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是()

A.NaCl晶体B.盐酸溶液

C.熔融KCl D.CO2的水溶液

解析A项不导电,B、D项不属于电解质。

答案 C

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Ca2++2ClO-+CO2+H2O===CaCO3↓+2HClO

B.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SO2:

Ca2++2ClO-+H2O+SO2===CaSO3↓+2HClO

C.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镁溶液反应:

Ca2++OH-+HCO-3===CaCO3↓+H2O

D.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硝酸:

3Fe2++4H++NO-3===3Fe3++2H2O+NO↑

解析选项A,当通入过量CO2时生成的产物应是Ca(HCO3)2;选项B,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将CaSO3氧化为CaSO4;选项C,Mg(OH)2难溶于水,也应是生成物之一。

答案 D

3.血液可看成一种胶体。某些严重肾病患者需要定期做血液透析,以除去其血液中积累过多的离子,同时向血液中补充人体需要的

化学成分。血液透析仪器中,最为关键的器件是透析膜,你认为透析膜的孔径大约应该为()

A.0.1 nm左右B.50 nm左右

C.0.001 mm左右D.100 mm左右

解析透析膜的孔径应使离子透过,血液分子不能透过。而血液分子的直径在1~100 nm范围内,所以选用孔径约为0.1 nm的透析膜较合适。

答案 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与胶体

B.生石灰与水混合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CuSO4·5H2O是一种混合物

解析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溶液没有,A正确;CaO+H2O===Ca(OH)2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不正确;O3是单质,不是化合物,C项不正确;CuSO4·5H2O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项不正确。

答案 A

5.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K+、Cl-、NO-3、Ag+

B.H+、HCO-3、Na+、Cl-

C.Na+、OH-、Ba2+、CO2-3

D.Mg2+、Cl-、H+、SO2-4

解析A选项中,Cl-和Ag+结合生成AgCl沉淀不能共存;B 选项中H+和HCO-3反应生成CO2和H2O不能共存;C选项中Ba2+

和CO2-3结合生成BaCO3沉淀不能共存。

答案 D

6.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AgNO3、KSCN、NaCl、NaOH四种无色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B.FeCl2溶液

C.FeCl3溶液D.Fe(NO3)2溶液

解析这种试剂为FeCl3溶液:FeCl3溶液与AgNO3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FeCl3溶液遇KSCN反应会变成血红色;FeCl3溶液与NaCl 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FeCl3溶液与NaOH反应会生成红褐色沉淀。

答案 C

7.下列反应既属于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

B.Na在Cl2中燃烧

C.CO和Fe2O3在高温下反应

D.Zn和稀H2SO4反应制H2

解析A项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C项不是离子反应。

答案 D

8.下列物质中,按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F2、K、HCl B.Cl2、Al、H2

C.NO2、Na、Br2D.O2、SO2、H2O

解析Cl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以氧化性为主,B项错;NO2中的N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项错;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D项错。

答案 A

9.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N2→NH3B.MnO2→MnCl2

C.KI→KIO3D.SO2→H2S

解析如果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则物质中的某种元素的化合价肯定升高,符合条件的只有C项。

答案 C

10.下列反应完成后没有沉淀的是()

A.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加足量稀HCl

B.Ba(OH)2溶液与KNO3溶液加足量稀H2SO4

C.AgNO3溶液与Na2CO3溶液加足量稀HCl

D.Ca(OH)2溶液与FeCl3溶液加足量稀HNO3

解析选项A中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HCl;选项B中产生硫酸钡沉淀;选项C中产生的碳酸银沉淀最后转化为氯化银沉淀;选项D中产生的Fe(OH)3沉淀最后溶于足量稀HNO3中。

答案 D

11.从矿物学资料查得,一定条件下自然界存在如下反应:

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u2S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5 mol FeS2发生反应,有10 mol电子转移

C.产物中的SO2-4有一部分是氧化产物

D.FeS2只做还原剂

解析观察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CuSO4是氧化剂,FeS2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一部分硫被氧化为SO2-4,另一部分硫被还原成Cu2S。在该反应中,5 mol

FeS 2发生反应时,其中有3 mol 的-1价的硫失去21 mol 电子,分别被14 mol Cu 2+和7 mol 的-1价的硫得到。

答案 C

1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向沸水中滴加FeCl 3溶液制备Fe(OH)3胶体:

