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砂标准
建筑用砂标准

建筑用砂标准引言建筑用砂是建筑行业中常用的材料之一,用于制作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
为了保证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建筑用砂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建筑用砂的标准要求,包括砂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筛分要求等内容。
砂的物理性质建筑用砂的物理性质是评价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建筑用砂需要满足的物理性质标准:1.颗粒形状:建筑用砂的颗粒形状应该规整,不应含有过多的粉状颗粒。
通常,砂的颗粒形状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筛分试验来评定。
2.颗粒粒度:建筑用砂的颗粒粒度应满足一定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颗粒间的大小比例适中,另一方面要求颗粒的分布均匀。
颗粒粒度可以通过筛分试验来确定。
通常,建筑用砂的筛分要求是根据具体的工程需要来确定的。
3.吸水性:建筑用砂的吸水性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吸水性过高的砂会影响砂浆的稳定性和强度。
通常,建筑用砂的吸水性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浸水试验来评定。
砂的化学成分建筑用砂的化学成分也是需要关注的指标之一。
以下是建筑用砂需要满足的化学成分标准:1.粉尘含量:建筑用砂的粉尘含量应该尽量低,过高的粉尘含量会影响施工环境和操作者的健康。
粉尘含量可以通过重量差试验来确定。
2.有机物含量:建筑用砂中的有机物含量应该尽量低,因为有机物对砂的稳定性和强度有一定影响。
有机物含量可以通过燃烧试验来确定。
3.其他化学成分:建筑用砂的其他化学成分如硫酸盐含量、氯离子含量等也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
这些化学成分的标准通常会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和地区环境来确定。
筛分要求建筑用砂的筛分要求是根据砂的颗粒粒度分布来确定的。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用砂的筛分要求:筛孔尺寸(mm)称重比例(%)> 5mm02-5mm5-300.5-2mm30-600.1-0.5mm30-60< 0.1mm0-8上表中的称重比例指的是砂在各个筛孔尺寸下所占的重量比例。
这个筛分要求可以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进行调整。
此外,建筑用砂的含泥量和含碱量也是需要关注的指标之一。
砂的检测标准及方法

砂的检测标准及方法一、概述砂是建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砂进行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砂的检测标准及方法。
二、检测项目及标准1. 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粒大小的分布情况,是衡量砂质量的重要指标。
建筑砂一般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其颗粒级配应符合《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中的规定。
2. 含泥量:砂中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mm的泥质颗粒的含量,对砂的强度、抗冻性、收缩等均有影响。
建筑用砂的含泥量应不大于3%。
3. 泥块含量:泥块是指粒径大于0.25mm、含泥量大于3%的泥质颗粒,建筑用砂的泥块含量应不大于1%。
4. 云母含量:云母是一种具有高韧性的矿物,砂中云母含量的增加会使砂的强度降低。
建筑用砂的云母含量应不大于1%。
5. 轻物质含量:轻物质是指比重大于1g/cm³、小于2g/cm³的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物、炭质页岩等。
建筑用砂的轻物质含量应不大于0.5%。
6.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硫化物和硫酸盐对砂的质量有很大影响,会使砂的强度降低,因此应严格控制其含量。
建筑用砂的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均应不大于0.5%。
7. 坚固性:坚固性是指砂在自然环境和物理化学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建筑用砂的坚固性应符合《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中的规定。
8. 压碎指标:压碎指标是衡量砂在承受压力作用下的破裂程度,是反映砂的硬度和强度的指标。
建筑用砂的压碎指标应符合《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中的规定。
9. 碱集料反应:碱集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与集料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破坏的现象。
因此,应检测砂中是否含有活性成分,以避免碱集料反应的发生。
三、检测方法1. 颗粒级配:采用筛分法进行检测,将砂按粒径分成若干级别,分别称重,计算各级砂的重量占比。
建筑用砂标准

建筑用砂标准建筑用砂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原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建筑用砂的标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建筑用砂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相关行业人士有所帮助。
首先,建筑用砂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粒径要求,建筑用砂的粒径要求是指砂子的颗粒大小范围,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进行描述。
粒径要求的标准化可以有效保证砂子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杂质含量,建筑用砂中的杂质含量是指砂子中夹杂的其他杂质成分的含量。
通常要求建筑用砂中的杂质含量要尽量低,以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
3. 堆积密度,建筑用砂的堆积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砂子的质量。
合理的堆积密度可以保证砂子在混凝土中的占空比,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 吸水率,建筑用砂的吸水率是指砂子吸水后的增重百分比。
合理的吸水率可以保证砂子在混凝土中的含水率,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建筑用砂的标准化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制定统一的标准,建筑用砂的标准应该由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以保证建筑用砂的质量和稳定性。
2. 加强质量监管,建筑用砂的生产企业应该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建筑用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 提高生产工艺,建筑用砂的生产企业应该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保证建筑用砂的质量稳定性。
4. 强化质量检测,建筑用砂的生产企业应该加强对建筑用砂质量的检测,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测体系,保证建筑用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建筑用砂的标准化管理对于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建筑用砂的标准化管理,才能够保证建筑用砂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相关行业人士能够重视建筑用砂的标准化管理,共同努力,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
建筑用砂标准

