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与炎帝神农氏
七年级历史炎黄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历史炎黄知识点梳理七年级历史课程中,炎黄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环。
炎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
在学习炎黄时期的知识点时,我们需要梳理好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下面就是本文的重点:七年级历史炎黄知识点梳理。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人类最早出现在非洲,后来随着迁徙进入其他地区,其中有一支先民到达了黄河流域,开始了在这个地区的繁衍生息。
这一支先民就是华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
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二、炎黄时期的历史事件1. 神农尝百草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上古部落领袖,他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
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蚩尤与黄帝之战蚩尤是传说中夏族部落的末代领袖,黄帝是他的敌对势力。
公元前2697年,蚩尤挑战黄帝,两军展开大战。
最终黄帝战胜了蚩尤,结束了夏族部落的统治,开启了新的政治局面。
3. 女娲造人女娲是中国创世神话中的神仙,她用黄土造人,开创了华夏族的历史。
她还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图、汉字和音乐,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字、美术、音乐、戏曲、建筑等各个方面。
其中,汉字书写系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此外,中华文化还强调礼仪、以家庭为基础、崇尚高尚道德等特点。
四、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文化、科学、哲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轨迹。
此外,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文的七年级历史炎黄知识点梳理。
通过梳理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神农炎帝世系

神农炎帝世系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远祖,同称“人文初祖”。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国语·晋语》叙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神农时代末期(军事民主制后期),部落之间争战不已,以致神农作为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无力平息。
黄帝即于此时,继神农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
所以人们认为,黄帝与神农(炎帝),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称号(因而也是“朝代”称号),或是部落首领通用的称号。
当然,有可能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长的名字(名号)命名部落的。
神农早于黄帝,一般认为,神农即炎帝。
炎、黄二帝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一种,抚万民,度四方。
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说明在神农(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时,黄帝继起。
其最主要原因是,两大部落 (族)为争夺本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发生争端,世代争战。
黄帝联合四方部落,经过多次战争,才得以打败炎帝神农氏,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
《帝王世纪》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
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有圣德。
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
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
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炎帝神农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

炎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现在所称的“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
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为缔造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继女娟后为天下共主,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在伏羲制定姓氏后,人们就分为不同的氏族。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娟造人补天以后,又轮转了不计其数的春秋寒暑。
在一个普通黄昏,西边残阳如血,东边晶莹的圆月已悄悄攀上了柳梢,一个叫做任姒的女郎仍在姜水岸边哪躅。
古今中外,年轻漂亮、多情善感的女子都一样,她们的心思谁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红光自碧波深处激射而出,任姒猛抬头,见一条赤髯神龙升至半空,双目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的目光交接。
四目相交刹那间,任姒只觉心灵悸动,似有所感,她用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见暮色渐合,波澜不惊。
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么神龙呵!神龙见首不见尾,任姒却就此怀孕了,足月产下一子,牛首人身,即以姜水之姜为姓。
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号炎帝。
这位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的炎帝,刚刚诞生的时候,身边的大地上就涌出了九眼井。
这九眼井的水彼此相连,如果汲取其中一口井的水,那么其他八口井的水都会跟着波动起。
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
禽兽、果实自然生长的脚步怎赶得上人类繁育众多的速度?一旦野生的动、植物都被人吃完了,天下黎民岂不要饥饿而死?因为民以食为天呀。
炎帝是极仁慈、极具爱心的大神。
他见人口日趋繁多,自然资源渐渐匮乏,顿生忧患意识。
于是炎帝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适合人类食用的谷种。
吩咐百姓春天播种在开垦过的土里,经常施肥灌溉,拔除芜草,到秋天时就能获得丰收。
他见人民耕作栽插十分辛苦,就断木作耙,揉木作耒,创制农具。
炎黄子孙典故