Fe 3+

+3H 2O=====△

Fe(OH)3↓+3H + B .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HCO -3+H +===H 2O +CO 2↑

C .实验室用浓盐酸与MnO 2反应制Cl 2:

MnO 2+2H ++2Cl -

=====△

Cl 2↑+Mn 2++H 2O D .用FeCl 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

Fe 3++Cu===Fe 2++Cu 2+

解析 向沸水中滴加FeCl 3溶液制胶体时不能生成Fe(OH)3沉淀;选项C 、D 电荷均不守恒。

答案 B

13.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导电能力,横坐标表示所加溶液的量,以下各组反应,符合该图的是( )

A .Ba(OH)2溶液中滴加与其浓度相同的H 2SO 4溶液

B.NaOH溶液中滴加与其浓度相同的稀盐酸

C.CH3COOH溶液中滴加与其浓度相同的KOH溶液

D.氨水中滴加与其浓度相同的盐酸

解析由图示可知随加入试剂量的增加溶液导电能力先减弱后增强,即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先减小后增大。向Ba(OH)2溶液中滴加H2SO4溶液,发生如下离子反应2H++2OH-+Ba2++SO2-4 ===BaSO4↓+2H2O,生成难溶物BaSO4和难电离的物质H2O,使溶液中Ba2+和OH-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当Ba(OH)2反应完全后继续滴加H2SO4溶液,H2SO4电离出的H+和SO2-4使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增大而导电能力增强。

答案 A

14.在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Ba2+、Cl-、NO-3

B.K+、AlO-2、Cl-、SO2-4

C.K+、Mg2+、NO-3、HCO-3

D.Na+、Cl-、CO2-3、SO2-3

解析在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溶液中生成NaOH和O2,则溶液中可与OH-反应的NH+4、HCO-3、Mg2+不能大量存在,A、C 项不符合。具有还原性的SO2-3能被氧化,故不能大量存在,D项不符合。

答案 B

15.下列物质的分类合理的是()

A.氧化物:NO、CO2、SO2、H2O

B.碱:NaOH、KOH、Ca(OH)2、Na2CO3

C.铵盐:NH4Cl、NH4NO3、NH4HCO3、NH3·H2O

D .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Mn 2O 7、Fe 2O 3

解析 B 项中Na 2CO 3是盐不是碱;C 项中NH 3·H 2O 是碱,不是盐;D 项中Mn 2O 7是酸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道题,共55分)

16.(12分)下列四组物质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A .CaO 、Na 2O 、CO 2、CuO

B .H 2、

C 、P 、Cu

C .O 2、Fe 、Cu 、Zn

D .HCl 、H 2O 、H 2SO 4、HNO 3

(1)以上四组物质中类别不同的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这四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碱式碳酸铜,化学式Cu 2(OH)2CO 3],该反应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填“是”或“否”)。若是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是氧化剂(若“否”此空不填)。

解析 (1)A 选项中除CO 2外,其他均为金属氧化物;B 项中除Cu 外,其他均为非金属单质,除H 2外其余都是固体;C 选项中除O 2外,其他均为金属单质;D 选项中除H 2O 外,其他均为酸。

(2)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中O 2是氧化剂。

答案 (1)CO 2 Cu 或H 2 O 2 H 2O

(2)是 O 2

17.(10分)在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反应中:

(1)________元素被氧化,________是氧化剂。

(2)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3)某一反应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粒子共6种:SO 2-3、I 2、H +、

SO 2-4、I -、H 2O ,已知该反应中I 2只发生如下过程:I 2→I -,请回答: ①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_(填分子或离子符号)。

②反应过程中,每有1molI 2发生反应,转移的电子为____mol 。 ③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反应中失电子的物质做还原剂,被氧化;得电子的物质做氧化剂,被还原,可判断Cu 被氧化,浓H 2SO 4是氧化剂。

(2)双线桥法是由反应物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某种元素指向生成物中的该种元素,并在线桥上注明“得”或“失”及得失电子数目。

(3)①六种粒子中只有SO 2-3―→SO 2-4的变化中,硫元素由+4价

升高到+6价,SO 2-3做还原剂。

答案 (1)铜 浓H 2SO 4

(2)

