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46842010建设用砂

合集下载

建设用砂GBT14684-2022修订解析

建设用砂GBT14684-2022修订解析

《建设用砂》(GB/T14684-2022)修订解析目录一、主要技术变化17处(a~q) (2)a) 修订了天然砂的定义 (2)b) 修订了机制砂的定义 (2)c)增加了混合砂的术语和定义 (2)d)增加了片状颗粒的术语和定义 (2)e) 修订了亚甲蓝值的定义 (2)f) 修订了砂的分类 (2)g)修订了I类砂的颗粒级配技术要求 (2)h)修订了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的技术要求 (2)i)修订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 (2)j) 增加了I类砂的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 (2)k)修订了碱骨料反应的技术要求 (2)l) 修订了泥块含量的试验方法 (2)m)修订了氯化物含量检测方法 (2)n)增加了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2)o)增加了机制砂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方法 (2)p)修订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 (2)q) 修订了组批规则 (2)二、变化之处解析 (3)(1) 天然砂 (3)(2) b)机制砂 (3)(3) c)混合砂 (3)(4) d)片状颗粒 (3)(5) e)修订了亚甲蓝值的定义 (3)(6) f)修订了砂的分类 (4)(7) g)修订了I类砂的颗粒级配技术要求 (4)(8) h)修订了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的技术要求 (4)(9) i)修订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 (4)(10) j)增加了I类砂的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 (5)(11) k)修订了碱骨料反应的技术要求 (5)(12) l)修订了泥块含量的试验方法 (5)(13) m)修订了氯化物含量检测方法 (5)(14) n)增加了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6)(15) o)增加了机制砂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方法 (7)(16) p)8.检验规则 (7)(17) q)修订了组批规则 (7)《建设用砂》(GB/T14684-2022)将于11月1日即将实施,就相对于2011年旧规范做了以下汇总整理:一、主要技术变化17处(a~q)a)修订了天然砂的定义b)修订了机制砂的定义c)增加了混合砂的术语和定义d)增加了片状颗粒的术语和定义e) 修订了亚甲蓝值的定义f) 修订了砂的分类g)修订了I类砂的颗粒级配技术要求h)修订了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的技术要求i)修订了有害物质的技术要求j) 增加了I类砂的片状颗粒含量技术要求k)修订了碱骨料反应的技术要求l) 修订了泥块含量的试验方法m)修订了氯化物含量检测方法n)增加了片状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o)增加了机制砂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方法p)修订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q) 修订了组批规则二、变化之处解析(1)天然砂2011 3.1:自然生成的,经人工开采和筛分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岩石颗粒。

建筑用砂检验实施细则

建筑用砂检验实施细则

建筑用砂检验实施细则一、依据标准:GB/T14684-2001 《建筑用砂》二、检验目的:满足技术标准和施工质量要求。

三、适用范围:适用于建筑用各类砂子的检验。

四、分类与规格:1、分类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两类: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包括机制砂、混合砂。

2、规格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中规格,其细度模数分为:粗:3.7~3.1中:3.0~2.3细:2.2~1.63、类别按要求分为I 类、II类、III类。

项目指标I类II类III类含泥量(按质量计%)<1.0 <3.0 <5.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 <1.0 <2.0五、仪器设备:1、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量程在0-250℃精确到1℃2、振筛机3、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4、方孔筛孔径为150um、300um、600 um、1.18mm、2.36mm、4.75mm、及9.5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5、比重平、搪瓷盘、毛刷等。

六、取样规定:1、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出定时抽取大致等量的砂4份,组成一组样品。

3、从火车、汽车。

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的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七、试样选取:1、试样的准备: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做几项试验时,如能保证试样经过一项试验厚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序号试验项目 4.41 颗粒级配 4.42 含泥量 6.03 石粉含量20.04 泥块含量0.65 云母含量 3.26 轻物质含量 2.07 有机物质含量0.68 硫化物与硫酸盐含量 4.49 氯化物含量8.010 坚固性天然砂20.0 人工砂11 表观密度 2.612 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5.013 碱集料反映20.02、试样处理1)用分料器法:将样品在潮湿的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取接料斗中的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GBT14684-2010建设用砂

