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基于时空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
【年(卷),期】2022()16
【摘要】为总结名城保护工作40年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理念、路径、方法、经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方向引导,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示范和借鉴。

2019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所属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组织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征集工作。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纪实
2.试述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意蕴--以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例
3.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顶层设计出台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4.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学习落实两办意见
5.《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新书发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山市清漾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

江山市清漾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

江山市清漾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第一部分:保护规划部分 ................................................................................................................... 1 第一章 总 则 ................................................................................................. 1 1.1 规划依据 ............................................................................................ 1 1.2 规划研究范围 .................................................................................... 1 1.3 规划原则 ............................................................................................ 1 1.4 规划目标 ............................................................................................ 2 1.5 规划内容 ............................................................................................ 2 第二章 保护框架规划 ..................................................................................... 2 2.1 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 2 2.2 保护框架 ............................................................................................ 3 第三章 保护等级与范围 ................................................................................. 3 3.1村落区域环境的保护 ......................................................................... 3 3.2 古村落的保护 .................................................................................... 4 3.3 古村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 5 第四章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 6 4.1 现状建筑综合评价 ............................................................................ 6 4.2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 6 第五章 高度控制规划 ..................................................................................... 7 5.1 文物古迹和重要建筑(构筑)物及周边高度控制 ........................ 7 5.2 主要视廊及山体周边高度控制 ........................................................ 8 第六章 人口预测与用地控制 ......................................................................... 8 6.1产业结构分析 ..................................................................................... 8 6.2 人口预测 ............................................................................................ 8 6.3 土地规模控制 .................................................................................... 8 第七章 土地使用与功能分区 ......................................................................... 9 7.1 规划原则与功能定位 ........................................................................ 9 7.2 土地使用调整规划 ............................................................................ 9 7.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10 第八章 道路交通规划 ................................................................................... 10 8.1 规划目标和原则 .............................................................................. 10 8.2 道路交通规划 .................................................................................. 10 8.3旅游交通和消防交通规划 ............................................................... 11 第九章 空间景观控制规划 ........................................................................... 11 9.1 自然景观环境控制规划 .................................................................. 11 9.2 村落景观环境控制规划 .................................................................. 11 第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控制规划 ............................................................... 12 10.1古村落周边耕地农田的保护 ......................................................... 12 10.2 古村落水系的保护与整治 ............................................................ 12 10.3 古村落周边生态环境的控制 ........................................................ 13 第十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划 . (13)11.1 规划原则 (13)11.2 重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规划 .................................................... 13 第十二章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 (14)12.1给水工程规划 (14)12.2雨水工程规划 ................................................................................ 14 12.3污水工程规划 ................................................................................ 15 12.4电力电讯工程规划 ........................................................................ 15 12.5燃气工程规划 ................................................................................ 15 12.6综合管沟工程规划 ........................................................................ 15 12.7环卫设施工程规划 (15)12.8综合防灾规划 ................................................................................ 16 第十三章 实施与分期建设规划 .................................................................. 16 13.1 实施与分期建设原则 . (16)13.2 分期建设内容及经济测算 ........................................................... 17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 .................................................................. 18 14.1 行政政策 ....................................................................................... 19 14.2 法律政策 (19)14.3 经济政策 ....................................................................................... 19 14.4管理策略 ........................................................................................ 19 第二部分:村落的保护整治与建设开发导则 (19)第一章 重点历史建筑(保护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 19 第二章 其它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 20 2.1针对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原则. (20)2.2 整治策略细分 ................................................................................. 20 第三章 历史环境要素的控制引导 .............................................................. 21 3.1对门的形式控制 .............................................................................. 21 3.3对墙的形式控制 (21)3.4卵石巷道的样式控制 ...................................................................... 21 3.5水系驳岸的设计引导 ...................................................................... 21 3.6村落范围内的仙霞古道保护与整治导则....................................... 21 3.7村落新建道路设计引导 (22)3.8村落道路改造方式引导 .................................................................. 22 第四章 非历史建筑的整治与改造 .............................................................. 22 第五章 新建建筑的风貌特色控制 .............................................................. 23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23)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发展用地的选址 .......................................................... 23 1.1方案一——向西发展 ...................................................................... 23 1.2方案二——向北发展 . (23)1.3方案三——向东北发展 .................................................................. 23 1.4方案比较 .......................................................................................... 23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人口与用地规模预测 . (24)第三章新农村建设发展用地与古村落的关系 (24)3.1空间发展的关系 (24)3.2村落各职能分布的关系 (24)第四章建设新农村,营造乡村社区 (24)4.1村规民约的重修 (24)4.2古村落产业的发展 (25)4.3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规划 (25)4.4生态景观的整治 (26)4.5提高乡村福利 (26)4.6村民自助互助 (26)第五章旅游开发与乡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26)5.1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26)5.2逐步提升乡村社区的环境品质 (27)5.3 注重公众参与、强化地方文化认同感 (27)5.4审视地区承载力、强化遗产保护 (27)附录 (27)附录1.问卷调查及分析 (27)附录2.保护建筑一览表 (27)附录3.历史建筑一览表 (27)第一部分:保护规划部分第一章总则江山市清漾历史文化村保护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1)为指导,通过对清漾古村落的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及周围环境景观风貌的实地调查,在详细考察古村落的历史沿革,综合分析古村落的整体风貌特征,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与宗族特色的基础上,按建设部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制定。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中国古代乡村文化是一种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它得以流传至今,接受
和发展,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由于城市化和社会发展
的影响,中国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令人担忧。