(3)①SO 2-3 ②2

③SO 2-3+I 2+H 2O===SO 2-4+2I -+2H + 18.(11分)有A 、B 、C 、D 、E 五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HCl 溶液、NaCl 溶液、CaCl 2溶液、AgNO 3溶液和Na 2CO 3溶液中的一种。把它们两两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①A +B ―→白色沉淀;②A +C ―→白色沉淀;

③B +C ―→白色沉淀;④C +E ―→白色沉淀;

⑤C+D―→白色沉淀;⑥E+A―→无色气体。

(1)由此推断:A是__________溶液;B是__________溶液;C是__________溶液;D是__________溶液;E是__________溶液。

(2)写出①③⑥中所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这五瓶溶液可以看出:AgNO3中的Ag+与其他物质均能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从两两反应的现象不难看出C与其他四种溶液均生成白色沉淀,故C是AgNO3溶液;再者,这五种溶液中只有HCl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有气体生成,根据E+A―→无色气体,而Na2CO3除了与AgNO3反应生成沉淀外,还会与CaCl2反应生成沉淀,所以推出A为Na2CO3溶液,B为CaCl2溶液,E为HCl溶液,那么D则为NaCl溶液。

答案(1)Na2CO3CaCl2AgNO3NaCl HCl

(2)①CO2-3+Ca2+===CaCO3↓③Ag++Cl-===AgCl↓

⑥CO2-3+2H+===H2O+CO2↑

19.(12分)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时颜色的变化。实验时必须使用铁屑和6 mol·L-1的硫酸溶液,其他试剂任选。填写下列空白:

(1)B中盛一定量的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E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C中收集到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生成Fe(OH)2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拔去装置B中的橡皮塞,使空气进入,写出B中发生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了防止Fe(OH)2被空气中的O2氧化,必须先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因此先在A装置中加入铁屑,Fe+H2SO4===FeSO4+H2↑,打开活塞E,利用生成的H2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净,然后关闭E,气体将A中的FeSO4溶液压入B瓶,FeSO4+2NaOH===Fe(OH)2↓+Na2SO4.

答案(1)铁屑Fe+2H+===Fe2++H2↑

(2)打开H2

(3)打开活塞E,将硫酸溶液滴入烧瓶中与铁屑反应,待装置中空气排净后,关闭E。

(4)4Fe(OH)2+O2+2H2O===4Fe(OH)3

20.(10分)在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15 g中加入150 mL稀H2SO4

放出氢气1.68 L(标准状况下)。当反应停止后,铁与氧化铁均无剩余,且溶液中没有Fe3+存在。为了中和过量H2SO4,并使Fe2+完全转化为Fe(OH)2沉淀,共耗用3 mol·L-1NaOH溶液200 mL。

(1)写出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中铁的质量为________,氧化铁的质量为________。

(3)稀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1)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有Fe+H2SO4===FeSO4+H2↑、Fe2O3+3H2SO4===Fe2(SO4)3+3H2O、Fe+Fe2(SO4)3===3FeSO4。

(2)设铁和氧化铁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则

x×56 g·mol-1+y×160 g·mol-1=15 g①

由得失电子守恒得,

x×2=y×2+1.68 L

22.4 L·mol-1

×2②

解得:x=0.125 mol,y=0.05 mol,

即m(Fe)=0.125 mol×56 g·mol-1=7 g,

m(Fe2O3)=0.05 mol×160 g·mol-1=8 g。

(3)在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H2SO4反应停止后,溶液中的溶质主要是H2SO4和FeSO4。

由电荷守恒知,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最后完全转化为Na2SO4。

n(H2SO4)=1/2×3 mol·L-1×0.2 L=0.3 mol

c(H2SO4)=0.3 mol/0.15 L=2 mol·L-1。

答案(1)Fe+H2SO4===FeSO4+H2↑Fe2O3+3H2SO4===Fe2(SO4)3+3H2O Fe+Fe2(SO4)3===3FeSO4

(2)7 g8 g

(3)2 mol·L-1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_测试题及答案2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 02 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 -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 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 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 ,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2 aT x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1234569T x x x x x x a ++-++= (2)v —t 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 —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 ,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测试题

信达 第二章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 ①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②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③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④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2.下列几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A .位移和加速度反向 B .速度和加速度反向 C .加速度不变,速度在变 D .速度不变,加速度在变 答案:D 解析:要有加速度,物体的运动速度就发生变化,位移和加速度的方向可以相反,速度和加速度也可以反向,例如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斜面实验。下列哪些方法是他在这个实验中采用过的()。 图 1

