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丙二酸血症
甲基丙二酸血症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03
左卡尼汀
促进甲基丙二酸的排泄, 从而降低血液中甲基丙二 酸水平。
碳酸氢钠
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 衡。
其他辅助药物
如维生素B12等,可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使用。
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血液透析
对于严重甲基丙二酸血症 患者,可采用血液透析的 方法快速降低血液中甲基 丙二酸水平。
肝移植
对于某些遗传性甲基丙二 酸血症患者,肝移植可能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 因治疗可能成为未来甲基 丙二酸血症的治疗方向。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代谢性酸中毒
高氨血症
甲基丙二酸血症可导致体内有机酸堆积, 引发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恶 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血 氨水平升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 碍,表现为头痛、烦躁、嗜睡甚至昏迷。
药物治疗
使用维生素B12等药物,促进甲基 丙二酸的代谢和排泄,降低体内有 机酸水平。
定期监测
定期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氨基酸谱 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指导
代谢性酸中毒处理
及时纠正酸中毒,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同 时加强呼吸支持治疗。
高氨血症处理
降低血氨水平,使用谷氨酸钠等药物促进氨的代谢和排泄,同时给予 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支持。
目前,国内外对于甲基丙二酸血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基因突变筛查、酶活性检测、疾病模型的建立以及治 疗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在基因突变筛查方面,已经发 现多个与甲基丙二酸血症相关的基因,如MMACHC 、MMUT、MCEE等。在酶活性检测方面,已经建立 了多种方法用于检测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的活性 。在疾病模型的建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了甲基丙二 酸血症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方法。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诊断与治疗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杨艳玲张月华戚豫张致祥秦炯顾强米春兰河南省商丘市人民医院儿科袁向东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儿科孙德荣甲基丙二酸血症是先天性有机酸代谢异常中最常见的疾患,据报告美国发病率约为1/29 000,加拿大为1/61 000[1]。
我国报道甚少,由于认识及生化检查技术的不足,诊断、治疗方面尚存在许多困难。
本研究通过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诊疗经过,对本症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一. 资料来源1998年1月~1999年2月,我院确诊、治疗并随访的5例患儿,男2例,女3 例。
其中例1为生后2天起病,11天死亡,其家族史中曾有同胞2人,均为男婴,临床表现类似,分别于生后1天、2天发病,7天、10天死亡。
为调查病因,当地医院留取患儿血、尿标本转送我科。
例2~5系因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惊厥等就诊,来院年龄5~14个月,目前年龄11~19个月。
二. 诊断、治疗与监测5例患儿均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尿有机酸测定及血、尿氨基酸分析确诊,鉴于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诊断技术,分别请日本岛根医科大学儿科及札幌市卫生研究所协助。
为鉴别病型,确诊后首先进行维生素B12(简称VB12)试验治疗,VB12 1 mg/d,连续肌肉注射3日。
临床症状好转、尿甲基丙二酸浓度明显下降者为VB12有效型,反之则为无效型。