炎黄子孙典故炎黄子孙典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裔,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与典故。
这一称谓包含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敬意和对祖先的崇敬。
炎黄二字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代表了古代华夏部族的统一和繁荣。
炎黄子孙的典故起源于三皇五帝的时代,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在中国古代的《史记》一书中,炎黄是指伏羲和神农这两位古代的贤明帝王。
伏羲被尊称为炎帝,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创者和人类的祖先。
相传,伏羲辅助人们学习文字,创建了八卦图,开创了千姓百氏的始祖制度。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神农被尊称为黄帝,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和农业文明的倡导者。
相传,黄帝发明了农耕、炼钢、医术等许多先进的技术,推动了农业文明的繁荣。
他还与蚩尤进行过著名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确立了华夏民族的地位。
炎黄子孙的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激励着后代子孙奋发向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时刻铭记炎黄子孙的光辉历史,自豪地继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这一典故也存在于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和传统节日中。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在家中供奉“炎黄宝座”,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祈祷来年的祥和与繁荣。
炎黄子孙典故的凝聚力远超过了一个简单的称谓。
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族观念和对祖先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炎黄子孙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自豪和创造力。
正因为炎黄子孙典故的存在,我们始终坚信中华民族有着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
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炎黄子孙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做出贡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炎黄子孙的传统智慧和力量为基石,不断创新,走向繁荣的未来。
让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尽的贡献。
中国古代神话炎帝的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炎帝的传说故事炎帝,又称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农耕之神,他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据传,炎帝是中国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在众多神仙中拥有崇高的地位。
他被描述为有着龙形上半身和人形下半身的神祇。
炎帝以善于农耕、治疗疾病和发明火种而闻名于世。
传说炎帝早年曾在华山修行,通过不断研究天地间的万物和人类的需求,他得以领悟到了农耕的重要性。
于是,炎帝开始教导百姓如何种植庄稼、捕捉鱼虾,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炎帝在治疗疾病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
他发明了针灸疗法,使用特殊的针来刺激人体穴位,以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这一技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
此外,炎帝还发明了制药技术,研制出许多草药来治疗不同的疾病,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炎帝还被赞誉为发明火种的人。
根据传说,炎帝观察到闪电撞击树木时可以引燃火焰,便开始研究火的种植方法。
几经尝试后,他最终发明了使用两块木板擦拭产生火花的方法。
这项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有了无限的可能,火的应用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炎帝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的农耕技术和医药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中国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炎帝的传说故事一直在中国的民间流传,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
炎帝被崇尚为神话中的伟大人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说,人们对于炎帝的崇敬和纪念从未停止,炎帝依然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炎帝和皇帝的神话故事

关于炎帝和皇帝的神话故事炎帝和皇帝: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两位伟大统治者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炎帝和皇帝是两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他们不仅是古代华夏文明的创始者,也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神灵。
这两位神话人物充满了神秘和敬畏的色彩,他们的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帝,又被称为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五帝之首。
他被尊奉为火神与农耕之神,被传说为九黎族的始祖。
炎帝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君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说,炎帝是在洪荒之初降世的,他教给人们种植农作物,制造工具和器皿。
他著有《炎帝内经》,被尊为中医药之祖。
炎帝还曾进行一系列战争,统一了九黎部落,为后来的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还将文明和道德传授给了人民。
皇帝,也被称为黄帝,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也是华夏族的始祖。
他被尊奉为华夏文明的奠基人,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皇帝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仁德的统治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被传说为相传至今的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皇帝的文化遗产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他制定了法律和礼仪,为后世统治者树立了典范。
