,等.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20,51(9):986-994.[3]吴海兰,董世霄,刘红,等.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49(1):48-52. [4]帅瑞雪,于玥,韩连书,等.c b l B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及其预后分析(附4例报告)[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0,35(11):891-895.[5]赵蓓蓓,佘旭辉,陈秀如,等.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病例报道[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18,6(3):187-189.[6] F r a s e r J L,V e n d i t t i C P.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 a n d p r o p i o n i ca c i d e m i a s:C l i n i c a lm a n a g e m e n t u p d a t e[J].C u r rO p i nP e d i a t r,2016,28(6):682-693.[7]侯月,褚敏,高乐虹,等.以痉挛性截瘫为突出表现的甲基丙二酸血症19例分析[J].疑难病杂志,2020,19(12):1213-1216.[8] K r u s z k a P S,M a n o l iI,S l o a n J L,e ta l.R e n a l g r o w t hi ni s o l a t e d 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a c i d e m i a[J].G e n e t M e d,2013,15(2):990-996.[9] A l más iT,G u e y L T,L u k a c sC,e ta l.S y s t e m a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 a c i d e m i a(MMA)w i t h a f o c u s o nMMAc a u s e db y m e t h y l m a l o n y l-C o A m u t a s e(m u t)d e f ic i e n c y[J].O r p h a n e tJR a r eD i s,2019,14(1):84.[10]刘怡,刘玉鹏,张尧,等.中国1003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复杂临床表型㊁基因型及防治情况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8,56(6):414-420.[11]康路路,刘玉鹏,沈鸣,等.314例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6):468-475.[12] F o w l e rB,L e o n a r d J V,B a u m g a r t n e r M R.C a u s e s o fa n dd i a g n o s t i c a p p r o a c ht o me t h y l m a l o n i ca c i d u r i a s[J].JI n h e r i tM e t a bD i s,2008,31(3):350-360.[13]毋盛楠,陈琼,陈永兴,等.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甲基丙二酸血症158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0,35(3):228-232.[14]邓冬立,肖非凡,吴冰冰,等.婴儿期起病的甲基丙二酸血症41例病例系列报告[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0,15(6):459-462.[15]刘畅,孟翠萍,房振楠,等.菏泽地区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的筛查及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4): 372-376.[16] L i a n g L,S h u a i R,Y uY,e t a l.Ar a r em u t a t i o n c.1663G>A(p.A555T)i nt h e MMU T g e n e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m i l dc l i n i c a la n db i oc h e m i c a l p h e n o t y p e so f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a c ide m i a i n30C h i n e s e p a t i e n t s[J].O r p h a n e t JR a r eD i s,2021,16(1):22.[17]贾晨路,赵德华,李晓乐,等.157例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23):2886-2889.[18]弓雪茹,李文静,王丹.60例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分析[J].临床研究,2020,28(12):94-95.