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指鹿为马的故事原文
指鹿为马的全诗意思

《指鹿为马》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和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以下是该故事的全文:
秦朝时期,权臣赵高掌握了大权,他为了迷惑人民,常常故意颠倒是非,制造谎言。
有一天,赵高带着一匹马来到了皇帝面前,他故意说:"这是一匹好马。
"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那匹明明是一只鹿。
然而,皇帝惧怕赵高的权势,害怕指出他的错误,于是顺从地说:"是啊,这的确是一匹好马。
"
赵高得意洋洋地离开了,他以此事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和皇帝的无能。
但是,这个故事并不仅仅是赵高蒙蔽皇帝的事件,它也被用来比喻当权者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事实进行歪曲和欺骗。
它被用来形容那些有意掩盖真相、颠倒是非、迷惑他人的行为。
这个成语常常被引用来批评政府或权力机构的不诚实和虚伪行为。
高中语文课外知识积累

语文课外知识积累1、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2、“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_《淮南子》。
3、被称为“古今语怪之祖”的作品是_《山海经》,《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一只鸟_。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集中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它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其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5、屈原是春秋时代_楚国人,他在楚辞__《招魂》中用诗的形式写出了很多精美的食品,那其实就是- -份战国时期南方人的食谱。
6、文学史上"风骚"并称,其中"风"指_国风、“骚"指离骚7、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8、我国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__《黄帝内经》9、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国家,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们称为“四书”的著作,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句话出自《诗经》。
10、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_《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请问,“箜篌”是什么乐器:_拨弦乐器。
11、《西厢记》的作者是_王实甫;“东床快婿”原本是指王羲之。
12、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三曹”和“七子”成就很高,其中“三曹”是指_曹操、曹不、曹植。
13、“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宋八大家是_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人。
14、在中国文学史上,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_陆游;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是李自↓杜甫、自居易。
素有诗仙和诗圣美誉的是李自和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是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
15、岳飞原_《满江红》中写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史记》中的成语”[“音频+文字”](五)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https://img.taocdn.com/s3/m/a287481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6.png)
“《史记》中的成语”[“音频+文字”](五)指鹿为马指鹿为马一、成语[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二、故事“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二世部分;涉及三类人:一是赵高,二是秦二世,三是群臣。
赵高离间李斯将他除掉后,自己担任丞相一职,准备作乱,但还是担心有大臣不听他的,于是想先检测一下。
他牵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见后笑着说:丞相你搞错了吧,这明明是一头鹿,你把鹿当成了马。
赵高问左右的大臣,大臣们有的据实说是鹿,有的顺着赵高的意思说是马,有的保持沉默。
事后,赵高暗中将那些说是鹿的人一个个去掉,一方面排除异己,一方面威慑众人。
从此以后,大臣们都惧怕赵高,赵高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不管黑白与真假。
三、评析“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指向的是赵高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虽然也表现秦二世的昏庸,但不是主要内容,这是我们在理解、运用时要注意的——因为,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不是测试秦二世的智商,而是测试群臣听不听他的话。
他把“鹿”说成“马”,颠倒黑白,群臣跟着说是“马”,说明群臣畏惧自己,听自己的;畏惧自己,听自己的,他就可以无所忌惮地作乱。
但这个成语确实表现出秦二世的昏庸。
他是赵高篡改诏书继承的皇位,他一切都听命于赵高,甚至不理朝政也是听赵高的。
赵高告诉他“天子称朕,固不闻声”——天子自称“朕”,“朕”是什么意思?隐藏的意思。
天子隐声藏身,大臣看不见你,没听你说过话,就会有神秘感,就会对你心存敬畏,如鬼一样,大家都没见过,大家都怕;你年轻,难免会说错话,说错,在群臣中就暴露了自己的不足,暴露自己的不足,就会失去威严——所以,你不能见大臣,把这事交给我,由我来帮你传达,帮你处理,你就可以尽情地去享乐。
二世就真的居住在深宫中寻欢作乐,一切事情委任赵高,其他的大臣包括李斯都很难见到秦二世,于是赵高专权,于是赵高敢于上演“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二世是怎样死的呢?他的下场有点悲凉。
指鹿为马是什么意思

指鹿为马是什么意思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指鹿为马是什么意思指鹿为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词语辨析辨析"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
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原文(1)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注释欲:想要。
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恐:害怕,恐怕。
设验:设法试探。
持:带着。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误:错误;误会。
左右:身边的人。
或:有的人。
阿顺:阿谀奉承。
因:于是,就。
阴,暗中。
中(zhòng),中伤。
法,刑法。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刑法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
诸:那些皆:都。
译文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原文(2)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故事简介PPT