建筑用砂标准建筑用砂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一种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固和耐久。
为了保证建筑用砂的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来规范其生产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用砂的相关标准内容,以便广大建筑从业者和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首先,建筑用砂的标准主要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工程性能三个方面。
物理性能包括颗粒分布、含泥量、含水率等指标,化学性能包括PH值、有机物含量等指标,工程性能包括稳定性、流动性、密实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地保证建筑用砂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建筑用砂的标准制定需要考虑到实际使用的需求。
不同的建筑工程对砂的要求有所不同,比如混凝土用砂和砌筑用砂的标准就有所区别。
混凝土用砂对颗粒分布和含泥量有较高要求,而砌筑用砂对颗粒形状和含水率有较高要求。
因此,在制定建筑用砂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建筑材料的特性和要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
另外,建筑用砂标准的执行和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严格执行标准,才能保证建筑用砂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砂的质量稳定。
同时,施工现场也需要进行砂的质量检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建筑用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最后,建筑用砂标准的修订和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用砂的标准也需要不断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技术。
只有不断完善建筑用砂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用砂标准是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固和耐久。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建筑用砂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监督,不断完善和更新标准,以确保建筑用砂的质量符合要求,为建筑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希望本文能为大家对建筑用砂标准有所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建筑用砂标准

建筑用砂标准
建筑用砂一般根据用途和特点有不同的标准,以下是一些
常见的建筑用砂标准:
1. 河沙:按国家标准《工程用砂石骨料》(GB/T 14684-2011)中的规定,河沙可分为Ⅰ级、Ⅱ级、Ⅲ级等级。
Ⅰ级河沙一般用于混凝土、砖砌体、砂浆等建筑材料,Ⅱ、Ⅲ
级河沙主要用于土石方工程或填充物。
2. 人工制砂石粉:按国家标准《工程用砂石骨料》(GB/T 14684-2011)中的规定,人工制砂石粉可分为Ⅰ级、Ⅱ级、Ⅲ级等级。
Ⅰ级人工制砂石粉通常用于混凝土,Ⅱ、Ⅲ级
人工制砂石粉一般用于填塞或填充材料。
3. 粉煤灰:粉煤灰是一种常见而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在
混凝土中可用作替代部分水泥或骨料。
粉煤灰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用粉煤灰》(GB/T 1596-2005)中的规定可分为三
个等级,分别是Ⅰ级、Ⅱ级、Ⅲ级。
4. 砂质土:砂质土通常用于填充工程,根据土壤工程设计的要求,砂质土可以根据含沙量、颗粒分布等参数进行分类和标准化。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砂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标准应根据当地的法规和标准来确定。
建筑工程中使用的砂料通常需要通过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测试指标来评估和确定其适用性。
建筑用砂标准

建筑用砂标准
建筑用砂是建筑行业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它在建筑工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筑用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建筑用砂的标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建筑用砂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首先,建筑用砂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粒径要求,建筑用砂的粒径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一般来说,建筑用
砂的粒径应该均匀,不含过多的细颗粒和粗颗粒。
粒径不合格会影响砂浆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2. 含泥量要求,建筑用砂的含泥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含泥量过高会影响砂
浆的粘结性能和耐久性。
因此,建筑用砂的含泥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3. 含水率要求,建筑用砂的含水率是影响砂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含水率过
高会影响砂浆的强度和粘结性能,因此,建筑用砂的含水率也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4. 清洁度要求,建筑用砂的清洁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清洁度不合格会影响砂
浆的外观和质量,因此,建筑用砂的清洁度也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总之,建筑用砂的标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建筑行业在选
用建筑用砂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选择,确保建筑用砂的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建筑用砂的标准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建筑工程要求进行调整,不同的建筑
工程对建筑用砂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筑行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总之,建筑用砂的标准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行
业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选择和使用建筑用砂,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相关行业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建筑用砂最新标准

建筑用砂最新标准建筑用砂是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建筑用砂的质量和安全性,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以指导和规范建筑用砂的生产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用砂的最新标准,以便广大建筑从业者和相关人员了解并遵守。
首先,建筑用砂的最新标准主要包括对砂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工艺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在物理性能方面,建筑用砂的粒径分布、含泥量、含水率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要求,以确保砂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在化学性能方面,建筑用砂的含硅量、含铁量、含钙量等也有严格的限制,以保证砂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此外,建筑用砂的生产工艺也有详细的规定,包括原料选取、加工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以确保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用砂。
其次,建筑用砂的最新标准还对砂的使用进行了规范。
在混凝土、砌体、路基、路面等不同领域的应用中,建筑用砂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比如在混凝土中的使用,建筑用砂的级配、含泥量、含水率等指标都有详细的规定,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砌体中的使用,建筑用砂的粒径、含尘量、含泥量等也有严格的要求,以确保砌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路基和路面的使用中,建筑用砂的级配、含泥量、含水率等指标也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保证路基和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最后,建筑用砂的最新标准还对砂的质量检测和评定进行了规定。
建筑用砂的质量检测是确保砂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方法和标准直接影响到建筑用砂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建筑用砂的最新标准对砂的质量检测方法、检测设备、检测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建筑用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总的来说,建筑用砂的最新标准对建筑用砂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和要求,旨在提高建筑用砂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用砂的质量符合要求,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GBT14684-2011《建设用砂》有关标准内容