[19]王斐,韩连书.甲基丙二酸血症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8):724-727.[20]路钰夏.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临床和遗传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9):41.[21] P i l l a iN R,S t r o u p B M,P o l i n e rA,e t a l.L i v e r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i n p r o p i o n i c a n d 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 a c i d e m i a:A s i n g l e c e n t e rs t u d y w i t h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J].M o l G e n e tM e t a b,2019,128(4):431-443.[22] K a n g L,L i uY,S h e n M,e t a l.As t u d y o nac o h o r to f301C h i n e s e p a t i e n t sw i t hi s o l a t e d m e t h y l m a l o n i ca c i d e m i a[J].JI n h e r i tM e t a bD i s,2020,43(3):409-423.[23]王冬娟,刘浩,万科星,等.14例单纯型与合并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资料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9): 1075-1079.收稿日期:2021-08-19编辑:王晶璇㊃941㊃‘临床荟萃“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2,V o l37,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甲基丙二酸血症 基因

甲基丙二酸血症基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也称为甲基丙二酸脱氢酶缺陷症。
这种疾病是由于体内甲基丙二酸脱氢酶活性不足导致,从而导致体内甲基丙二酸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
甲基丙二酸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通常被身体用来产生能量。
在正常情况下,甲基丙二酸通过甲基丙二酸脱氢酶酶的催化作用被氧化成为丙酮酸,从而产生ATP能量。
如果甲基丙二酸脱氢酶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体内甲基丙二酸积聚,而丙酮酸不足,从而破坏身体正常的代谢平衡。
甲基丙二酸血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经典型和非经典型。
经典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较早,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症状,包括体重不增、呕吐、酮症、疲劳等。
而非经典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常较晚,症状也较轻,表现为轻微的运动障碍、头晕、食欲不振等。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基因主要位于12号染色体上,是由于ACADVL 基因突变而引起。
ACADVL基因编码ACADVL蛋白,该蛋白是甲基丙二酸脱氢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甲基丙二酸的氧化过程。
如果ACADVL基因突变,就会导致甲基丙二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从而引发甲基丙二酸血症。
对于患有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患者,治疗主要是通过限制甲基丙二酸和蛋白质的摄入,减少甲基丙二酸的积聚,并增加营养物质如丙酮酸的补充,帮助恢复正常的代谢平衡。
一些研究还表明,基因治疗可能是治疗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有效手段,通过修复ACADVL基因的突变,恢复甲基丙二酸脱氢酶的功能,从而治疗该疾病。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其基因突变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通过深入了解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更多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不断深化我们对甲基丙二酸血症基因的认识,为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
【字数:476】第二篇示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遗传性代谢疾病,通常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甲基丙二酸代谢途径的缺陷而引起。