信达 A .用水钟计时 B .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进行数据分析 C .改变斜面倾角,比较各种倾角得到的x /t 2的比值的大小 D .将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ACD 4.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下来,汽车在刹车后的运动过程中,前一半位移和后一半位移中的平均速度为1v 和2v ,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中的平均速度为a v 和b v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1v ∶2v =(2 +1)∶1,a v ∶b v =1∶3 B.1v ∶2v =1∶(2-1),a v ∶b v =3∶1 C.1v ∶2v =2∶1,a v ∶b v =3∶1 D.1v ∶2v =3∶1,a v ∶b v =(2+1)∶1 答案:B 解析:将汽车的运动看做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汽车通过后一半位移和前一半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再由v =x t 得前一半位移和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1v ∶2v =1∶(2-1);汽车在后一半时间和前一半时间所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同理可得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之比a v ∶b v =3∶1,选项B 正确。 图2 5.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v-t 图象分别如图2中的a 和b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t 1时刻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 .在t 2时刻甲与乙相遇 C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D .在0~t 2时间内,甲比乙的位移大 答案:A 解析:在t 1时刻,甲和乙速度均为正值,两物体均沿正方向运动,A 正确。在t 2时刻,甲、乙的速度相同,两物体的位移不相同,乙的位移比甲的位移大,B 和D 均错误。b 直线的斜率比a 的斜率大,即乙的加速度比甲的加速度大,C 错误。 6.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竖直向下,v 0=0,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 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 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7.物体做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5 m ,则该物体( ) A .3 s 内位移大小为45 m B .第3 s 内位移大小为25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测试卷答案

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I)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1、已知函数,若函数有四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B.?????? ?? ??? C.?????? ? D. 2、若函数在(,)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是??????????????????????????????????????? (? ???) 3、D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2+x)=f(-x),当0≤x≤1时,f(x)=x2,则f(2015)= ( ??) A.-1?? ??? ??? B.1 ??? ??? ??? ??? C.0 ??? ??? ??? ??? ??? D.20152 4、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5、下图可能是下列哪个函数的图象(???? ) . ?????????. . ?????????.

6、?已知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 B .?????? C .?????? D . 7、设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B. ?????? C.??????? D. 8、?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是(??? ) A. ????? B. ????? C. ????? D. 9、 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10、? 已知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11 、已知函数 的最小值为(??? ) ??? A.6????????? ? ??? B.8????????????? ? C.9???????????? ?? D.12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_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位移B.速度 C.加速度D.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经过2 s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与初速度同向 B.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加速度大小为10 m/s2,平均速度为10 m/s,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0 =1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3 s内的位移是12 m B.3 s内的位移是9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0 = 16 m/s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1 s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3 s末的速度为零 C.2 s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3 s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同步习题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 A.逐渐减小 B.保持不变C.逐渐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5.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最后连续三段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1:1:1 B.5:3:1 C.9:4:1 D.3:2:1 6.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5 m,则该物体( abd ) A.3 s内位移大小为45 m B.第3 s内位移大小为25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7.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5 m/s,第7 s内的位移比第5 s内的位移多4 m,求: (1)物体的加速度 (2)物体在5 s内的位移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 ,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 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 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 2 ,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7.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 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 5 m ,则该物体( ) A .3 s 内位移大小为45 m B .第3 s 内位移大小为25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正式

