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叶嘉莹
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案例展示

一、文言小例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表现的孔子对人、马 的态度。 2.你能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二、语言梳理与探究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 兮焉求?(《归去来兮》)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华)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华佗传》)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5.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孔子世家》) 6.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容色绝代。(《许 老翁》)
专题思考:(任选一题,不少于1500字) 1.探究陶渊明诗文的艺术境界,并重点探讨其诗 文是如何体现个体生命的觉醒、人格的独立及 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 2.从整个社会背景去思考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对 其评价,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精神 图谱的历史人物,做独立的探究,并写出论文。
三、主题阅读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3道题。 (阅读材料共三篇。内容都是“最后一课"。第一 篇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共848字。第二 篇选自郑振铎的《蛰居散记》,有删节,共 1355字。第三篇是都德的《最后一课》)
1.假如三篇文章中的老师齐聚演播厅,你作为主 持人对他们进行集体访谈。请列出访谈提纲。 2.三作品都写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有许多描写学 生或教师的文字。请你选取“学生”或“教师” 的角度,比较三篇作品。指出哪些描写令你难 以忘怀,并简要阐述这些描写令你难忘的理由。 3.第一篇“最后一课”中瑞宣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在《四世同堂》中,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这一 性格特点?请叙述相关情节。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前言】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翻译】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oRG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
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归园田居(其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重小儿”,解绶去职,
“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 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 也 。” (苏轼)
再探“归向何处”真意
实际田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残败荒凉 穷困潦倒)
生活的诗意化
眼中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归园田居》 (清新幽美 朴素安宁 )
不为物欲所迷 不为诱惑所动 不为权贵所折
坚守初心与道德 保持良善与热爱
充满劳绩 诗意地栖居
深味纯真意蕴,诗意照进现实。
你怎么评价陶渊明四十来岁选择面对贫寒躬耕陇亩? 选择性情境练笔:
1.躬身入局,不作渊明之选 2.繁华尘世,愿与渊明同行
袁行霈:“他提倡躬耕,并亲自实践。他认为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才最符合自然的 原 则。这是他思想中最光彩的成分。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告别(灯红酒绿), 归向榆柳桃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告别(卑躬屈膝),归向村落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天
真 情 怀
告别(喧嚣聒噪),归向狗吠鸡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告别(逢迎讨巧),归 向 清 净闲适。
告别(繁文缛节 ) ,归向自然本性。
从“误落”到“复得”的真淳 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会“误落尘网中”?
桃源田居美,诗意人生真。 本心返自然,便得自由身。
作业
1.读:阅读拓展材料中陶渊明其他作品。 2.写:完成自己的情境练笔。
桃源田居,诗意人生
—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若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陶渊明其人其诗特点,你会选择哪个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独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

诗中还有哪些词语能表达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 久在 三十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主观原因
爱丘山、恋旧林、 思故渊 (向往自由自在 的田园生活)
根本原因 守拙 (保持自己精 神上的独立和 自由)
客观原因
误、三十年、尘网、 樊笼 (为了不受官场影 响而迷失本心)
讨论: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 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对此,你怎么看待?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பைடு நூலகம்
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 而不是生活本身,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生活。
“守拙”即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这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 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归园田是他 最好的归宿。
“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仕?
先祖陶侃、陶茂 等人的丰功伟绩 激励着陶渊明
家庭 影响
儒家 思想
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 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 曾几次退离仕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 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 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 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孔雀东南飞》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自祭文》赏析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以陶渊明《饮酒》为例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以陶渊明《饮酒》为例谈“诗言志”与“诗缘情”作者:李文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8期内容摘要:“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的命题,他们在我国诗学理论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陶渊明的诗为例,来谈“诗言志”、“诗缘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情志一也一.诗言志“诗言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合声。
”诗人创作诗歌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志”一般被理解为思想、志向、政治抱负等。
比如陶渊明《饮酒》诗中的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诛泅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这首诗以历史的思考为基础,慨叹眼前世风日下,而思慕远古伏羲,神农时的真朴之风,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
开篇感叹羲农时代那淳真的风尚久已遗失难再,随即想到曾欲拯救这种淳朴自然之风的孔子。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汲汲”表现了孔子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
之后话风一转“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感叹孔子生不逢时,即使他不懈努力,但仍然无法阻挡世风日频的现实。
之后描写了儒家思想以及六经在秦汉魏晋时期的悲惨遭遇。
面对这种社会背景,诗人无能为力,唯有饮酒来麻醉自己,发泄自己内心的忧愤。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云:“这首诗通过深沉的感叹,清醒的思索,表现自己的忧世之情。
”再如《饮酒》诗中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学习任务群专题教学案例展示

