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暗算》有感
谍战片浅析

谍战片浅析——观《黎明之前》有感30集的谍战题材电视剧《黎明之前》,在我还没看完之前,就曾在网站上搜索了网民们对它的评价,多数网民称它是谍战佳作。
对爱情、人性的诠释,对信仰的执着。
从整个电视剧的剧情上看,这个电视剧偏向在推理性,故事的复杂性和惊险性,虽然有些剧集中有点漏洞,但整部电视剧基本上做到了既包容敌我矛盾,处处提防,但也展示了主人公在潜伏过程中和四周每个人之间的嬉闹的戏份以及选择的艰难、面对战友牺牲时的痛苦、不能完成任务的恐惧等等,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而且其悬念和紧张程度让很多观众大呼过瘾。
其实2009年《潜伏》收到观众热捧、收视居高不下之后,谍战剧迎来了一阵阵热潮:《红色电波》、《地上地下》、《剑谍》、《秘密列车》、《秘密图纸》……一时间,荧屏上充斥着“特殊战争”,谍战题材一时间成为电视屏幕的最热题材。
其实,很早之前,谍战剧凭借间谍活动为主题,并兼容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活跃在荧幕上了,像是很早以前的《誓言无声》,《密战》,甚至是更久之前的《蓝色档案》,《一双绣花鞋》等等,都成为一段时间大众茶余饭后的主要消遣活动。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自己也看过很多谍战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回顾多年以前的谍战题材的影视剧,再和现在的同类题材的部分影视剧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现在的这类影视剧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剧情内容更加丰富,但存在偏离中心的情况相比于过去的一些以惊险,推理或者以塑造压抑,紧张的故事节奏和情节氛围的谍战影视剧而言,现在的一些谍战题材的影视剧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刻画,既包括一些主人公的内心斗争,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爱情纠葛,主人公纠结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并加入了很多轻松的诙谐的东西。
例如《潜伏》中余则成和翠平的感情发展,剧中人物幽默的言语甚至翠平略带滑稽的表现;《黎明之前》中刘新杰在八局潜伏过程中与八局其他部门负责人的调侃玩笑,面对战友牺牲的痛苦和面对一些突发情况也存在不冷静的情况等等,都是电视剧的闪光点,并且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使这些封存在密档中的故事和英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摆脱了传统英雄一些近乎完美无缺的形象,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红色电影观后感

柳导曾经说过,当初《暗算》这部小说最吸引他的是几个主人公死亡的方式,他在电视剧《暗算》中展示的阿炳、黄依依和钱总的结局,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而在《东风雨》中,他更是将众人的死亡方式发挥到了极致,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死亡”的概念。
当我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时,出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字竟然是——美。
《东风雨》中可以称之为“美”的死:(1)逝如秋叶之静美——交通员(刘璇饰)当一个看似柔弱的年轻女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窗而出,当她暗橙色的披肩在慢镜头中如秋叶般缓缓地飘落,当素衣的身影轻盈地飞向一个个张开怀抱、仿佛等着拥抱她的雨伞,我再也找不出比“逝如秋叶之静美”更合适的语句来形容这个场景了。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陨落的生命,而是飞向天堂的使者。
(2)从容、优雅、高贵之死——寓公(曾江饰)“是我们履行对国人誓言的时候了”。
一句话,已经征服了我的心,恍惚之中,头脑里模糊了他的身份。