秀全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 第二章单元检测(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函数32+=-x a y (a >0且a ≠1)的图象必经过点 (A )(0,1) (B ) (1,1) (C ) (2,3) (D )(2,4) 2.函数lg y x = A.是偶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B.是偶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C.是奇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D .是奇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3.三个数6 0.70.70.76log 6, ,的大小关系为 A . 60.70.70.7log 66<< B . 60.7 0.7log 60.76<< C .0.7 60.7log 660.7<< D . 60.70.70.76log 6<< 4.函数12 log (32)y x = - A .[1,)+∞ B .2(,)3+∞ C .2(,1]3 D .2[,1]3 5、已知镭经过100年,剩留原来质量的95.76%,设质量为1的镭经过x 年的剩留量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是 (A )y =(0.9576) 100 x (B )y =(0.9576)100x (C )y =( )x (D )y =1-(0.0424) 100 x 6、函数y =x a log 在[1,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1,则a = (A ) (B ) 2 (C ) 3 (D ) 7、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不是增函数的是 (A ) 0.5log (3)y x =- (B ) 12+=x y (C ) 2x y -= (D )x y 22= 8、函数 与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像只可能是 1009576.02131x a y =x y a log -=1,0≠>a a 且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 小题, 1-10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 分。11-18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 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 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2NaBr+Cl2=2CaCl+Br2 B.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C.2H2S+SO2=2H2O+3S↓D.2CO+O2=2CO2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拔高度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 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拉萨B.重庆 C.大庆D.海口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C 2.A (原创题)新华网拉萨2010年1月7日电一项可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使用效率的“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及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在拉萨设立的试验示范点测试,该项目有望2010年在高原城市太阳能光伏电站中应用。目前,西藏各类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的总容量超过9MW,西藏是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应用面和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省区。据此回答3~4题。 3.西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区。下列有关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C.西藏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西藏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4.下列有关太阳辐射能及其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太阳能主要来自太阳活动 B.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其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的能量就是耀斑爆发时突然出现的明亮斑块释放出的能量 解析:第3题,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西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 3.D 4.B 5.(2011·安庆联考)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固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B.太阳辐射的能量由质量转化而来,所以太阳的质量一直处于消耗中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因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D.太阳辐射能量大且集中,可以用其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发电 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该反应通过消耗质量来释放能量。太阳辐射能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虽然巨大,但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较小。 答案: B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 章测试题(2) 一、选择题: 1.已知p >q >1,0 B .a a q p > C .q p a a --> D .a a q p --> 2、已知(10)x f x =,则(5)f = ( ) A 、510 B 、105 C 、lg10 D 、lg 5 3.函数x y a log =当x >2 时恒有y >1,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122 1≠≤≤a a 且 B .0212 1 ≤<≤> B 、213y y y >> C 、1 3 2 y y y >> D 、1 2 3 y y y >> 6. 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 的 是 ( ) A . y = ln(x + 2) B .y =-x +1 C . y = ??? ? 12x D .y =x +1 x 7. 若a <1 2,则化简4(2a -1)2的结果是 ( ) A.2a -1 B .-2a -1 C.1-2a D .-1-2a 8. 函数y =lg x +lg(5-3x )的定义域是 ( ) A .[0,53 ) B .[0,5 3 ] C . [1 , 53 ) D .[1,5 3] 9. 幂函数的图象过点??? ?2,1 4,则它的单 调递增区间是 ( ) A .(0,+∞) B .[0,+∞) C .(-∞ ,0) D .(-∞,+∞) 10. 函数y =2+log 2(x 2+3)(x ≥1)的值域 为 ( ) A .(2,+ ∞) B .(-∞,2) C .[4 , +∞) D .[3,+∞) 11. 函数y =a x -1a (a >0,且a ≠1)的图象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测试卷(含答案)

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I )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若函数 有四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 B . C . D . 2、若函数在(,)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是 ( ) 3、D 已知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f(x)满足f(2+x)=f(-x),当0≤x ≤1时,f(x)=x 2 ,则 f(2015)= ( ) A.-1 B.1 C.0 D.20152 4、已知函数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则实 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5、下图可能是下列哪个函数的图象( )

. . . . 6、已知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 B . C . D . 7、设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B. C. D. 8、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是() A. B. C. D. 9、 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则实 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