GBT14684-2010建设用砂

6.技术要求
• 砂的级配类别应符合表2的规定。(原来三 类砂没有级配区的要求)
• 对于砂浆用砂,4.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 应为0。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4.75mm和 600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 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
6.技术要求
6.2砂的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第七处修改)
7.1.1.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 和深度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 品。
7.试验方法
7.1.2取样数量 7.1.3试样处理 7.2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 7.3颗粒级配
• 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采用修约 值比较法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7.4含泥量
7.试验方法
7.5石粉含量与MB值 亚甲蓝粉末含水率测定(增加) 亚甲蓝溶液制备:称量亚甲蓝粉末[(100+W)/10]g 0.01g
• 当人工砂MB值≤0.5时,石粉中吸附性的粘土类物质很少, 可以起到减水作用,用在混凝土中效果最好,可以用在 C60及以上混凝土中。
• 0.5≤ MB ≤1.0时,人工砂中会含有少量的粘土类物质,对 混凝土性能影响不明显,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用 在C30~C55混凝土中。
• 1.0 ≤MB ≤1.4时,石粉中含有较多的粘土类物质,对混凝 土用水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可以 正常使用,用于C25及以下的混凝土中,还能避免低强度 等级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较少和易性差的问题,使强度 和耐久性达到保证。
5.2砂的放射性应符合GB 6566( 建筑材料放 射性核素限量 )的规定
6.技术要求
6.1颗粒级配(第六处修改)
•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分别提出 了天然砂和机制砂的要求,其中差异表现 为150um筛的累计筛余量上,机制砂的累 计筛余量小,说明其中细粉可以较多);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报告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报告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目前砂石标准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1、《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砂、石产品标准来实施,《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作为应用性规来实施。

2、混凝土搅拌站和部分预制构件厂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来进行质量控制,而砂、石供应商则采用《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交货检验依据。

3、在建设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设计、施工、监理基本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一、《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1、概念和定义不一致1)人工砂①《建筑用砂》②《混凝土用砂石》《建筑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2)公称粒径①《建筑用砂》②《混凝土用砂石》《建筑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

3)适用围①《建筑用砂》②《混凝土用砂石》《建筑用砂》按技术要求将砂分为Ⅰ、Ⅱ、Ⅲ类,而《混凝土用砂石》在质量要求中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将砂分为三种情况。

《建筑用砂》将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而《混凝土用砂石》将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

2、质量指标不一致1)规格等级①《建筑用砂》②《混凝土用砂石》《建筑用砂》将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未涉及特细砂的质量要求,而《混凝土用砂石》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普通混凝土用砂石的质量标准。

砂石作为混凝土的骨料,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应符合国家标准
GB/T 14684《混凝土用砂石》中的相关规定。

该标准规定了砂石的物理性能、化
学性能、颗粒形状和含泥量等指标,以及相应的检验方法和评定要求。

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砂石才能用于混凝土的配制。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普通混凝土用砂石的检验方法。

对砂石的质量进行检验是
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砂石的检验时,需要对其进行颗粒分析、含泥量测定、坚固度检验、吸水率测定等一系列检测项目。

这些检测项目可以有效地评定砂石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普通混凝土用砂石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搅拌站和施工
现场,需要建立健全的砂石质量控制体系,对砂石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这包括对原材料的来源、运输、储存等环节进行监控,确保砂石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还需要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要求。

总之,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混凝土工
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稳定和可靠,从而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对砂石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工程作出贡献。

gb-t-14684--建设用砂培训讲学

gb-t-14684--建设用砂培训讲学
3.2机制砂: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 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 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 砂。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i、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但不包括软质、风化岩石的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名称
矿物种类及含量(%)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方解石 白云石 粘土矿物
钙质河卵石粉 4.0 2.3

58.6 35.1

硅质石粉 60.9 —



39.1
钙质山砂石粉 3.2 0.3 0.4
81
15.1

3.术语和定义
• 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和MB值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 决定人工砂MB值大小的不是其中石粉含量,主要 和石粉的矿物成分有关。
4.分类与规格
删除内容:
用途: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 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 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5.一般要求(增加内容)
5.1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有害 物质应符合6.3的规定外,并应符合我国 环保和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应对人体、 生物、环境及混凝土、砂浆性能产生有害 影响。
6.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均改为≤,原来为<)
6.2.2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增加了MB 值要求)
Ⅰ类
Ⅱ类
Ⅲ类
石粉含量 <3.0
<5.0
<7.0

建筑用砂石规范及检测标准

建筑用砂石规范及检测标准

1 1-1 2 2-1 3 3-1 4 4-1 5 6 6-1 7 7-1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DB50/5017-2001 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砂 现行有效 DB50/5017-2001 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砂 现行有效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砂 现行有效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砂 现行有效 DB50/5028-2004 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砂 现行有效 DB50/5028-2004 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砂 现行有效 DB50/5030-2004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砂 现行有效 DB50/5030-2004 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砂 现行有效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 52-2006 砂 现行有效 GB/T 14685-2011 建设用卵石、碎石 砂 现行有效 GB/T 14685-2011 建设用卵石、碎石 砂 现行有效 JT/T 公路工程 819-2011 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 JT/T 公路工程 819-2011 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 JT/T 公路工程 819-2011 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目前砂石标准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1、《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砂、石产品标准来实施,《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作为应用性规范来实施。

2、混凝土搅拌站和部分预制构件厂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来进行质量控制,而砂、石供应商则采用《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交货检验依据。