专题二 读众人眼中的陶渊明,思考其为人 阅读: 1.萧统2.王维3.苏轼 4.朱光潜5.鲁迅 思考与练习: 1. 萧统笔下的陶渊明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注意得出结 论的规范表一次腰, 弃了官,以至于晚年因饥饿,屡次忍惭行乞。同一个 行为,在苏轼那里得到了哀怜和理解,在王维那里却 遭到了非议和责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谈谈你的 看法。 3.朱光潜与鲁迅对陶渊明的评论不同,你是怎样看的,请 结合你对陶渊明诗文的阅读写出你的思考。
四、《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例
1.画出苏东坡的“人生地图”。要求:在相关地点标 明重大事件或著名作品。 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要求:通过 对比分析突出选址的必然性性。 3.为苏东坡纪念馆撰写对联。要求:从人格魅力 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概括。 4. 为苏东坡纪念馆展厅撰写前言和寄语。要求: 前言侧重客观评价,寄语侧重时代意义。
专题三 读评论家笔下的陶渊明,探究读人读诗之方法 阅读: 1.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叶嘉 莹) 2.一种对人生彻底的觉悟——品读陶渊明《形影神》三首(并序) (叶嘉莹) 3.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梁启超) 思考与练习: 1.请你结合你读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谈一谈陶渊明的“任真”与 “固穷” 2.试着总结一下鉴赏一首诗的方法。 3.在梁启超先生看来陶渊明的文艺特点及陶渊明的人品是什么? 他论述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4.要分析一位诗人或作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请试着去 分析一位诗人或作家。
专题思考:(任选一题,不少于1500字) 1.探究陶渊明诗文的艺术境界,并重点探讨其诗 文是如何体现个体生命的觉醒、人格的独立及 中国传统士人风骨的。 2.从整个社会背景去思考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对 其评价,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精神 图谱的历史人物,做独立的探究,并写出论文。
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讨

三、主题阅读例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3道题。 • (阅读材料共三篇。内容都是“最后一课"。 第一篇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共848字。 第二篇选自郑振铎的《蛰居散记》,有删 节,共1355字。第三篇是都德的《最后一 课》)
• 1.假如三篇文章中的老师齐聚演播厅,你作 为主持人对他们进行集体访谈。请列出访 谈提纲。 • 2.三作品都写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有许多 描写学生或教师的文字。请你选取“学生” 或“教师”的角度,比较三篇作品。指出哪 些描写令你难以忘怀,并简要阐述这些描 写令你难忘的理由。 • 3.第一篇“最后一课”中瑞宣有怎样的性格 特点?在《四世同堂》中,还有哪些情节
• • • • •
专题二 读众人眼中的陶渊明,思考其为人 阅读: 1.萧统2.王维3.苏轼 4.朱光潜5.鲁迅 思考与练习: 1. 萧统笔下的陶渊明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注意得出 结论的规范表述) • 2.陶渊明当初不愿意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一 次腰,弃了官,以至于晚年因饥饿,屡次忍惭行乞。 同一个行为,在苏轼那里得到了哀怜和理解,在王维 那里却遭到了非议和责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谈 谈你的看法。 • 3.朱光潜与鲁迅对陶渊明的评论不同,你是怎样看的, 请结合你对陶渊明诗文的阅读写出你的思考。
学习任务群(必修)
1 整本书 2 当代文 阅读与研 化参与 讨 6 思辨性 7 实用性 阅读与表 阅读与交 达 流 11 外国作 12 科学与 家作品研 文化论著 习 研习 16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 品专题研讨 3 跨媒介 4 语言积 5 文学阅读 阅读与交 累、梳理 与写作 流 与探究 8 中华传 9 中国革 10中国现当 统文化经 命传统作 代作家作品 研习 典研习 品研习 13 汉字汉 14 中华 15 中国革命 语专题研 传统文化 传统作品专 讨 专题研讨 题研讨 17 跨文化专题 18 学术论著专 研讨 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