而他领导的战争也陆续结束,人们开始治理内政,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他还曾与其他部落进行战争,逐渐统一了华夏族,成为了中华文明真正的奠基人。
虽然炎帝和皇帝是两位不同的神话人物,但他们的传说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以帝为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其次,他们都是古代华夏文明的创始者,对于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两位帝王都被人们称为神,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他们的英雄事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尽管炎帝和皇帝在中国神话故事中扮演着非凡的角色,他们的真实身份和历史背景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疑问。
有学者认为,炎帝和皇帝只是中国古代部落首领的名号,而非真正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故事更像是后世文人对历史的虚构和想象,并通过神话的形式向人们传递道德和文化的启示。
炎帝神农主要历史功绩分析

炎帝神农主要历史功绩分析炎帝神农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世界华人所景仰。
根据历史史料及文献的概括,炎帝神农主要贡献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神农发明了原始农业,开创了我国的农耕文化。
《易?系辞》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论衡?感虚》记载:“神农之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汉书?律历志》载“以火承木,故为炎帝。
教民农耕,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管子?形势解》:“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等等,众多历史文献记载神农在农耕文化中的贡献。
二、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在原始社会阶段,恶劣自然条件对人的侵袭造成的疾病与毒蛇猛兽的伤害,使人陷于痛苦与死亡境地。
炎帝为了解除人们疾病创伤的痛苦,深入山野遍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了草药医治之法。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始尝百草,时有医药”。
三、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时代,在农业生产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之上,组织了物物交换的集市贸易。
《易?系辞》云:“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孔颖达《正义》谓指“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设法以合物。
取于噬嗑,象物噬啮乃得通也。
”四、削桐为琴,织丝为弦相传在神农时代音乐以启其端,桓谭《新论》云:“昔神农氏继宓牺而王天下,上以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合天地之和焉。
”《世本?作篇》记载:“神农做琴、神农做瑟。
”《山海经?海内经》载:神农的后裔“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神话世界神农氏的传承

神话世界神农氏的传承在神话传说中,神农氏是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农业的奠基人。
神农氏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究神农氏的传承。
一、神农氏的来历神农氏是上古时代的传说人物,他名字的由来与他的农业成就密切相关。
相传,神农氏的真名叫炎帝,是上古时代的一位伟大君王。
他研究农业技术,发明了许多农具,并划分出土地的界限,为人类种植五谷提供了重要基础。
由于他对农业的贡献巨大,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将他视为农业的始祖。
神农氏的传承既是对他本人的记忆和纪念,也是对他辛勤劳动和农业智慧的礼赞。
二、神农氏的农业技术作为农业的奠基人,神农氏的农业技术对古代农耕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农氏引领人们开垦土地,种植五谷。
他发明了犁、耒等农具,改良了耕作方法,提高了农耕生产效率,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神农氏还广泛研究草药,开创了中医药的先河。
他通过亲身试验,将百草进行分类,并探索它们的用途及药效。
他的探索成果为后来中医药的发展和演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神农氏的道德教诲神农氏不仅为人类带来农业智慧,也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广为人知。
神农氏在传承中强调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应该和谐共处,人类应该尊重大自然、养育万物。
他提倡勤劳、奉献、谦虚等美德,并号召人们遵从天道、遵循社会规范,传承和发扬万世之道。
神农氏的道德教诲深刻影响了古代和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令人敬佩。
四、神农氏的传承与发展神农氏的精神与智慧代代相传,为后代人们所敬仰和崇拜。
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发展中,神农氏的传承不仅体现在他的后裔和后代继承了他的职责、智慧和贡献,还体现在整个社会对农业的尊重和重视。
在当代,农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发展。
人们通过科技和创新,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对农业的重视和传承正是神农氏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五、神农氏思想的当代价值神农氏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炎帝神农氏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类二班程谦
【摘要】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以“炎黄子孙”自称,炎帝和黄帝自然而然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始祖。
而在古代史书的记载中,一般黄帝比炎帝出现频率要高,但论起功劳,炎黄二者不分上下。
所以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不得不说。
我们将会从炎帝的降生、传说时代的炎黄之战以及炎帝的功绩对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三方面来了解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关键词】
炎帝神农氏炎黄之战农耕民族游牧民族
