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格局与拿捏分寸--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中的思维结构

中国文化中的思维结构——从权谋说到阴阳什么是博弈?古人称博弈为“对局”,就像下一盘棋,所谓“善弈者谋局,不善弈者谋子”。
现代人说,博弈是活体之间的较量和对抗。
无论怎么说,博弈注定了是一场没有规则和规律可循的斗争。
在这里,没有固定的品质可以培养,没有现成的稻草让你抓住,没有具体的道路让你行走,唯一可做的就是相时而动,顺势而行。
兵者,诡道也。
在向前的道路上,你会无所不用其极,想尽一切办法把对方吃掉,而对方也不是一个等待着你捏的软柿子,而是和你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也在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进攻变得无效。
就在这种迂回与进入的纠缠中,有着说不尽的权谋和狡诈。
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
自然界是“死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以后,就能一劳永逸地征服它。
知识关乎自然,正如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控制好试验所必需的条件,就能不断地重复这个实验。
所以说,知识是一种力量。
但人和人之间的“斗争”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对抗,一种活体之间的对抗。
在这里,任何现成的东西都面临失效。
在与对手过招的时候,你必须对当下的局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说,谋略是一种智慧。
《三国演义》中孙权和庞统的一段对话:孙权问庞统:“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士元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孙权又问:“公之才学,比公瑾若何?”庞统笑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一个拘泥兵法,一个随机应变,高下之分岂非不言而喻、一目了然?所以,伏龙、凤雏齐名,而周瑜却棋差一招。
世间本来就没有路。
大凡在博弈中胜出的,估计都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
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主“因果”,是一种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所以,“理念”、“第一推动者”、“上帝”这些现成化的实体字眼经常出现在她们的文化中,造就了西方几千年的科学传统。
西方的“求真”精神和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关。
而中国人的思维却不是如此地“直来直去”,它的思维最典型的表达是“阴阳”。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课后作业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一)1【单选题】哪一项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 A、分析· B、整体· C、综合· D、直觉我的答案:A2【单选题】哪一项不是西方文学的性格特点:· A、理据性· B、确定性· C、逻辑性· D、朦胧性我的答案:D3【单选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于哪一部古代经典?· A、《庄子》· B、《易传》· C、《道德经》· D、《中庸》我的答案:B4【判断题】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我的答案:√5【判断题】鲁迅先生一贯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曾经对西方文化的阳刚进行过深刻的抨击。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二)1【单选题】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 A、太阳· B、月亮· C、星星· D、地球我的答案:B2【单选题】以下思维倾向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A、中和· B、协调· C、逻辑· D、忍让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以下哪位心理学家认为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想象? · A、弗洛姆· B、荣格· C、弗洛伊德· D、华生我的答案:B4【判断题】武则天在上位后排斥道教,推崇佛教。
我的答案:√5【判断题】从四书五经的文化倾向上来看,中国的月亮文化也非常讲究功利和权力。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三)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 B、克己奉公· C、清心寡欲· D、顺其自然我的答案:B2【单选题】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 A、进取性· B、攻击性· C、安宁性· D、冒险性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儒家的三不朽的是?· A、立德· B、立功· C、立言· D、立行我的答案:D4【判断题】孔子反对刚勇,反对尚武,这与中国文化的阴柔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十个主要思维模式

易经的十个主要思维模式十个主要思维模式为题,进行创作。
以下是对每个思维模式的描述:1. 阴阳平衡:阴阳是易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代表着相对的两个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不偏向任何一方。
就像自然界中的白天和黑夜,只有平衡才能带来和谐。
2. 变化无常:世界充满了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我们需要适应变化,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就像易经中的卦象一样,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转变。
3. 和谐共处:易经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他人和睦相处。
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即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抓住机遇。
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顺势而为,而不是逆水行舟,逆势而动。
5. 求同存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可能与每个人都完全相同,但我们可以尊重彼此的差异,寻求共同点,达成共识。
求同存异有助于增进交流和合作。
6. 忍辱负重: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需要学会忍耐和承受。
忍辱负重并不是懦弱,而是坚韧不拔的表现,它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7. 虚怀若谷:虚怀若谷是一种谦逊的品质,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乐于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虚怀若谷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8. 互补共生: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互补的关系。
我们应该学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互补共生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共赢。
9. 无我无为:无我无为是一种超脱于个人欲望和私利的境界。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舍弃私心,以大局为重,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10. 返璞归真:返璞归真是指回归本源,回归真实的自我。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很容易迷失自我。
返璞归真能够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阴阳格拒名词解释中医学

阴阳格拒名词解释中医学
阴阳格拒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对立和统一。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描述人体内外环境之间关系的两个维度。
阴阳格拒的基本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
阴阳是相对于内外、上下、左右等各个方面而言的,体现了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例如,阴虚和阳虚、内有湿邪和外有湿邪等,都是阴阳相互对立的表现。
2. 阴阳格拒是指内外环境的对立和统一。
阴阳格拒指的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外部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例如,气温过高或过低、饮食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从而影响健康。