甲基丙二酸血症

三
治疗和预后
。
治疗 MMA血症一经确诊即应予肌注VitB12 1 mg/d,连续3-7
天,同时口服左卡尼汀口服液50~200 mg/(kg· d) 及叶
酸片10~30 mg/d,如同时合并高半胱氨酸血症,予甜
菜碱500~1000 mg/d 口服;通过分析治疗前后尿中甲
基丙二酸等相关代谢物排泄量,如为合并型MMA则还 需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判断是否是 VitB12有效型。
主要取决于疾病类型、 发病早晚以及治疗的依 维生素 B12有效型预后较好, 维生素B12无效型预后不佳, mut0型预后最差。新生儿发作 型患儿死亡率达 80%,迟发 型患儿临床进程较稳定且程 度较轻。
从性。一般来讲,发病
越早预后越差。
四
护理常规与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饮食护理:(1)ViB12无效型患者
饮食和服药 指导
健康 教育
出院指导
患儿出现精神差、食欲减少、呕吐等,则可能是病情反复、 加重,需立即住院治疗感谢您的聆听 Nhomakorabea类A
MCM缺陷
B
MCM辅酶钴胺素代谢障碍
二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
发病机制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异亮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 苏氨酸、胆固醇和奇数链脂肪酸分解代谢途径中甲 基丙二酸辅酶A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在甲基丙二 酰辅酶A变位酶及腺苷钴胺素的作用下转化成琥珀酰 辅酶A,参加三羧酸循环。 甲基丙二酸血症对机体的损伤以脑损伤为主,其主要 损伤机制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元细胞凋亡、 细胞骨架磷酸化及髓鞘形成障碍等脑神经结构损伤; 神经节苷脂和突触可望性异常等脑神经发育损伤,以 及认知和行为等脑功能损伤。
1
病因及分型
晚发型戊二酸尿症Ⅱ型的临床分析(附2例报道)(1)

戊二酸尿症II型(glutaric aciduria II)又称多种酰基 辅酶A脱氢酶缺陷(multiple
acyl 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MADD)[11,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线粒体能 量代谢障碍性疾病。重症者常于新生儿期、婴幼儿期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591.4 R746.9 [文章编号]1008—0678(2014)03—0269—07 [作者简介]吴娜,女(1983一),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琳,E—mail:lilin7505@126.com
U・L。(参考值:0-25U・L。),0c一羟丁酸脱氢酶
U・L。1(参考值:72-182 U・L。1),乳酸脱氢酶(LDH)491
u・L。1(参考值:106-21 1 U・L。1)。②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
597
U・L。1(参考值:0-75 U・L。1),天冬氨酸转氨酶1
083
u・L1(参考值:8-83 U・L。1)。⑧乳酸试验:运动前乳酸4.70 mmol・L。1(参考值:0.1-2.7 mmol・L。1),运动后0、5、10、 15、30rain分别为10.50 mmol‘L1、13.90 mmol‘L1、16.40
488 87
的2例戊二酸尿症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血酰基肉碱和尿有机酸分析方法采用MS—MS和 GC—MS技术对戊二酸尿症疑诊患者进行血酰基肉碱和尿 有机酸分析。①MS—MS检测酰基肉碱和氨基酸:按参 考文献[3]报道的方法进行,采集患者手指或静脉血,滴 于专用采血滤纸(S&S 903#)上晾干后送检。干血滤纸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报告・[收稿日期]2005-12-11[作者简介]王雅洁,女,住院医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疾病。
晚发性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王雅洁,韩仰同,赵 进,高宝勤,杨伟力,梁承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科,100050) [关键词]甲基丙二酸血症;维生素B 12;L -肉碱[中图分类号]R722.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515X (2006)02-0124-02 例1,女,7岁,困倦少语、反应差、智力倒退2个月,右侧肢体运动障碍、食欲下降0.5个月入院。
患儿在2个月前感冒后易困倦,少语,吐字不清,反应慢,入院前0.5个月走路不稳,右腿无力,右手腕下垂,食欲下降。
体格检查:体质量33kg ,身长120cm ,发黑有光泽,神清,反应慢,少语。
双肺、心、腹无异常。
右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腹壁、膝腱反射正常,巴氏征阴性,双手意向性震颤,走直线困难。
其母妊娠7个月时胎盘老化,催产素助产。
