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知识梳理及典型例题

合集下载

八下历史第3课知识点、每课一测(精编)

八下历史第3课知识点、每课一测(精编)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一、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1.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开始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④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强调:土地改革是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只是所有制发生变化,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从私有制到私有制。

八(下)历史第一单元背诵要点:1、巩固新生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的三件事?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材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回答:三年指什么?三十年指什么?“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三年指从1946年开始的国共两党进行的人民解放战争。

三十年指从1919年开始的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3、为新中国成立作准备的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什么文件?起什么作用?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临时宪法作用。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 知识点 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 知识点 习题

第3《课土地改革》预习笔记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3《课土地改革》习题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2.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农村工作,其中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下列关于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1949—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3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5.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教部编版⼋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地改⾰(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第3课⼟地改⾰知识要点1.⽬的(原因):(1)农村存在着⼤量⽆地和少地的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为满⾜⼴⼤农民想要获得()的要求,争取⼴⼤农民的⽀持,巩固新⽣⼈民政权。

2.时间:()— ()年。

3.内容:1950年,中央⼈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地所有制,实⾏()的⼟地所有制。

4.过程:1950年起实⾏⼟地改⾰,没收地主的⼟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同时分给()⼀份,让他们⾃⾷其⼒。

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陆基本上完成了()。

6.意义:⼟地改⾰的完成,(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制度,消灭了()阶级;(2) ()翻了⾝,成为⼟地的主⼈;(3) ()了新⽣的⼈民政权;(4)解放了农村(),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难点释疑1.封建⼟地所有制与农民⼟地所有制的异同:(1)相同点:⼟地都归私⼈所有。

(2)不同点:①⼟地占有者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地,后者农民占有⼟地;②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不同:前者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后者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样参加劳动;③产品分配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绝⼤部分劳动成果,后者农民占有⾃⼰的劳动成果。

(3)⽆论是地主阶级的⼟地所有制,还是农民的⼟地所有制,⼟地都属于私有,这两种所有制最⼤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剥削。

2.⼟地改⾰运动,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地的主⼈,在经济上翻了⾝,新中国赢得了⼴⼤农民的⽀持和拥护,从⽽巩固了新⽣的⼈民政权。

同时农民的⽣产积极性空前⾼涨,从⽽解放了农村⽣产⼒,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向恢复和发展。

3.区分三个易混点:①1911年⾟亥⾰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②1949年新中国成⽴,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1952年⼟地改⾰的完成,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剥削制度。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这段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A. 背景B. 内容C. 性质D. 影响2.新中国成立前,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这表明当时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A.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比例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3.自1950年冬起,我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到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到285.2公斤,这表明()A. 土地改革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B. 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C. 我国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D. 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4.下列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A. 改革完成后,由土地私有制变为了土地公有制B.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C. 改革完成后,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D. 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全部完成5.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指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制度。

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农民阶级。

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标志是()A. 1949年--南京解放B. 1949年--新中国成立C.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D.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6.刘少奇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A. 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B. 进行了抗美援朝,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C.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当家了D.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7.“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 土地改革 知识梳理+练习题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 土地改革 知识梳理+练习题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3—15页)(一)土改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目的:(在14页中间【材料研读】第3行进行标记)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颁布时间:1950年2、颁布机构:中央人民政府3、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学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不管是地主的还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私有制)(四)土改经过:1、时间:1950年开始,1952年底结束2、地区:新解放区3、具体措施(土改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土改结果:(13—14页进行标记)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土改成果:(14页上第2行进行标记)【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二、土地改革的意义:(注意:下列语句一定要和“土地改革的完成”联系起来)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感悟.归纳】1.理解、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2.理解: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就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土地制度的演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相关的例题以及知识点的总结。

一、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土地制度。

例题:井田制下,土地归谁所有?答案:名义上土地归国家所有,实际上由各级贵族占有。

知识点:1、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

2、把土地划分成方块,形状像“井”字,称为井田。

3、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

4、庶民在公田上为贵族劳作,私田归自己耕种,但私田的收获物也要部分上缴给贵族。

二、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

例题: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案: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知识点:1、均田制下,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赋役。

2、男子授田数量多于女子。

3、桑田可以世代相传,露田在年老或身死时要归还政府。

4、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三、租佃制租佃制是在封建社会中,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向农民收取地租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

例题:租佃制在什么时候成为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答案:宋代。

知识点:1、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2、地租形式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

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四、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例题:土地兼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答案: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知识点:1、土地兼并是指地主、官僚等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

2、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3、政府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曾采取过一些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例题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反映了古代哪种土地制度?答案:井田制。

这句诗体现了土地归国家所有的特点。

第3课 土地改革(解析版)

第3课 土地改革(解析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1.(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这表明土地改革()A.巩固了人民政权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C.建立土地公有制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答案】D【详解】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AB项;三大改造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的是()A.土地改革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A 项正确;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发生于三大改造时期,土地属于国家公有,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土地属于集体,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下列事件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道路的是()A.开国大典B.土地改革C.中共八大D.中共十二大【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练习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练习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题1、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彻底摧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西藏和平解放C. 土地改革完成D. 三大改造完成3、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A.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B.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C. 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D.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5、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对手工业的改造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6、新中国实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B.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C. 地主、富农剥削和压迫农民D.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标志着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历史事件是()A. 新中国的成立B.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C. 抗美援朝运动D. 全国土改基本完成8、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 消灭了地主阶级B. 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C.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9、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A. 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农民土地所有制D.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10、下列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 土地改革的法令是《中国土地法大纲》B.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C. 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D.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1、下列有关我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A. 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 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 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2、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
知识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点难点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夺取政权需要农民的支持,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更需要农民的支持。

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土地改革运动的性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区进行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属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典型例题
例:建国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肃清了国内反革命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说的知识发生在建国初期,当时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上述三大运动,C项准确地反映了这一主题,A、B、D、项则不是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

答案:C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3、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建国时期
4、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镇压了反革命
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6、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时间及标志是()
A、1949年——南京解放
B、1949年——新中国成立
C、1951年——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
7、毛泽东的一部著作中说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你认为在50年代的这场“暴风骤雨”是指()
A、镇压反革命运动
B、抗美援朝运动
C、合作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材料2:“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材料1中“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表明土地改革主要在哪些阶级中进行?从材料中可以认识,土地改革要废除和建立的土地制度分别是什么?
⑵材料2中“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况?
⑶为什么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
三、简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新中国颁布的一部重要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⑴这一法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
⑵这一法令于什么时间由什么政府颁布?
⑶法令颁布后,便在什么地区开展了什么运动?
四、探究题
实践活动:“家乡土改工作调查”
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自己收集有关土地改革的史料并进行分析归纳,感受家乡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B
5、A
6、D
7、D
二、材料解析题
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⑵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斤粮食的地租。

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简答题
⑴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⑵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⑶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