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暗算》观后有感
《暗算--听风》观后感

[《暗算--听风》观后感]断断续续算是看完了《暗算》,虽然说我看这电视剧的时间已经过了时,毕竟2005年才是它正热的时间,但是既然是好的东西,它就没有时令的问题,《暗算--听风》观后感。
看完了,我有一种强烈的写文章的感觉,就是那种久违的感觉。
这部电视剧把英雄的一切都塑造的很人性化,很神圣,很有魅力。
很多人在革命中,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何种原因。
对于《听风》章节中的阿炳的妻子林小芳,关于她的戏份我看完之后,有说不出来的疑问,说不出来的疑问。
不可否认,阿炳确确实实是安在天以及组织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一切代价挖出来的人才,他也确确实实为捕捉敌人信号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尽管他是个智障。
安在天和组织也确确实实应当给予阿炳丰厚的奖励,但是我一直在揣测安在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去为了仅仅是满足阿炳提出找老婆这个希望,而不惜在整个所里去找,并且还找了一个条件不错的林小芳。
也许我能在给阿炳介绍林小芳之前,老铁与丁姨她们讨论如何开导的丁姨身边的小秦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启发:阿炳解决701乃至国家安危的燃眉之急,在短短一个月里所做的,比全部701人捆在一起所做的一切还要多得多,还要好得多。
所以,他理应得到701所有人的敬仰和爱戴,也理应得到属于701人的所有荣誉和勋章。
在老铁看来,人家阿炳就是对党和国家有着重大贡献的人,你们做他的妻子就是理所应当,不管他是什么智障。
对这种问题,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用以下两种观点来理解老铁的这种想法:1、或许在那个年代,嫁给一个傻子,并非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阿炳他作为一个秘密战线上的英雄,各方面生活待遇都不差;2、老铁也可能这样想:人家阿炳,原本好端端地在江南水乡生活,他本来可以安静祥和的过完他那一生的,观后感《《暗算--听风》观后感》。
◆分享好文◆却因为组织要求战斗,生生地被组织拽出了山,打破了原本属于他的那片小环境,甚至可能因为这而丧命。
人家既然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并且到后来,人家还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那么我给他找个媳妇,找个照顾他的人又怎么了呢。
电视剧《暗算》观后感

电视剧《暗算》观后感电视剧《暗算》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由柳云龙、陈数、王宝强、高明等领衔主演,柳云龙执导的谍战类电视剧。
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电视剧《暗算》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电视剧《暗算》观后感1有人说《暗算》是最好的革命历史电视剧,除了小时候看的《冰山上的来客》。
我倒没这样想,毕竟这段生活是我们不熟悉的(《暗算》三部曲:《听风》,即无线电侦听者;《看风》,即密码破译的人;《捕风》,即我党地下工作者)。
我是从一个电影人的角度,国产电视剧能达到这样的制作水平和态度,让我感到意外,也意识到国产影视成为一种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我最喜欢《听风》,讲安在天和瞎子阿炳寻找敌台的故事,特别电影化;《捕风》更戏剧化,这一段是原来小说里没有的,讲安在天的父亲钱之江以自己的死亡送出情报。
总之,《暗算》具有神秘性、特殊才能、悬念、可看性,给人的兴奋点很多,而且制作加分。
以前我们老把意义赋予一部作品,习惯于用一个主题来概括,对于《暗算》,我倾向于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它拍得很真实,突破了革命题材好人坏人的脸谱化,每张脸都很有个性,尤其是安在天成了很多人的偶像。
有人说它有国家主题,跟“和平崛起”时势合拍,《暗算》激励人们为国家再次献身。
有人说它反映了爱情与信念的冲突,数学家黄依依因为爱情进了“保密单位”,却没能破译自己的爱情密码。
我认为,当你生在一个文化和环境里,爱民族爱国家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暗算》抛开了以往单一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从人的角度,拍出了每个人的责任、义务和感情。
不管做安全工作还是卖菜的,一个人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责任、义务弄清楚,爱国体现在你把每一件具体的事做好,顶天立地,而不在乎大事小事。
当这三者搅和在一起――丈夫的责任、工作的义务、男人和女人的感情,就构成了冲突,所以贴近大多数人,并且感动人。
可惜现在人多的是欲望,没有义务,责任就是让自己的欲望最大最好。
《暗算》本身是个隐喻:破译生命的密码。