10、已知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11、已知函数 的最小值为() A.6 B.8 C.9 D.12 12、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那么的值是( ) A. B.- C. D.- 13、下列函数中,反函数是其自身的函数 为 A. B. C. D. 14、对于函数 ,令集合,则集合M为 A.空集 B.实数集 C.单元素集 D.二元素集 15、函数y=定义域是 A. B. C. D.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已知p >q >1,0 B .a a q p > C .q p a a --> D .a a q p --> 2、已知(10)x f x =,则(5)f = ( D ) A 、5 10 B 、10 5 C 、lg10 D 、lg 5 3.函数x y a log =当x >2 时恒有y >1,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A . 1221≠≤≤a a 且 B .02121≤<≤> B 、213y y y >> C 、132y y y >> D 、123y y y >> 8.设f (x )=a x ,g (x )=x 3 1,h (x )=log a x ,a 满足log a (1-a 2)>0,那么当x >1时必有 ( B ) A .h (x )<g (x )<f (x ) B .h (x )<f (x )<g (x ) C .f(x )<g (x )<h (x ) D .f (x )<h (x )<g (x ) 9、某商品价格前两年每年递增20%,后两年每年递减20%,则四年后的价格与原来价格比较,变化的情况是( A ) A 、减少7.84% B 、增加7.84% C 、减少9.5% D 、不增不减 10. 对于幂函数5 4 )(x x f =,若210x x <<,则)2( 21x x f +,2) ()(21x f x f +大小关系是( A ) A .)2( 21x x f +>2 ) ()(21x f x f + B . )2(21x x f +<2 ) ()(21x f x f +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3a ·6 a -等于【 】 A.-a - B.-a C.a - D. a 解析:3 a ·6 a -=a 31 ·(-a )61 =-(-a )6 13 1+=-(-a )21 .答案:A 2.已知函数y =log 4 1x 与y =kx 的图象有公共点A ,且A 点的横坐标为2,则k 的值等于【 】 A.-4 1 B. 4 1 C.-2 1 D. 2 1 解析:由点A 在y =log 4 1x 的图象上可求出A 点纵坐标y =log 4 12=- 2 1.又A (2,-2 1 )在y =kx 图象上,- 2 1=k ·2,∴k =-4 1 . 答案:A 3.已知函数f (x )=lg x x +-11,若f (a )=b ,则f (-a )等于【 】 A.b B.-b C. b 1 D.-b 1 解析:f (-a )=lg a a -+11=-lg a a +-11=-f (a )=- b . 【答案】 B 4.函数y =)1(log 22 1-x 的定义域是【 】 A.[-2,-1)∪(1,2] B.(-3,-1)∪(1,2) C.[-2,-1)∪(1,2] D.(-2,-1)∪(1,2) 解析:????? ?≤≤--<>??????≤>??????≤->??? ???≥->-221 12 11 110)1(l o g 0122 2 2 2 212x x x x x x x x x 或-2≤x <-1或1<x ≤2.∴y =)1(log 2 2 1-x 的定义域为[-2,-1)∪(1,2]. 答案:A 5.若函数f (x )=log a (x +1)(a >0,a ≠1)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0,1],则a 等于【 】 A. 3 1 B. 2 C. 2 2 D.2

