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的传说故事
神农的小故事

神农的小故事神农,又称为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农业英雄和医药学家。
他被尊称为农业之神,被认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奠基人。
神农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神农的小故事。
神农,姓姜名翼,是黄帝的后代。
他出生在远古时代的中国,那个时候人们还不懂得种植农作物,只能靠采集野果和狩猎为生。
神农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他观察着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不断地探索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有一天,神农看到一只小鸟在吃草时突然倒地不起,他赶紧过去查看,发现这只小鸟吃了一种名叫“百草之王”的植物。
神农好奇地尝了一口,发现这种植物竟然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从那天起,神农开始研究草药,并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人们,帮助他们治疗疾病,保护健康。
神农并不满足于草药的研究,他开始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研究种植技术。
他发现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最佳种植时间,还发明了农具和耕作方法,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
神农的种植技术和农业知识传播开来,人们开始学习种植农作物,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除了农业,神农还研究了天文学和气象学。
他观察星象,研究天气变化,预测农作物的收成和灾害的发生。
他发明了农历,制定了农民的耕作日历,帮助人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神农的天文学和气象学成果,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神农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和医药学,他还发明了火药和冶金技术,开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新纪元。
他的发明和创造,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神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和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神农通过观察和实践,不断探索农业和医药的奥秘,为人类带来了福祉。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勇于探索,不断学习和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神农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神农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学习了很多有益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收获。
我们应该像神农一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与自然共同发展。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 神农传五谷的故事

【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神农传五谷的故事
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医药之神,被尊称为“神农大帝”。
据传说神农得天
独厚,深谙天地之道,能够驾驭自然,施行农耕。
神农教人民种植五谷杂粮,以此丰富百
姓的饮食和生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神农传五谷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仅仅知道种植谷物,而不知道其他的粮食。
他们种植的谷
物不够丰富,也不太好吃,所以大家的生活很单调,生病也很容易。
一天,神农所带的
仆人告诉他,人们只能以一种谷物为食,日子过得很苦。
知道这里,神农觉得人们的生活
太过单调,于是他下令让他们采集天上的五颗神农谷,为人们增加种植其他谷物的品种:
首先,他送人间了小麦和粟种,让人们开始计量种子,认真务农。
接着神农又送大麦、黍子、稷谷和豆子,让人们学会了种植和管理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更加阔绰了人们的饮食。
从此,人们可以品尝到五谷的美味,过上了丰富多彩的日子。
神农带领着人们向着兴旺的方向发展,人民的生产力得以提高,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神农所传授的农业知识,让人们在饮食上消除了传统的单调,也让人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
和感激之情。
此外,神农也是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发明了许许多多的医药,派遣医师到各地驰援
救济,救治了不少病人,因此神农也被尊为医学的始祖之一。
神农,以其聪明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把农业和医学都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所
传承下来的五谷知识,不但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启发了人们不断探知自然奥秘、追
求真理的激情。
尝百草的神农故事

尝百草的神农故事
神农氏(Shennong)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传奇性人物,被认为是中国农业和草药医学的创始人。
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是关于他发现植物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传说。
根据传说,神农氏生活在古代的中国,他是中国传说中的三位尧舜禹之一,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草原上放养了许多不同的动物,但他对于植物的了解很有限。
为了发现植物的用途,他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植物,看它们是否有药用或食用价值。
神农氏的尝百草之旅非常艰难,因为有些植物有毒,有时他甚至差点丧命。
但他坚持不懈,继续尝试各种植物,从而发现了许多药草和食材的用途。
据传说,他发现了茶、大蒜、葱、麦、黄瓜、甘蔗等许多植物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这个故事强调了神农氏的毅力和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以及他对中国农业和草药医学的巨大贡献。
因此,神农氏被尊称为“中国农药之神”和“尝百草之祖”,他的传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不同版本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不同版本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一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
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
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
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又有神农氏生于姜水之说,姜水在今宝鸡境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炎帝和神农氏是否为一人的争议,应是在神化他们时弄混了,袁珂先生把其列为一人;再《礼记》据此又称神农为烈山氏,盖皆因其行多名号所致,出生了一个小孩。
说来奇怪,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
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
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吧。
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的东西,炎帝看见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
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土里。
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
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
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
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
神农氏一些主要的故事

神农氏一些主要的故事
神农氏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古代人物,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他被尊称为农神,是农业文化的先驱和代表。
以下是神农氏一些主要的故事:
1. 神农氏尝百草:传说中,神农氏是古代医药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亲自尝试各种草药,不畏艰险,为人类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他根据草药的性能和功效,归纳总结出了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为后世的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神农氏制作五谷:根据古代传说,神农氏发现并制作了五种重要的农作物,即大麦、黍稷、稻谷、粟米和豆类。
他利用这些作物改善了古代人的生活,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因此,他被尊称为“粮食之神”和“农业之神”。
3. 神农氏封禅:“封禅”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祭祀仪式,旨在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
据传,神农氏曾亲自主持过封禅仪式,并教导人们如何通过祭祀来获得神灵的保佑。
这一仪式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4. 神农氏的功绩:神农氏被视为中国文明和农业发展的奠基者,他的贡献被后世称颂。
他的传说和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农耕文明的崇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他的形象也被广泛地用于艺术创作、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总之,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药草尝试、农作物发现、封禅仪式和对农业的贡献,赋予了他“农神”的称号,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故事和传说,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有关神农的神话故事