为了保护乡村文化,我们的乡镇开展了诸多活动,改善了当地的文化
环境,保护了地方文化遗产。

这些活动包括:首先,我们针对乡村文化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当地的民俗、风俗、艺术、历史等,以便进行
有效的保护。

其次,我们在村庄保护区建立了文化保护中心,负责整理、
加强乡村文化的手段,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我们还组织乡
村文化活动,包括传统的文化节、放映会、文艺晚会等,吸引了越来越多
的游客参与。

此外,我们还积极向当地政府推动保护乡村文化的政策法规,并组织
当地人参加文化保护活动,加强当地人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增进当地文化
保护意识。

同时,乡村文化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文化传播。

其次,乡村文化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文化保护的意愿。

此外,乡村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也存在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为保护乡村文化做出贡献,继续努力。

构筑基于文化价值梳理的古村落保护体系——以北京水峪古村为例

构筑基于文化价值梳理的古村落保护体系——以北京水峪古村为例

构筑基于文化价值梳理的古村落保护体系——以北京水峪古村为例袁方【摘要】古村落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保护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对古村落的保护应紧紧围绕其价值展开,文本将尝试构筑基于文化价值梳理的古村落保护体系,即从挖掘和梳理古村落价值入手,提炼保护要素,建立保护框架,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保护策略。

北京西部山区的古村落大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格局保存完整,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正经历着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严峻挑战,北京市房山区水峪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以水峪古村为例,系统剖析这一保护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古村落;水峪村;价值;保护体系1.研究思路古村落是地域文化的集成,是一段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应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入手,深入研究价值与特色,在此基础上构建时空交织的古村落价值体系,并将文化价值与保护要素相对应,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策略。

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水峪村为例,剖析这一保护体系的构建思路(图1)。

首先是提炼文化价值。

以时间维度的古村历史脉络为主线,引入文化地理学的理论,提取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线索,确定研究视角,并通过访谈、文献查阅、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剖析,进而提炼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是构建保护框架。

通过现场踏勘、实地测量与比对、现场甄别等方式对现状进行评价,并针对各项价值提炼物质与非物质保护要素,将时间维度转化为空间维度,形成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传统院落、建筑单体、历史环境要素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层次,构筑多层次的古村保护框架。