3. 阴阳格拒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其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中医学常常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药物等方法来调节内外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以达到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除了以上解释,阴阳格拒在中医学中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阴阳格拒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与经络学说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等等。
阴阳格拒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阴阳格拒也逐渐被应用于现代医学的研究中,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美学中的阴阳思维探究

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研究的客体是当下现实社会,具有强烈的 “世俗性”意味,这种特点突出体现在它对于大众生活活动的普遍 的、日常的价值生存方式的认同。也就说是当代审美文化是对大众 生活的日常经验的直接描述。对于当代审美文化来说,其与当代社 会审美文化环境中的大众利益和价值观念、大众日常趣味之间,有 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学理论发展到今天,以往美学研究中存在的 经院化、贵族化、教条化现象,逐渐被其越来越明显的世俗性特征 所取代,当代美学更多的强调将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从日常 生活的审美创造和欣赏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成果。
在书法艺术上,卫夫人提出书法的“骨力”说,指出“善 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 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14]这表明当时 书法中体现的“骨”同“自我超越”型人格的内在个性、神情相 联系,是人的个性风度之美的标志。卫夫人把“骨”的概念运用 于书法美学思考之中,以“骨力”一词来表示书法用笔的内在力 度,可以认为是主体通过运笔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的人格力量。 其弟子王羲之的《兰亭序》集中体现了笔与意、骨与肉、形与 神、刚与柔均衡中和的古典审美理想范式。其中的字极尽变化, 无一雷同,又自然天成,完整统一,显得笔格骨遒肉润,意态飘 逸清雅,情致富厚深远,气韵灵秀飞动,在笔随意辗转处,把作 者的潇洒风度和高逸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王献之行草笔法的 特点,反映在审美趣味上,则表现出明显的自由写意色彩。他不 局限于一种结体用笔、记事摹形的书写技艺,把书法变成一种任 心表意的自由艺术。张怀瓘说他“率尔私心”、“意逸乎笔”, “皆发于衷,不从于外”,“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书 断》上),[15]这些都明确指出他的行草已自觉偏于“驰情”、 “从意”、“率心”、“由己”了。从王羲之书法中融有写意的 味道到王献之的不泥成法,将表情写意化为一种自觉的审美趣味 和书法追求,都体现了魏晋时期书法在审美上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哪些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
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三、中和思维 ?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整体和综合性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多个因素,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2. 阴阳思维:古代中国人深信世界上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互补的力量。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转化而来的。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3. 周易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并试图通过推演和预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行为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4. 德治思维:古代中国人重视道德伦理的观念,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他们相信通过德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约。
5.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但也鼓励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中,传统与创新并存,相互融合。
这些思维模式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巴別塔(舊約聖經.創世紀)
Wiki Fabos
/wiki/File:Pieter_Bruegel_Toren_van_babel_groot.jpg
34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 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 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 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 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 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 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 造的城和塔。
16
(四)實體狀態下的反思 —自我反省、反思
Wiki Dedden
/zh-tw/File:Frans_Hals_-_Portret_van_Ren%C3%A9_Descartes.jpg
17
六、陰陽格局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分類範疇
(一)「陽」/「陰」這組概念作為範疇? 還是作為格局? (二)華人的傳統世界觀:陰陽五行 (三)陰陽往復、交感與涵融的格局
20
(二)老子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德經‧二十五章〉)
21
(三)莊子的「渾沌」觀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儵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 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 死。
4
/photos/simerh/4135353965/ /photos/allen_chuan/204086365/
二、世界是什麼狀態?
(一)世界是律動狀態 (二)單位性vs貞定性 (三)例子 雲影
舞蹈
Flickr財子(SiMeR)
手拉胚
樂師調弦音
Flickr bentleylu
Flickr wonderfulace
3
(四)衡量全局、直觀體悟與因時制宜
由於行動主體在拿捏分寸思考過程時,預設了這 個世界是處於「律動狀態」,為了達成身心與環 境合拍,行動者必須採行如下的思維方式:一是 「衡量全局」,二是「直觀體悟」,三是「因時 因地因人制宜」,如此一來,才能夠在動態多變 的情境中,把握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適切關係。這 是一種中國式的「主客合一」。
Flickr *dans
/photos/dans180/3771374930/
11
四、情境主義
情境中心-處境倫理學 抽象法則/普遍性vs具體情境/特殊性 有即事以顯理,非立理以限事 實用理性(李澤厚) 理性的運用表現(牟宗三)
12
五、不同的自我:中國式的「修養」 不同的自我:中國式的「修養」 不同的自我 VS西方式的 反思」 西方式的「 VS西方式的「反思」
25
(二)男女陰陽交合之道
Wiki Dr. Meierhofer
/zh-tw/File:Yunyu-Game.jpg
26
(三)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世說新語‧文學》:「殷荊州問僧人 遠公:《易》以何為體?遠公答曰:” 《易》以感為體”。將軍又問二“銅山 西崩,洛鐘東應,便是《易》耶?”遠 公笑而不答。
32
十一、例証: 例証: 例証 中西神話中神人關係的比較
Wiki QuartierLatin1968
/zh-tw/File:God2-Sistine_Chapel.png
Wiki Pixeltoo
33
/zh-tw/File:NuwaFuxi.gif
Flickr katsuzin13
Wiki CJ
/photos/katsuzin13/3914945657/ /zh-tw/File:The_Thinker_close.jpg
13
(一)華人的律動狀態
我們可以簡要地比較中國思維方式及其透顯的身 心狀態的差異。中國式思維預設這個世界處於 「律動狀態」,人們對待世界的方法在於追求人 的身心與此律動狀態的相互配合,以達到「合宜」 的身心狀態的境界;西方式思維則預設這個世界 是個「實體狀態」(substance),人們對待世界的 方式在於,作為一個主體而追求對外在客體的認 知與控制。中國式思維較關注主體本身如何修練 其身心,以便能與客體達成合拍;西方式思維則 較關注客體的內在本質或規律為何,以便能對其 控制。
(二)散點透視
Wiki PericlesofAthens
/zh-tw/File:Qingming_Festival_Detail_2.jpg
44
十三、拿捏分寸思維的原型— 拿捏分寸思維的原型— 拿捏分寸思維的原型 易經的世界
中國思想與文明
陰 陽 格 局 與 拿 捏 分 寸 --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第五講 授課教師:鄒川雄 老師
1
一、什麼是拿捏分寸的思考?