VB12无效型治疗以低蛋白、高热量饮食为主。
VB12有效型长期治疗为每周肌肉注射VB12 1 mg,辅以低蛋白饮食。
蛋白质摄入量维持在最低生理需要量,蛋白质供给以奶、蛋、肉类等动物蛋白为主,热量补充以维思多淀粉(北京医科大学康力天然保健品研究所研制)为主,参考患儿喜好作成各种面食,并保证其他营养素的供给。
治疗初期每2周采尿一次,稳定后每月采尿一次,定期监测尿甲基丙二酸浓度,及时调整食谱。
甲基丙二酸血症 基因

甲基丙二酸血症基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也称为甲基丙二酸脱氢酶缺陷症。
这种疾病是由于体内甲基丙二酸脱氢酶活性不足导致,从而导致体内甲基丙二酸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
甲基丙二酸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通常被身体用来产生能量。
在正常情况下,甲基丙二酸通过甲基丙二酸脱氢酶酶的催化作用被氧化成为丙酮酸,从而产生ATP能量。
如果甲基丙二酸脱氢酶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体内甲基丙二酸积聚,而丙酮酸不足,从而破坏身体正常的代谢平衡。
甲基丙二酸血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经典型和非经典型。
经典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较早,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症状,包括体重不增、呕吐、酮症、疲劳等。
而非经典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常较晚,症状也较轻,表现为轻微的运动障碍、头晕、食欲不振等。
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基因主要位于12号染色体上,是由于ACADVL 基因突变而引起。
ACADVL基因编码ACADVL蛋白,该蛋白是甲基丙二酸脱氢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甲基丙二酸的氧化过程。
如果ACADVL基因突变,就会导致甲基丙二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从而引发甲基丙二酸血症。
对于患有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患者,治疗主要是通过限制甲基丙二酸和蛋白质的摄入,减少甲基丙二酸的积聚,并增加营养物质如丙酮酸的补充,帮助恢复正常的代谢平衡。
一些研究还表明,基因治疗可能是治疗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有效手段,通过修复ACADVL基因的突变,恢复甲基丙二酸脱氢酶的功能,从而治疗该疾病。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其基因突变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通过深入了解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更多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不断深化我们对甲基丙二酸血症基因的认识,为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
【字数:476】第二篇示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遗传性代谢疾病,通常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甲基丙二酸代谢途径的缺陷而引起。
甲基丙二酸血症诊断与治疗

生素B12疗效,及抗癫疴药物治疗均有意义。
辅助检查
• 基因检测 基因突变分析是MMA分型最 可靠的依据。可以明确分型。
• 分型。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各异,容易误诊为败血症、脑性瘫 痪、血液病等。 •另外应注意排除新生儿期其它原因引起的酮 症酸中毒、钴胺素缺乏和其他原因所致同型 半胱氨酸血症。
☆阻断发生于较晚阶段或相应的酶蛋白合成障碍:
A, B,H (2)→ Ado-Cbl缺陷→ MMA. E,G(3)→Me-Cbl缺陷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确,部分研究指出与下列机制相关: •能量代谢不足:抑制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体 活性。 •氧化应激:间接抑制Na‘-K’-ATP酶的活性。 •兴奋性中毒:谷氨酸受体过度的激活。 •S一腺昔甲硫氨酸活性降低: cblC, cblD, cb1F 型。
治疗----长期治疗
饮食治疗
•维生素B12无效型:
以饮食治疗为主,天然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2g/ (kg·d),蛋白质总摄人量婴幼儿期应保证在2.5~3.og/ (kg·d),儿童30~40g/d,成人50—65g/d,不足部分由 特殊奶粉或蛋白粉补充。