第三是提出保护策略。

在已构建的保护框架的引导下,充分考虑村民需求,分别对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传统院落、建筑单体、历史环境要素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要素,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建议,将保护与发展紧密结合。

图1 研究思路示意图2.基于历史脉络梳理的古村价值体系水峪村位于房山区南窖乡西南部,是北京市内众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格局保存完整的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图2),其发展可分为孕育、起源、兴盛、衰败和转型再发展五个时期。

浙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浙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浙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方茂青;田密蜜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0(028)00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分析古村落和古村落景观的概念、浙江古村落景观风格和古村落保护的意义,针对当前古村落景观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浙江履坦古镇景观改造设计为例,探讨在当前历史任务下,如何实现浙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使古村落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页数】3页(P171-173)
【作者】方茂青;田密蜜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310009;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310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9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古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J], 仝晓晓;褚兴彪
2.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赣西地区莲花湖塘古村落为例 [J], 邹波;朱明洁
3.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浙江地区古村落为例 [J], 田密蜜; 陈炜; 沈丹
4.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山村为例 [J], 代丹
5.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山村为例 [J], 代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村庄整治中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措施——以恩平市云礼石头村为例

村庄整治中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措施——以恩平市云礼石头村为例

村庄整治中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措施——以恩平市云礼石头村为例发布时间:2021-05-19T16:19:40.09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4期作者:李伟权[导读] 传统村落是恩平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李伟权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江门市529000[摘要]:传统村落是恩平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和冲击,传统村落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消失,传统村落文化肌理也受到破坏。

关键词:恩平市云礼传统村落保护更新1 引言村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既包括村落布局、街巷空间、建筑规制、各类庙宇、桥梁、名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各类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探索传统村落活化保护的新途径,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云礼石头村传统村落分布及保护现状2.1云礼石头村现状情况云礼石头村位于广东省恩平市那吉镇西部,村庄占地约200亩,全村民房由石头建成,村道、塘基、围墙、水渠均用石头铺砌,故称石头村。

为保护云礼石头村的原始风貌,发展旅游产业,村庄原居民已全部搬迁至新村,石头村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利用,但是目前石头村鲜有人迹,已逐渐空心化。

2.2现状存在问题(1)村落保护压力大云礼石头村由于其特殊的人文风貌与建筑特征,其村落保护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避免破坏原有的传统风貌。

在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相比其他传统村落资源投入更高,保护压力更大。

(2)规划执行不严村民对规划保护的强制性要求知晓率较低,加上农村土地建设指标有限,传统村落新村用地指标和建设经费难以解决,导致村民建房随意性大,建新村保旧村实施难度大。

(3)发展缺乏活力云礼石头村的旅游开发相对独立,缺少游线链接,对游客吸引力较小。

浅谈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从桂峰村保护规划说起

浅谈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从桂峰村保护规划说起

浅谈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从桂峰村保护规划说

颜仁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 保存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以及历史文化城镇,是当今城市规划中的一大课题.历史文化保护已成为城市规划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规划分支.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颜仁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景观资源在保护规划中的保护和利用--以浙江南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为例[J], 顾频捷
2.颐和园的保护内容、在中关村科学城规划中的作用及其总体规划目标建议--颐和园遗产保护与中关村规划建设关系问题系列研究之三 [J], 高大伟;秦雷
3.“规划先行”的乡土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古建筑群保护利用实施规划为例 [J], 杜凡丁
4.“规划先行”的乡土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古建筑群保护利用实施规划为例 [J], 杜凡丁;
5.浅谈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J], 张乐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镇古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杭州为例

