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意象,意境

合集下载

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的物象都是意象。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生活中分属动、植物,只是物象。

但当它们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组衰败、凄凉、孤寂的意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

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例: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融情于景——简析《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①作者笔下的荷塘景色,具有优雅、朦胧、幽静的特点景中含情,月下荷塘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渴求宁静的心思。

(起始段写作要点:一扣题,二总起)②作者踏着幽僻的小煤屑路,独自受用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的“不宁静”。

漫步荷塘,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这里淡雅、安逸的境界,正是作者追求的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不能真正超然,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喜悦之后又生淡淡的哀愁。

(主体段写作要点:缘题赏析,分层次赏析。

)③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

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意象和意境

意境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 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意象 、意境 • 相同点: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 出浓烈的情绪色彩。 • 区别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 ; • 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 •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 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 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 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 性直”、“心空 心空”、“节贞 节贞”等特 性直 心空 节贞 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 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 格。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 稹《菊花》)
物象、 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客观事物的形象。
客观形象
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主观形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山、林、江、船、鹰、鱼” • 没有感情色彩的物象 +作家的意(思想感情) • 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 的氛围和情绪 • 意象是有着浓烈的情绪色彩的形象。
流水、落花
• “落花”、“流水”代表生命的短暂 惜 落花” 生命的短暂,惜 落花 流水 生命的短暂 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死亡的焦虑、 春、伤时的惆怅 死亡的焦虑 忧伤。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浪淘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 “春水 春水”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春水 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物象、意象、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

物象、意象与意境)一、什么是物象呢?物象就是指物体的具体形象。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物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如树木中的柳、梧桐;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鸿雁;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像了,我们可称为具像。

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物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意象就是作者的意识与外界的物象相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

中国诗歌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为了抒发情感、表达意趣,对物象进行情感内容的注入,这些被注入了情感内容的物象,被后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断地继承使用,于是这些物象所寓意的情感便有了相对稳定性,这个具有相对稳定的蕴含情感的物象就是意象。

诗要讲究文字美,意境美。

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

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说,“马”是物象,“白我毫无理由地爱着另一个人,我仿佛知道他早晚会回来我身边。

我祝愿他永远不要悲伤,我期望我们能用欢愉来迎接重逢。

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

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

“人”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与“坏人”就是意象。

又比如:“山”和“水”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

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马”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马”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烈马”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了。

物象_意象_意境

物象_意象_意境

$% 他来了吧 ! ’% 他笑着吧 ! (% 他去过吧 ! &四#"吧 # 用 在 动 词 前 后 有
补语的句子的末尾! 动词前面 有状语 的 $一 般 是 祈 使 句 ’动 词 后面有 补 语 的 $一 般 是 疑 问 句 ! 例 如%
$% 那是一本什么书呢 !
在选择复句 & 选择问 # 里 $" 呢 # 后面用问号 ! 例如 %
!!
&’()*(+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 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通 常指整首诗 & 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 ! 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实在的细小 单位% 如杜牧 ’ 泊秦淮 ( 的首句 # 烟笼寒水月笼 沙 " 就构成了一种意境 ) 对幽缈凄清之景的感 伤 % 诗句中有四个意象 ) 烟 & 水 & 月 &沙 !它们由 两个 # 笼 " 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 形成一个完 整的意象群 % 这意象群展现出的画面凄美而
语 文 知 识
, -. 信不信 ! 由 你 ! 说 不 说 !
由我 !
)% 那是一本书呢 ! <0=23>5 ? @A 9:;
"吧 #用 在 句 子 末 尾 $可 以 表 示猜想的疑问语气 $ 又可以表示 祈使的语气 $ 还可以表示商量的 语气 ! 例如 %
& 二 # " 吧 # 用在表示判断的句
子的末尾 ! 例如 % 他是运动员吧 !
除了上面这三种情况 $ 其他 含 有 "呢 #的 句 子 一 律 不 用 问 号 ! 例如 %
$% 你 们 好 好 过 日 子 吧 *& 前 面 $% 粮食还有吧 ! ’% 雪还在下吧 ! (% 东西还在吧 !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4
2.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的组合叠加形成意境。 意象是形象的、具体的单位,意境 范围大而抽象。 意象=融合情思的景(物)象 意境=意象+氛围
5
前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 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主题)。
21
巩固训练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初春的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 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 沙洲上静睡不动。(景)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境) 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 境。(情)
浮云: 1.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2.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 势利小人。 月亮:思乡怀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水: 1.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2.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7
经典回顾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 感?(2分)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鉴赏作品的意象、意境、画面

