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土地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 __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 __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

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 __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学习好《土地法》,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掌握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制度。今年也正值我国土地法制定20周年,因此,加强对《土地法》的学习和宣传意义重大。

《土地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土地制度和政策。《土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即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 __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法》第三条进一步强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土地法》详细规定了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制度、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

检查职责、违反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及政府部门未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一、坚持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在《土地法》中最为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实

践报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土地法》第三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同时《土地法》还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级 __度、国家土地调查制度和国家土地统计制度等来实现对全国土地利用状况的掌握和控制,以切实地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了实现对耕地的特别保护,《土地法》用整个第四章规定了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土地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原则,由占用耕

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土地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这些规定都确保了对耕地的特殊保护。

保护与利用永远都是一对矛盾,虽然它们有其同一性,但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如何解决土地保护和利用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强调保护,同时也要坚持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具体要突出两个重点,做到三个坚持。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突出资源保护和保障。既要保护,又要保障,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资源的保护上,着重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和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和复垦、

复耕工作;在资源的保障上,要继续破难题,保发展,积极想方设法,确保符合产业政策的各类项目用地,真正做到有保有压。做到三个坚持,就是一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二要坚持依法规范管理;三要坚持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坚持集约、节约用地,要进一步把好土地闸门,进一步提高各类项目用地的门槛,严格把好投资密度关,同时要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坚持依法规范管理,就是要严格执行各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地抓好各项国土管理工作。坚持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进

一步提高国土管理队伍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过得硬的国土管理队伍。

学习土地法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 __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 __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xx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

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坚持科学发展观要

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 __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学习好《土地法》,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掌握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制度。今年也正值我国土地法制定20周年,因此,加强对《土地法》的学习和宣传意

义重大。《土地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土地

制度和政策。《土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即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 __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法》第三条进

一步强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

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土地法》详细规定了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制度、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违反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及政府部门未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一、坚持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

地在《土地法》中最为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

对耕地的保护。******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中强调指出,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实践报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土地法》第三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同时《土地法》还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级 __度、国家土地调查制度和国家土地统计制度等来实现对全

国土地利用状况的掌握和控制,以切实地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了实现对耕地的特别保护,《土地法》用整个

第四章规定了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土地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土

地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

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这些规定都确保了对耕地的特殊保护。保护

与利用永远都是一对矛盾,虽然它们有其同一性,但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如何解决土地保护和利用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强调保护,同时也要坚持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具体要突出两个重点,做到三个坚持。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突出资源保护和保障。既要保护,又要保障,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资源的保护上,着重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和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和复垦、复耕工作;在资源的保障上,要继续破难题,保发展,积极想方设法,确保符合产业政策的各类项目用地,真正做到有保有压。做到三个坚持,就是一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二要坚持依法规范管理;三要坚持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坚持集约、节约用地,要进一步把好土地闸门,进一步提高各类项目用地的门槛,严格把好投资密度关,同时要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坚持依法规范管理,就是要严格执行各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地抓好各项国土管理工作。坚持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进一步提高国土管理队伍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过得硬的国土管理队伍。金山工业区在开发中始终坚持着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

原则,一是注重对土地的保护,一方面严守基本农田的红线;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法》的要求,加强对耕地的,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金山工业区红光村90%以上的耕地得到了,新

增耕地面积96亩,欢兴村所有耕地也都进行了。金山工业区在耕地

中注重结合水利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的需求,对耕地进行了科学规划,

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开发中严把入门关,提高企业进入门槛,注重引进高科技企业,坚持宁缺不滥的原则。三是科学规划,划分各产业园区,进行集中开发和管理,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四是加大对违法用地的处置力度,如对金山工业区某混凝土搅拌有限公司违法用地75亩的行为进行了

处罚。二、规范征地程序、创新保障模式,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

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征用现象日

渐增多。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1997年到xx年,全国共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96.67万公顷,其中90%以上为集体土地。据测算,将有近xx万被征地农民需要安置。中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与农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大致说来,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二,土地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第三,土地为农民的后代提供土地继承权;第四,土地对农民有资产的增值功效;第五,土地对农民有直接收益的功效。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农村土地一直承载着社会保障的功能,土地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土地成为农民所拥有的全部而且唯一的东西,生活、医疗、养老完全依附于此。因此,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财产,也是生存保障,是农民以土地获取其基本生活资料,或是以土地收入作为其维持生活水平和抵御社会风险的主要手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用地转为非