名镇古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杭州为例

第5卷第1期2006年6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 HE JIANG UNIVE RSIT Y OF TE CHNOLOGY(SOCIAL SCIE NCE) V ol.5N o.1June2006文章编号:1006243032(2006)0120001205名镇古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杭州为例项文惠(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摘要:如何保护与再利用古迹,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在具体考察杭州所辖萧山衙前、进化,余杭塘栖,临安河桥,富阳龙门,建德新叶等6处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村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对名镇古村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但可接轨旅游业,进行资源的再利用,适度开发,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杭州省级名镇古村;保护;再利用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存数不多的江南名镇古村,是悠久的历史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对指导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建设、保护与再利用这些名镇古村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杭州所辖行政区域内之萧山衙前、进化,余杭塘栖,临安河桥,富阳龙门,建德新叶等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村为切入点,援引古迹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提出加强名镇古村保护与再利用的看法。

① 一、保护与再利用的背景杭州所辖行政区域内,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名镇古村仅6处,其中萧山衙前镇、余杭塘栖镇属第一批(1991年10月7日公布),萧山进化镇、临安河桥镇、富阳龙门村(即龙门古镇)、建德新叶村属第二批(2000年2月18日公布)。

2005年,杭州申报桐庐深澳镇、淳安芹川村、萧山党山老街区为第三批省级名镇古村,尚待批复。

(一)名镇古村的共性1、傍水或依山而建。

古人设村建镇颇讲风水,衙前位于水网平原地区,萧绍运河穿境而过;进化由进化溪而名;塘栖因元末张士诚拓宽官塘运河渐兴,明弘治十一年(1498),陈守清募建广济长桥,使京杭大运河两岸的聚落连辍起来,蔚成大镇,“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河桥地处昌化以南,昌化、昌南、石瑞三条大溪逶迤而来,成三溪口,经柳溪,直奔分水、桐庐、钱塘江,交界处即河桥;龙门因东汉严子陵游龙门山时留下“胜似吕梁龙门”的赞誉而得名,龙门山多奇岩怪石,草深林茂,主峰杏梅尖海拔1068米,系富阳最高峰;新叶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玉华山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时空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张银银,吴扬摘要:当下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普遍面临着传统建筑毁坏、历史文化消逝、空间场所破败、人居环境落后等共性问题,其中不乏已经开展过保护利用工作的村落。

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缺乏时空视角,出现孤立式保护、物质性保护以及文本式保护的消极方式,造成千村一面、不可持续的困境。

基于此,本文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从时空视角来审视梳理清一村的发展,并立足文化传承、功能更新、空间优化、落地实施四方面,提出“追本溯源、区域联动、以人为本、定时定位”四大规划对策,重塑清一村及清湖古镇在仙霞古道历史上的辉煌与活力。

旨在为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时空视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对策1前言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以来,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为代表的美丽乡村体系。

其中,历史文化村落是其中重要一环,也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工作。

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启动。

《意见》明确了历史文化村落的内涵,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类。

当年5月,全省第一次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衢州召开,9月即出台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设计要求(参照稿)》,强调“修复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

自2013年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工作启动,目前已经开展到了第六批,积累了众多经验与教训。

本文以第五批的江山市清一村为例,基于其不同于传统类型的历史文化村落的特征,从时空视角重新审视村落的历史文化,并提出保护利用的规划对策,并试图总结出“清一模式”,以期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村等方面提供思路与示范。

2当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不足通过对江山、临海等地多个历史文化村落的调研考察,发现当下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普遍面临着传统建筑毁坏、历史文化消逝、空间场所破败、人居环境落后等共性问题,其中不乏已经开展过保护利用工作的历史文化村落。

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缺乏时空视角,出现孤立式保护、物质性保护以及文本式保护的消极方式,才导致特色不显、产业不活、活力不足的困境,以及保护利用成果的不可持续。

2.1孤立式保护如同我们看待城市问题不能就城市轮城市,对于历史文化村落的认识离不开对其历史演变历程和区域空间环境的认识,即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但是当前众多保护利用工作中往往着眼于村庄本身的保护,对于其历史发展的区域环境考虑不足。

乡村旅游开发是目前历史文化村落利用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孤立式的认识视角,对村落难以做出合理的特色判断、市场分析、机遇把握,造成孤立式的保护。

