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

合集下载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思想类书籍。

这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为基础,通过对原文进行翻译和注释,对读者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智慧的总结。

首先,我认为《论语译注》的价值在于它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考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进行翻译和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融入现代社会的功能,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既具有古代智慧又有现代思考的读物。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思想的启迪。

《论语》是一个作者通过他的弟子的话语和行为来传达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的书籍。

通过阅读并解读这些语句,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

我个人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追求真理和修炼自己,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这种思考和启示的力量,使得《论语译注》能够给读者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感召。

此外,这本书也给我展现了作者翻译和注释的高超能力。

《论语》是一部具有很高难度的文献,其中的句子和语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作者通过对原文的细致研究和深入思考,对每个句子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和详细的注释。

这些翻译和注释的内容非常丰富和详细,涵盖了古代文化、历史、语言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这些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并且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这种翻译和注释的能力和水平,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书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还是一本很有挑战性和启示性的读物。

《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它们有时候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篇1《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

《论语》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集。

我们年轻人读书,应该做到“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书地读。

每一部书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

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

”①“文史之学背后,则每有一种艺术存在,或说精神存在,所以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

”②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应该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论语译注》一书的作者杨伯峻。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xx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

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1):《论语译注》读后感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篇1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钟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我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咱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咱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愉悦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愉悦。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我心灵的安稳和愉悦,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我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译注读后感1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

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0篇)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

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

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通用5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通用5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通用5篇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篇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篇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亮的灯光下,我轻吟着《论语》。

精炼的语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乐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识《论语》是在新华书店里,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

无意间,看到其中的内容,虽然读起来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译注读后感1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明白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期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透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忙。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能够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

(veryok)但这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

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明白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

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正因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

可见,真理亦或信仰,必须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

虽然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社会、不一样阶级、不一样人群对它的明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

子曰:本立而道生。

因此,不好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正因真理就应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

不好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

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译注读后感2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译注》读后感
涓涓流淌的历史长河,汇聚着人们的无穷智慧,而孔子便是那清澈,明亮的一活泉水,正是这活泉水不断的滋润着我们的思想,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这个名字饮誉世界,他被李若禅大师赞为“圣无域泽天下,圣德有范泽垂人间。

”的先哲。

谈到《论语》,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自己说:“而丘也,殷人也。

”此句话说明孔子为殷商的苗裔。

当时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权臣间或强大氏族间你吞我严,各国之间更是骚动不已。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他没有选择驰骋沙场,但他走向了另一种变革的巅峰。

孔子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开之。

”他大半辈子精心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治学之态度严谨科学。

孔子的许多语录充满哲理性的教育性,我最喜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

意思是:学习的时候,经常复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这岂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从初中时期接触到这句话时,就将它铭记于心,学习新的知识,复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称不了老师,但自己确实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孔子为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真的让我获益多多。

认真学习孔子的严谨科学态度,去对待知识,不懂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身边的老师,优秀者,普通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学习他们的睿智,学习他们的成功秘籍,学习他们的平静心态。

再来谈谈《论语》吧!《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是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国的源典,其论证的主要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社教体制,社会风俗,心里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刻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词语中。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准确,是当代《论语》最好的读本之一。

《论语译注》汇聚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注释。

这对于我们这些文言功底差的读者来说,真是一件幸事!《论语译注》让我更好的接触《论语》,接触孔子,了解中国这部圣典。

透过文字,仿佛回到了孔子讲学的大叔下,我的他的弟子一起坐着,静静地听着他的讲学,感受这一份宁静。

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品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感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方法……
通过《论语译注》,我了解到孔子的许多治国思想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依旧适用。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主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春秋时礼崩乐坏,所谓不循法度之事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礼仪大国,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

21世纪,中国在几代领导人
的英明指导下,快速发展起来,但社会依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城乡贫富差距,农民工待遇,户口问题等,这些都是关于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问题。

生活离不开粮食,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要感谢他们,我们的生活说到底是他们所赐,所以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无疑会对整体发展产生影响。

国家现在施行的医保,小康村解决了“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

我想这便是“仁”,这也是成功治理国家的关键,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正确的。

《论语》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国家问题上也是益处多多。

“一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贴切地道出了《论语》的作用。

它给
后世带来了如此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让我们更直接地去了解孔子,了解《论语》,了解儒家精神。

儒家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生立命的,精神皈依的归宿的。

这是我们中华名族的财富,是我们华夏子女的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