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药物治疗及其基因诊断
临床医学中的药物治疗个体化及基因检测技术应用

临床医学中的药物治疗个体化及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一、引言在临床医学领域,药物治疗个体化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正日益受到重视。
个体化药物治疗侧重于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和基因变异,制定精确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基因检测技术则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信息,为医生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临床医学中药物治疗个体化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以及对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二、药物治疗个体化的意义及方法1. 个体化治疗的意义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案通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模式,即相同疾病的患者被给予同样的药物和剂量。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和基因变异都有所不同,同样的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通过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2. 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个体化治疗的方法包括根据病情和患者特征进行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以及药物联合应用等。
在药物选择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病因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判断,选择适合的治疗药物。
在剂量调整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代谢能力、肾功、肝功等指标进行调整。
另外,药物联合应用也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不同药物的组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三、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 基因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包括SNP分析、基因组测序和表达谱分析等方法。
SNP分析可以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了解基因在个体中的突变情况;基因组测序可以全面了解个体的基因组信息,包括突变、重组等变异情况;表达谱分析可以测定个体中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了解基因功能的差异。
2. 基因检测技术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检测技术可以为医生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提供依据,提高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以癌症治疗为例,某些患者对某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而另一些患者则对这些药物耐受性较强。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筛选出对某种药物敏感的患者,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药物治疗:基于基因组的用药方案

个体化药物治疗,也称为精准医学或个体化医学,是根据个体的基因组信息和其他临床相关信息来制定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基于基因组的个体化药物治疗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组测序:通过对个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获取个体所携带的遗传变异信息。
这些遗传变异可能与药物代谢、药物靶点的敏感性等有关。
2. 药物代谢酶基因检测:某些药物在体内需要经过代谢酶的作用才能转化成有效成分或被排出体外。
通过检测代谢酶基因的变异情况,可以了解个体对药物代谢的差异,从而调整用药剂量或选择更合适的药物。
3. 药物靶点基因检测:药物的疗效通常是通过与特定的蛋白靶点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个体的基因组信息可以帮助确定药物靶点相关基因的变异情况,从而预测个体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4. 药物副作用风险评估:个体的基因组信息也可以用于评估个体对某些药物的副作用风险。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个体对特定药物更敏感,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基于以上信息,医生和药师可以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用药方案,包括个体化的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治疗监测等。
这种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优势在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化药物治疗还处于发展初期,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来完善其应用。
同时,个体化药物治疗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临床表现、病史等,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药物治疗概念

个体化药物治疗概念个体化药物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旨在根据患者个人的基因特征、病理类型、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理念代表了从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向个性化进化的趋势,目标是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最终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发展背景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每个人的基因组都存在独特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药物的代谢、疗效和安全性。
传统药物治疗往往根据疾病类型和常规临床经验来确定疗法,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每个患者都能从中获益。
在这种背景下,个体化药物治疗应运而生。
早在21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研究不同人群在响应药物方面的差异。
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都开始关注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以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一发展为个体化药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在个体化药物治疗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予以遵循:精准诊断: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包括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分析以及代谢组学等。
这些评估结果为医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个体差异:每位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差异,在对药物的反应上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特别关注患者特有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其遗传特征如何影响药物代谢。
疗效最大化:个体化药物治疗致力于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
通过优化药物选择和剂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获得良好结果的概率。
副作用最小化:许多药物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这些反应往往与个体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借助于基因组学技术,对于易受副作用影响的人群,可以实施更为谨慎并定制化的监测与管理,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前列腺癌的基因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前列腺癌的基因诊断与个体化治疗近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呼吁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基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一、前列腺癌的基因诊断前列腺癌是一种涉及了多种基因变异的癌症。
通过对前列腺癌基因特征的检测,可以掌握病人的基因信息,进而确定哪些基因变异直接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
这样就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前列腺癌的具体参考依据,患者们也能够了解自己的基因特点,防止遗传因素成为引发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因。
基因诊断对病情的了解有利于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计划,目前已经成为了前列腺癌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而随着高通量方法、微阵列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的发展,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
二、个体化治疗前列腺癌患者信息复杂,只有针对其个性化特征的治疗策略才能够显著地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适合于已经千锤百炼的标准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患者。
(一)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可以直接针对癌细胞的治疗手段。
通过研究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机制等,开发出能够针对癌细胞独特表面蛋白的靶向药物,例如针对雄激素受体(AR)的抑制剂恩达卡至(Enzalutamide),针对PD-L1的抗体免疫疗法。
(二)辅助化疗辅助化疗一般在手术后药物给予,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复发,提高生存率。
