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任何国家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所以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茶叶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
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
《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茶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瑕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泰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 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横”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祺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珍品_、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
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
关于茶的历史典故

关于茶的历史典故本文是关于关于茶的历史典故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茶的历史典故。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
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
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
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
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
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这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茶了吧。
1、孙皓赐茶代酒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
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
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2、陆纳杖侄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
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
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
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
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
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精品】茶的起源传播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发现中国网时间: 2007-09-06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
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
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这一古老的饮料,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茶的发现与利用中国是茶的故乡。
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如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代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发现据茶史考证,最早利用茶的为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
一说,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
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
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
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
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二说,天神所赐,神农发现。
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性能。
《茶的始祖:炎帝神农氏》

茶的始祖:炎帝神农氏茶叶由谁发现,什么时候发现,在何处发现?历来是令人争论不休的事情。
近年来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加复杂。
笔者认为:炎、黄为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始祖,而炎帝神农氏更是世界茶的始祖,这是毋容质疑的。
用时,笔者还对神农发现茶的地方进行了探索。
一、炎帝神农氏其人神农就是农业之神。
是中国农耕文化之祖。
班固《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植谷曰农。
炎帝教民植谷,故号称神农氏,谓神其农业也。
”《白虎通义.号》:“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耕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
他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而神农氏本人,据《吕氏春秋.爱类》记载,是“故身亲耕,妻亲织”,说明神农氏是有妻子的。
所以,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转变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
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区域,汉代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东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
从此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其影响力可达今天的大半个中国。
炎帝神农氏对人类主要有八大贡献:1、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周易.系辞下传》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发明并教人民耕种。