也许,那一刻,身份、党派已经不重要了,我只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傲视群敌的英雄,一双无畏、不屑地扫视敌人的眼睛,一杯浪漫的红酒,一个优雅、高贵的身影在敌人的口瞪目呆中从容地倒下。
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看《东风雨》的第一滴眼泪,竟然献给了这个锅MD的军统特务。
(3)最动人、最幸福的死——郝碧柔(李小冉饰)郝碧柔和欢颜的狱中告别是最感人的一场戏。
看过7遍《东风雨》了,每一次,看到这里都会泪如雨下。
在经受了非人的酷刑之后,郝碧柔的身体已经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她的骨头被打断了,接上,再被打断,再接上。
当她轻声地、微笑着、平静地述说这些遭遇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恐惧和退缩,而是令人感受到柔弱的外表下一颗坚韧的、不屈的心。
她用无法拒绝的双眼期待地望着欢颜,请求欢颜帮助了结自己,带着微笑吞下毒丸,欣慰地微笑着说:“我坚持到了最久”。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她是安心、最幸福的人。
我相信,在人间的最后时刻,是安明在陪伴着她。
(4)你在彼岸等着我回来——安明(柳云龙饰)安明之死是最出乎意料的死。
《暗算--听风》观后感

[《暗算--听风》观后感]断断续续算是看完了《暗算》,虽然说我看这电视剧的时间已经过了时,毕竟2005年才是它正热的时间,但是既然是好的东西,它就没有时令的问题,《暗算--听风》观后感。
看完了,我有一种强烈的写文章的感觉,就是那种久违的感觉。
这部电视剧把英雄的一切都塑造的很人性化,很神圣,很有魅力。
很多人在革命中,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何种原因。
对于《听风》章节中的阿炳的妻子林小芳,关于她的戏份我看完之后,有说不出来的疑问,说不出来的疑问。
不可否认,阿炳确确实实是安在天以及组织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一切代价挖出来的人才,他也确确实实为捕捉敌人信号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尽管他是个智障。
安在天和组织也确确实实应当给予阿炳丰厚的奖励,但是我一直在揣测安在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去为了仅仅是满足阿炳提出找老婆这个希望,而不惜在整个所里去找,并且还找了一个条件不错的林小芳。
也许我能在给阿炳介绍林小芳之前,老铁与丁姨她们讨论如何开导的丁姨身边的小秦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启发:阿炳解决701乃至国家安危的燃眉之急,在短短一个月里所做的,比全部701人捆在一起所做的一切还要多得多,还要好得多。
所以,他理应得到701所有人的敬仰和爱戴,也理应得到属于701人的所有荣誉和勋章。
在老铁看来,人家阿炳就是对党和国家有着重大贡献的人,你们做他的妻子就是理所应当,不管他是什么智障。
对这种问题,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用以下两种观点来理解老铁的这种想法:1、或许在那个年代,嫁给一个傻子,并非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阿炳他作为一个秘密战线上的英雄,各方面生活待遇都不差;2、老铁也可能这样想:人家阿炳,原本好端端地在江南水乡生活,他本来可以安静祥和的过完他那一生的,观后感《《暗算--听风》观后感》。
◆分享好文◆却因为组织要求战斗,生生地被组织拽出了山,打破了原本属于他的那片小环境,甚至可能因为这而丧命。
人家既然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并且到后来,人家还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那么我给他找个媳妇,找个照顾他的人又怎么了呢。
暗算观后感

《暗算》——一部革命战争年代的谍战片,在这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塑造了安在天、阿炳、黄依依等鲜活的人物,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反映着那个年代的特点,也反映出革命党人以及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特点及思想观念。
《暗算》包含《听风》、《看风》、《捕风》三部分,其中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听风》了。
