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构成。
在这个结构中,主语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谓语位于主宾之间。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修饰语,使句子表达直接、清晰。
此外,古代汉语还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通过并列句、对仗句等手法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二、虚词使用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虚词使用较少。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助词、介词等。
相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更为简洁。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种类较少,用法也相对固定,如“之”、“乎”、“尔”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采用动词短语或借助动词表示,如“登山”、“入室”等。
三、动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较为灵活。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与其他成分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动作、状态等。
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用于表示完成的动作,或者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结果。
例如:“飞黄腾达”、“惊天动地”等。
古代汉语的动词短语常用于修饰名词,作为描绘性的修饰成分。
这种修饰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
古代汉语以简洁明了为特点,注重修辞的运用,使句子具备鲜明的表达风格。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对今天的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5. 止有剩骨(“止”通“只”)二、古今异义1.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4.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5.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6.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7.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 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 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23. 悲守穷庐(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4. 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5. 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26. 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27. 充塞四虚(古义:处;今义:空,虚伪)28. 因往晓之(古义:开导;今义:明白,知道)29. 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像)30. 奈地坏何?(古义:塌陷;今义:不好)31. 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为什么;今义:表示没有办法)三、一词多义1. 日:太阳(“日中不至”)天(“寒雪日内集”)2.为:当,做(“可以为师矣”)替(“为人谋而不忠乎”)3.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得到(“温故而知新”)4.学:学习(“非学无以广才”)学业,成就(“非志无以成学”)5.止:仅,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6.意:神情,态度(“意暇甚”)意图(“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人(“盖以诱敌”)8.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上前(“狼不敢前”)9.积薪:堆积柴草(“场主积薪其中”)堆积在那里得柴草(“转视积薪后”)10.乐:愉快,快乐(“不亦乐乎”)以……为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1.舍:舍弃(“太丘舍去”)通“释”,解除、消除(“其人舍然大喜”)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18.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语法(一)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⑴在否定词“不”、“未”、“无”、“莫”
构成的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 也要至于谓语前面。
• 丘未之逮也。--《大同》 • 不吾知也。--《论语》 否定句和代词作宾语是宾语前置的必要条件 ⑵谓语前有助动词时,常放在前置宾语后面 •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
•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乎? • 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怨谁乎? ⑶有时,疑问代词“何”可出现在 “如”“若”“奈”的后面,构成“如何”“奈 何”“若何”结构,这种结构其实是“如× 何”“奈×何”“若×何”的缩略 • 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 • 一薛居州,独如宋玉何?--《孟子》 在此句中,“何”作谓语,“宋玉”作“如”的宾 语,疑问代词“何”作谓语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 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 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 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年》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译为 “和”、“跟”。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⑵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
诘、期望、婉商等语气,译为“大概”、 “难道”、“希望”、“还有”。如:其皆 出于此乎?(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⑶作连词,表示假设、选择等关系,译为 “如果”、“还是”。如: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⑷作语气助词,起舒缓作用,不译。如: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⑶词义转移 ① “币”古指礼物,现转指“钱”;
②“涕”古指眼泪,现转指“鼻涕”;
③“走”古指跑、逃跑,现转指“步行”; ④ “去”古指离开某地,现指到某地去。
⑷色彩变化
①“爪牙”古指勇士、武将,为褒义,现指
帮凶、走狗之类坏人,为贬义; ②“锻炼”古指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 为贬义,现为褒义。
⑹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
主语对宾语的认识和估计。格式为“主语认 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怎 么”。只有形、名有意动用法: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吾从而师之。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1)文言中的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骊(黑马),浸(渐渐),驰(放松),稚(年轻),日(太阳)等。
(2)文言的单音词包括在鲜蛋汉语的复音节词中。
例:蚁(蚂蚁),月(月亮),厌(厌恶),朋(朋友)等。
(3)文言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复音词。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法独特,韵律美妙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点汇总
一、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古代汉语中的介词有什么区别?
1.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表示处所的以外,一般只作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大都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
例:古代汉语“赵氏求救于齐”,现代汉语则为“赵国向齐国求救”,由补语改成了状语。
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可以作定语,如:朝南的房子冬天暖和,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却不作定语。
2.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有时却可以前置。
例如:何以战?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一般名词作宾语也前置却是介词结构所特有的。
3.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却有省略的情況。
例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二、连词“而”的用法
“而”主要用来连接谓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主语和谓语。
1.表示并列: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可以译为“又…又……”、“而又”等。
例如:“美而艳”、“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译为“就、便”等。
例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
3.表示递进:前后两项在意义方面后项比前项有进一层的意思,
可以译为“并且、而且”。
例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表示转折: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以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
5.表示目的: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以译为“来、以便”,也可以不译。
例如:“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
6.表示因果: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結果,可以译为“因而、所以”。
例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
”
7.表示假设:前项表示假设,后项表示推论,可以译为“假如,如果”。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8.表示偏正:前项是状语,后项是谓语。
例如:“吾尝終日而思矣。
”
三、《诗经》古今韵部的不同
1.古代押韵,现在也还押韵。
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雎、洲、逑、流、求”等。
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了。
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得、服、侧”等。
3.古代不押,现在反而押韵了。
如《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会把“荑”看成同“异、贻”押韵,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韵。
这是因为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
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
经》时代的韵部來,叫做“古韵”,他們所谓的“古韵”指的就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四、归纳古韵部的方法
1.系联法
系联绳引法。
《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得、服、侧”三字押韵,在上古同部;《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中“辐、直、侧、特、食、亿”同部。
故可推“得、服、侧、辐、直、特、食、亿”均同部。
2.谐声法:
同声者必同部,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同一個韵部。
如果有些字在《诗经》或在上古韵文中从来没有做过韵脚字,我们根据谐声偏旁相通归类。
如“侧”与“测”同部。
当然,后起的形声字就不一定能够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