2鉴赏作品的意象、意境、画面

• (06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 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 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 的代称。 •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 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 【答案】:(1)流水 白云
寂寞沙洲冷(周传雄)
• 等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随人幽 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不断拨弄女 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 夜/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黄昏占据了 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 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 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渐渐恨之不肯安歇微带着后 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登岳阳楼
• • •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日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 歌曲中流露出来的凄凄伤感,表现出来的丝丝 无奈的情感基调,早在我国宋朝时期就已经确 定了: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 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 上阕以“幽人”引出“孤鸿”,下阕以“孤鸿” 暗比“幽人”。人似鸿,鸿似人,冷隽清高, 顾影自怜。一个幽居之人,一只离群孤雁。寂 寞沙洲冷,有恨无人知……

古诗鉴赏—形象(陈)

古诗鉴赏—形象(陈)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 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
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其背景,知人论世;其次要重点抓人 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最后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 手法,了解人物的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
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野 菊--[宋]杨万里①
未与骚人当糗粮②,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③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与尤袤、范 成大、陆游齐名,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 “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 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
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
解析
【翻译】: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 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 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来的 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 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 别自己的朋友了。
第一问从“花飞欲尽春”可以看出;第二问重在转述,“花飞”应转

意象、意境

意象、意境

2答: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 2、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转,大器晚成。 临 江 仙 [宋]侯 蒙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 史的沧桑变化。 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 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背景】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 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 官至宰相。 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 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2、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旷达。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 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 的意境。
五、解题方法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 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 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宋神宗元丰五年,秦观应礼部试,落 第罢归。赋《画堂春》。②捻(niǎn):持取, 捻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 当筵秋水 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 内容写的是什么?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 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然后回答问题。 晚:艭归、钟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象、意象、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

一、物象和意象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

如:《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
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
在短短的四句(首段)用了六个含秋的意象,由花儿枯了,到草儿黄了,到天又黑了,夜又深了,秋风紧了,秋雨滴落了,秋天一日比一日凉了,由秋衰败写出了心的惨淡。

秋风秋雨相伴着守在长夜孤灯窗前的人儿,秋凉如许,人何以堪!
这四句写秋夜的景色和离人的情绪,以景衬人,借景抒怀,从而点明了《秋窗风雨夕》的题意,主体形象的凄凉、孤独、悲伤之情(意)被这些叠加的意象渲染得淋漓尽致。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心中有春气,秋是不会降临人间的——以意求象——或喜或悲、或绚烂或萧瑟)。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蒙太奇手法: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
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
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以动衬静,更
显其静,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

李贺在《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赋予了对“主父”的深切思念之情,因而是一个意象。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柳则给人一种清新嫩绿的感觉,写出了
京城春色之美,人情之温暖,反衬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寂寥,流露出作者对朋友前往安西前路难行,未来难卜,环境寂寞的忧心。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译成散文意思就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

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

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

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整篇充满
着人性的美。

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同是一个“柳”,借以抒发的情
感不同,则意象的使用与组合手法也各异。

“竹”也是一种客观事物,它在诗词中也会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而成为意象。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中的意象“竹”象征不畏逆境、坚强刚劲的君子风范。

在诗词中,同一个物象往往可以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如由“蝉”构成的意象,在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赋予了“蝉”一种离愁别绪;在骆宾王
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中,诗人借蝉自喻,寄寓思乡思亲之情;而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则把蝉当做高贵圣洁的象征。

由“酒”构成的意象,在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琶琵与羌笛”中,具有惜别的意味;在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这意象饱含愁绪;而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则是借酒来抒发功业难成的苦闷。

同一物象,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情志,所构成的意象就会不相同。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
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把其他物象的特点转移到某一物象上来。

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黄河水的气魄。

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则把本是不能动的“心”系在了孤舟上:“愁绪”本是抽象的,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赋予“愁绪”水的特征,可以流动,滔滔不绝,使“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由此可知,物象是意象的基础,
意象是物象和情感的有机统一。

从物象到意象,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是作者的艺术创造。

二、意象和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

(意境可以理解为是由一幅或多幅画面构成的立体图画给读者留下的整体感受)
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构成了一种意境:对
幽缈凄清的感伤。

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

诗句中有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它们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群,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

杜牧这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也构成一种意境。

其中有萧瑟清冷的旅愁,也有温馨、闲适的向往。

秋日的郊野,几
根藤蔓半死不活地攀援着,黄昏时节,
一只乌鸦停留在一棵老树上,仰对着远方发出几声揪心的鸣叫。

不远处,有一个有着小桥流水的村庄,村庄上空飘着缕缕炊烟,就在这时,一个流浪汉骑着一匹瘦马,在古道上艰难地蹒跚着。

这三个句子中接连叠加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其中前三个意象和后三个意象有苍凉萧索之感,暗寓游子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怀,中间三个意象含有幽静、温暖的情调,反衬出游子思乡,倦于
漂泊的愁绪。

这三个句子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才得以形成。

总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是诗词的艺术境界。

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构成意境,三者共同为诗词的表情达意服务。

我们只有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鉴赏诗词,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旨。

附: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