该患儿有一兄,在2个月时因腹泻1.5d 死亡。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血糖、肝、肾功能、血沉、ASO 、血铅正常,血氨55μmol/L (9~33μmol/L ),乳酸210mmol/L (0.7~2.1mmol/L ),BE 1714mmol/L (12~16mmol/L ),血麻疹病毒IgM 抗体阴性、IgG 抗体1∶128,血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Ⅱ型、柯萨奇B 组病毒、腺病毒3、7、11型、EB 病毒IgM 抗体阴性。
脑脊液:蛋白0.07g/L ,压力、细胞数、氯化物、糖,以及革兰及抗酸、墨汁染色未见异常,24h 鞘内合成率、髓鞘碱性蛋白正常。
血清肉碱浓度15.9mg/L (>6岁4.1~9.22mg/L ,<6岁5.6~19.4mg/L )。
磁共振显示双侧脑室旁脱髓鞘改变、脑萎缩。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检测尿液显示甲基丙二酸及甲基枸橼酸显著增高。
例2,男,13岁,反应迟钝、智力倒退、少语3年,加重伴行走不稳、食欲下降3个月入院。
患儿在10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少语、反应迟钝、智力倒退、睡眠多、发作性肢体抖动,头颅CT 、磁共振显示双侧大脑半球脑萎缩,尿氨基酸筛查及肌电图均未及异常,诊断为脑变性病原因待查,未给予特殊治疗,但语言渐恢复正常。
入院前3个月病情加重,反应迟钝、少语、行走不稳、食欲下降。
体格检查:神清,反应慢。
双肺、心、腹未及异常。
神经系统:双眼辐辏反射不能,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正常,膝腱反射(+++),髌阵挛、双巴氏征阳性。
指鼻试验、跟膝颈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血糖、BE 13.8mmol/L ,肝肾功能、血沉正常,脑脊液常规和生化物正常,蛋白0.1g/L ,病毒抗体、细菌培养、囊虫酶标未见异常。
ASO 289IU/mL 、血氨37μmol/L 、乳酸3.4mmol/L 。
脑电图示全导弥散性中幅慢波。
诱发电位:视觉诱导电位(V EP )双侧潜伏期延长,脑干听觉激发电位(BAEP )、体感觉诱导电位(SEP )上肢正常,SEP 下肢重复数次未引出波形,提示左顶异常(从腰骶到皮层深感觉传导障碍),肌电图正常,头颅磁共振显示双额、顶、颞叶萎缩,腰骶磁共振未见异常。
尿氨基酸筛查发现大量甲基丙二酸。
血清肉碱<0.2mg/L 。
2例均给与维生素B 12500μg ,1次/d 肌注,共2周,左卡尼汀(L 2肉碱)30~50mg/(kg ・d ),共10d ,运动姿势明显改善,语言较流利,食欲恢复,病情明显好转带药出院,继续追踪中。
确诊为甲基丙二酸血症(维生素B 12有效型)。
讨 论甲基丙二酸血症是有机酸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2.5~4.8万活产婴(美国)。
由于甲基丙二酰辅酶A 变位酶(基因位点在6p12)缺陷或腺苷钴胺素代谢异常,L 2甲基丙二酰辅酶A 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 发生障碍,导致甲基丙二酸、丙酸等有机酸蓄积体内。
目前发现酶缺陷亚型有完全性变位酶缺陷(mut0)、部分变位酶缺陷(mut -)、线粒体钴胺素还原酶缺陷(cb1A ,4q31上MMAA 基因突变)、线粒体钴胺素腺苷转移酶缺陷(cb1B ,12q24上MMAB 基因突变)以及胞浆和溶酶体钴胺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腺苷钴胺素和甲基钴胺素合成缺陷(cb1C 、cb1D 、cb1F 、cb1H )。
其中mut0、mut -、cb1A 、cb1B 、cb1H 遗传缺陷仅产生甲基丙二酸血症而临床表现相似,并多于新生儿期或幼婴期发病、有机酸血症危象为主,晚发者少见。
cb1C 、cb1D 、cb1F 则引起甲基丙二酸血症与同型胱氨酸血症并存,可早发但较多晚发。
晚发病例临床表现轻重缓急不一,甚至有所谓良性无症状患者。
本病中枢病变可见苍白球损害、弥散性脑白质损害、脑萎缩、苍白球或内囊栓塞,周围神经也可受损,此外还可有骨质疏松、肝脾大、急性胰腺炎及肾脏损害。
确诊主要依靠血、尿有机酸检查,注意除外其他酮症酸中毒、巨幼红细胞贫血。
妊娠12~16周时测定羊水、孕母尿中基丙二酸浓度可作产前诊断。
有关文献报道,临床对所有有机酸血症的新生儿、提示免疫缺陷伴血小板减少或酮症的婴儿、特发性惊厥性疾病、具有锥体外系受损的婴儿以及有阳性家族史者都应疑及本病与丙酸血症[1~4]。
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维生素B 121mg/d ,连续肌内注射3d ,临床症状好转、尿甲基丙二酸浓度明显下降者为维生素B 12有效型,反之则为无效型[5]。
维生素B 12有效型长期治疗为维生素B 121mg/d ,辅以L 2肉碱[(100~300mg/(kg ・d ),分3次口服]、低蛋白饮食治疗,并避免饥饿,其预后较好,早期诊疗得当,该型智力及生长发育有可能正常,脑萎缩有可能恢复。
应用维生素B 12长期治疗要注意2个问题:1.避免同时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氨基水杨酸及氨基糖甙类药物,以免与维生素B 12相互作用产生大量维生素C ;2.维生素B 12分解后可产生有害的氰,最好改用维生素B 12a (羟钴胺素)。
维生素B 12无效型治疗以低蛋白、高热量饮食为主,采用去除异亮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的特殊奶粉,其预后较差,发病早者可能活到6岁左右。
cb1A 预后最好,mut0预后最差。