3、在建设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设计、施工、监理基本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一、《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1、概念和定义不一致1)人工砂①《建筑用砂》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②《混凝土用砂石》人工砂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建筑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2)公称粒径①《建筑用砂》含泥量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泥块含量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石粉含量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②《混凝土用砂石》含泥量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泥块含量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颗粒的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0亚甲蓝(MB)值:用于判定机制砂中粒 径小于75μm颗粒的吸附性能的指标 。(第 四处修改)
(用于判断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颗粒含量 主要是泥土还是与被加工母岩化学成分相 同的石粉。)
3.术语和定义
不同种类石粉含量与MB值的关系
石粉含量(%) 0 5 10 15 20 25 30
钙质河卵石粉 0.25 0.5 0.6 0.75 0.75 1 1
6.技术要求
• 砂的级配类别应符合表2的规定。(原来三 类砂没有级配区的要求)
• 对于砂浆用砂,4.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 应为0。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4.75mm和 600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 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
6.技术要求
6.2砂的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第七处修改)
•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分别提出 了天然砂和机制砂的要求,其中差异表现 为150um筛的累计筛余量上,机制砂的累 计筛余量小,说明其中细粉可以较多);
• Ⅰ区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 放宽到100~85,Ⅱ区人工砂中150um筛孔 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80,Ⅲ区人工 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 100~75.
5.一般要求(增加内容)
5.1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有害 物质应符合6.3的规定外,并应符合我国 环保和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应对人体、 生物、环境及混凝土、砂浆性能产生有害 影响。
5.2砂的放射性应符合GB 6566( 建筑材料放 射性核素限量 )的规定
6.技术要求
6.1颗粒级配(第六处修改)
• 石粉的细度对其MB值没有影响。 • 不同地区人工砂MB值不能完全反映出细粉的含量
和矿物成分,要想限制人工砂中粘土类物质的含 量需要用石粉含量和MB值两个指标共同控制。
4.分类与规格
4.1分类: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机制砂两类。(第 五处修改)
(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两类;天然砂:河砂、 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机制砂、混合 砂)
硅质石粉 0.25 1 1.25 1.5 1.75 1.75 2
钙质山砂石粉 0.25 0.5 0.5 0.5 0.5 0.5 0.75
名称
矿物种类及含量(%)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方解石 白云石 粘土矿物
钙质河卵石粉 4.0 2.3

58.6 35.1

硅质石粉 60.9 —



39.1
钙质山砂石粉 3.2 0.3 0.4
•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建筑工程)中混 凝土及其制品和普通砂浆(建筑砂浆)用
砂。(第二处修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术语和定义(第三处修改)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i、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但不包括软质、风化岩石的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3.术语和定义
3.3含泥量 3.4石粉含量 3.5泥块含量 3.6细度模数 3.7坚固性 3.8轻物质 3.9碱集料反应
3.术语和定义
6.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均改为≤,原பைடு நூலகம்为<)
6.2.2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含 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增加了MB值要 求)
Ⅰ类
Ⅱ类
Ⅲ类
石粉含量 <3.0
<5.0
<7.0
• 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5的规定。 (均改为≤, 原来为<)
81
15.1

3.术语和定义
• 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和MB值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 决定人工砂MB值大小的不是其中石粉含量,主要 和石粉的矿物成分有关。
• 硅质石粉比河卵石和钙质石粉对人工砂MB值的影 响更大。
• 人工砂MB值受细粉中SiO2和Al2O3含量的影响, 即人工砂MB值与高岭土类矿物含量有关系。
• 当人工砂MB值≤0.5时,石粉中吸附性的粘土类物质很少, 可以起到减水作用,用在混凝土中效果最好,可以用在 C60及以上混凝土中。
4.2规格: • 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
模数分别为: • 粗:3.7~3.1; • 中:3.0~2.3; • 细:2.2~1.6。 4.3类别: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
4.分类与规格
删除内容:
用途: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 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 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70.3
1.08
1.0 185 160 54.5 50.2 0.113 3.21
65.3
1.2
1.5 175 125 52 48.7 0.127 4.35
55.7
3.59
2.0 172 — 50 — 0.140 5.62
48.6
5.78
2.5 165 90 46.8 46.2 0.147 —


3.术语和定义
前言
本标准主要变化 • 有15处修改内容(第一处修改:标准名称。
建筑用砂(Sand for building) —建设用砂
(Sand for construction )) • 有1处删除内容 • 有2处增加内容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用砂的术语和定义、分 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标志、储存和运输等。
3.1天然砂:自然生成的,经人工开采和筛分的粒径 小于4.75 mm的岩石颗粒,包括河砂、湖砂、山 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岩石颗粒。
(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
3.2机制砂: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 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 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 砂。
3.术语和定义
MB值
流动度(mm)
坍落度(mm)
砂浆28d强度(MPa)
混凝土28d强度(MPa) 砂浆的28d干缩值(mm) C60混凝土125次冻融循环后 质量损失(%) C60混凝土125次冻融循环后 相对动弹性模量(%) C60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10-12m2/s)
0.5 197 220 55.5 60.5 0.107 2.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