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
高考知识点总结-外力作用和常见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和常见地貌类型13、外力作用概况(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2)主要实施者: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等。
(3)主要方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前四种方式为主要的形式。
(4)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平缓14、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风化作用与风化地貌①概念: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并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和化学风化(2)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①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②侵蚀地貌a.水蚀地貌:流水破坏地表岩及其风化物,形成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等;或者流水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b.风蚀地貌: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c.冰蚀地貌: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形成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d.海蚀地貌: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3)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①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它本身不形成地貌,但为堆积地貌的形成、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②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a.流水搬运:泥石流b.风力搬运:沙丘移动,严重时形成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c.冰川搬运:物质迁移d.海浪搬运:物质迁移(4)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①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②堆积地貌a.流水堆积地貌:地势起伏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缓,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三角洲b.风积地貌: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弱,形成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c.冰碛地貌:冰川融化后,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形成冰绩地貌,如冰碛湖等d.海积地貌:波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形成海积地貌,如沙滩、潟湖15、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③高山、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形成高山峡谷,中游搬运河道变宽,下游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域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堆积地貌等16、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外力作用以河流地貌为例优质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植物细胞)教学设计〔总2课时〕名校教案(植物细胞)教学设计〔第1课时〕上地实验学校王红庚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玻片标本的根本类型。
2.认识植物细胞的根本结构。
〔二〕能力目标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根本方法。
2.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交流制作体会。
2.依据自己观察,客观真实地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三、教学难点标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四、教学打算1.洋葱鳞片叶,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绘图纸、铅笔。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结构和如何使用显微镜,利用显微镜走进了微观世界,通过观察了X装片,我们看到了细胞。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装片去观察一下活的细胞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玻片标本的类型1.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光学显微镜的原理。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之前,我们先要进行对光,其目的是使外界光线通过反光镜的折射,穿过通光孔,到达物镜和目镜,最终我们才能看到放大的标本。
2.在学习完显微镜之后,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手指放在载物台上,想看看自己放大的指纹。
还有的同学在载物台上放上一张纸,想看看上面的字是否能被放大。
甚至有的同学从头上拔下一根头发来想看看头发的显微结构。
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3.有的同学说,这些材料都太厚。
实在如此,如果我们观察的材料太厚了,光路就无法通过了。
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生物材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呢有的同学会说,实验材料肯定要薄。
那么要薄到什么程度?我们观察的生物材料肯定要薄到透光才行,所以我们肯定要对所观察的实验材料进行处理。
装片:将能透过光线的标本直接放在载玻片上制成。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S宋林林

三角洲(河口)
流水侵蚀―形―成→沟黄谷土、高瀑原布的、千峡沟谷万壑、支离破碎
侵蚀
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红色沙漠”
风力侵蚀―形―成→风风蚀蚀沟蘑谷菇、、洼雅地丹地貌我国西北地区
戈壁、裸岩荒漠
沉积流水沉积―形―成→冲冲三积积角扇平洲、原:洪:河积河流扇流入:中海河下口流游流出山口处 风力沉积―形―成→沙黄丘土、高沙原垄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地势陡、落差
河流
峡谷、瀑布等
大,流速快,以
上游
流水侵蚀地貌
侵蚀作用为主
河流 地势平坦、流速 河漫滩、三角
中下 减慢,以堆积作 洲等流水堆积
游 用为主
地貌
②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风源地 附近
风力强,以 侵蚀作用为 主
风蚀蘑菇、风 蚀城堡等风蚀 地貌
风力减弱, 离风源地
以堆积作用 较远地区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 (1)定义: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势能。
2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堆积作用
搬运作用
风化作用
定义: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 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2016 广东佛山市高三二模)“千湖沙漠”国家公 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 伸 50 千米,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 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读图回答 12~13 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总结】1.河曲地貌:根据河流的弯曲状况,判断凹岸凸岸(看岸勿看河),熟悉凹岸凸岸特点:(1)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河岸陡立;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为主,河岸平缓。
(2)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底层水流趋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2.河流湖泊的顶托作用:顶托是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
易发生顶托作用的地区:(1)支流汇入干流处:如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顶托。
(2)河流注入湖泊处:湖水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河水不易下泄。
(3)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的成因之一就是潮流的顶托作用。
3. 沟谷的发育过程:4.风力堆积地貌:(1)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风力减弱,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等。