从受众角度谈《暗算》的影视化改编

收稿日期:2020-06-01作者简介:毕明,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从受众角度谈《暗算》的影视化改编毕 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 要:电视剧《暗算》改编自麦家“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的同名小说,也是独具特色的一部谍战类电视剧,自开播以来便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
《暗算》以34集的篇幅,《听风》《看风》《捕风》三个部分,讲述了发生在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收获了大批观众的赞许。
这部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本文拟从电视剧的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对电视剧《暗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方式的改变以及情节的变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来探讨电视剧《暗算》对小说原著的改编。
关键词:受众;人物形象;叙事方式;情节改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070-03一、引 言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在谍战类电视剧创作中有诸多突破,是一部足够用心和真诚的作品。
与小说相比,电视剧是一种视听艺术,与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电视和小说所使用的媒介和途径也是不同的。
具体到电视剧《暗算》的改编,对其文学和影视差异的研究可以从受众这一角度来进行具体分析。
“受众又称为受传者或接受者,既可以是某个个体,也可以是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组织。
如电影表演的观众、收听新闻广播的听众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随着传播学的发展,受众逐渐成为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1]。
那么,电视剧的受众便是其观看者,即观众。
本文从电视剧《暗算》的受众角度来分析其对《暗算》原著小说中人物形象、叙事方式及情节的改编,分析小说《暗算》的影视化实践给受众带来的全新感受。
二、人物形象在《暗算》小说原著中,黄依依是一个“有问题的天使”,问题的矛头大部分都指向她的情感生活,外人的指指点点与异样的眼光伴随了她半生。
《暗算》梗概作文六年级

《暗算》梗概作文六年级麦家的小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人物内心幽暗神秘,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
其中,《暗算》获第七次茅盾文学奖,改编成电视剧后,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
麦家自己原来是一名军人,在情报机构工作过。
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罕见的军人,他们有过人的胆识、出众的才华,然而因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无法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情感、故事、命运都是不可告之于世的秘密。
麦家最后离开了部队,开始进行小说创作,把这群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终身的军人,以故事人物方式展示出来,他们才一点点浮现于阳光之下。
其间经历让人唏嘘,让人感动,也让人心酸。
《暗算》分为三部分内容:听风、看风、捕风,分别代表了侦听局、破译局、行动局,瞎子阿炳是一名听风者。
1.奇异的听力,人生发生变化阿炳本是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是个傻子,三岁不会走路,五岁不会叫妈。
一场高烧,昏迷三天三夜,醒来居然会张口说话,可惜眼睛又瞎了。
上帝关上了这张门,必会打开另一扇窗。
阿炳的听力异常神奇,不仅是能听得更远更细,而是根据三言两语,可以识别一切。
不管在村里还是在外地生活,只要父辈在这里生活过,只要跟他说上几句,他便能凭声音知道你是哪家的,父母是谁,兄弟姐妹几个,家里出过什么事。
本来,这样的一个人,与世无争,如一棵草芥般在风中吹雨中淋,一辈子生活在陆家堰,平平淡淡过完他的一生。
然而,特殊的时代把阿炳造就成一个英雄。
701这个特殊的情报机构,因为窃听敌方电台无果,陷入困境,急切寻找听觉方面有过人之处的怪才,偏才,甚至天才。
当钱院长找到阿炳时,他还是一个被孩童戏弄的傻子,他的特长,只不过是乡村邻里用来逗趣的方式。
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纵览古今,有多少匹“千里马”与“伯乐”失之交臂,又有多少匹“千里马”与其伯乐有幸相遇相知相惜。