而化疗的过程中,会影响细胞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故辅助治疗可以在前列腺癌手术前借助分子标志物预测药物治疗的响应。
通过将前列腺癌患者的分子特征和药物敏感性进行验证,实现了使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控制化疗副作用,提高疗效的目的。
(三)药物联合疗法药物联合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选择能够针对不同分子靶点的药物配合使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癌,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基因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实例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前列腺癌患者基因特征,发现并确定了两个超频发生的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在前列腺癌的起病、发展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基因组学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药物基因组学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个体化医疗成为了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药物基因组学,作为个体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药物与个体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和调整药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探讨药物基因组学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一、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个体基因对药物作用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研究个体基因的多样性,寻找与药物治疗反应相关的遗传变异,从而预测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
基因多态性是个体对药物反应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的多态性,可以确定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
二、药物基因组学在药物选择中的应用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受多个基因的影响,其中包括药物转运基因、药物受体基因和药物代谢基因等。
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信息来预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风险,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例如,某些基因型的患者对特定药物的反应会更好,而另一些基因型的患者则对同一药物更为敏感,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
三、药物基因组学在药物调整中的应用在个体化治疗中,药物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信息,医生可以合理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某些基因型的患者对药物代谢较慢,需要减少药物剂量,而另一些基因型的患者对药物代谢较快,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才能达到疗效。
通过了解患者的基因信息,可以进行个体化的药物调整,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药物基因组学在不良反应预测中的应用药物基因组学还可以用于预测患者不良反应的风险。
某些患者的基因型可能会导致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信息,可以预测患者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使用某些化疗药物时,某些基因型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通过预测风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五、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个体化治疗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
临床分析药物治疗的个体化与精准化

临床分析药物治疗的个体化与精准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成为了临床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以一种普遍适用的方式来应对疾病,而忽略了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无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个体化和精准化的药物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意义个体化药物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特点,针对性地选择和调整药物的用量、方式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药物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成功率,实现个体的快速康复。
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实践为了实现个体化药物治疗,临床医生会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以便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其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化验结果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
最后,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精准化药物治疗的意义精准化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等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调整药物的用量。
精准化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治疗失败或者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精准化药物治疗的实践精准化药物治疗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获得患者的基因型信息,以确定患者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或者耐受性。
此外,通过药物浓度监测技术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从而调整药物的用量和频率。
精准化药物治疗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和大样本研究,以验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个体化与精准化药物治疗的挑战与前景实施个体化和精准化药物治疗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首先,个体化和精准化药物治疗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
其次,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也是实现个体化和精准化药物治疗的关键。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个体化和精准化药物治疗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药物治疗的个体化与精准化研究

未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发展个性化医疗,根据患者基因和疾病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加强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提高药物的个体化应用 发展精准医疗,提高药物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加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之间的合作,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未来发展的前景和展望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基因、环境和生 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
药物治疗个体化与精准化的关 系
个体化与精准化的联系和区别
பைடு நூலகம்01
联系:个体化和精准化都是药物治疗的 重要方向,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 作用。
02
区别:个体化强调根据患者的个体差 异进行治疗,精准化强调根据患者的 基因、代谢等生物标志物进行治疗。
0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治 疗。
04
精准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代谢、 免疫等生物标志物进行治疗,实现个体 化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05
个体化与精准化的结合:在个体化治疗 的基础上,结合精准化治疗,提高治疗 效果,减少副作用。
个体化与精准化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添加 标题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生理、病理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方式和剂量
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
个体化用药的概念和意义 个体化用药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个体化用药的研究成果和应用 个体化用药的研究挑战和前景
个体化用药的临床实践
药物剂量的个体化 调整
药物种类的个体化 选择
药物使用时间的个 体化安排
药物副作用的个体 化监测和预防
药物治疗的精准化研究
精准药物治疗的背景和意义
个体化与精准化结合:在临床 实践中,将个体化治疗与精准 化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

5mg,分两次
77.6元
年使用金额 182.5~730元 关节置换术6314.5元 房颤12629元
15914元 28324元
年使用金额 高出华法林
5584.5~6132 11899~12446.5 15184~15731.5 27594~28141.5
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尤其是房颤患者为预防卒中发生甚至需终身用药! 与新型口服抗凝药高昂的治疗费用相比,华法林经济实惠,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很多患者可能短期内使用新型抗凝药,但延期使用可能会换用华法林! 因此,从长期治疗的成本上,华法林不会立马完全失去市场!