汇报人:
20XX-11-23
• 成语背景介绍 • 《指鹿为马》故事背景 • 《指鹿为马》故事经过
• 《指鹿为马》故事影响与启示 • 其他相关资料与推荐阅读
01 成语背景介绍
成语定义与出处
成语定义
指鹿为马是指将鹿说成马,比喻 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出处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 纪》。
赵高当权与李斯被害
赵高是秦朝的一位宦官,他善于 迎合秦始皇的心意,得到了秦始
皇的信任和重用。
李斯是秦朝的一位大臣,他曾帮 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后来被赵
高诬陷,被秦二世下令处死。
赵高当权后,更加肆无忌惮地推 行暴政,使秦朝的统治更加黑暗
和混乱。
03 《指鹿为马》故事经过
赵高故意颠倒是非
赵高为了篡夺权力,故意在朝廷上混淆是非,把鹿说成马。
《守株待兔》
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偶然之间捡到一只撞死 在树桩上的兔子而不再耕种,结果最终颗粒 无收的故事。这个成语比喻因小失大,也比 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THANKS 感谢观看
大臣们的沉默让赵高更加肆无 忌惮地掌控朝政,为所欲为。
04 《指鹿为马》故事影响与启示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加剧了秦朝的混乱
赵高借此机会打击异己,使秦朝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强化了权力的集中
赵高通过指鹿为马的手段,使秦始皇更加信任他,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秦 朝的地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政策,如度量衡、货币、文字、 车轨标准化等,这些政策有利于巩固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秦朝的暴政
01
指鹿为马的典故出处大全

指鹿为马的典故出处大全指鹿为马成语意思指鹿为马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专权,指着鹿硬说是马,而群臣附和的故事。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反义词】是非分明、循名责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涉笔成雅、动静有法。
指鹿为马典故出处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
”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
”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
”臣半言鹿,半言马。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
”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
这时,秦王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
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
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
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
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
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
语文知识点指鹿为马的故事及相关人物简介

语文知识点指鹿为马的故事及相关人物简介故事背景及基本情节指鹿为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
传说在秦王朝时,有两位大臣赵高和李斯,为了争夺宰相之位而拉帮结派。
赵高为了获得信任,曾经作出了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相传公元前246年,赵高当宰相时,有一天突然下旨要求把一只鹿改称为马。
随后,他派人将一只鹿赶到宫廷,狡辩说这是一匹马,要求皇帝马上验明正身。
当场,皇帝看到鹿的模样,便很疑惑,询问身边的官员,大臣们也不敢说实话,只有李斯大胆站出来指出这只明明是一只鹿,不能随便改换。
于是,赵高便借机陷害李斯,谎称他背叛国家,最终让李斯被赐死。
人物介绍1.赵高赵高,字子舆,战国末期秦国宰相。
赵高早年在草庙之变前即成为荀子门下弟子,并于荀子病逝后,转为舍人,继而为外廉,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
草庙之变后,扶苏被秦将胡亥杀死,赵高假装居丧唿起江山,深得秦国君臣信任,继而成为权臣,最终成为宰相。
赐官邑六百户,因掌握国家最高权利而声名狼藉,也被后世视为“奸臣”的代表人物之一。
赵高的措辞与想象力非常强,他能够说服皇帝采纳自己的建议,他的言辞能够煽动大众,让人们朝着他想要的方向努力。
他是一位非常精明狡诈的政治家,辅佐秦始皇和胡亥两位皇帝执掌大权。
2.李斯李斯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
他曾在秦伐楚战争中为昭阳军的武将,也曾经担任过韩国的客卿,成为了与韩非齐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公元前251年,李斯拒绝了秦国的聘请,拒绝加入赵高的阵营。
此后,赵高排斥、迫害李斯,并在“指鹿为马”事件中诬告李斯背反秦国,将他五马分尸。
并且作为对李斯讥讽的托示,将他的书稿全部投进了河里。
3.胡亥胡亥,利用自己的身为嬴姓,于公元前246年继任秦王之位,即秦始皇之死后的秦二世君主时期。
因其政治手腕、个性扭曲、理念狭隘,此后不但大肆压迫百姓、纵容奸臣,还不断与诸侯诸国开战,最终还被几位爪牙针对排挤和诋毁,直至公元前207年自杀而死。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名人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名人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指鹿为马的故事原文
指鹿为马释义:
“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
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
无意的。
指鹿为马的故事:
原文: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译文:
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
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
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