导致千村一律,旅游项目只存在于策划文本上,后续实施中真正落地的少之又少,村落保护与利用流于物质空间的建设,业态培育不足。

村落的历史文化建筑虽然暂时恢复了历史风貌,但由于产业项目不可落地,村庄活力不足,村落往往在两三年后就会面临新一轮的衰败,从而陷入“衰败后保护,保护后再衰败”的恶性循环。

2.2物质性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其乡土建筑及乡风民俗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乡风民俗以及村落传统生活文化让历史文化村落更具韵味,源远流长。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当下传统技艺的失传、传统习俗的淡忘,在保护工作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由于其保护难以量化,难以短期见成效而被忽视。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逐年加大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及部门规章,但多强调村落物质形态方面的保护利用,对于乡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则近乎一笔带过。

例如,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是全国较为成熟的古镇(村)的遴选标准。

整个指标体系共包括10个中类、17个小类,其中只有1各种类、2个小类涉及非物质文化指标,其余多为历史传统建筑的年代、建造工艺、挂牌建筑的规模、布局等空间物质形态存留方面的指标要素。

另外这些物质形态方面的要素也是在保护工作中最容易量化且出成效的,往往也成为地方保护工作考核体系中的主要指标。

2.3文本式保护文本式保护是指保护利用工作停留在规划成果文本上,落地实施性不强。

目前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性主要通过行动项目表来保障,并辅以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但是只针对时序上进行项目安排,在实践中往往由于近期项目较多,且空间涉及较为分散,一是导致难以出成效,二是导致保护工作的重复性。

因此,增加空间视角的项目安排,提出近期实施的几个空间抓手,是避免文本式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更方便地方政府管理与考核。

3清一村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的研究意义清一村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化村落那般独立,它与清二、清三两个历史文化村落共同构成清湖古镇,而古镇旧时为浙西南水陆交通中心和浙闽赣三省商业要会,是仙霞古道这一区域性历史文化中重要的枢纽节点。

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历史文化村落而言,清一村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特殊价值,已有的保护规划策略已不足以解决,对其进行研究也更有探索意义。

3.1历史地位较高清一村是“海上丝绸之路”与仙霞古道的连接点。

清湖古镇据浙水上游,呈高屋建瓴之势;操入闽关键,有通达咽喉之道。

清湖文化源远流长。

清湖称市镇,最早始于东汉,为信安县之重要集市。

唐武德年间,清湖属须江县。

唐宋时,清湖因水运经钱塘江可直通京杭大运河,陆路越仙霞古道可直达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内延伸的重要陆上运输线的起点,水陆交通便捷,为浙、闽、赣三省边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客运中心,也因此孕育、融纳了各地的文化精华,形成了丰富的商埠文化、船帮文化。

鼎盛时,清湖古镇码头达17个,航运船只1000多家,至清代形成门类齐全的“三缸六场八坊九行十匠百店”的工商业体系,船来车往、万商云集、商店如林、行人如潮,俨然成了一个小上海。

然而岁月流转,水路衰,陆路兴,清一村乃至清湖古镇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复当年明清古街区繁荣昌盛之景。

图1青湖镇古道图图2清一村的清溪锁钥古码头图3清湖古镇的工商业体系图3.2区位优势显著清一村历来为清湖古镇的一部分且紧邻城市中心。

清一村隶属于清湖镇,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南部,与江山市中心城区毗连,距市中心约7.5公里。

2017年清湖镇已经被纳入江山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清湖街道,清一村已经由城郊村转变为城市组团,区位优势日益显著。

级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由清一、清二、清三三个历史文化村落组成,以上、中、下三条明清商业街和几十条弄巷组成镇区格局和民居建筑群。

