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作业】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课时规范练28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课时规范练28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时规范练28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9)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

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

”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可得出与宗教改革有关,故A项错误;“基督教传播”不会对宗教产生冲击,故B项错误;“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是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故C项正确;“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是在17世纪,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唐山摸底考试,35)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B.民族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C.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D.建立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需求,他们阻碍、反对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由材料“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可知市民阶级与贵族阶级共同反对罗马教廷,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对罗马教皇的反抗而非建立廉洁教会,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揭阳一模,33)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A.因行称义B.神权高于教权C.人权至上D.信仰得救,信徒和上帝不需要第三者,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使可以获得拯救,即信仰得救,故D项正确。

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只要信徒购买赎罪券即可得救,即因行称义,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未体现神权高于教权、人权至上,故B、C两项错误。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十二 第3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十二 第3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 1文艺复兴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2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3宗教改革的本质 4启蒙运动康德的法治思想 5启蒙运动的影响 6综合7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解析:C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反对封建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主张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核心是人文主义,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还停留在反对封建教会的腐朽上,并未上升到改变宗教信仰的高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得出文艺复兴是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借助于宗教形式宣传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2.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

这一现象说明( )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B.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C.创作的主要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D.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解析:B 由“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注重彰显个性和自我艺术风格,故选B项。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28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28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28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2020广西贺州一模)1456年,德国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机,推动《圣经》的大规模印刷,此外“九十五条论纲”也得以大量印刷,迅速传遍德国甚至欧洲,让民众能直接接触到这类文本媒介。

印刷术的进步( )2.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3.(2020山东威海一模)16世纪以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

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地区的标准语言。

这表明宗教改革( )4.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这说明宗教改革( )5.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故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

这表明卢梭认为( )6.(2020海南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17—18世纪中期,欧洲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等经常出入王宫,新的剧本也往往在宫中首演。

但自18世纪中期起,哲学家和文学家们的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具有自由主义气氛的沙龙里。

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7.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这表明( )8.(2020河北张家口期末)伏尔泰在《论宽容》中告诫人们,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

使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这比制服一个城市所有人的头脑容易得多。

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9.(2020湖南益阳期末)孟德斯鸠认为,平民政治的国家里执行法律的人本身也要服从法律,并负担责任,判例(即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则应该固定,以便做到裁判只能是法律条文的准确解释。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马克思认为:“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枷锁中解放出来,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他”的主要思想是() A.因行称义B.君权神授C.因信称义D.人非工具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判断“他”指的是马丁·路德,其主要思想是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答案:C2.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解析:题干强调反对教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宗教改革的性质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D项正确。

答案:D3.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它()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

材料中的信息“义人必因信得生”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即只要信仰即可得救,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答案为B。

答案:B4.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曾在《快乐的科学》中借疯子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疯子接着承认,是“我们”杀死了他。

这里的“我们”是() A.文艺复兴文学家B.宗教改革家C.启蒙运动思想家D.社会主义者解析: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自己的“理性”,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因此题干中“我们”是启蒙思想家,答案为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9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9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规范练39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

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展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故A项错误;材料“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说明《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和约签订时,欧洲宗教改革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世俗权力高于教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

2.笛卡尔认为,需要哲学家们用“自然的理由”来说服不信宗教的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

笛卡尔的这一“方法”( )A.消除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B.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宣扬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D.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自然的理由”“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强调用科学理性的方法来宣扬神学,这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理念,与材料宣扬神学的方法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宣扬神学的方法,未巩固天主教会的统治,故D项错误。

3.18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一股博物学热,这股博物学热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流行性的自然崇拜之风。

“自然界几乎被视作神”,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德导师。

当时的思想家热衷于从精神上追求人类早已逝去的“自然状态”,并进而移情于实际存在的自然界。

出现材料中博物学热的历史条件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启蒙运动的影响C.生物进化论提出D.人文主义的复苏,追寻人类早已逝去的“自然状态”。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初”,可知这一时期启蒙思想传播,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使人们摆脱外在的神学束缚,力求认识客观的外界事物。

故B项正确。

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A项错误。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 含解析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 含解析