如果说阿炳是一匹千里马,那么钱院长绝对是伯乐,他彻底改变了阿炳的命运,将阿炳的人生引上了另一条道路,这是年代的需要。
《暗算之看风》观后感

《暗算之看风》观后感《暗算》是久违的精品电视剧。
粗黄的基调泛着历史的痕迹,映衬了实朴的真切。
入之观众之心。
《暗算之看风》,因为黄依依的重现而夺目。
陈树重现了黄依依,黄依依造就了陈澍。
对于《看风》中黄依依一见如故,难以释怀,对于她在数学领域和破译密码方面的建树和成果居然无动于衷,反而更为感兴趣的是这位奇女子本身。
黄依依吸引人之处无需赘述,满世界都飘洒着,观赏完后《看风》被莫名其妙的吸引,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是一种有爱无欲的状态,就象一粒带吸盘的种子,向下扩展蔓延,生根发芽,向上紧紧吸附,挥洒不去。
以前“柏拉图式的情感”只是个名词,在书本上躺着,在别人口中念着,对它全无知觉,现在用它来解释这种心理状态也许在合适也不过,柏拉图前辈发现的这个情感区域实在是能量巨大,潜入无声,沁入心脾,用沉默游走在心灵和意识中,一旦显形,必将人推入欲罢不能的境地。
陈数对黄依依的诠释非常成功,以至于让人不由得将二者化等号,甚至爱屋及乌的将对黄依依的莫名的情愫传导至演员本身,这多少有点荒唐,有点无奈,又略带一丝窃窃的希望,这一切也许都错位了,黄依依只剩下的是一个奇女子的符号,根本无从追寻,而对于陈数,一个29岁的美丽女子,恐怕只能用人生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来解释了,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情感的囚笼往往说明是庸人自扰之,多情不义必自毙。
最珍贵的东西,始终是得不到的或者是已失去的。
在那段爱与恨,敢爱与不敢爱之间,黄依依其实是盲目的。
剧中,黄依依在被安在天把她从数研所挖到701从事破绎光密工作时就对安说:我相信,我是被一个男人带走的。
黄依依对安在天的爱不用修饰,从黄的眼神就可观及。
但是安在天不敢爱。
黄依依是留洋数学家,身体内相当融入了西方与东方交织的文化,在那个年代是标新立异是不被常人理解的,更何况她是作为科研人员的身份。
安在天知道黄依依对其爱慕,可惜于安一直本着原则,可以与其成为上级对下级的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兄妹关系,但成不了恋人关系。
柳云龙谍战剧的创新与乱局

柳云龙谍战剧的创新与乱局我听说电视台已经有谍战片泛滥的说法了,我不希望谍战剧这一类型在良莠不齐的状况下,提前走向衰落。
在2005年的《暗算》中,柳云龙所扮演的安在天是密码团队的精神核心。
与此同时,柳云龙也是这部戏的导演。
《暗算》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一个演员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开创了一股电视剧的新风潮,并在这股风潮的第一部作品就树立了商业与内容的双重标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柳云龙算是一个传奇。
去年源自《暗算》的大银幕谍战剧《风声》收获颇丰。
今年4月初,柳云龙带着自己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东风雨》,登陆国内各大院线。
与《风声》的密闭空间不同,《东风雨》的格局大得令人有点发慌。
二战,珍珠港事件,上海,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苏联人,犹太人……在每个阵营内部,都有暧昧不明的身份与尖锐对立的信仰,这些都让《东风雨》的故事呈现出玄武岩一样层次丰富的质感。
尽管现在谍战剧泛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谍战故事资源已经被影视剧挖掘到枯竭的边缘,这段中国情报工作者不分敌我阵营,与多国间谍共同作战,传递珍珠港情报,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历史,还是不为大部分观众所知。
更广泛的电视剧群众基础,更复杂的智力故事,更豪华的制作是否能带来更好票房,且看柳云龙为读者深度解析谍战的滥觞与乱局――《东风雨》的故事渊源与内容密度大众电影:《东风雨》是纯粹的智力产品还是有真正的人物原型存在?柳云龙:《暗算》播出之后,经常我会接到一些电话,这里面有些电话不是本人打来,而是托人传话的,说他们被这部电视剧所感动,想对我说一声“谢谢”。
长久以来,隐蔽战线题材在影视剧创作中,几乎是个禁区。
《暗算》在审查时颇费周折的原因,也在于并不是它的具体内容有问题,而是由于这个领域曾经有领导做过指示:不公开,不在文艺作品中表现。
在拍摄《暗算》之后,我才深入了解了这个领域,也同时和不少国家安全部门和情报系统的人成为了朋友。
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我深为其职业所感动、震撼。
解读人性的密码--电视剧《暗算》的人物性格解码

解读人性的密码--电视剧《暗算》的人物性格解码
孔解民