CYP2C19基因检测报告解读及指导氯吡格雷用药建议
使用氯吡格雷
CYP2C19基因分型
快代谢 *1/*1
中代谢 *1/*2、*1/*3
慢代谢
*2/*2、*2/*3、 *3/*3
常规使用氯吡格雷
增加氯吡格雷剂量 或换用其他抗血小 板药(替格瑞洛)
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 (如替格瑞洛)
或增加氯吡格雷剂量、 联用西洛他唑
CYP2C9&VKORC1基因如何影响华法林?
CYP2C9基因
✓ 是细胞色素P450酶第二亚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参与华法林药物在体 内的代谢,对其体内浓度 有较大影响。
✓ 中国人群最常见的突变型为 *3型,CYP2C9 *3携带者代谢能力弱, 使用华法林后浓度会蓄积,容易出现出血事件,因此需要的华法林 剂量小。
➢ 氯吡格雷本身是一种无活性的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必须在肝脏 中被代谢转化为有活性的产物后才具有抗血小板作用,而在被转化 为活性产物之前,氯吡格雷是不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
➢ 氯吡格雷在肝脏中的代谢活化主要是由CYP2C19基因编码的S-美芬 妥英羟化酶完成(4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个体化药物治疗及其基因诊断周宏灏王连生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药物治疗中的普遍现象。
临床上许多药物仅对部分患者有效。
据估计,哮喘、心血管疾病以及精神病治疗药物有效率约为60%,多达40%的患者疗效不理想甚至无效[1]。
而在糖尿病和肿瘤等治疗药物中,有效率更低。
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临床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个别患者对常规药物治疗非常敏感而出现各种程度不等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也十分普遍。
据美国流行病学资料统计,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在医院患者中高达617%,且0132%的住院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在各类死亡原因中药物不良反应死亡排名第4~6位[2]。
药物反应个体差异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
此外,在新药研发中,70%~80%的候选药因少数个体对药物异常反应而未能上市或上市后被撤出市场。
由于普遍存在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使得许多药物疗效及其治疗的安全性无法准确预测。
因此,长期以来,临床医生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除了考虑患者病情以及药物适应症等情况外,往往还要加入个人的临床经验。
好的经验被称为药物治疗艺术。
如何把握这门艺术,实行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40多年前,临床发现肌松药琥珀胆碱超敏感个体在常规剂量下,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且持续时间长。
经查明这种高敏感性反应是一种遗传性反应,源于血浆假性胆碱酯酶基因变异引起机体对琥珀胆碱灭活能力缺陷所致。
尽管人群中琥珀胆碱高敏反应个体频率非常小,在高加索人中仅为1/3500,但由于这种异常反应的危险性大,因而查明这种高敏药物反应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同时,这一事件连同早期的美芬妥因、异喹胍、华法林和异烟肼等一些药物异常反应的典型遗传现象,促进了新学科遗传药理学的迅速形成与发展。
这门新兴学科系统研究药物反应相关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变异对蛋白功能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影响。
经过50多年的发展,遗传药理学先后发现并查明了多种药物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对一些药物的体内代谢动力学或临床疗效或临床不良反应的影响及其规律,这些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2D6、CYP2C19、CYP2C9、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h i o puri n e m ethy ltransferase,TP MT)等。
同时,P糖蛋白(P-g lycoprotein,PGP)、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TP-C等转运体以及5-羟色胺(5-H T)受体等对药物临床治疗具有显著影响的多态性变异及其机理也被陆续发现。
目前,多数经遗传药理学研究所查明的药物异常反应均属于单基因遗传性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是因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导致酶活性异常,服药后体内药物未能被正常代谢消除而排出体外,导致体内过高或过低药物浓度所致。
这种异常药物反应往往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来获得理想药物疗效。