•维生素B12有效型:
蛋白饮食限制不需过于严格,尤其对于合并同型半胱氨 酸血症患儿。
• 应急时使用胰岛素或生长激素,可增加蛋白及脂质合成并 改善体内代谢。
• 肝、肾移植治疗 :对于VitB12无效型且饮食控制治疗效果 较差的患者可尝试肝脏移植治疗。肾移植可纠正肾衰在一 定程度上减少甲基丙二酸浓度。也有研究认为肝一肾联合 移植能优于单独肝移植,但其长期预后及移植存活率仍不 确定。
预后
等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
小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病人的护理

护理
目录 简介 护理计划 预防 结论
简介
简介
小儿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稀有的 代谢性疾病。 它是由于体内缺少谷氨酸酰胺转移 酶所引起的。
简介
这种疾病通常只影响婴儿和幼 儿,需要长期的பைடு நூலகம்疗和护理。
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
急救治疗:血液透析和肝移植 是治疗小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的 两种主要方法。
预防
如果你怀孕了,那么你也需要 采取措施预防甲基丙二酸血症 。你必须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 以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健康,并 避免一些安全问题。
结论
结论
小儿甲基丙二酸血症病人需要 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家属需要 承担重要的角色,协助医生进 行治疗并提供患者日常的照顾 。在这种情况下,定期检查和 饮食控制都是非常关键的, 只 有严格遵守治疗方案,坚持定 期治疗,才能帮助孩子摆脱疾 病,让他们健康成长。
护理计划
家属护理:病人在家中需要注意休 息和避免受到感染。家长应留意孩 子的饮食,严格控制摄入量,并保 证食物的多样性、富含维生素和水 分。
预防
预防
如果你的家族中有人曾经患有 甲基丙二酸血症,那么你的孩 子可能有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表现出疲 乏、肌肉无力、呕吐、抽搐等 症状,那么你需要带他去医院 进行诊断检查。
饮食控制:由于这种疾病导致 体内氨基酸和成分的异常,所 以需要在日常饮食中特别注意 这些成分。同时,蛋白质需要 限制摄入,因为蛋白质是身体 内产生氨的主要来源之一。
护理计划
定期检查:甲基丙二酸血症病 人需要每月到医院检查血液和 体征,以评估病情并确定是否 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支持性护理:甲基丙二酸血症 病人需要定期进行听力和视力 测试。一些病人可能需要职业 治疗和语言治疗来协助改善他 们的日常功能和学校表现。
甲基丙二酸血症病例知识讲解

甲基丙二酸血症这是一个多月的毛头,面容上看不出有什么特殊,在外院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偶尔发现血小板少,大多持续在40~50×10#9/L之间,追问病史呢,除了吃奶呛奶,别的没什么异常表现。
这次也主要是因为吃奶呛奶后突然气急/口唇发紫来看诊的。
查体时有些发热39度,心率/血压/血氧都正常,甲床有些苍白,双肺听诊有哮鸣音,肝肋下3cm,脾肋下1cm。
门诊血常规:CRP<1 WBC 6.6×10#9/L GR占17. 1% LY占73.9% RBC 2.16×10#9/L HGB 70g/L PLT 74×10#9/L。
拟诊为二系减少原因待查/贫血/吸入性肺炎住院后,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做各种检查,查了血气/肝肾功/心肌酶/血培养/痰培养/外周血涂片/网红/胸片/心电图,做了骨穿(因为想明确会不会是ITP,MODS,噬血细胞综合征之类)。
肝肾功及电解质中除了ALB稍低29.4g/L外,其余均正常,CK 217 CK-MB 59 升高的并不太多,血气分析示阴离子间隙正常的代酸表现:PH 7.28,HCO3- 16mm ol/L,SBE -9.4。
骨穿示粒系增生明显,巨核细胞减少,网红升高3.3%。
因为外周血涂片示:淋巴细胞80%,然后加查了CMV/EBV/HSV等病毒抗体(结果均阴性)以及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系列(IgG,CD3,CD4,CD8轻度降低,CD19高)。
痰培养:肺炎克雷伯杆菌。
血液科会诊之后说不考虑血液病,更像是因为重症肺炎所致的贫血与血小板低。
治疗呢,也就是以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为主。
后来的一周内,这个孩子肺部感染控制好转,血小板也莫名其妙的升到了正常范围,但红细胞却直线下降,血红蛋白低到了58g/L,而相关的血管内溶血或血管外溶血证据均为阴性。
入院10天后,自己升到正常范围的血小板又开始慢慢下降,一直至降到20×10#9/L,再也没有恢复正常过。
甲基丙二酸血症

谢 谢!