有关神农的神话故事
神农(Shennong)在中国传统神话中是一位重要的神祇,被尊奉为农业之神和中医草药的创始人。
神农的神话故事流传千百年,下面是他的一些主要传说:
耕田播种:神农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农夫之一,他教导人们如何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并制作农具。
据说他亲自下凡,为人类示范农业技术,推动了农耕文化的发展。
尝百草:神农被称为“尝百草”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也非常有名。
据说他亲自尝试各种植物,从而鉴别草药的性质和功效,为后来中医草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为了造福人类,他坚持不懈。
毒草之祸:在神农尝百草的过程中,有一次他不小心中毒而去世。
传说说,他发现了一种名叫“葵贵”的毒草,误食后中毒身亡。
然而,在他死后,他的灵魂并没有离开,而是化为仙人,继续关注并帮助人类。
三苗之人:神农有时也被称为“三苗之人”,因为传说中他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仙人、农夫和医生,代表了仙人、百姓和医生三个不同的身份。
这体现了他在农业、医药、仙术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
神话人物神农的故事

神话人物神农的故事神农是农业和医学的始祖,传说是姜族部落人,因为懂得用火而成为首领,因此他也被人称作炎帝。
炎帝出现的时候,女娲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世间的人类早已繁衍众多,遍布大地。
然而,这么多人共同生存,自然界里能吃的食物却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食物越来越少,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以蛇虫鼠蚁、树皮野草等东西来充饥,因此常有人因乱吃这些东西而病倒。
到最后,甚至连这些东西也在急速减少,食物已经难以维持所有人的生命,大地上的人类开始陷入绝境。
神农便是在此时降生的。
相传,炎帝诞生于烈山的一个石洞中。
他出生时样貌就十分怪异,不仅牛头人身,腹部还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
最奇特的是,神农刚一出生,石洞周围便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九口井。
九口井的井水彼此相连,你只要取其中一口井中的水,其余八口井中的水就都会剧烈波动,后人便为它取名九眼井。
九眼井井水甘甜,喝下便能消除疲劳。
人们见炎帝不仅天生异相,还将神奇的井水带到凡间,就觉得他是天神降临,便决定等他长大推举他为部落首领。
炎帝成长的速度很快,没多久就长成了一个精壮的成年人。
但世间饥饿的困境还没有解决,并且越发严重。
身为首领的炎帝怜悯自己的子民,不忍看他们被饥饿折磨,于是就向上天祈求,希望能得到食物。
炎帝的话音刚落,就有一只全身通红的小鸟嘴中衔着一串东西,从天空向他飞来。
小鸟的身影逐渐接近时,就将东西吐到了地上。
炎帝捡起一看,原来是种子。
接着小鸟围着他飞了几圈,便在天空中消失不见了。
炎帝觉得这一定是上天送给人间的粮食种子。
于是急忙将种子埋到土里,然后又召集众人,教他们用木头制作农具未耜,用来开垦土地;又教导众人如何松土挖地,掘井灌溉;同时还帮助人们辨识粮食,让人们懂得在不同土壤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很快,人们便掌握了粮食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可以自己进行耕作了。
这年秋天,人们收获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粮食。
人们再也不用吃树皮、树根,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
炎帝为了能让人们依据自然规律种植庄稼,将三十天定为一月,每到十一月就是冬至。
神农炎帝的传说故事