【正文】
一.炎帝的降生
“神农穴。
《水经注》云:夏平县有重山,即烈山也。
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是神农氏所生处。
”1这里所说的烈山,极有可能就是华山之阳尚羊山。
相传炎帝之母在此感孕而生。
《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己,有蟜氏女,名曰女登,为少典正妃。
游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
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
2后来炎帝成长在姜水,以姜为姓,以火得统治天下,所以号称炎帝。
是以我们大致可知“炎黄子孙”之称来源于五德中的火德。
”1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五八地理部·穴
2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自黄古至五帝第一
“炎帝姜姓,姜与羌同宗,实际上是羌人的一支”,3炎帝族对羊和山的崇拜也和羌族对羊神的崇拜刚好吻合,诸多历史材料证明炎帝其实也和古羌人原始宗教密切相关。
事实上,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并不只限于黄河流域,这个起源地应该是由早期诸多大大小小的、分散的起源地组合,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这其中就包括以南方文明为代表的神农族和与炎帝神农氏渊源颇深的远古羌族。
所以说炎帝从降生开始就对中华远古文明产生了影响。
二.炎黄之战
炎黄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场战争看似在宣扬黄帝如何救万民于水火,批判炎帝如何暴虐不得人心最终失去统治权,细细看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实际上是一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
当时黄帝女儿魃的出现导致草原旱灾异常严重:旱魃所见之国,赤旱千里。
4草原部落的人民生存受到威3刘毓庆《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第90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4吴任臣注引《玄览》所言
胁,只好南下入侵。
这可能就是黄帝率兵攻打炎帝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也许我们可以将这场战争看作是农耕民族的一场自卫战。
可以说正是由于早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可协调的矛盾和游牧民族主动南下入侵的传统造成历史上南北民族间战争的频繁上演。
但是客观来说,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正因如此,在漫长的长达5000多年的反复战争与融合后,才会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才会形成我们今天中华文化独特的包容性。
三.炎帝的功绩对早期人类文明的影响
提到神农氏的功绩,众所周知,神农遍尝百草,他在医药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
而据古书记载,炎帝神农氏的功绩远非如此寥寥。
神农,顾名思义,就是指和农业有关的神。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5可以说炎帝神农氏是早期农耕文明的始祖,他教化百姓耕种农田、播种五谷,在园艺业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建树,这是其一。
其二,相传神农氏为陶器的创始者。
“《周书》说:神农制作瓦器。
”6另外,炎帝还创造煮盐法、制造早期兵器。
“《说文》: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
或云在帝魁之世。
”7“《物源》中记载:神农因造干戈殳戟矛斧。
”8这些创举为他巩固当时农耕民族的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
5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第一号
6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七宫室·器用·饮食·戏乐[瓦砖]
7清马骕《绎史》卷四炎帝纪
8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三十二武功下·刀·剑·弓·矢
作用。
其三,炎帝神农氏在早期商业活动中作了相关规定。
“谨按《易》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9也就是说规定人们在统一的时间进行交易,创造合适的方法教人们怎样交易而不倦怠。
这样一来人民生活水平便可大大提高,商业发展则人民富裕,反过来人民又可受到更多先进的教化,创造出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如此往复,早期文明就会慢慢积淀、发展。
其四,相传“庖牺氏始作八卦,神农氏演变为六十四卦,而黄帝、尧、舜称引伸张,分为二《易》。
到了夏代因炎帝而称《连山》,殷代因黄帝而称《归藏》。
文王扩充六十四卦,著有九六之爻辞,称之为《周易》。
”10由此可见,炎帝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八卦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大家普遍比较熟悉的是《周易》中解梦的周公,却少有人知炎帝其实也功不可没。
其五,“《字源》曰:······炎帝因嘉禾作穗书,仓颉変古文,写鸟迹,作鸟迹篆”,11可见当时仓颉造字极有可能也是受了炎帝所作的穗书的启发。
其六,在天文历法方面,相传炎帝神农氏设立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伏羲列八节,神农立四时。
”12他还建置日历,“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正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
”13农耕民族自古靠天吃饭,而炎帝总结、创造出来的一套节气历法,无疑使农耕文明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其七,相传神农氏还造出五弦琴,以定身心、去邪念、回归天真。
五弦即为古琴中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我想,这大概就是农耕民9东汉应劭《风俗通义》黄霸第一三皇
10宫长为郑剑英《炎帝神农氏》第5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
11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四经籍艺文部第十七[文字]
12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卷六二瑟
13晋杨泉《物理论》
族素来擅长琴棋书画,并以音乐陶冶情操的最早来源吧。
炎黄两帝都是华夏文明的始祖,而以南方农耕文明为代表的炎帝神农氏与华夏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却少有人知晓。
炎帝的天才智慧与伟大创举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经过千百年衍变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可遗忘那段传说的过去,更不该忽略那个神话的炎帝神农氏。
【注】
参考书目:
①刘毓庆《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②宫长为郑剑英《炎帝神农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