【期刊名称】《声屏世界》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 长篇电视剧《暗算》是改编自麦家"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的同名小说.《暗算》以34集的篇幅讲述了发生在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冠名《听风》《看风》《捕风》,描写了特情工作的敌台侦听、密码破译和地下情报工作,展示了瞎子阿炳、黄依依、钱之江……等一批特情工作人员特殊的工作、性格和命运.播出以来,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抓住了大批观众的心.一群"701"的特情人员,普通得像和我们经常擦肩而过的朋友,在我们陌生的故事背景、陌生的环境中,演绎着人性的悲喜剧.他们捕捉神秘的电讯,破解天书一样的密码,让常人匪夷所思、闻所未闻--这是一种思维的较量,是智慧的搏击;这是一组传奇的故事,更是人性展示的舞台.这部电视剧给人思维的乐趣、解密的乐趣,跟随剧情解读人物命运、性格的乐趣.这可能就是《暗算》超越其他电视剧的奥秘所在.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孔解民
【作者单位】《西部电视》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解码中国城市《中国城市密码》解读 [J], 童明
2.活体文化的在场——类萨满现象人性密码解读 [J], 宋抵
3.在精神游戏中破解人性的密码——评麦家的《暗算》 [J], 张光芒;高旭;
4.形而上人性观的深度思考--电视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的人性解读 [J], 陈宗花
5.肢体语言:解读人性的密码 [J], 黄渊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暗算

3.导演
柳云龙是中国大陆导演,演员。 199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代表作品有《暗算》、《功勋》、 《玉观音》、《血色残阳》、《血色 迷雾》、《东风雨》。其中《暗算》 2007年获最佳电视剧奖。2009年1月 13日,他饰演的安在天被《中国剧. 英雄志风尚盛典》评为最具人气男英 雄。他最喜欢的演员是张曼玉和巩俐。 他说:“一个好演员,他的内心必须 是纯净而敏感的,因此我一直坚守着 自己这块领地,坚持以最饱满的激情, 感悟和饰演真正属于我的角色。很少 有人能做到在导演和演员之间游刃有 余,但柳云龙做到了。 此外,他还热衷于慈善。2008年12 月,他接受ACCEF邀请,成为全美 华人文化教育基金会形象大使。
4.演员
演员阵容很强大,有实力派 的高明,宋春丽,于娜,杨 欣等。但我想介绍两个人。 王宝强和陈数。 王宝强肯定都不陌生。出演 《盲井》,《天下无贼》, 并在《士兵突击》里饰演许 三多一炮走红。 陈树原名陈澍,中央戏剧 学院表演系毕业。代表作品 有话剧《日出》,《倾城之 恋》,《铁梨花》,《暗算》 等《听 风》、《看风》、《捕风》。每一个 故事十集,共三十集。三者相互对立, 却又千丝万缕。 *听风,即无线电侦听者;这是“一群靠 耳朵打江山”的人,他们的耳朵可以 听到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 *看风,即破译密码的人;这是一群善 于神机妙算的人,他们的慧眼可以识 破天机,释读天书,看阅无字之书。 *捕风,即我党地下工作者;在国民丹 麦馆大肆实施白色恐怖时期,他们是 牺牲者,更是战斗者,他们乔装打扮, 深入虎穴,迎风而战,为缔造共和国 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5.经典台词
(1)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2)风是看不见的,破译密码就像 是看见了风。 (3)乱世之中人命低过宇宙中的一 粒尘埃。 (4)我不信佛,佛是我的精神寄托, 不是信仰。信仰是目标,寄托是 需要,是无奈,是迫不得已。他 能让我所有的痛苦和困惑找到一 个角落,以便为实现我的信仰而 努力,而奋斗。生命是一口气, 信仰是一个念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剧《暗算》观后有感
这两年有点喜欢看电视剧,看了很多的美剧,比如《纸牌屋》,《冰与火之歌》,《国土安全》还有英国的电视剧《白王后》,《终极特警》等。
这些电视剧有时让我如痴如醉。
《冰与火之歌》我一口气看了三季,一度沉浸在残酷的梦幻和壮丽的史诗之中。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憎恶央视,把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第四季弄成付费片,并加以阉割。
《纸牌屋》反映了政治的丑陋,但是我也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潜意识里面站在了坏人弗兰西斯一边,希望他成功。
我很喜欢美国的政治制度,也很喜欢美国的历史,所以这部片子在观看的时候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认识上的障碍。
这部片子让我再一次确信,美不一定是纯洁的,美也是一种心灵的共鸣。
美国给了每一个美国人一个美国梦。
但是一个底层的美国人要实现这个梦,需要不停的斗争。
对于英剧《白王后》在看完后有了别样的感觉。
这是一部女性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原来女性对历史描述是那么的细腻和深邃。