农用地的规模迅速扩张,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其中不乏征地权的滥用,导致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的安置成了一个突出问题。目前

由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民大量上访,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解决好征地中的问题在当前中央反复强调关注民生、强调维护稳定大局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要从根源上解决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现象,我们就必须严格按照《土地法》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征地和补偿。《土地法》规定,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但是,现行《土地法》和其他土地法律法规对土地征用程序的规定不够具体,操作弹性大,故各地施行的征用程序不统一,这样就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而且安置时未考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因此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级部门应站在实践 __重要思想的高度,按

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完善货币化、市场化的征地安置制度,逐步建立起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新模式,实行土地征用与劳动力安置、建立社会失业和养老保险同步进行,构建失地农民权益长效保障机制,让农民充分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金山工业区在征地中充分考虑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按规定解决社会保障。三、把握新形势、掌握新特点,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土地法》第十四条规定了农民对于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

的成员承包经营。作为《土地法》下位法的《中华人民 __农村土地

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进一步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在传统社会,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财产,也是生存保障,而且由于土地资

源的稀缺,农民对于土地都是自耕自种,自给自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民离土离乡,成为城市或农业产业工人,造成了大量农地的闲置,农村土地的流转变得频繁。特别是刚刚闭幕的xx届 __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允许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产生了一种新的现象,即作为土地承包人的农民并不实际耕种土地,而实际耕种人也并非土地承包权人。这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法律问题,如何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与土地实际使用人相分离的情况下,保护土地承包权人的利益

学习土地法心得体会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

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 __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 __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 __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

内容仅供参考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中国土地法律制度概述

中国土地法律制度概述 在2012年1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具体修改条款还未可知,但有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 在中国,土地问题历来都是一个基本问题。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土地是农业之本。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对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自1986年《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中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法律制度。 一、土地相关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二、土地分类 1、按土地性质分类 2、按土地用途分类(国有土地使用权)

三、名词解释 1、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农用地包括:耕地(包括基本农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包括设施农用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包括军事设施用地、宗教用地等)。 (3)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等)、其他土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滩涂等)。 2、国有土地、集体土地 国有土地:包括城市市区的土地;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集体土地: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3、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1)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三)土地利用战略;(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

最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 参考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历史沿革

一、土地管理法律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土地管理立法,从1949年至今,土地管理立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土地管理立法(1949年-1952年)这一时期立法的主要特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土地立法(1953年-1957年) 这一时期立法的主要特点是:确定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制度。 1953年11月5日政务院第一百九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规定凡兴建国防工程、厂矿、铁路、交通、水利工程、市政建设及其他经济、文化建设等所需用之土地,均依本法征用之。凡属有荒地、空地可资利用者,应尽量利用,而不征用或少征用人民的耕地良田。 1954年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

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 1955年1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社员的土地必须交给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使用。 1956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入社的农民必须把私有的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土地立法(1958年-1977年)这一时期立法的主要特点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制度。 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五十八次会议修正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8年1月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常务委员会第九十次会议予以批准。 1962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战用。要爱惜耕地。基本建设必须尽可能地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摘要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向封建思想礼教发起了全面挑战,启发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青年的“民智”,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革命、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新青年》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青春》等主要论文,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迅、社论也都采

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体系建设研究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优化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第三章】我国《森林法》的基本概念和立法目的的完善 【4.1 4.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建议 【4.3 4.4】我国森林资源法律责任的完善建议 【第五章】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森林法的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 章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2.1 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20.36%,我国森林总面积为19545.22 万公顷。我国森林蓄积为137.21 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149.13 亿立方米。 1目前,全国有林地面积18138.09万公顷。按林种划分,公益林、商品林面积分别占52.41%、47.59%,其中公益林面积中特种用途林1197.82 万公顷、防护林8308.38 万公顷;商品林面积中用材林6416.16 万公顷、经济林2041 万公顷(其中油茶林320 万公顷)、薪炭林174.73 万公顷。

2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林7246.77 万公顷,集体林10891.32 万公顷。(国有林占39.95%,集体林占60.05%)。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的7143.58 万公顷,集体经营的5176.99 万公顷,个体经营的5817.52万公顷(国有的占39.38%、集体经营占28.54%、个体经营占32.08%)。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11969.25 万公顷,全国现有人工林面积6168.84 万公顷。其中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65.99%和34.01%.天然林蓄积114.02 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85.33%.人工林蓄积19.61 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4.67%. 3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 公顷的1/4,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蓄积量68.54 立方米的1/7 强。造林良种使用率在林业发达国家为80%,而我国则仅为51%.我国的中、幼龄林比重较大,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67.25%,蓄积量占森林蓄积量的40.03%.从地域分布上看,森林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我国西南的川西川南、云南大部、藏东南,东南、华南低山丘陵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及西北的秦岭、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东南部等区域。而森林资源分布较少的地区则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及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 因此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的特点是:总的储备量上仍然不充足,在森林资源的质量方面也较低,同时森林资源的地域分布也不均衡。