敌人的天网行动即无线电静默让701必须找到一个听力十分灵敏的人,来帮助他们找到敌人的电台。
经过几番辗转,安在天和金鲁生在陆家村找到了阿炳,将他带到了破译局。
在这期间,三爸由于阻拦村里人导致余生都在床上度过,公安局送人的小钱和小陈也将热血洒在了黄土地上······他们只是平凡的老百姓,但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信任,他们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战争的胜利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也许这力量微不足道,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汇聚成强大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接下来说说阿炳,他是《听风》中最核心的人物,肩负着从一千多组摩斯电码里听出敌方电台的任务,他是整个701的希望。
铁院长在第一次见到阿炳时,他是瞧不起阿炳的,因为他是个瞎子,也傻里傻气的,认为他干不了这样重大的任务。
而阿炳的确是个天才,他听得出车的老旧,听得出狗的公母,这不得不让所有人吃惊,也对他刮目相看。
紧接着阿炳开始学习福尔斯电码,找到每个报务员的发报特点······一切进行得都十分顺利,让原本一年的计划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
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就在眼前。
当敌人电台找到时众人的激动和兴奋不言而喻,同时阿炳也得到了701所有人的敬仰和爱戴。
这中间还有许多人的努力,照顾阿炳的勤务兵胖子,教阿炳电码的杨红英······还有侦听员、警务员等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撑。
对阿炳来说,最重要的人就是安在天了,对他也特别依赖,也只信任他,在我感觉,他是将安同志当成了他的第二个母亲。
观电视剧《胜算》有感 《胜算》观后感

观电视剧《胜算》有感《胜算》观后感观电视剧《胜算》有感播出前做足了宣传的电视剧《胜算》,在北京卫视以一天两集的速度播出近一个月后,终于在昨天全剧终。
由于主角是柳云龙、剧情涉及前苏联、作品被封5年等名气和噱头,观众对《胜算》抱有很大的期待。
《胜算》企图在剧情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故事情节涉及中日苏三国也算有新意。
《胜算》的演员阵容不可谓不强大,除苏青饰演的蔡科长做作别扭外,其他主角配角的表演尽心尽力、可圈可点,比如柳云龙饰演的唐飞,梁冠华饰演的福原局长、李立群饰演的方厅长、钱波饰演的刘翻译官、雷汉饰演秦德龙、张弓饰演的吴科长、刘明洋和曹克难饰演的警探等。
但是,据悉《胜算》的豆瓣评分仅为6.8,与柳氏经典的《风筝》(豆瓣评分8.8)、《暗算》(豆瓣评分9.0)相比,差距还是不小。
虽然有几集因故没追上,但笔者还是基本完整地看完了《胜算》,感觉豆瓣评分客观公正,总体感觉《胜算》没有《潜伏》《悬崖》《风筝》《暗算》《伪装者》《黎明之前》等谍战片精彩好看,其中的几个瑕疵,极大地影响了故事的可信度和观赏性,为《胜算》减分不少。
其一,苏青饰演的蔡科长做作别扭。
临时换人、只能对着镜头干巴巴补念剧本等等,都不应该作为蔡科长这个角色失败的理由,感觉这个角色就是为了衔接上下剧情、念叨台词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转发器,骨架松散、无血少肉。
即便如此,蔡科长依然占据着一个主角的席位并深得老奸巨猾福原局长的信任。
其二,苏联用日本间谍松山鹰志交换唐飞是一个好故事,但剧本写砸了,效果也变成笑料。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唐飞纵身跳下万丈深渊,可钦可佩。
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唐飞居然没死,昏迷在病床上的唐飞依然保持着英俊的面容,只是头上象征性地裹了几圈纱布,连骨折都没有,真乃天人也。
就这一个情节,立马将《胜算》下拉到抗日神剧的同等档次。
就算这个故事情节有意外和特例,那唐飞的生还因素也必须交代清楚吧,否则有把广大观众当成傻子的嫌疑。
这方面可借鉴的经典很多,为什么《胜算》的导演和演员不学习借鉴,比如像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主角兰博(史泰龙饰演)在被人追杀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纵身跳下悬崖,在与高大杉树的无数次碰撞后坠地生还,还用针线缝合胳臂上的伤口......情节惊险刺激但不失有可信的元素。
柳云龙谍战剧的创新与乱局