2、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墝髙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今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3、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周易.系辞下传》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为商业的始祖。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炎帝神农》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炎帝神农》谁都别说,让我一个人躲一躲,你的承诺,我竟没怀疑过,反反复复,要不是当初的温柔,毕竟是我爱的人,我能怪你什么.....--UUMOB 【导读】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现在所称的“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
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为缔造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在伏羲制定姓氏后,人们就分为不同的氏族。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造人补天以后,又轮转了不计其数的春秋寒暑。
在一个普通黄昏,西边残阳如血,东边晶莹的圆月已悄悄攀上了柳梢,一个叫做任姒的女郎仍在姜水岸边踯躅。
古今中外,年轻漂亮、多情善感的女子都一样,她们的心思谁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红光自碧波深处激射而出,任姒猛抬头,见一条赤髯神龙升至半空,双目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的目光交接。
四目相交刹那间,任姒只觉心灵悸动,似有所感,她用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见暮色渐合,波澜不惊。
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么神龙呵!神龙见首不见尾,任姒却就此怀孕了,足月产下一子,牛首人身,即以姜水之姜为姓。
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号炎帝。
这位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的炎帝,刚刚诞生的时候,身边的大地上就涌出了九眼井。
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连,如果汲取其中一口井的水,那么其他八口井的水都会跟着波动起来。
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抒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
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故事

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故事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著名传说,讲述了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茶叶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期,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农学家和医学家,他发明了农具、耕种技术和药物,对中国农业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一天,神农氏正在采药时,不小心将一些草药掉进了热水中,他尝了一口,发现这种草药有一种清香的味道,非常可口。
于是,他开始研究这种草药,最终发现这就是茶叶。
神农氏发现茶叶后,开始将其广泛种植和使用,认为茶叶可以清热解毒、提神醒脑、健身养生等,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茶叶的发现和使用,对中国的茶文化和医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说。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它在中国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茶是谁发现的

茶是谁发现的茶是一种普遍的饮料,被广泛消费和享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茶的起源以及它是谁发现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茶的起源,并探索茶是如何被发现的。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根据传说,茶是由一位中国的皇帝发现的。
大约在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一位传说中的帝王,名叫神农氏,正在煮水时,一片茶叶意外落入其壶中。
神农氏被新鲜的香气吸引,于是喝下了这个茶叶浸泡的水。
他首次品尝到了茶的美妙滋味,并发现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自那以后,茶便被广泛传播,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虽然神农氏被广泛认为是茶的发现者,但茶的使用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生长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
早期的人类社会通过咀嚼茶叶、将茶叶与其它植物一起煮沸,或将茶叶加入熬煮的食物中来享用茶。
在古代,茶被广泛用作草药来治疗各种疾病。
中国古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详细记录了茶的草药价值及其疗效。
茶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珍贵而神奇的植物,它被认为能够延年益寿、提高免疫力,并对身心健康有益。
茶的使用和传播逐渐超越了中国的国界。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贸易的增长,茶开始传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地区。
在日本,茶的种植和制作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如日本茶道的形成。
在韩国,人们也发展出了独特的茶文化,如韩国的茶艺。
茶在欧洲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6世纪。
最早将茶带入欧洲的可能是葡萄牙和荷兰的航海家和商人。
茶逐渐在欧洲社会中流行起来,成为一种贵族社交活动的象征。
在英国,茶成为了国饮,被广泛消费并形成了独特的英式下午茶文化。
茶的传播和流行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成为了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产业,茶叶的贸易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今天,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泛消费的饮料之一,无论是中国的绿茶、日本的抹茶、英国的红茶还是印度的红茶,都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喜爱。
在茶的发现和传播的过程中,许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茶仪式。
炎帝神农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

炎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现在所称的“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