以中街为界,向西为清三村,向东依次为清二、清一村。

三个历史文化村落相互依存,行政边界交织不清,共同构成了清湖的历史文化空间。

4时空视角下清一村历史文化村图4清一村与清湖古镇区关系图落保护利用的对策针对清一村在历史发展(时间)及地理区位(空间)上的特征,规划从时空视角来审视梳理清一村的发展,并立足文化传承、功能更新、空间优化、落地实施四方面,提出规划对策,重塑清一村及清湖古镇在仙霞古道历史上的辉煌与活力。

4.1追本溯源,传承文化,再现历史辉煌清一村的发展与清湖古镇密不可分,清湖古镇2006年被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编制了保护规划,但至今保护实施效果不佳。

同时清湖古码头于2015年被列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因此,亟需重新审视清一村的历史文化。

空间其实是时间的一种映射,规划将时间转化为空间映射,以方便研究。

本规划首先划定清一村域规划范围、古镇区内研究范围、清一古村重点规划范围三个空间范围,作为基本研究对象。

同时部分研究扩大至古镇区乃至仙霞古道区域范围,以理清不同历史时期清一村的发展脉络;其次,通过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多次现场踏勘及走访,摸清清一村的历史史实及现状保护的问题与特征。

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清一村的保护范围,明确清一村需要保护的历史建(构)筑物、历史环境要素,确定保护与整治措施;深入挖掘清一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提出具体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图5清一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范围图4.2区域联动,更新功能,重塑乡村活力清一村的发展离不开仙霞古道这一区域历史文化资源。

旧时仙霞古道是浙江与福建联系的重要陆路通道,当下仙霞古道成为联系中心城区与江郎山、甘八都景区的重要游线,因此复兴清一村,将是江山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

区域层面上,明确“仙霞古道第一渡”的发展主题。

仙霞古道上聚集了一批如三卿口、保安、仙霞关、廿八都等富有特色的码头、集镇和村落。

清湖古镇的独特性在于其清溪锁钥码头是古道水陆转换的第一渡。

因此,规划以清湖古码头为特色,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与古道上其他古村落错位发展,展现“清湖古码头,最美小江郎”的风姿。

古镇层面上,策划文化体验、生活感悟型旅游项目。

通过商埠复兴、文旅开发两大策略,复兴“万安街-下街”明清传统商业街功能与风貌;更新梅家行弄传统古民居,赋予民宿、客栈等新功能,打造风情生活街;改造滨水国有仓库为茶室、整治风貌不协调建筑,植入清湖会馆、书社等业态,形成滨水文化街。

同时,依托清一村名人典故、习俗庆典、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要素,拓展相关的文化体验项目,如“一日村民”体验、民俗文化体验、乡村夜生活体验等。

图6规划总平面图4.3以人为本,优化空间,再造优美环境不同于城市生活,村庄除了个体的“小家庭”,还有集体的“大家庭”生活,因此规划在通过安置点建设、配套设施完善,改善个体生活条件的同时,重点对各类村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环境景观整治。

提升承载节庆、晒秋、民俗、村宴、红白喜事等公共活动场所的景观环境,打造村口迎客广场、宗祠广场、多福寺、古码头-小江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滨水休闲街、滨水慢道、传统商业街等魅力空间;同时积极利用部分建筑拆除后的空间、残留的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景观整治后形成村民活动的“微空间”。

这些场所不仅是村民公共生活的载体,也是游客了解农村、体验清一村乃至清湖古镇、仙霞古道历史文化与乡风民俗的重要空间。

图7重要节点空间效果图4.4定时定位,制订计划,保障落地实施为避免出现历史文化村落“文本式”保护利用现象,规划不仅按照近远分期,分年度制定行动计划。

同时针对宗祠广场、迎客广场、古码头、村委等村庄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进一步制定节点行动计划,作为后续保护利用工作实施的有力抓手。

这在清一村的实施成效中可见一斑,并获得的当地民众的一致认可。

5结语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是我国文化传承意识觉醒的产物,也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的结果。

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自身特点与优势,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