柳云龙谍战剧的创新与乱局我听说电视台已经有谍战片泛滥的说法了,我不希望谍战剧这一类型在良莠不齐的状况下,提前走向衰落。
在2005年的《暗算》中,柳云龙所扮演的安在天是密码团队的精神核心。
与此同时,柳云龙也是这部戏的导演。
《暗算》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一个演员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开创了一股电视剧的新风潮,并在这股风潮的第一部作品就树立了商业与内容的双重标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柳云龙算是一个传奇。
去年源自《暗算》的大银幕谍战剧《风声》收获颇丰。
今年4月初,柳云龙带着自己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东风雨》,登陆国内各大院线。
与《风声》的密闭空间不同,《东风雨》的格局大得令人有点发慌。
二战,珍珠港事件,上海,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苏联人,犹太人……在每个阵营内部,都有暧昧不明的身份与尖锐对立的信仰,这些都让《东风雨》的故事呈现出玄武岩一样层次丰富的质感。
尽管现在谍战剧泛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谍战故事资源已经被影视剧挖掘到枯竭的边缘,这段中国情报工作者不分敌我阵营,与多国间谍共同作战,传递珍珠港情报,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历史,还是不为大部分观众所知。
更广泛的电视剧群众基础,更复杂的智力故事,更豪华的制作是否能带来更好票房,且看柳云龙为读者深度解析谍战的滥觞与乱局――《东风雨》的故事渊源与内容密度大众电影:《东风雨》是纯粹的智力产品还是有真正的人物原型存在?柳云龙:《暗算》播出之后,经常我会接到一些电话,这里面有些电话不是本人打来,而是托人传话的,说他们被这部电视剧所感动,想对我说一声“谢谢”。
长久以来,隐蔽战线题材在影视剧创作中,几乎是个禁区。
《暗算》在审查时颇费周折的原因,也在于并不是它的具体内容有问题,而是由于这个领域曾经有领导做过指示:不公开,不在文艺作品中表现。
在拍摄《暗算》之后,我才深入了解了这个领域,也同时和不少国家安全部门和情报系统的人成为了朋友。
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我深为其职业所感动、震撼。
暗算

3.导演
柳云龙是中国大陆导演,演员。 199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代表作品有《暗算》、《功勋》、 《玉观音》、《血色残阳》、《血色 迷雾》、《东风雨》。其中《暗算》 2007年获最佳电视剧奖。2009年1月 13日,他饰演的安在天被《中国剧. 英雄志风尚盛典》评为最具人气男英 雄。他最喜欢的演员是张曼玉和巩俐。 他说:“一个好演员,他的内心必须 是纯净而敏感的,因此我一直坚守着 自己这块领地,坚持以最饱满的激情, 感悟和饰演真正属于我的角色。很少 有人能做到在导演和演员之间游刃有 余,但柳云龙做到了。 此外,他还热衷于慈善。2008年12 月,他接受ACCEF邀请,成为全美 华人文化教育基金会形象大使。
4.演员
演员阵容很强大,有实力派 的高明,宋春丽,于娜,杨 欣等。但我想介绍两个人。 王宝强和陈数。 王宝强肯定都不陌生。出演 《盲井》,《天下无贼》, 并在《士兵突击》里饰演许 三多一炮走红。 陈树原名陈澍,中央戏剧 学院表演系毕业。代表作品 有话剧《日出》,《倾城之 恋》,《铁梨花》,《暗算》 等《听 风》、《看风》、《捕风》。每一个 故事十集,共三十集。三者相互对立, 却又千丝万缕。 *听风,即无线电侦听者;这是“一群靠 耳朵打江山”的人,他们的耳朵可以 听到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 *看风,即破译密码的人;这是一群善 于神机妙算的人,他们的慧眼可以识 破天机,释读天书,看阅无字之书。 *捕风,即我党地下工作者;在国民丹 麦馆大肆实施白色恐怖时期,他们是 牺牲者,更是战斗者,他们乔装打扮, 深入虎穴,迎风而战,为缔造共和国 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5.经典台词
(1)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2)风是看不见的,破译密码就像 是看见了风。 (3)乱世之中人命低过宇宙中的一 粒尘埃。 (4)我不信佛,佛是我的精神寄托, 不是信仰。信仰是目标,寄托是 需要,是无奈,是迫不得已。他 能让我所有的痛苦和困惑找到一 个角落,以便为实现我的信仰而 努力,而奋斗。生命是一口气, 信仰是一个念头!