完整版中国的土地政策变迁

实用标准文案 60年回眸与前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土地问题无疑是当前中国农村最为基础、最为广泛,也最为复杂和棘手的经济社会 本文着力还原不同历史时而土地制度则是一切土地问题的缘起和总根源。为此,问题之一,政策法规视角来审视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央决议、法律文件等,由于社会制度是一个渐进式的演进过程,存在必然的“路径依赖”,而很难在短期“脱胎换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不可能脱离历史过程而“另起炉灶”,而这正“制度变迁的社所不能无视的是当前理论工作者在进行理论创新和提供改革路径的过程中,对于历史进程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因此,会成本”。并能提供更为可行和从而对农村土地问题的现实困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选择的历史渊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一、土地集体所有制形成的政策过程 年通过实施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指导新中国的土地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 《大纲》确立了均分农村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由此也奠定了日后土地制度变迁的基调。“乡村中一切地化的农民私有制。第三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农户所有“。第六条规定,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主的土地及公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配“,从而彻底实现按人口均分土地的分配形式。年颁布实施的《土地改革法》进一步从法律层面对土地制度进行了规范和细化, 1950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土地改革完成后,第三十条规定,并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所有权。亿多。土改运动使3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的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有证,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 农业合作化运动加快为应对小农户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50年代,20 然而,进入世纪个不同时期:推进,逐步完成了从土地的农民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具体可分为4建立基于农民所有制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1. 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为标志,全年12 以1951一3种形式:国各地开始普遍发展互助组和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互助合作主要有三是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土地合是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简单劳动互助;二是常年的互助组;作社。这种互助合作仍然维持土地的农民所有制。逐步完成所有制转变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开始由初级社和互助合作1953 “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向高级农业合作社“阔步迈进”。第一条明确指明,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地入股、。,(集体农庄)就是对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年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为标志,合作化运动完成了从初级形式以1956向高级形式的彻底转变,也完成了由土地的农民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迈向“大集体”的人民公社。 3.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年19583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这是人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其8民公社化的前奏。同年“社的组织规模,第二条指出,“政社合一”“巨型化”本质特征是规模和实行的管理体制。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有的地方根据自然地形条件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一般以一乡一社、六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 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 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 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 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 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 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 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

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概念: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 主要内容: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贡赋。农民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 瓦解: 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 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私田出现。早在西周中期,诸侯王瞒着周王室开垦的田地。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奴隶的逃亡,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公元前660年左右,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个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标志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顿田制,视土地高下肥瘠,“量入修赋”,其后各国也纷纷效法。 本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但它们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已成的事实,从而事与愿违。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二)屯田制 屯田制指的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屯田制就是以屯

土地改革知识梳理及典型例题

第3课土地改革 知识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点难点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夺取政权需要农民的支持,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更需要农民的支持。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土地改革运动的性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区进行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属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典型例题 例:建国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肃清了国内反革命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说的知识发生在建国初期,当时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上述三大运动,C项准确地反映了这一主题,A、B、D、项则不是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 答案:C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中国土地制度概况

第1章土地制度的一般与我国城市 土地制度概况 1.1 土地制度的一般 土地制度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较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土地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经济规则和经济关系的总和。研究所指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1.1 土地所有制及其发展趋势 所谓土地所有制,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通常,它需要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并受到保护。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一般而言,土地所有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而社会生产方式归根到底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历史地看,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当然,在每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还要受到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历史传统与习俗、要素禀赋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其不同而不同。 现阶段,从世界范围内看,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也是有差别的。对此,有的学者经过比较、综合,认为当今世界上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有14种①,并对这些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公私程 ①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1~10。作者认为,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 全民与国家所有、国家与中央政府所有、国家与各级政府所有、各级政府分别所有、国王与国家所有、土地上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合作组织集体所有、公共事业部门或团体所有、部落(或氏族、村社、宗族)所有、数人合有、数人共有、股份公司式所有、区分所有建筑物持分所有土地、个人所有等。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

