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谈读书方法.doc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

背景链接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 培根自称“以 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的《随笔》内容涉及 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 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 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文体知识
随笔: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 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 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 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 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 它们的突出特色。
对比论证
4、引陆象山的话,证明了不求甚解的正确性。 道理论证
5、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 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3)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

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方 法
不同的书用 不同的方法
可浅尝——须读其部分 摘要 可吞食——须大体涉猎 浏览
须咀嚼消化——须全读 精读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
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
味同嚼蜡矣。
比喻论证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生动地说明了书经提状元成炼才路 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 的精华,读者能获状元成才路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 少、降低, 形象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 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 义。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 的,根据是什么? (4)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
1、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
2、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 通,了解大意。”( 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 不可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 读懂才行。)7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7、读课文第9段思考:通过作者的分析,得 出了什么结论?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结论:[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 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尾段——
12、、深深强化化调了中…心…中论的心点中论,心点提论(出点盲;…目…的地结反论对;不求甚解 3、的发态出度……同的样号没召有或充希分望的人们理…由…);发出号召: 4、重补要充的论证书了必…须…常(常其反作复用是阅使读论。证更严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3、比较《谈读书》与《不求甚解》,说说这 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 《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 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 证方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 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 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 不深入。含贬义。
马南邨(1912-1966)原 名邓拓 。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福建闽侯人。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不求甚 解》
1、本文是怎样论证作者观点的(论证思路)?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问题答中题所模提式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首是先什:么通;过…引出…论点(通过…论证方法提出… 论先点说)其了什次么是,结后合说文了章什对么论;点论证的具体内容,分析 然后:第用三…明事确例论(证或中名使言用、了或什某么个论角证度方)法加对以论论点证进, 最行后论:证得的出;…的结论。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以下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的笔记,包括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一、文章主题《谈读书》和《不求甚解》都是谈论读书的文章,其中《谈读书》是一篇随笔,以议论为主,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和感悟;《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以记叙为主,通过讲述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理解和思考。

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二、知识点梳理1. 论证方法:《谈读书》中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用“比喻论证”来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观点;《不求甚解》则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举例对比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2. 文章结构:《谈读书》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述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再分别从读书的方法、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不求甚解》则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讲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再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内涵。

3. 语言特点:《谈读书》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不求甚解》的语言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关键内容提炼1. 读书的作用:《谈读书》中指出,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不求甚解》则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2. 读书的方法:《谈读书》中提出了多种读书方法,如“略读”、“精读”、“笔记”等;《不求甚解》则强调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即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理解,要深入思考。

3. 读书的态度:《谈读书》中强调了读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不求甚解》则倡导一种轻松愉悦的读书心态,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

四、重点段落分析1. 《谈读书》中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不同学科的书籍对人的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15《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

15《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

15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谈读书》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2.《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

《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

《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谈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二、三略四、1、a.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b. 读书方法2、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4、摆靶子;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古人例证;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陆象山引用道理论证不求甚解;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5、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五.课内文段1、使心情愉快做作诘问,为难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③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②诸葛亮读书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7、略六、课外文段1. 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达到“三境界”,或者把“吞”“啃”“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那么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2.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道理论证3. (1)知识积累(2)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3)悟性升华4. 示例: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5. 答题思路:(1)这篇短文告诉了你怎样读书(2)《谈读书》你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3)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4)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哪些读书方法对你特别有用处,你以后应该怎样读书。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 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6 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9阐证( ) 10要诀(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3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3

法,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 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 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语言特点
1.《谈读书》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自主学习:驳论文
1.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
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
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2.
:立论和驳论。
3.
(1)直接批驳: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
合作探究:对比阅读
不同点: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
读书的目的,以及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论述全面,观点新 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 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 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 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合作探究:说理艺术
2.《谈读书》一文体现出怎样的说理艺术?
其二,持论严谨。严谨的说理起于周详的思考,思考全面,认识深刻,说理就透辟客 观,更有说服力。说理最忌武断,不能辩证认识问题,或者认准一点,不及其余,或都用 全称判断,不留余地,这些都是不严谨的表现。本文说理严谨,持论公允,值得学习借鉴。 比如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可能带来的弊端:“读书费时 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从正反两面申述,对事物一 分为二看待,自然结论也会全面、完善。再如谈及读书方法,提出“书亦可请人代读,取 其所作摘要”,但紧跟着加了限制条件--“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论述严谨, 避免受人指摘。

五柳先生的读书态度与方法

五柳先生的读书态度与方法

五柳先生的读书态度与方法五柳先生的读书态度与方法读书的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的态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许多人断章取义的以“不求甚解”为读书的方法,却忽略了前者得是“好读书”,而后还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种联系,便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其居室环境: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意思为: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

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五柳先生的读书态度与方法分享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百读不厌,在这篇袖珍短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独立特行的五柳先生。

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其实就是陶渊明。

读《五柳先生传》,感受五柳先生的率意而为,恬淡自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被五柳先生的独特人格深深感染。

一、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一个“闲”字,写出了五柳先生那种独特的性格和人生追求来。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 例,介绍如下: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着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0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0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0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0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0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0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0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0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0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0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0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0白寿彝的“研读”法:着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渊明谈读书方法
作者:谭余粮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5年第05期

很多同学在读书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学习方法和技巧,为的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
好事。但是,很多周学又一味地追求学习的技巧、捷径,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即基础知识
的学习,捡起芝麻丢了西瓜,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倾向。

诚然,学习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但必需是科学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
法,才能学得更好、更轻松、更愉快。实际上,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神奇
的方法”,惟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勤学不已的精神抵达成功的彼岸,这才是学习、读书
最好的方法。

东晋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退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少年来向他求教:“老先生,我非常敬
佩您渊博的学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学习时有什么妙法?”陶渊明一听这个少年是向他讨教学习
妙法的,便掩面将须哈哈大笑:“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真是荒唐、荒唐!”然后,他严肃地
对少年说:“学习是绝对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
学则退。”接着,陶渊明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说:“你蹲在那禾前,
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少年摇了摇头,陶渊明接着引导说:“你看见禾苗
不长高,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长高,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正如我们读书学习,
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有时连我们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
已,就会由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就如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陶渊明说着,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那快大磨石,为什么会出现马鞍一样
的凹面呢?”少年随口回答到:“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的?”少年想了
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日积月累,年
复一年,磨损而成的,绝非哪一天之功啊!从这磨石,我们便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来,这就是
„辍学如磨力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
慢忘掉。”此时,少年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叩首拜谢,满载而归。

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陶渊明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勤奋可以
弥补天资的不足,而天资却永远也弥补不了惰性的,缺陷,哪里有勤奋耕耘的足迹,哪里就有
理想的归宿。的确,学习没有什么神奇的妙法,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正如《卖
油翁》里所讲:“唯手熟尔。”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此。当众人都在惊叹他那“神妙绝技”时,他
用一句“唯手熟尔”,轻描淡写,指明自己拥有这些绝技的方法只是熟而已。的确,熟能生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勤奋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勤奋
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那位少年所说的妙法,或者我们所说的某种方法,也必需建立在勤奋学
习的基础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