神农炎帝的传说故事神农氏生于姜水,于是他以姜为姓,号称烈山氏,以火德治天下,故称炎帝。
那你知道神农炎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神农炎帝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神农炎帝的传说故事:神农传五谷据说在开天辟地的时候,人们不懂得种地,天上下雪就是白面,下雨就是油,随便接随便吃。
那时候,人们不愁吃不愁穿,成天东游西荡。
这天,玉皇大帝想看看人们的心眼儿怎么样,就打发太白金星下界。
太白金星变个老太太,到一家人家要饭,说:“大妹子,把你那白面饼给我一个!”这老娘们儿一瞅:“什么,你还要白面饼?白面饼留给我那姑娘垫屁股的。
”太白金星一听。
这哪是好心眼子,回去奏了玉皇大帝。
从此以后,下的雪就真是雪,下的雨就真是雨了。
以前,也没想到攒粮,这回大伙儿愁得可就没招儿了,都埋怨:“就怨那个老娘们儿不会说话,上方天神生气了。
”正赶神农氏尝百草,给人间治病。
大伙儿没法,就找他去了:“神农氏啊,你给想想办法吧!”神农氏说:“我家养活一条白狗,也是天上神物,叫它到如来佛那求他给想想办法。
”大伙儿说:“那好啊!”神农氏回到家,对白狗说;“现在不下白面,人都挨饿,你是不是到西天如来佛那儿,白狗驾着云彩往西天走。
玉皇大帝来气了,叫太阳挡它、烧它。
白狗一看,吭味一口,就把太阳咬去半拉。
白狗说:“要不看你给人间照光明非吃了你不可。
”玉皇大帝一看,太阳没挡住,又打发太阴君月亮去挡它。
天狗来了气,一口也给月亮咬掉半拉,月亮吓得直叫。
白狗说:“要不看你给人间照夜光,我也把你吃了。
”白狗驾着云一直奔西天去了,见到活佛。
活佛打了个咳声。
拿出五谷杂粮穗儿,说:“你叼回去,叫人们种上!”白狗把这些五谷杂粮叼回来,交给了神农氏,这样五谷杂粮就由神农氏传出来了。
可是,那时候人们用刀耕火种,打粮不多。
人们还是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正赶上猪精黑煞神下界,一看人们种地一掩一掩地抠,它来气了,搁嘴一拱一拱地,把那地都拱成垄了。
神农一看高兴了,就在垄台上撒种,庄稼长得挺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的传说故事神农(Shennong,公元前3245年—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神农的传说故事是怎样的传说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神农的传说故事的资料,仅供参考。
神农的传说故事炎帝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的神农像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的神农像龙颜大唇。
(参史志:赤帝即“炎帝”。
《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
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铲草兴锄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农氏的大德的完美写照。
铲草兴锄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
”后来,人们变懒了。
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
草也不死了。
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
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
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比铲着得劲。
从此有了锄。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本草经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郑康成曰:慎物齐也。
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
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
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
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
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
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
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
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
相关地名神农涧在河南省-温县。
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
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
”唐代吴玉斗诗云:“坎水是从一画生,辟来古涧润温城。
……久待两岸藏仙药,认识尚须眼有睛”。
温县周围古属怀庆府,盛产的地黄、菊花、牛膝、山药素为上品,世称“四大怀药”。
延龄草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
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
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
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
”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
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
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
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
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
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茶叶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
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
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
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
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
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
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
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茶叶的发现根据古代传说,皇帝神农在室外的火炉上烧水的时候,附近一棵灌木丛的叶子落到了水中,并停留了一段时间,皇帝神农注意到水中的叶子发出了一种怡人的香气。
后来,他决定尝尝这种热的混合物。
它相当可口。
就这样,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诞生了。
尝百草我们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
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
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
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
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
《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
在神话传说中,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
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死因民间相传;一日,他尝草时误食一毒草--断肠草,未及时喝茶去毒,而死于肠道俱断。
神农简介神农(Shen Nong):一说即炎帝,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
又称神农氏,中国上古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
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一说地皇氏即神农氏,《尚书大传·卷第四》:「神农为农皇也。
……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於地」。
他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神农的事迹炎帝神农文化与中华龙文化《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
”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
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炎帝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
《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
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中牧于伊侯”的记载。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
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即在伊,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
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
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
华之阳,东南方。
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位于华山东方约四十余公里,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石龙全长九十多米,高九米五,头西身东,尾藏匿于山中,头、须、牙、眼、爪、翅、鳞俱全,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张口长舌居中,印吻、吻前双须前伸上昂,下颌平,眉上龙颜,顶生双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龙头平展仰起,龙颈向后复向下弯曲,又平与腹相连,龙背生巨翅,龙爪从龙胸向前伸出于颌下,落爪于地,通体连贯,三波九折,宛若腾云驾雾,为名副其实的“神龙首”。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龙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
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很可能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不绝于史:《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初都陈,又徙鲁。
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神农文化源头在中原的伊洛地区《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
”这个华山不是西岳华山,而是少典氏祖居地熊耳山伊洛河之间的华山,称为“岳顶山”,即宜阳的花果山,是有熊少典氏和有蟜氏活动区域。
据《大清一统志》云:“岳顶山,在宜阳县东南,峻极,不可攀跻,由龙屋至山顶六十里,又西为花果山。
”对于此山,郑杰祥先生考察认为,“岳顶山今称岳山,位于宜阳县西南,海拔1900余米,为熊耳山主峰,……正位于《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述诸山范围之内,应当就是该经所记的岳山。
如果此释不误,那么此山也应就是《诗经》所说申、吕二族发源地的崧岳山。
”并说:“炎帝族因居于岳山有时又被称作大岳……炎帝族以岳山周围为中心,披荆斩棘,开发山林河谷,努力发展原始农业生产。
”《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世与少典氏婚。
”熊耳山脉是伊河洛河的分水岭,北尽头就是伊阙龙门山,正是在“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地方。
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少典、有蟜氏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神龙首”,位于熊耳山脉的洛阳伊川龙头沟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
有泉曰龙凤泉,泉水长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