本文2例具备共同特点:1.较大年龄发病;2.以语言减少、运动迟缓、智力倒退、反应及食欲差发病;3.脑脊液蛋白含量低,血氨轻度增高;4.均无明显代谢性酸中度、血电解质紊乱,无血小板及尿酮体异常,无贫血、脑梗死、锥体外系症状体征、肝脾大及肝肾功能改变;5.磁共振显示全脑或限局性脑萎缩;6.GC/MS 尿筛查甲基丙二酸及甲基枸橼酸显著升高,无胱氨酸;7.维生素B 12治疗有效,本文例1更明显。
根据以上特点诊断为晚发性维生素B 12有效型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
限于条件,未能进一步分型。
本文结果表明,较大儿童临床出现间发性或持续性少食、少语、反应迟钝、运动障碍及血氨增高,不论有无明显代谢性及酮症酸中毒,若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均应怀疑本病,给予有机酸筛查确诊。
[参考文献][1]罗小平,宁 琴,张 炼,等.羊水和孕妇尿中甲基丙二酸水平的测定和意义[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52-1653.[2]王朝霞,张 巍,杨艳玲,等.迟发型甲基丙二酸尿症三例临床和影像学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4):327-330.[3]蔡 虹,王立文,吕凌云,等.以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甲基丙二酸血症3例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3):162-164.[4]金 洪,邹丽萍,张春花,等.甲基丙二酸血症14例诊断及治疗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8):581-584.[5]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4-487.(本文编辑:赵金燕)[收稿日期]2005-11-29[作者简介]孙正香,女,主任医师,大学学历,研究方向为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糖尿病1例孙正香,李 强,彭小明,黄 玫(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长沙410007) [关键词]婴儿,新生;糖尿病;治疗[中图分类号]R72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515X (2006)02-0125-01 患儿,男,25d ,因发现血糖高、进食亢进、易饥饿、尿多、体质量不增急诊入院。
系第1胎,第1产,孕37+5周,因母患糖尿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行剖宫产。
出生无窒息、羊水清亮,胎盘正常,出生体质量2000g 。
出生当天测血糖24mmol/L ,予控制糖的摄入,住院5d ,血糖11mmol/L 左右出院。
出院后未予治疗,牛奶喂养50mL/次,易饥饿、尿多、体质量不增。
入院检查:体温37℃,呼吸56次/min ,脉搏140次/min ,血压74/37mm Hg ,体质量1900g ,神清,消瘦,惊恐面容,皮肤弹性差,前囟凹陷,双眼不能闭合,口唇干燥,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40次/min ,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腹平、软,腹壁脂肪少,肝右肋下1.0cm ,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存在。
实验室检查:血Hb 93g/L ,血气、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
血C 肽67pmol/L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阴性,糖化血红蛋白0.095。
尿酮阴性,尿糖(-~++),双侧耳声发射不通过,脑干听力诱发电位双侧V 波反应阀值增高,胰腺B 超:胰腺轮廓欠清晰,未见异常声像,ECG:窦性心动过速,诊断:1.新生儿糖尿病(NDM );2.足月小样儿。
予预防感染,监测尿糖、血糖1次/4h ,间断小剂量正规胰岛素,每日总量分6次、皮下、奶前15~20min 注射,维持治疗40d 后患儿体质量增至3900g ,但血糖多维持在3~11mmol/L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与患儿血糖规律,调整为正规胰岛素加长效岛素以2∶1混合,每日胰岛素总量不变,1次/12h ,奶前20min 皮下注射,继续治疗35d ,体质量增至5000g ,精神反应好、活泼。
胰岛素减至0.6U/(kg ・d ),血糖3.1~8.5mmol/L ,带药回家,并一直奶前、奶后测血糖正常,逐渐减少胰岛素到0.1U/(kg ・d ),月龄7个月时停用胰岛素,至今已26个月,生长发育智力、正常。
讨 论新生儿糖尿病为高血糖症发生在出生后第1个月内,持续至少2周并需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一种很罕见的形式。
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内分泌2代谢障碍综合征[1]。
新生儿糖尿病由K itselle 于1852年在其儿子身上观察到而首先描述,并将在生后第1年症状是缓解或持续分为暂时性糖尿病(TNDM )或永久性糖尿病(PNDM ),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平均12个月,但最长达1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