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解析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得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与适宜得温度。

不需要阳光与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得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得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得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植物生长得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得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得生长需要一定得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得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得适应环境得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得环境里,不同得动物对环境有不同得需求。

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得.7、生物得生存除了需要一定得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得。

8、食物就是动物生存最重要得需求之一。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得交换关系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得肉食动物终止.10、减少水与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得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得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就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得一种恶劣天气.13、猎隼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得土壤中.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她多种生物得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得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得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得食物得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得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得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得这些生物与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得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瞧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瞧成一个生态系统。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册知识点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册知识点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册知识点教科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可以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营养〕,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过量的水,另一组种子坚持枯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营养〕,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遭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遭到光照,放在黑暗的中央〕;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营养〕,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高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求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求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求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求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求阳光,但生长需求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中央?它们的叶同它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顺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平地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增加水分蒸发顺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中央,叶子是刺状叶,增加水分蒸发,顺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湿润的环境中。

2.各种植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植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求的〔生活环境〕停止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植物各是怎样顺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冰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顺应冰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平安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空中下去。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第一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 物质的分类:
- 成分一致的物质:元素和化合物;
- 成分不一致的物质: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
- 颜色、形状、硬度等外观性质;
- 燃烧性质、溶解性质等化学性质。

3.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形状、大小、聚集方式等改变;
-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新的性质和组成的变化。

第二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1. 物质的存在状态:
- 固态:分子间距离接近,分子只能做微小振动;
- 液态:分子间距离比较大,分子可以自由移动,但不会分散;- 气态: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自由运动,可以互相碰撞。

2. 物质状态的变化:
- 固-液:熔化;
- 液-气:汽化;
- 固-气:升华;
- 气-液:凝结;
- 液-固:凝固;
- 气-固:凝华。

第三章:水的重要性
1. 水的特性:
- 无色、无味、无形、透明;
- 密度大、凝固和沸点高;
- 溶解性强、表面张力大。

2. 水的重要性:
- 生命之源:人体的组成部分之一;
- 收藏和运输物质: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 温度调节:水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蒸发热;
- 生态平衡: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以上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资料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最新整理共两套含思维导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因此我们站在幕前能听到幕后说话的人的声音。

3.光的传播实验现象: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直接穿过小孔,在纸屏上出现1个光斑;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3.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4.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一、文章类型及知识点梳理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总复习,按照章节顺序,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二、文章大纲1、第一章:动物世界2、第二章:植物王国3、第三章:地球漫游指南4、第四章:人体的秘密5、第五章:探索宇宙三、详细内容1、第一章:动物世界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彩的生物群体,我们周围生活着许多动物。

本章主要复习动物的生活环境、习性、繁殖、成长等方面的知识。

a. 动物的生活环境:动物根据自身适应环境的特点,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如沙漠、森林、海洋等。

b. 动物的习性:动物的习性包括饮食、居住、行动、社交等方面,如狼是群居动物,大象是草食性动物。

c. 动物的繁殖与成长:动物繁殖的过程包括求偶、交配、产仔等阶段,如孔雀鱼的繁殖方式是产卵。

2、第二章:植物王国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维持生命。

本章主要复习植物的分类、结构、生长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a. 植物的分类与结构:植物根据形态、结构、习性等特征分为多种类型,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b. 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如种下的小麦经过发芽、生长,最终会结出麦穗。

3、第三章:地球漫游指南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本章主要复习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a.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组成,是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

b. 地理特征: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这些特征构成了地球的多样地形。

c.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不同的自然环境适合不同的生物生存。

4、第四章:人体的秘密人类是地球上智慧生物的代表,本章主要复习人体的结构、生理功能及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a. 人体的结构:人体由多种器官组成,包括脑、心、肺、肝等,这些器官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对比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这个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二、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土壤等。

2、绿豆芽在黑暗的环境中会长得细长,茎是白色的;在有阳光的环境中会长得粗壮,茎是绿色的,并且叶子会展开。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候鸟会根据季节迁徙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3、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五、生态瓶1、制作生态瓶时,要考虑放入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要让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

2、减少水和增加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瓶的平衡。

六、改变生态瓶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气减少了。

2、增加生态瓶里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七、维护生态平衡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人类的活动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比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单元光一、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要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2、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方向和长短的变化。

二、阳光下的影子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早上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影子较长;中午太阳在南边,影子较短;傍晚太阳在西边,影子在东边,影子较长。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要点知识复习纲要第一单元1.种子抽芽的一定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

2.种子抽芽能够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爱生活在灰暗、湿润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爱生活在必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计除了需要必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相互之间也是相互依靠,相互影响的。

7.食品是动物生计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类像链环同样的食品关系叫食品链。

9.食品链中能自己制造食品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花费他人制造的食品的生物叫花费者。

10.食品链往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狠的肉食动物停止。

11.同一栽种物会被不一样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品。

生物之间这类复杂的食品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构造,叫食品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密不行分的整体,我们能够把它们当作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大海。

13.自然界里某一地区的生物形成一个均衡和睦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 假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遇到了损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掉均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同样 , 假如环境条件遇到损坏 , 生物的生计就会遇到影响。

16.写食品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 4 、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第二单元1.像电灯这样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一样侧面照耀获得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一定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地点、方向相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相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耀的物体侧面的形状相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察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地点变化而变化,太阳地点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老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流传,速度约每秒 30 万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②蔷薇→蚜虫→瓢虫→小鸟③落叶→蚯蚓→小鸟④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⑤水稻→田鼠→黄鼠狼→老鹰四、简答。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希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第二单元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照明灯上的灯罩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

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3、潜望镜光线图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填空: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冰山;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颜色表示平原。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风化。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形地貌。

8、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9、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如海南第一山;云南的石林;黄山奇石等。

11、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4、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15、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7、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处植被覆盖的程度也不一样,天空中的降雨量也有大有小。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8、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19、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0、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2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23、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4、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25、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26、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27、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8、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29、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30、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31、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2、(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二、名词解释:1、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3、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4、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三、问答题: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答: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主要有①冷和热的作用②水流的作用③植物的作用④动物活动的作用。

3、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答: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4、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答: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因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没有树,没有草,下大雨时,雨水秀容易把黄土冲下山坡,流入黄河,黄河里的泥沙多起来,水就变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