P450药物代谢酶CYP2D6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
由于数种多态性点突变以及基因多拷贝的原因,人群中CYP2D6酶活性呈现4种表型分布,它们分别是弱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强代谢型以及超代谢型。
在高加索人群中他们的频率依次为7%、40%、50%以及3%。
亚洲人群中,CYP2D6的弱代谢者发生频率不到1%。
约10%的西班牙人为超代谢型,瑞典人中超代谢型约占1%~2%。
CYP2D6酶活性遗传多态性在临床上影响可待因、美多洛尔、卡维地洛、阿咪替林、氟哌啶醇等40多种药物临床治疗疗效。
通过药物剂量调整,例如,应用阿咪替林治疗时,对于从弱代谢到超代谢4种分型的患者可分别给予40%、80%、120%及180%的剂量,便可以消除不同分型的个体间因代谢差异所造成的药物作用浓度的差异,达到理性疗效[3]。
同样,对于CYP2C19的底物奥美啦唑、西泰普兰、安定、兰索啦唑以及雷贝啦唑,CYP2C9底物华法林、格列本脲、甲苯黄丁尿、醋硝香豆素,NAT2底物异烟肼,TP MT的底物硫唑嘌呤等也可通过类似的药物剂量调整,来消除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在药物临床治疗中引发的药物反应个体差异。
作者单位:410078长沙,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区域多态性尽管不影响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体内药物浓度,但短等位基因显著降低该类药临床抗抑郁疗效,并增加其不良反应。
而该等位基因对其他类抗抑郁药的治疗影响则截然相反,即短等位基因可增加其疗效,降低不良反应[4]。
显然,临床上可以根据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型来选择抗抑郁药物种类,已获得疗效和用药安全的最理想效果。
现有的遗传药理学重要发现尚停留在单基因变异对药物反应影响的查明方面。
众所周知,药物反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表型,同时涉及药物吸收、代谢、转运以及排泄消除诸多药代动力学过程及药效动力学环节等数十种基因。
从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提供的信息分析,人基因组全长2185Gb,含20~25万个基因[5]。
拥有159万个单核苷酸变异[6]。
据估计,任意两人的DNA核甘酸差异约占基因组0101%。
可以想象,一些异常药物反应是由许多特殊基因型构成的特定基因型组所决定的。
这也是目前药物基因组学要明确的研究内容。
药物基因组学是遗传药理学在人类基因组信息平台以及生物芯片等高通量检测技术支持情况下的新的学科模式。
遗传药理学研究为提高临床药物疗效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供了有力工具,是近年来临床医学以及新药研发中非常活跃的领域。
药物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遗传因素是人一生中稳定的决定因素。
如果异常药物反应和各种基因型组关系已明确,完全可以按照遗传药理学的信息,指导选择药物品种以及给药剂量,以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这也是一幅未来药物治疗的美好蓝图,早在1999年4月1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头版题为/开创个体化药物治疗新纪元)))依据个体基因型确定药物类别和药物剂量0的报道,呼唤进行药物治疗模式新的变革。
事实上,临床上基因导向性个体化药物治疗变革已经在临床上悄然拉开了序幕。
已有医院在临床上针对三环类抗抑郁药、华法林以及硫唑嘌呤等遗传变异型反应开展药物治疗基因型诊断。
塞莱昔布和阿立唑等市售药物已经在说明书上开始标注有关遗传药理学方面的个体化治疗指导内容。
2005年3月22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颁布了面向药厂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呈递0指南,敦促药厂在申报新药时提供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资料。
我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SFDA)颁布的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表明药政管理也对个体化药物治疗诊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辅助药物治疗的基因诊断的目的是,确定对药物反应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多态性变异,即将特殊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作为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
它不同于疾病诊断及疾病预后性诊断等,后者提供的是诊断当时的病理或生理状态,而个体化治疗基因诊断则提供的是人一生中非常稳定的遗传信息,一旦结合遗传药理学与临床药理学有关的个体化治疗知识,就可为现有相关药物的治疗提供指导,也能为将来上市的相关药物治疗提供类似指导。
这种诊断所涉及的基因变异主要是单核苷酸碱基变异(SNP),还有少数是短区段的缺失和重复,如CYP2A6基因6碱基对缺失,CYP2D6则存在基因重复而出现2~10个不等的基因拷贝。
通常SNP检测根据多态位点序列差异所对应的内切酶识别序列的改变,而采用PCR扩增y酶切y凝胶电泳方法,即PCR/RFLP方法进行SNP检测。