甲基丙二酸血症
新生儿科 邓静
一 病因
L-甲基丙二酸的前质是分支氨基酸 脂肪酸等,由于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 酶(MCM)或其辅酶腺苷钴胺代谢缺陷 使L甲基丙二酸COA在线粒体内蓄积, 继之水解为甲基丙二酸,不能转变为 琥珀酸,使有机酸在体内蓄积。
二 临床表现
(1) 重症(新生儿早期起病型):酶缺陷 严重,在新生儿生后2-3天内发病,始 时精神不好,呕吐,以后呼吸急促, 昏迷,病情恶化,致死性酸中毒,用 碳酸氢钠不能纠正。预后极差,很快 死亡。 (2)中间型:婴儿早期发病。 (3)良性型:婴儿晚期或儿童期发病。 (4)良性型:成人期发病。
六 治疗原则
1 葡萄糖静脉注射,纠正低血糖,抑制 氨基酸氧化,用静脉营养,提供热卡。 2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有机酸血症的酸 中毒是由于产酸过多的高阴离子隙(AG) 的代谢性酸中毒,应以排酸为主,此 种情况下,一般速度给NAHCO3不易 纠正,速度过快又导致高钠,高渗透 压等。故除用碱性药纠正酸中毒外, 还应配合其他方法。 3 维生素B12 1-2 mg/d 肌注。
三 验检检查
血氨高,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酮中 毒血甘氨酸,丙氨酸明显高,甲基丙 二酸可弥散至细胞外,可在血尿中测 出。代谢产物如3-OH丙氨酸,甲基柠 檬酸增高,血尿气相色谱结合质谱分 析出现大量甲基丙二酸。
四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可做临床 诊断,酶分析确诊。
五 预防 DNA分析可做产前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甲基丙二酸血症 基因

甲基丙二酸血症基因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通常由基因突
变引起。
这种疾病主要与ACADM基因的突变相关。
ACADM基因提供
了编码丙酰辅酶A脱氢酶的指令,该酶参与体内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ACADM基因突变会导致丙酰辅酶A脱氢酶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脂
肪酸的正常代谢,最终导致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发生。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甲基丙二酸血症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意味着患病者通常需要从父母那里分别继承一个异常基因才会表现
出症状。
如果一个人只继承了一个异常基因,那么通常不会出现明
显的症状,但会成为携带者。
然而,如果两个携带者生育后代,他
们的孩子有25%的几率患上甲基丙二酸血症。
此外,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发病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饮食、
生活习惯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疾病的发作和发展。
因此,除了基因突
变外,环境因素也需要被纳入考虑范围。
总的来说,甲基丙二酸血症与ACADM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而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疾病的发病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疾
病的研究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基因、遗传、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甲基丙二酸血症
作者:金丽文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我国最常见的有机酸代谢障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串联质谱及基因检测,治疗主要
关键词:甲基丙二酸血症;临床表现;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218-01
随着串联质谱等技术的应用,有机酸代谢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其中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是我国最常见的有机酸代谢障碍,占总数的50%-60%。
我国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总体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有多中心研究数据提示大约为1/3.7*104[1] 。
现就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阐述。
1 发病机制
甲基丙二酸是蛋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胆固醇和奇数链脂肪酸分解代谢途径中甲基丙二酰辅酶A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在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及维生素B12的作用下转化生成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
MCM缺陷或维生素B12代谢障碍导致甲基丙二酸、丙酸、甲基枸橼酸、3-羟基丁酸等代谢物异常蓄积,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下降,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引起神经、肝脏、肾脏、骨髓等多脏器损伤[2]。
由于甲基钴胺素还是同型半胱氨酸合
成蛋氨酸的辅酶,当甲基钴胺素合成缺陷(CblC、CblD、CblF )时,同型半胱氨酸不能在蛋氨酸合成酶作用下去甲基化成蛋氨酸,就会造成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根据酶缺陷类型的不同将 MMA 分7种类型,其中MCM 缺陷包括 MCM 完全缺乏( mut0)和部分缺乏(mut-) 2 种类型[3];钴胺素代谢障碍包括 CblA、CblB、CblC、CblD、CblF 5 种类型。
mut0、mut-、CblA 和CblB 型表现为单纯型 MMA, CblC、CblD 和 CblF 型则表现为MMA 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简称合并型MMA)。
合并型 MMA 是 MMA 中较常见的类型,其中 CblC 亚型是我国 MMA 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最常见的类型。
2 临床表现
甲基丙二酸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甲基丙二酸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严重程度不一,可病情危重或死亡,也可仅有轻微甚至无任何症状。
急性期可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抽搐、昏迷甚至猝死。
稳定期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如: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落后,运动障碍等。
此外,还可合并生长发育落后、免疫功能低下、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受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