GBT14684-2011《建设用砂》有关标准内容国家修订了GB/T14684-2011《建筑用砂》的标准,名称更改为《建设用砂》。
机制砂定义:机制砂是指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但不包括软质岩石、风化岩石的颗粒。
2、机制砂的规格:机制砂的规格按细度模数(Mx)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种:粗砂的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中砂的细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0.5mm—0.35mm;细沙的细度模数为:2.2—1.6,平均粒径为0.35mm—0.25mm;特细沙的细度模数为:1.5—0.7,平均粒径为0.25mm以下;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细度模数越小,表示砂越细。
3、机制砂的等级和用途:(1)等级:机制砂的等级按其技能需求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
(2)用途:Ⅰ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它要求的混凝土;Ⅲ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与构筑砂浆;4、机制砂的要求:机制砂的粒径在4.75—0.15mm之间,对小于0.075mm的石粉有一定的比例限制。
其粒级分为:4.75、2.36、1.18、0.60、0.30、0.15。
粒级最好要连续,且每一粒级要有一定的比例,粒型最好呈立方体,对针片状的含量也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5、机制砂的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子大小颗粒的搭配比例。
如果是同样粗细的砂,其之间的空隙最大;两种粒径的砂搭配起来,其之间的空隙就有所减少;三种粒径的砂搭配,空隙更小。
由此可见,砂子的空隙率取决于砂料各级粒径的搭配程度。
级配好的砂子,不仅可以节省水泥,还可以提高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度和强度。
6、机制砂的原料:机制砂的制砂原料一般通常用花岗岩、玄武岩、河卵石、鹅卵石、安山岩、流纹岩、辉绿岩、闪长岩、砂岩、石灰岩等品种。
其制成的机制砂按岩石种类区分,有强度和用途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用砂 GB/T14684— 2011
1术语
①天然砂:自然生成,经人工开采和筛分的粒径小于 4.75mm 的岩
石颗粒,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
化的岩石颗粒。
②机制砂:经除土处理,有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 4.75mm
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砂”。
③含泥量:天然砂中粒径小于 75μm 的颗粒含量。
④泥块含量:砂中原粒径大于 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 600
μm 的颗粒含量。
⑤细度模数:衡量砂粗细度的指标。
2、分类
按产源分:天然砂和机制砂
按细度模数分:粗 3.7-3.1,中 3.0-2.3,细 2.2-1.6。
按技术要求:Ⅰ、Ⅱ、Ⅲ类
3、技术要求:
①颗粒级配: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 1 的规定,砂的级配类别按表 2 的规定。
对于砂浆用砂, 4.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应为 0,砂的实际颗粒级配处4.75mm和 600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
总和应不大于 5%。
表 1颗粒级配
砂的分类级配区
天然砂机制砂
1区2区3区1区2区3区
方筛孔累计筛余 %
4.75mm 2.36mm 1.18mm 600μm 300μm 75μm
10~0
35~0
10~0
25~0
10~0
15~0
10~0
35~0
10~0
25~0
10~0
15~0 65~35
85~71
95~80
100~90
50~10
70~41
92~70
100~90
25~0 65~35
85~71
95~80
97~85
50~10
70~41
92~70
94~80
25~0
40~16
85~55
100~90
40~16
85~55
94~75
表 2级配类别
类别ⅠⅡⅢ
Ⅲ级配区2区1、2、3区
②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按表 3规定
表 3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类别Ⅰ
≤ 1.0
0 Ⅱ
含泥量(按质量计) % 泥块含量 (按质量计 )% ≤ 3.0
≤ 1.0
≤ 5.0
≤ 2.0
③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规定如下
3 3
表观密度不小于 2500 kg/m;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 1400kg/m;孔隙率不大于 44%。
4、试验方法:
1、取样在堆料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
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 8份,组成一组样品。
2、取样数量
序号试验项目
颗粒级配
堆积密度
含泥量最少取样数量( kg)
1 2 3 4
4.4
5.0
4.4
20 泥块含量
2、试样处理
人工四分法 :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合均匀,并堆成厚度约 20mm 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堆积密度可以不经缩分,直接拌匀后即可试验。
3、试验环境和试验筛
试验环境:实验室温度应保持在( 20±5)℃
试验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