这种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容易操作,检测耗费不多,临床上便于推广。
其缺点是对不同的SNP不能同时检测,只能逐个进行。
另一种检测方法是采用探针进行杂交,该方法需要制备特异性探针。
检测时对样本DNA进行PCR扩增,然后电泳,转膜,探针杂交和显带。
该法需要严格控制杂交和洗脱条件,技术上难度较高,但对不同检测位点可同时进行杂交显带,相对省时,设备要求不高。
因此,探针杂交方法也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芯片杂交检测法是一种结合芯片技术的探针杂交方法,该方法将多种探针以微阵列的方式固定排列在芯片上,同时联用了多重PCR技术。
检测时将临床DNA样通过多重PCR扩增,然后带有多个待检测的扩增片段和探针规则排列的芯片进行杂交,便可同时确定数十个甚至更多的多态性位点碱基构成。
该法在操作程序上非常简单,适合医院推广。
其缺点是芯片制作和探针点样需要特殊设备,同时技术上要求非常高,医院开展芯片制备有一定困难。
而专业芯片公司将为医院开展芯片杂交诊断创造条件。
目前,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因诊断芯片已经开始起步。
2004年12月,美国FDA批准/Am plich i p细胞色素p450基因分型试验0的个体化治疗基因型诊断芯片应用于临床。
Roche A ffy m etrix公司预计将很快推出指导个体化用药的基因诊断芯片。
在我国,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早在2003年就开始研制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型诊断产品,现已在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相关检测中应用,并指导根据个体基因型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
现在,基因导向型药物治疗已经拉开序幕,临床药物治疗将因此而更加安全和有效。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还只是刚刚起步。
许多药物反应的遗传程度高达90%以上,但我们对其中的遗传机理尚不明确。
许多基因型和药物反应表型关系非常明确的遗传药理学信息要真正应用于指导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还缺乏规范成熟的临床研究资料。
因此,虽然前景非常美好,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还很多。
参考文献1Spear BB,H eat h-Ch i ozziM,Hu ff J.C li n ical app licati on of phar m acogenetics.T rends M olM ed,2001,7:201-204.2Lazarou J,Pom eranz BH,Corey PN.Incidence of advers e drug reacti ons i n h osp i talized patients:a m eta-an al ysis of p ros pecti ve st ud i es.J A M A, 1998,279:1200-1205.3K irchhei ner J,Fuh r U,B rockm oller J.Phar m acogen eti cs-based t h erapeutic reco mm endati on s-ready for cli n i cal practi ce?Nat Rev Drug D i scov, 2005,4:639-647.4M urphy GM Jr,H ollander SB,Rod ri gu es HE,et a.l E ff ects of t he seroton i n transporter gene p ro m ot er pol ymorph i s m on m irtazap i n e and p aroxeti ne efficacy and adverse events i n geri atricm aj or dep res s i on.A rch Gen Ps ych i atry,2004,61:1163-1169.5In ternati onalH um an Geno m e Sequen ci ng C onsorti um.F i n i sh i ng the eu chro m atic sequen ce of t he hum an gen o m e.Nat u re,2004,431:931-945.6H i nd s DA,S t uve LL,N ilsen G,et a.l W ho l e-geno m e patterns of co mmon DNA vari ation i n t h ree hu m an populations.Sci en ce,2005,307:1072-1079.(收稿日期:2005-09-14)(本文编辑:李建陵)#消息#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全国传染病临床检验学术会议征稿通知为促进检验医学发展,加强临床检验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所起的作用,提高传染病的临床检验水平,扩大并促进有关传染病检验医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等方面的交流,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甘肃检验学会承办的全国传染病临床检验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8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