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辛弃疾词两首-要点梳理

合集下载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答案
说他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
4.下片最后三句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从全篇来看有 什么作用? 答案 (1)内容上:直抒胸臆,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
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2)结构上: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二单元 宋词流韵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从情、、情景交融。多姿多彩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寄予了无限的愁 怨,夕阳西沉,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营 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愁恨、抑 郁之情。 2、直抒胸臆。通过“看”“拍”等动作把词人空有雄心壮志、 却无处施展的急切而悲愤的情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无人会, 登临意”词人感叹自己空有收复中原的抱负,而在南宋统治 集团却没有知音的无奈之情。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词人的仰慕之情,也隐约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
愿望。
答案
6.作者借下片的两个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1、借拓跋焘的典故表达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 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收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了自己是宋朝臣民。同事也表达了对朝廷偏 安一隅,不图收复失地的悲愤。 2、作者以廉颇自比,既体现了词人渴望如廉颇那 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又表达了词人英雄迟暮、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
2.下片用典故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请具体分析。 答案 作者借助古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1)“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
借张翰见秋风而思家辞官的典故,反用典故,抒发了抗金复国的雄心壮志。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泛指有大志的人,此处典故是 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暗寓了对 妥协苟安的投降派的鄙视,也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的“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 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 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词两首》基础字词梳理-完整版PPT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基础字词梳理-完整版PPT课件
《辛弃疾词两首》 基础字词梳理
1 读准字音 2 词语解释 3 名句默写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稼轩.( uān ) 3.堪脍.( uài
9.舞榭.( iè )
11.佛狸祠.( cí )
(二)多音字
1.供献 供.愁 奉供 . g恨òng
g ō n g
2.遥岑.( cén ) 4.玉簪.( ān ) 6.揾.英雄泪( wèn ) 8.巷陌.( mò ) 10.金戈.( gē ) 12.狼居胥.( ū )
2.巷巷巷..子道
iàng hàng
二、词语解释
1.遥岑.远目 _小__而_高__的__山__ 2.断.鸿.声里 _失__群_的__孤__雁__ 3.休说鲈鱼堪脍. _把__鱼__、__肉__切__细___ 4.倩.何人唤取 _请___ 5.揾.英雄泪 __擦__拭__ 6.忧.愁.风雨 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为__忧__愁___
7.遥岑远目.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看__ 8.舞榭.歌台 _建__在__高__台__上__的__房__子__ 9.一片神鸦社.鼓. _社__日__祭__神__所__奏__的__鼓__乐___ 1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__英__雄__业__绩__ 11.赢得仓皇北.顾 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北_____
6.__斜__阳__草__树___,__寻__常__巷__陌___,人道寄奴曾住。 7.想当年,__金__戈__铁__马___,气吞万里如虎。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__得__仓__皇__北__顾__。 9.凭谁问:廉颇老矣,___尚__能__饭__否__?
退出
12.尚能饭.否 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吃__饭___

《辛弃疾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辛弃疾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辛弃疾词二首(笔记)

辛弃疾词二首(笔记)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注释:参见书本12条注释。

2.文章内容: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连营:报国无门的词人,借酒消愁,带着醉意挑亮灯火,端详着心爱的宝剑,醉眼朦胧中,他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只听见军军营响起了雄壮的号角之声。

上句写看到的是“剑”,下句写听到的是“吹角”,表现他念念不忘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两句写出了奏乐吃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3)沙场秋点兵:秋高马壮、士气高昂,点兵出征,预言战无不胜的前景。

——短短几句便描绘出军容之雄壮,士气之高昂,火热的战斗激情喷涌而出。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抗金英雄跃然纸上。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两句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意气昂扬的神情。

(6)“可怜白发生”:末句的现实完全否定前几句的理想,前后对比,理想在现实中彻底破灭。

“壮词”也由雄壮化为悲壮。

3.小结: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中间从军营生活到阅兵待发,从阵前激战到宏伟抱负,写出了一腔豪情,末句返回现实,现实与梦境形成巧妙对比,虚实结合抒写了词人的抗金决心,但现实中报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愤。

4.壮词:(1)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2)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5.结构特点:前九句铺陈豪迈激越、杀敌报国的场景,最后一句,急转而下,以壮衬悲,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让人悲从中来。

语文高二下学期辛弃疾词两首期中复习要点

语文高二下学期辛弃疾词两首期中复习要点

语文高二放学期辛弃疾词两首期中复习重点一、课文分析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同样,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气愤之情。

整体风格是雄健、豪迈。

都大批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一样期间。

《水龙吟》是初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抚慰司参议官,词中固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情景来衬托、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后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 65 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 , 考试技巧,他本认为能够踊跃备战,存储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 ?胄为了邀功,只想轻率发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忿。

可见,他初期的作品多些高昂、激奋 ; 后期作品则转向了挺秀、悲壮。

同为豪迈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本性忠爱,自如畅达 ; 辛弃疾气概沉雄,豪壮悲忿。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议论者老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二、文学知识1、对于作者辛弃疾 (1140-1207) ,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 人。