一、选择题1、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

这是上帝福音特点,是早已预定。

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

”路德这番言论意在()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B、强调基督教蕴含着反抗精神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逆子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天基督福音……纷争与动乱……而是动刀兵”可知路德强调基督教蕴含着反抗精神,以此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故C项错误;依据“引用《圣经》”“耶稣基督曾经说过”可知依然顺从上帝,并非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逆子,故D项错误。

答案:B2、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道理。

……一个真诚悔改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该主张直接目是()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教会掠夺D、传播无神论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天主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即可免罪说法是不符合基督教教义,即反对天主教会用兜售“赎罪券”方式进行掠夺,故C项正确。

答案:C3、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救赎。

“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主要原因是()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救赎B、其符合基督教信仰原则C、马丁·路德积极倡导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解析:“因信称义”体现了人价值,摆脱了对教会依赖,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这才是人们“真正接受”它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4、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是宗教改革运动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世俗化。

恰恰相反,16、17世纪欧洲正是由于新教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

【配套K12】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三 第12单元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配套K12】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三 第12单元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考点1|“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对应学生用书第225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条件: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3.主要原因:天主教会与德意志之间的矛盾加深。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二、概况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三、主张1.因信称义:只要虔诚地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

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

2.简化宗教仪式。

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缛的礼拜仪式。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3.《圣经》是人们的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4.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5.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四、影响1.直接影响: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2.经济方面: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经济方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4.思想方面: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总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史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第12单元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后限时集训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第12单元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后限时集训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B[材料并未涉及“异端的形式”,故A项错误;材料“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说明宗教改革一词并不能反映该运动的根源、本质,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宗教改革的本质,非引发改革的原因,故C项错误;D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2017·大连模拟)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否定信仰上帝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C[否定信仰上帝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宗教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

]3.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不是宣扬理性主义而是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德国宗教改革关注民众疾苦,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解析: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这适应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2.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解析:选A针对“日心说”,路德和加尔文持反对意见,说明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故A项正确。

3.(2018·山西名校联考)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

这反映出英国()A.不承认罗马教廷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C.把新教作为国教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解析:选B材料中“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禁止……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都体现了限制罗马教会权力的特点,这在客观上加强了世俗王权,故B 项正确。

4.《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

这种“曲解”()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解析:选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5.“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他的主张()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C.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解析:选B“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并没有完全反对神性,故A 项错误;“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他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据材料“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可知他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理解《圣经》,使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C项错误;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的是启蒙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6.(2018·黄冈质检)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解析:选B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罗马帝国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罗马霸权”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粉碎罗马霸权”即破除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没有刻意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故C 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其形式没有完全现代化,故D项错误。

7.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

这一现象表明()A.启蒙思想根源于理学B.启蒙思想和理学在本质上一致C.利用理学为批判现实服务D.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解析:选C启蒙思想家从朱子学中吸取营养,其目的是为批判法国封建专制服务,故C项正确。

8.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C.自由平等D.三权分立学说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社会契约也可以废除,本质上反映出人民主权,故B项正确。

9.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C.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解析:选B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英国革命后的状态“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主张以法制限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即孟德斯鸠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10.自从卢梭发表小说《爱弥儿》之后,法国年轻人模仿小说中的情节,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

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

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A.卢梭的启蒙学说得到普遍认同B.雇佣劳动制度已遍及法国城乡C.理性主义是法国社会普遍共识D.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观念变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学一门手工匠人的工艺”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11.据不完全统计,从1789年到1800年,在世界58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有23项,占总数的40%。

同时期,英国只有13项,占20%;德国6项,占10%。

这一时期法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A.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新古典主义思潮对科学的积极影响C.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D.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高度重视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在1789年到1800年的世界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占主体,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的法国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从而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故A项正确;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历史人物的推崇,不会推动科学发展,故B项错误;1875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后期产生,均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D两项错误。

12.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解析:选A启蒙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提高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用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

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首先翻译材料一中韩非子的言论,然后归纳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主张;第二小问,结合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总结其产生的背景。

第(2)问,从法在当时的作用方面总结二者的相同之处,从二者所处的时代、思想主张的目的、性质、内容等方面总结二者的不同点;结合韩非子、孟德斯鸠思想的作用,总结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答案:(1)主张: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

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小农经济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同:都顺应时代的要求;都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付诸实践并产生了实际效果。

异:目的不同,韩非子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

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

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实践效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

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4.材料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

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

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

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