【心灵读物】人生海海,劈浪前行——读麦家《人生海海》有感

人生海海,劈浪前行——读麦家《人生海海》有感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西瓜资源分享社,在这里分享关于阅读书籍、心理健康、美好生活的那些积累。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著名小说家、编剧麦家八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人生海海》。
这次,他从《解密》《暗算》《风声》的谍战、特情、反特的谱系中突围,蜕变跃入到乡土叙事、家族史诗。
这次,他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这次,他守拙抱朴,捧起了“说书人”的衣钵,将目光聚焦在一个名为“双家村”的浙江,娓娓道来绰号为“上校”的主人公曲折回环、荡人心肠的传奇人生,并最终完成了对乡土秩序、民间社会和革命中国深刻的批判性凝视。
那么,《人生海海》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它讲述了一个浑身是谜的“上校”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唏嘘,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和解。
命运不过海海这位不知因何隐于乡村的“上校”,曾经风光无限,却因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秘密而“败落”。
故事从这个秘密开始缓缓展开,想要知道秘密的人和藏着秘密的人都及尽所能达成自己的目的,故事也在窥探欲与守护欲的对抗中快速推进。
“上校”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有才华,有能力,有智慧,有技术,无坚不摧,无所不能,是神一样的人物。
是木匠,独自撑起师傅留下的店铺;是军人,战功赫赫升为营长;是医生,是江湖有名的“金一刀”。
一生戎马生涯,打过红军,打过鬼子,打过解放军,打过美国佬,在战场上杀过人,在后方救过人,救的人多过杀的人,黄金打造的手术刀行走江湖。
他爱国,做卧底潜伏鬼子内部刺探情报,游走于女鬼佬军妓之间;他行善,医治过很多人,救过中统戴笠手下的女干将,救过解放军的大首长;他讲情义,带着老保长游戏上海摊,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出巨资帮老保长还赌债。
他走步如风,腰板笔直,枪法百中,眼神如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神一样的人,人一样的神,好不威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暗算》有感
清楚的记得09年10月2昼夜幕刚刚降临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从电影院里走了出来,电影《风声》刚散场,心里却是久久挥之不往的片尾的音乐,心里只有一个词语——信仰。
影片情节一直牢牢地捉住我的心,我一边分析着谁是老鬼一边欣赏着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但是到了片尾我却被主旨精神给震撼住了,险些掉了泪。
我没有信仰,就算不能感同身受地知道为信仰而牺牲是怎样的,我也是能够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力。
电视剧观后感除却敬服与感佩,我无以表达一个享受着和平的人的心情。
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喜欢读麦家的作品,从《风声》的原著小说,到新出版的《风语》,在看到他之前的作品《暗算》。
电视剧《暗算》是老剧了,但我一直没怎么看过。
其《听风》、《看风》两个部分是根据小说《暗算》中《瞎子阿炳》和《有题目的天使》改编的,但《捕风》却并非小说《暗算》里面的,据麦家所言因《暗算》中捕风者部分被买走了改编权,所以电视剧《暗算》中《捕风》取材自《地下的天空》。
电视剧《暗算》我个人以为柳云龙导演导得演得都很好,而且《听风》、《看风》、《捕风》一个比一个出色,当
然《捕风》的故事和《风声》的故事太过雷同,但是我个人觉得《捕风》要比电影《风声》逻辑更加严谨,禁得起一定的推敲,至于所谓纰漏则在所难免,可以说瑕不掩瑜。
看了些麦家的作品,个人拙见,他还是带领读者推开一扇门,展现出与以往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世界,走进了一处禁地。
但是我有点杞人忧天地担心麦先生是不是文思枯竭了,或者《暗算》已经是他的极限?《暗算》中《韦夫的灵魂说》完全取材于历史,只是换了人物的名字稍加改动;电视剧《暗算》中《捕风》与小说《风声》的雷同;新出版的《风语》大量措辞让人觉得都似乎读过,而且内容似乎过于平淡,不知他要把这一部小说分成几部出版。
希看我所忧皆是多虑,还能够写出更多更出色的故事。
我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让一个作家脱离稿费完全为文字而生简直是异想天开吧,但如是无数本因更加有所作为的作家也将沉没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就像我们会忘记李宁玉与钱之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