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为缔造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继女娟后为天下共主,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在伏羲制定姓氏后,人们就分为不同的氏族。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娟造人补天以后,又轮转了不计其数的春秋寒暑。
在一个普通黄昏,西边残阳如血,东边晶莹的圆月已悄悄攀上了柳梢,一个叫做任姒的女郎仍在姜水岸边哪躅。
古今中外,年轻漂亮、多情善感的女子都一样,她们的心思谁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红光自碧波深处激射而出,任姒猛抬头,见一条赤髯神龙升至半空,双目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的目光交接。
四目相交刹那间,任姒只觉心灵悸动,似有所感,她用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见暮色渐合,波澜不惊。
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么神龙呵!神龙见首不见尾,任姒却就此怀孕了,足月产下一子,牛首人身,即以姜水之姜为姓。
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号炎帝。
这位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的炎帝,刚刚诞生的时候,身边的大地上就涌出了九眼井。
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连,如果汲取其中一口井的水,那么其他八口井的水都会跟着波动起。
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
禽兽、果实自然生长的脚步怎赶得上人类繁育众多的速度?一旦野生的动、植物都被人吃完了,天下黎民岂不要饥饿而死?因为民以食为天呀。
炎帝是极仁慈、极具爱心的大神。
他见人口日趋繁多,自然资源渐渐匮乏,顿生忧患意识。
于是炎帝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适合人类食用的谷种。
吩咐百姓春天播种在开垦过的土里,经常施肥灌溉,拔除芜草,到秋天时就能获得丰收。
他见人民耕作栽插十分辛苦,就断木作耙,揉木作耒,创制农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的始祖:炎帝神农氏茶叶由谁发现,什么时候发现,在何处发现?历来是令人争论不休的事情。
近年来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加复杂。
笔者认为:炎、黄为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始祖,而炎帝神农氏更是世界茶的始祖,这是毋容质疑的。
用时,笔者还对神农发现茶的地方进行了探索。
一、炎帝神农氏其人神农就是农业之神。
是中国农耕文化之祖。
班固《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植谷曰农。
炎帝教民植谷,故号称神农氏,谓神其农业也。
”《白虎通义.号》:“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耕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
他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而神农氏本人,据《吕氏春秋.爱类》记载,是“故身亲耕,妻亲织”,说明神农氏是有妻子的。
所以,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转变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
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区域,汉代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东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
从此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的部落和部落联盟,其影响力可达今天的大半个中国。
炎帝神农氏对人类主要有八大贡献:1、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周易.系辞下传》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发明并教人民耕种。
2、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墝髙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今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3、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周易.系辞下传》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为商业的始祖。
4、治麻为布,制作衣裳《皇王大纪》卷一载:炎帝神农氏“治其丝麻为之布帛。
”5.剡木为矢,制作弓箭《吴越春秋》说:“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殁则裹以装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
…于是,神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6、作陶为器,冶制斤斧;7、削桐为琴,练丝为弦8、建屋造房,台榭而居。
[1]这八大发明为炎帝神农氏一人所有,似乎有些牵强,有“神而化之”之感。
根据古籍来考证,而又说法各异,甚至有互相矛盾之处。
因此,此古以来,对待这些就有不同观点。
有一种认为,炎帝神农只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造神运动中臆造的一尊神,根本没有历史研究价值,所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也是虚无缥缈之事,完全持否定态度。
另一种认为神农氏确有其人,上古传说基本可靠,现代考古挖掘也越来越得以证明。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汝祚认为:“有文字记载以前,人们的重要史实,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代地传递下来。
在长期的口耳相传过程中,不免产生一些传误,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中真实的史实乃是它的核心。
在中国远古史上,有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一个时代,一般简称它为炎黄时代。
炎帝、黄帝当是人名。
也有可能炎帝和黄帝在各自的氏族中居有领导者的地位,氏族就以他们的名来命名。
由氏族发展为部落时,他们仍居有领导者的地位,部落又以他们的氏族名来命名。
由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时,也是这样。
因此,炎帝、黄帝既有其人,同时又可能是族、部落某个氏和部落联盟之名”。
[2]田兆元.明亮在《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两汉文化逻辑》的研究认为:炎帝本身是一个特定的首领位置的称号,是许多曾经担任这一职位的首领的共称。
炎帝称谓是由两个部分或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炎帝这个称号,二是担当炎帝的那个氏族的姓氏。
二者的结合是炎帝的一般称谓,如炎帝神农氏,指的是担任炎帝的神农氏族。
还有由三个部分构成的,除帝号、氏族姓氏外,还加上这个首领的名字,如炎帝神农氏帝承。