2、对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器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仍是不管自己职位的卑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挡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

3、对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 (1205) 。

当时,韩 ?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抚慰使,这年春初,又授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 ( 今江苏镇江 ) 。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仿佛很重视,但是实质上只可是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呼吁而已。

《辛弃疾词两首》上课解读共54页

《辛弃疾词两首》上课解读共54页

谢谢!
1
0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辛弃疾词两首》上课解读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知识点【重点语句整理】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名>小而高的山。

【引】高;尖锐。

《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②<名>崖岸。

《庄子·徐无鬼》:“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名>细切的肉食。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①<动>浸没。

李肇《国史补上》“以(笔)头揾水墨中而书之。

”②<动>用手指按;揩试。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重点内容探究】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

“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再用三国许氾典(“求田问舍”三句),作者登临远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许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
2典 中 塑 形 象 。 .
求 和的无 耻行 径 。
束 , 人有 着 怎样 的不 同心境 ? 词
3同 是 登 临 , 是 用 问 句 结 史 上 “ 榭 歌 台 ” 太 平 景 象 与 佛 宏 图 难 展 , 至 深 理 至 切 。 . 同 舞 的 情
《 遇 乐 》: 中含 “ ” 既 表 永 典 情 。 现 英 雄 不 再 的感 慨 和 x - 雄 业 绩 - , i 英
《 龙 吟 》 张 翰 乐 于 归 隐 、 脍 ” “ 犹 如 此 ” 词 人 写 他 痛 心 水 : 许 到 树 , 田问舍 ” 的个 人 打 算 , 望 为 统 一 希
难 觅 ,表 达 自 己 决 心 恢 复 中 原 的 汜 谋 取 私 利 与 刘, 薄 “ 南 鄙 求 宏 大 抱 负 , 同 时 借 两 位 古 代 帝 王 桓 温 慨 叹 时 光 流 逝  ̄ x- 。 l ,比
建功 立业 来讽 刺 南宋 统 治者 屈辱
《 遇 乐 》 成 就 “ 流 ” 人 祖 国做 出一 番 事 业 ,然 而 却 只 能 永 : 风 的
事 和“ 皇北顾” 人事对 比, 在 “ 愁风雨” 叹息岁月易逝 、 仓 的 历 忧 中 狸 祠如 今 异族 统治 下 “ 鸦 社 鼓 ” 神
经 到 了 这 样 的 地 步 ,辛 弃 疾 仍 不 对 英 雄 的 追 慕 ,折 射 出 了 辛 弃 疾
心 死 , 着 英 雄 的 “ ” 他 做 寻 觅 的雄 心 壮 志 。 做 梦 , 孙 权 的梦 , 因为 时无 英 雄 ; 做 是 他 刘 裕业 绩 的梦 , 因为南 宋 萎靡 , 颇 老 矣 , 能 饭 否 ” 故 作 疑 问 , 是 尚 的
望 自己 虽 老 也 能 被 重 用 , 一 展 夙 不 言 而 喻 。 以典 塑 人 , 人 明 志 , 们 一 气 贯 注 , 横 捭 阖 ; 唤 英 以 纵 或 愿 。然而 , 终 归是 梦 , 弃疾 心 形 象而 深 刻 。 梦 辛 里 也 十分 清楚 ,留给他 的只有 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辛弃疾词两首
【基础须知】
1.识记字音
遥岑(cén)玉簪(zān)鲈鱼(lú) 可堪(kān)廉颇(lián) 赢得(yíng)
封狼居胥(xū)
堪脍(kuài) 揾英雄泪(wèn) 舞榭歌台(xiè)
巷陌(mò)
2.古今异义
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繁华的景象。

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遥岑远(看,眺望)
廉颇老矣,尚能否(吃饭)
4.相关成语
舞榭歌台: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

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
姿。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重点梳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
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
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主旨大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
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
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
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作好充分
的准备工作;又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
尽力的爱国热情。

3.艺术特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沉雄豪壮,但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

秋色无边,江山壮丽,胸怀报国大志,耻于归隐谋私,可谓豪矣,壮矣!但愁恨郁积,落日哀
鸿,叹不为人知,惜年光如水,洒英雄之泪,又何其沉痛悲凉!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
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

作品层层推进,情到极处,又以“树犹如此”半句缩住,寄“人何以堪”于言外,而且其情的具体内容始终未加明言,全靠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和作者的处境去体会,因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可谓深得蕴蓄之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喻今,抒情言志。

上片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

下片以刘义隆的惨败为鉴戒,对比鲜明,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最后用廉颇自比,言志抒怀。

用典凝练形象、情酣意深,发人深思,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难点再现】
1.《永遇乐》中作者写佛狸祠下的一幕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了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2.在《水龙吟》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他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

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如何运用借古讽今手法的?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

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

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4.如何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乃全词主旨所在。

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

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就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读这句词时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做悲观语或怨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