其中有一个镜头,放荡的国王爱德华四世在临死之前对他的王后伊丽莎白说:“You are my home”,我居然感动了。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的国家,中国的文学也曾
盛极一时。
但是说实话,中国的文学在衰落,连带的中国的影视作品也乏善可陈。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都心知肚明,心灵和思想的自由是创作的源泉。
但是有一部电视剧却是中国电视剧的异类,那就是《暗算》,特别是其中的第二部《看风》。
这部电视剧我看了好几遍,前几天又看了一遍其中的《看风》。
看完之后同上几次一样感到惊奇,有点怀疑自己以前根本就没有看过。
这部片子是一个可以无限挖掘的宝藏。
《看风》最经典的地方就是塑造了安在天和黄依依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在人性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对立面却在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安在天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宠儿-----烈士遗孤,在苏联长大,养父为在职的高官,才华横溢,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时代的极强的适应力,可以说他在政治没有一丝的污点。
虽然他的内心也时常充满困惑,但是仍不失为体制的产物和杰出的代表。
黄依依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是一个惊喜,也是本片最大的看点,她在片中的出现像一阵春风吹进每一个人的心房。
对于她最后悲剧性的结尾让让观众唏嘘不已。
本片的拍摄可以说具有相当的水准,真实的还原了六十年代的社会面貌。
本片的开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经历了大跃进后的北京城的破败的面貌,但是当场景转化到了某
部的大楼后感觉却焕然一新,大楼的装饰随谈不上富丽堂皇,但是相比于破败的北京城也是天壤之别。
当情节发展到安在天为了破解密码去数学研究所寻找一位优秀的数学家,给了他们一些肉票,让食堂的工作人员和前来吃饭的职工兴奋不已的时候,那栋虽谈不上豪华的大楼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温馨,仿佛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只要躲在那栋大楼里面,就能有足够的安全。
安在天和黄依依的相遇可以说是美与纠结的混合体。
两人都是密码专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安在天是苏联顶级密码专家安德罗的爱徒,而黄依依则是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的得意门生。
天赋和才华让他们彼此心有灵犀。
他们之间的关系疑似爱情,但是又超越爱情。
不嫉妒彼此的才华,给予对方毫无保留的欣赏和的帮助,这一点即使是在恋人、夫妻之间也是很难做到的,或者根本做不到的。
但是在两人之间却永远隔着一堵墙,让他们难以逾越。
黄依依曾深情的对安在天说(原话不记得了):“我离开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师,在海上飘了三个月,后来看见一片陆地,我知道那就是我的祖国”。
祖国对于黄依依这样一个海外游子来说本意味着一种眷恋,但是此时的祖国已经不是她1946年离开时的祖国。
祖国已经被一架庞大的国家机器绑架。
在国际关系剑拔弩张
的同时,国内关系也是草木皆兵,对于黄依依这样一个充满才情,又不肯伪装自己的人来说,成为异类,被推向群众的对立面是自然而然的。
祖国最终让她感觉如同一片沙漠,令她窒息,安在天的出现让她仿佛在无边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绿洲。
她在离开数研所,准备前往701时,跪在在祖冲之的雕像前说:“我不是被国家机器带走的,而是被一个男人带走的”。
当然,安在天就如同在沙漠中的绿洲里建起的701一样,并没有成为黄依依的依靠,而是她的葬身之地。
安在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专业领域很有造诣,但是他不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工作和人生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本质是一个特务。
在片中他接受采访时曾说,他可以在一天之内用七个名字,可见他人格分裂的程度多么的严重。
这一点在《看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片中有很多旁白都能反映出这一点。
比如铁部长说服黄依依去701后,安在天的旁白:“我感到一种快乐,从心脏到心脏,她终于是我的人了”,安在天是想说,黄依依终于是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了吗?后来当他知道黄依依在星期天偷偷去看被发配到农场放羊的老汪时,他的旁白是:“我有一种被摧毁的感觉”。
但是他敲开黄依依的门后,又以一种领导和同事的腔调和黄依依谈话,他是如此的镇定。