1. 太平天国(1851年):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该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但它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并未付诸实施。 2. 旧三民主义(1905年):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 新三民主义(1924年):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5.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 1929年4月,毛泽东、邓子恢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是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6. 抗日战争时期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末期(1937年--1946年): 1)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会前,中共中央发表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直接衔接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 二、新文化运动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先导。 三、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统治,使这个绝对权威从神圣宝座上开始跌落下来。 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一代中国革命事业的杰出领袖。 五、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魏晓东:《试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第3期。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同时是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同志说:“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制度的变化必须伴以思想上的革命,他们没有重视对于封建思想的批封,而且在他们介绍的西学中还夹杂有许多封建余毒。新文化运动比辛亥革命进了一步,它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认为在中国实行“立宪共和制”,必须以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批判封建主义的盲从、独断和迷信。在革命民主主义者看来,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革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种认识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新文化运动从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反对封建主义老教条、老八股,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中国近代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提倡新文学方面,其成绩尤为显著。 总之,新文化运动批判老教条、老八股,提倡新文学、新伦理,主张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等,都是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积极因素,这些为“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初步的思想准备。如果没有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那么也不会有“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过,早期新文化运动也有局限性。它虽然要求对文化遗产重新估价,可是在具体地评价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和历史人物的时候,又带有形式主义的弱点,缺少对于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辩证精神(如否定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文学作品等),也还不能准确地区别封建文化中的陈腐传统和优良传统。当时的文化运动还只是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进行,没有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相结合。这说明,早期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旧思想的批判还不够深入有为,这是一个远远没有完成的历史课题。 “五四”运动成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分不开。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又说: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张岂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有着重大的历史作用。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进步性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发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正因为如此,这两个口号在当时即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当封建主义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些启蒙思想家,是敢于向两千多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进行自觉挑战的第一批不妥协的战士。 ②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首先,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其次,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李大钊说,“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陈独秀就说过“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这样的话。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 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了。正因为如此,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局限性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启示

第33卷第10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0 2012年10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2012 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 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启示 汤建华李红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武汉理工大学 华夏学院,湖北 武汉430223) 摘 要: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土地问题是社会的核心问题。历代社会统治者无不重视对农村土地的规范管理,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在当时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分析古代土地法律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出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农村土地制度完善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井田制;屯田制;古代土地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0-0135-03 一 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农村土地法律制 我们的古人早在原始公社时期,就已懂得利用土地种植谷物解决衣食问题。[1]随着生产的发展,并以生产的谷物用来在部落之间进行交换,人们开始直观地看到土地的社会功 能。土地作为生产手段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从而部落首领以氏族长的身份,逐渐掌握了土地的支配权,并在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而不断发生战争。 夏代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了正式的官职制度,设置有“工正”、“牧正”等官职。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工正”、“牧正”可能是专门负责农业和赋税事务的官职。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目前尚未找到涉及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方面的记载。商代土地属于商王所有。《尚书·梓材》中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甲骨文中提到“归田”的记载,即表示“归还商王所赐田邑”的意思。西周时期,土地属于周天子所有,土地管理方面推行井田制。据《孟子·滕文公上》载:“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到了西周后期,由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逐渐突破约束,把土地用于交换、 收稿日期:2012―07―1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RW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汤建华(1976-),男,湖北赤壁人,华中农业大学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法。李红(1982-),女,湖北赤壁人,硕士,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法。租借、赔偿等活动,土地国有制开始向土地私有制的道路过渡。[2]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先后开始变革,大力调整土地政策,制定了新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郑国率先进行了这种变革的尝试,从而拉开了春秋时期土地改革的序幕。公元前543年,郑国子产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从而开始了“履亩而税”。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提出的“尽地力之教”,魏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推动魏国走向富强。韩国由申不害主持的变法。秦国在秦孝公时开展了由商鞅领导的变法。商鞅围绕土地所有制关系展开变革。其中,具有全局意义的一项改革规定是:“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后人将这次变革的内容简洁地概括为“坏井田,开阡陌”。“阡陌”,指每亩田的小天界;“封疆”,指每顷田的大田界。所谓“为田开阡陌封疆”,就是要打破划分井田界限的各种田界,重新划分田界范围,向农民颁授土地。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代表着中国土地制度至此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3]这样的转折,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和历史进步的潮流,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秦汉时期的农村土地法律制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统一的土地管理机构。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在中央设置了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汉承秦制,“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机构进一 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