(一)「拿捏」、「分寸」 (二)行動者與外在環境之間關係 (三)例子
2
/photos/bentleylu/2288119366/ /photos/wonderfulace/4010594770/
40
(一)中國式國畫的流水句格局
Wiki Fanghong
/zh-tw/File:Xia_Gui_Remote_View.jpg
41
山川勝景,變化無窮。古人希望從整體上把握平 遠、深遠與高遠,以景外鳥瞰和景內走動的思路 使千里之景收於一幅,紛繁的人物,情節納於一 個畫面。因此,創造了一種移動視點透視法。他 與西方繪畫中那種定點透視,注重空間的幾何佈 局的凝固的構圖法不同。它不是用物理的空間眼 光,而是用心理的時間眼光,不受視域的局限, 在同一個畫面上畫出不同視域的景物。
29
(一)西方實體觀下的分類模式 —斷而又斷
概念分類法 抽象與具體 概念的本質、內涵與外延
30
(二)中國律動關下的分類模式 —斷而不斷
名的分類 抽象與具體之間的糢糊化 流動性
31
我們可以這樣類比,所謂「實體狀態」的世界圖 像乃是「粒子模型」的產物,斷而又斷是其典型 的分類意識;所謂「律動狀態」乃是一種「波動 模型」的世界觀,斷而不斷是其分類意識。正因 為相信斷而不斷,使得中國思想中的概念充滿了 模糊性、流動性與不確定性,中國思想家們不僅 容許這種模糊性的存在,甚且鼓勵追求這種模糊 流動性。這在西人眼中簡直是不可思議。
35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 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 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 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 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 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 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 是變亂的意思)。
中國式 人之身心 直觀 體悟 外在世界
7
西方式 人之身心 中介 概念 邏輯 人之身心 工具 媒介
8外在世界ຫໍສະໝຸດ 外在世界(二)身體化與慣性狀態
Flickr yyess23
/photos/20969712@N08/2053636351/
9
(三)默會知識
10
(四)例子
37
使名姓之後,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 類、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 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 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 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 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 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匱。及少昊之衰也, 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38
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于祀,而 不知其福。蒸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 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 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 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 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國語‧楚語〉)
39
十二、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 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 申小龍) (申小龍)
36
(二)絕地天通(國語.楚語)
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 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 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 男曰覡,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 之牲器時服,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而能知 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 敬之勤、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 之質、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
FlickrChi-Chuan Chen
5
三、理解世界的方法
Flickr Norman B. Leventhal Map Center at the BPL
/photos/normanbleventhalmapcenter/2710796662/
6
(一)主體與客體之間沒有媒介
14
(二)西方人的實體狀態
Wiki BenFrantzDale
/zh-tw/File:Surface_analysis.gif
15
(三)律動狀態下的拿捏分寸修養— 修己、修身
Flickr ynwa2005
/photos/ynwa2005/3591698373/
27
九、寬容的格局— 寬容的格局— 寬容的格局 廣大悉備與漏洞百出
(一)中國思想中的「對待觀」 (金谷治) (二)求大同存小異 (三)有容乃大?還是大而無當? (四)用捕大魚的漁網來捕魚
28
十、斷而不斷— 斷而不斷— 斷而不斷 中國文化流動性的分類模式
Wiki Minghong
/zh-tw/File:Waterfall_at_Harlech_Road_1.jpg
18
七、循環的世界—陰陽往復之道 循環的世界— 循環的世界
陰陽往復之道與陰陽交感之道,共同形塑了一 個陰陽格局─「廣大悉備的涵融格局」。陰陽格局 乃是一個「氣化格局」,宇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透 過氣的大化流行,因而兼容並蓄地,和諧共融地並 存在這個律動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