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单元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班级 姓名 序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若0m >,0n >,0a >且1a ≠,则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 ) A . ()m n m n a a += B . 11m m a a = C .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 D 4 3()mn = 2 . 函 数 log (32)2 a y x =-+的图象必过定点 ( ) A .(1,2) B .(2,2) C .(2,3) D .2(,2)3 3.已知幂函数()y f x =的图象过点(2, 2 ,则(4)f 的值为 ( ) A .1 B . 2 C . 1 2 D .8 4.若(0,1)x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1 2 2lg x x x >> B .12 2lg x x x >> C .12 2lg x x x >> D .12 lg 2x x x >> 5.函数(2)log (5)x y x -=-的定义域是 ( ) A .(3,4) B .(2,5) C .(2,3) (3,5) D .(,2)(5,)-∞+∞ 6.某商品价格前两年每年提高10%,后两年每年降低10%,则四年后的价格与原来价格比较,变化的情况是 ( ) A .减少1.99% B .增加1.99% C .减少4% D .不增不减 7.若1005,102a b ==,则2a b += ( ) A .0 B .1 C .2 D .3 8 . 函 数 ()lg(101)2 x x f x =+- 是 ( ) A .奇函数 B .偶函数 C .既奇且偶函数 D .非奇非偶函数 9.函数2 log (2)(01)a y x x a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 ) A .(1,)+∞ B .(2,)+∞ C .(,1)-∞ D .(,0)-∞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O 2 B . Na 20 2.根据我省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 高速公路关 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 溶液 B .悬浊液 C . 乳浊液 D . 胶体 3.能用 H + OH H 2O 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 . Ba(OH) 2 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 . 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 . C I 2T c 「 B . Zn i Zn 2+ C . H 2^H 2O D . Cu? CuCI 2 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元素化合价降低 C .物质中某元素失去电子,则此物质是氧化剂 D .还原剂中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 6. 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 K +、Mn04「、Na +、C 「 B . K +、Na +、N03「、CO 32 C . Na +、H +、N03「、SO 42一 D . Fe 3+、Na +、C 「、SO 42- 7. 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 可能是置 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③ C .①② D .③④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 CaCO 3+2HCI=CaCI 2+CO 2 f + H 2O C . 2H 2O 2 ; 2H 2O+O 2 f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 Cu 2++Fe=Fe 2++Cu B. 稀 H 2SO 4与铁粉反应:2Fe+6H +=2Fe 3++3H 2f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 2SO 4反应:Ba 2++SO 42一 =BaSO 4j D.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 32 一 +2H +=H 2O+CO 2f 10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 5NaBr+NaBrO 3+3H 2SO 4=3Br 2+Na 2SO 4+3H 2O ,与该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 . 2NaBr+Cl 2=2CaCI+Br 2 B . AICI 3+3NaAIO 2+6H 2O=4AI(OH) 3 J +3NaCl C . 2H 2S+SO 2=2H 2O+3S J C . NaClO D . FeSO 4 B . CaO+H 2O=Ca(OH )2 D . CaCO3 '' CaO+CO2f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必修一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和主要的储能物质分别是( ) A.水和蛋白质B.糖类和蛋白质C.糖类和脂肪D.蛋白质和脂肪 2.关于生物体中的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含水量不同 B.同一物种、同一年龄的不同个体,含水量大致相同C.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含水量不同 D.同一器官的不同组织,含水量一致相同3.某儿童患佝偻病,发烧时就会抽搐,医生建议他平时要() A.新鲜水果和蔬菜 B.钙片和维生素D C.谷物种皮 D.蛋白质与糖类 4 A.核酸 B.脂肪 C.蛋白质 D.糖类 5.胰岛素和性激素都是生物激素,它们的化学本质分别是() A.蛋白质和脂肪 B.脂质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固醇 D.磷脂和蛋白质 6.某蛋白质由4条肽链组成,共含有109个肽键,则此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NH2和—COOH 个数及氨基酸数分别为()个 ,105,105 ,110,110 ,4,113 ,1,113 7.丙氨酸的R基为—CH3,赖氨酸的R基为—C4H10N,在它们缩合成的二肽分子中含有 的C、H、O、N原子数分别为 A.9,21,4,3 B.9,19,4,3 C.9,19,3,3 D.9,19,3,2 8、苹果含有微量元素Zn,而锌是构成与记忆力息息相关的核酸和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元素,儿童缺锌就会导致大脑发育不良,因此苹果又称为记忆之果。这说明无机盐离子 A.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B.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 C.对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D.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9、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中 水解的主要目的是() A.使细胞中的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使细胞中物质全部水解 C.利用盐酸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D.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蛋白质与染色剂结合 10、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关于实验材料选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2.下列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3.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C.太阳辐射能是我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太常用的能源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下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下图表示某种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甲、乙地处在地球表面,则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高低顺序是()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甲>乙 D.乙>甲>丁>丙 6.若该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圈,甲、乙表示地球表面,则()A.甲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B.a为极地东风带 C.乙处容易形成锋面 D.甲处因地面冷却形成高压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I、Ⅱ两层的正确说法是() A、Ⅰ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B、Ⅱ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C、Ⅰ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D、Ⅱ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9.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到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1第二章单元测试题(1) 一、选择题: 1.若0a >,且,m n 为整数,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 A 、m m n n a a a ÷= B 、n m n m a a a ?=? C 、()n m m n a a += D 、01n n a a -÷= 2.指数函数y=a x 的图像经过点(2,16)则a 的值是 ( ) A . 41 B .2 1 C . 2 D .4 3.式子82log 9log 3 的值为 ( ) (A )23 (B )32 (C )2 (D )3 4.已知(10)x f x =,则()100f = ( ) A 、100 B 、10010 C 、lg10 D 、2 5.已知0<a <1,log log 0a a m n <<,则( ). A .1<n <m B .1<m <n C .m <n <1 D .n <m <1 6.已知3.0log a 2=,3.02b =,2.03.0c =,则c b a ,,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 .a c b >> B .c a b >> C .c b a >> D .a b c >>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7.若24log =x ,则x = . 8.则,3lg 4lg lg +=x x = . 9.函数2)23x (lg )x (f +-=恒过定点 。 10.已知3722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