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十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文化和先进文化

1.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2.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它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二)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1)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给予重要论述,并且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在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并且还指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4)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要求。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且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

(2)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培育“四有”公民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邓小平进一步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培育“四有”公民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根据我国文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指出,要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培育“四有”公民的要求。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胡锦涛强调,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培育“四有”公民在当前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2)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3)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大力研究和宣传,使其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所接受、掌握、遵守和奉行。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

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新时期、新阶段,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

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二)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类文明中道德发展的新境界,它必然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道德传统,并要同各种腐朽思想道德作斗争。封建道德在我国影响很深,今天我们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伙、男尊女卑等,本质上都是封建遗毒的反映。由于半殖民地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奴化思想,以及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在我国也有很深影响,并且往往同封建腐朽思想相结合。因此,从社会生活各方面克服这些腐朽思想道德的影响,是艰巨的长期的工作。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1.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的,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我们应当不断促进人际和谐、心理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婚嫁丧葬中的陋习要改革,封建迷信要破除。这种改革,要在尊重健康民俗的前提下,在自愿基础上,由群众自己来进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率先倡导。

3.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

我们社会的先进分子,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

4.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面对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党内,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党风;在社会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就不可能有

好的社会风气。总之,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整个事业就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偏离社会主义道路。那种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资本主义哲学,那种不顾国格人格的奴才思想,就是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因素。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和科学,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但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经济建设也将没有后劲。国家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这些事业的发展,并且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这些事业。各地都要制订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并像完成经济建设任务一样,确保完成文化建设任务。

(一)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正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繁荣昌盛,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其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我们要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科学等建设,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教育的地位和发展

1.教育的地位

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的发展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改革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提出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从2003年6月开始,在部分地区和文化单位开展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2.2005年12月,在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领域的行业、单位的特性也不一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4.要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的原则,始终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提倡科学精神。

5.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努力生产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积极推进我国文艺创新和繁荣。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