神农氏有多人担任过炎帝这一职务,帝承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除了神农氏之外,到底还有哪些氏族的首领担任过炎帝这个职位呢?首先,厉山氏是担任过炎帝一职的。
东汉郑玄注释《礼记》,于注《祭法》篇指出:“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烈山氏。
其次,大庭氏也担任过炎帝一职,《礼记·月令》注:“炎帝大庭氏也。
”《左传》昭公十八年疏也称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日大庭氏”。
第三,归藏氏担任过炎帝之职。
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在炎帝神农氏以下,先列列山氏,再列归藏氏。
[3]神农氏族集团千来年间,活动于南至岭南,北至河北,东至山东,西至甘肃的广大地区,这也就不难理解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的神农之争了。
2005年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200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出湖南洪江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等为“2005年考古重大发现”。
该遗址清理出一处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型祭祀场所,发现了牲祭坑、人祭坑、窖藏等有价值文物上千件,特别是太阳神图像、凤凰图像等与炎帝图腾相关的文物,对炎帝文化最早发源地学说提供了重大历史证据。
湖南洪江发现的炎帝文物早于渭河流域的炎帝1000多年,有人认为炎帝神农部落随着农耕文明的扩大,由南往北逐步扩张,并与黄帝为首的中原部落发生战争后而又败退南方的。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何光岳先生认为,神农起初为氏族首领,以后氏族繁衍,首领之名就变成了氏族之名,继承氏族首领的人,也就因袭了原来的称号。
匡达人提出来的(《炎帝神农氏的兴农与湖南古稻作文化》)。
炎帝姓姜,是羌人的一支。
有了农业后,开始脱离原羌人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
为了开辟适应于农业生产之地,顺渭水东下,到达黄河平原,先在河南一带,后又向山东发展。
《帝王世纪》说: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
陈在今河南淮阳县。
后黄帝族也随渭水东下迁往黄河中下游,并进人山东,占领炎帝的都城曲阜。
炎帝族被迫西迁至山西东南部。
黄帝不久又灭了建国于山西榆州的炎帝。
炎帝失国后,才被迫南下。
后来炎帝榆罔(神农氏最后一代担任过炎帝职位的首领)的后裔,在黄帝继续南征之下,又被迫南迁进人湖南。
神农氏族,进人湖南散布各地,其主支到了长沙之尾的茶陵。
他们离开了中原,没有战争,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农业生产生话,氏族又开始兴旺起来。
[4]二、茶之为用,发乎神农神农发现并利用茶,古籍记载不多。
古人惜墨如金,或者说在湖南人蔡伦造纸之前,在竹简上刻个字不容易,记述事情,只能简又简之。
按照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的八大贡献相比,发现并利用茶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属于他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的一部分罢了。
毕竟当时至为首要的是吃饱肚子,穿暖身体。
陆羽在收集整理了唐代以前关于茶的历史资料后,在《茶经.六之饮》中,非常肯定地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意思是茶的发现和利用,开始于五千多年的神农氏,到了三千多年的鲁周公,正式对茶作了文字记载,才传闻于世。
一代茶圣陆羽有此论断,不会只是空穴来风,当有立论依据,只是有些资料现在已经消亡,后人难以论证。
不过,对此,学术界历来就有赞同、质疑和否定三种不同声音。
质疑和否定者认为:一是炎帝神农氏为上古神话人物,不一定真有其人;二是《神农本草》等一类“神农”书是汉以后儒生所托,并非真是神农氏本人所写,而且其书早已失传了;三是现代考古并没有找到神农时期的茶具或茶叶实物来证明。
我认为,以上后两点基本属实,至于第一点,应该说神农是有其人,是神化了的人。
而且现代考古已经证实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唯茶叶尚未找到实证。
根据考古学“食药同源”的原则,古代人民发现茶叶,首先当是食用,然后是用于治病,再后来才是饮用。
所以,笔者才提出“茶之为用,发乎神农”。
神农时代还处于“结绳为治,而统其事”时期,没有文字,当然不能有其发现茶叶的记载,只能是口传身授。
而茶叶实物,在南方湿润的气候下,早已泥化。
至于茶具,当时并无专门器具。
再说,当时生吃茶树鲜叶也无需要工具。
要考古学者拿出实物,确有强人所难之嫌。
如果一味纠缠这一点,可能永无结论。
茶之为用,发乎神农氏,还是有跡可寻的。
笔者也曾质疑过茶陵县名的茶是指茶树,还是同属山茶科的油茶树?茶学专家黄仲先研究员专门进了考证。
他在《炎帝、神农氏与湖南茶史》一文中写道:我国明代的农书才开始有关油茶的记载。
从农书的有关记载、油茶开始课税的时间以及垦荒农具的发展等三个方面来看,取油茶果榨油起源于元代后期,而人工育苗栽培油茶则开始于明代后期,发展于清代中后期。
油茶,又名茶子树、茶油树。
原为南方山间野生树种。
古代农书和旧志上称之为搽、山荼、楂、木子等等。
从来没有把油茶叫做茶或者荼。
这样就可以肯定炎帝下葬的茶山是生长着茶叶的山。
[6]因此,笔者大胆的推而论之:茶陵就是古籍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地方。
第三、民间传说可作参考关于神农氏发现茶的民间传说有几个版本,都带有神话性质。
传说之一:透体辩茶。
神农一生下来就出了个光亮透明的水晶肚子,肝脏肠肺,看得一清二楚。
那个时间食物贫乏,为了充饥,人们常常吃错东西,导致生命甚至丢了性命。
神农看见非常难过,于是他下决心把看到的东西都吃一遍,看看它们在肚子里是怎么变化的。
好吃的,就给人吃,有药效的,就治病。
这样,神农氏就开始尝百草了。
有一天,他尝到几片绿叶儿,进肚后,光见它在肚皮里从上面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擦到上面,就象来来往往巡查的兵丁一样,遇毒就解,把肚子里的毒素擦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于是,神农叫这种植物为“查”,后人搞错了,称之为“茶”。
后来,神农凡食了有毒的东西就靠茶叶来解。
有一天神农误食了断肠草,因为来不及服食茶叶就死了。
这个故事在湖南茶陵一带流传。
传说之二:赭鞭鉴草。
天帝为了便于神农鉴别百草的性质,就赐给他一根赭色的神鞭。
各种草木用神鞭一打就现出各种颜色:红色的代表药性热,白色的代表药性寒,黑夜的表示有剧毒,绿色的则表示能解毒。
神农就是用神鞭发现了茶叶的解毒功能。
传说之三:滴水得茶。
神农在尝百草的时候中毒,昏倒在一棵树下。
树枝上的露水正好滴在神农的嘴里,使他慢慢苏醒过来。
他好奇地将这片树叶放在嘴里咀嚼,结果完全恢复了健康。
于是就发现茶叶的功能。
传说之四:煮水得茶。
据说神农尝百草时,还用煮水的方法来鉴定百草的药性。
突然有一片树叶飘落到锅里,水开之后,神农喝上几口,浑身舒坦,精神抖擞,抬头看见头上的茶树,知道了他的作用,就介绍给了民众。
以上几种传说,尽管有些神话色彩,但肯定是有所来源的,只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加上了人们的想象也演义了一下。
这并不能否认神农氏发现茶的事实。
如果没一点依据,人们怎么不把发现茶叶的故事放在同样是仁君的尧、舜或别的人物上呢?第四、有部分文物和记载可作佐证三、结论1、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的真实存在,是毋容置疑的;2、作为湘楚之地,自古就有茶,为神农氏发现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炎帝神农氏“葬在茶乡之尾”,应该是先有茶,后有陵;4、湖南茶陵、炎陵一带就是炎帝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