当黄依依向安在天表白爱意的时候,
安在天常常以去世的妻子作为挡箭牌时,观众也根本分不清那是真话还是假话,也许两者都有。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柳云龙,安在天在黄依依面前的很多复杂的心理要表现出来,需要炉火纯青的演技。
笔者认为安在天身上存在人格分裂的一面,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优秀的品质。
在片中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方是黄依依和老汪好上了,这个话题,估计所有暗恋黄依依的男观众(不暗恋的可能很少)和喜欢她的女观众都不愿接受和谈论,否则会感到被撕裂。
于是将愤怒推倾倒在安在天身上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因此就否定掉安在天的优秀品质也是不公平的。
安在天和黄依依都是能够看到体制残酷的人,黄依依以自己的叛逆来挑衅体制。
安在天对体制的残酷的认识绝不比黄依依肤浅,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认识可能更为的深刻。
安在天深知体制可以如何将人毁掉。
因为安在天就在用体制赋予他的权利摧毁别人,比如片中的老汪,张国庆,刘丽华就是徐院长和他联手毁掉的。
黄依依在县医院被刘丽华失手伤害昏迷后,安在天认定为谋杀,他在县医院的女院长面前的表现,一方面是他对黄依依感情的爆发,同时也是一种权力的骄狂,“我要将那个人撕碎”。
女院长被吓得魂飞魄散。
在徐院长和安副院长面前,卑微的小人物的命运可以被任意
的摆布
很多有安在天经历的人,在获得权力后会沉浸其中,但是安在天没有,他的心和灵魂仍在跳动。
他有时是残酷的,但是他没有停止对自我和体制的反省,这一点上也是他人格分裂的表现之一,他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在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人物,就是徐院长。
徐院长有亲切的笑容,亲切得可以让黄依依这样的高智商女性把她当成大姐姐,向她诉说心事,痛苦时可以将头靠在她的肩上。
但是徐院长的铁腕远远是安副院长难以比拟的,在无法收拾张国庆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收拾了张国庆的老婆刘丽华,没有犹豫,没有困惑,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从徐院长的身上看不到一丝的心理活动,所有的行为包括微笑都是程式化的,所有的决定都是利益的权衡。
徐院长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安在天,徐院长就是一架机器,而安在天不完全是。
黄依依的确是一个数学天才,最后破掉光密。
本以为会离开701的她最后居然选择了留下来,理由是在这里她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或者说她在这里因为她的功劳可以得到领导的庇佑,而不像她在数学研究所那样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被领导视为眼中钉。
但是讽刺的是,在数研所,她被谢兴国的老婆打,而在她受人尊重的701,她却被刘丽华重
伤昏迷,最后失去生命。
片尾安在天将昏迷的黄依依接到了自己的家里,希望她能醒来。
黄依依一直想知道安在天的妻子小雨是怎么死的,也曾因此向徐院长打听,而安在天对此却讳莫如深。
最终,安在天在黄依依的病床前告诉了她真相。
在莫斯科,安在天的妻子小雨拿到了情报,但是成为苏联特工的人质,安在天和苏联特工在树林里对峙。
苏联特工用枪顶着小雨的脊柱,小雨让安在天打死苏联特工,拿走情报,但那样她也会死。
安在天在犹豫后还是向苏联特工开了枪,最终安在天只能带着妻子的骨灰回到祖国。
妻子的死一度让安在天对自己所从事的的工作或者说事业感到厌倦和质疑。
当昏迷黄依依得知安在天妻子的死因后,失去了生的欲望,在那个晚上离开了人世。
也许,她发现安在天并不是她心中的绿洲,而只是沙漠的一部分。
安在天在黄依依病床前讲述妻子的死因,就像是一个罪人在向神父忏悔。
安在天无法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痛,因为得到的答案会是,“那是为了祖国,”而他不可能因此而给予更多的解释。
笔者还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他在向黄依依诉说的时候,是不是认定,或者已经不希望她醒来。
黄依依的死是一个悲剧,死得蹊跷又绝望。
但是这其实并不算什么悲剧,如果她不死,在体制的煎熬下,最终
穿上中山装,勒上上皮腰带,那才是最大的悲剧。
鲁迅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
但是如何摧毁决定了悲剧的程度。
黄依依的死对她自己是一个解脱,也是编剧对观众的照顾。
在片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华丽辞藻,说实话,很多都是对的,也是感人的。
但是最后该片却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曲悲歌。
爱国主义不是一切,更不能将人性异化,否则将成为罪恶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