(2)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区。
(3)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
如下图所示:【典例示范】【典例1】(2021•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
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
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典例2】2019年11月初,芬兰一处海岸边出现了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的海岸线(如图)。
这些“冰蛋”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变得更大,最高可达3英尺。
摄影师马蒂拉说他是在一个寒冷多风的日子来到岛上的,而“寒冷多风”正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
浙江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2:外力作用与地貌

浙江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2:外力作用与地貌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8题;共66分)1. (2分) (2020高三上·泸县期末) 河流阶地是河流在不同时期下切侵蚀形成的阶梯状地形,下图为渭河陇西段河流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剖面图,该河段阶地是在构造运动、气候、河流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研究表明,在地质时期,冰期和间冰期降水都相对稳定,间冰期降水较多。
T3阶地下部是河漫滩沉积层,上部是黄土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河段两侧阶地数量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两侧()A . 流水的差异性侵蚀B . 构造运动的差异C .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同D . 风力的差异性沉积(2)在气候转暖的时期,该河段流水的下切能力增强,主要原因是上游来水()①水量增大②含沙量增大③含沙量减小④水量减小A . ①③B . ①②C . ②④D . ③④(3) T3阶地黄土层()A . 形成时期早于下部河漫滩B . 形成于干冷的冰期C . 利于开挖宜居的窑洞D .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2. (2分) (2013高一上·宝山月考) 造成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A . 流水侵蚀B . 海浪侵蚀C . 风化风蚀D . 雨水溶蚀3. (2分) (2018高一上·北仑期中)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分布着由红色砂岩、砾岩形成的色彩斑斓的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小题。
(1)左图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组合是()A . 侵入岩;甲B . 变质岩;乙C . 喷出岩;丙D . 沉积岩;丁(2)该地貌景观形成过程可能是()A . 外力沉积—褶皱运动—壳抬升—外力侵蚀B . 外力沉积—岩浆侵入—变质作用—褶皱运动C . 岩浆侵入—褶皱运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 . 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褶皱运动—外力侵蚀4. (2分) (2017高二下·静海期末) 崇明岛是位于长江口的中国第三大岛。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归纳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三峡地貌崇明岛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形成原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知识点一:河流侵蚀地貌(重点)侵蚀类型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分别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溯源侵蚀:河流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
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下蚀:河流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V”字形,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河流的下蚀作用比较强烈。
侧蚀:河流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
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
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因此,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这主要是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河流的侧蚀作用表现强烈,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二轮复习重点突破六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专题六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河口地貌变化的推理过程经典讲解一、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图示2.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渍丘陵、冰渍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图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二、河流地貌发育的判断技巧1.利用河谷形态判断所处河段,如图所示:2.利用堆积地貌类型判断河段,如图所示:3.利用堆积地貌形态景观图判断河段,如图所示:4.河漫滩5.利用河水水量及流速判断河段6.依据人类活动状况判断河段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河段,人类的活动较少;河流的中下游河段,人类的活动密集。
三、河口处地貌特殊变化的推理过程四、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地貌类型地貌成因答题模板侵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河谷、沟谷、峡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风力沉积地貌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五、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第5讲外力作用与地貌(二) 导学案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2.学会运用外力作用原理分析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1)峡谷: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河床深且窄,一般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2)V”形河谷(上游):①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②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河谷(下游):堆积作用强,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曲(地势平缓地区):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特别提醒】河流“凹凸”岸的判别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地势突然趋于,河道变得→水流速度→搬运能力→洪积扇或冲积扇→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堆积物颗粒由变(2)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形成机制:凹岸,凸岸→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或继续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3)河口地区(口或口)的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形成机制:入海处水下坡度,加上海水的作用,河水流速→泥沙堆积→三角洲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状鸟嘴状:;扇形:;鸟趾状:;(4)冲积岛: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岛屿,如长江入海口处的崇明岛【特别提醒】流水沉积作用的规律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密度的总是先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颗粒、密度的后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 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 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地势侧蚀 )作用为主河 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 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 内堆积大量泥沙,这时河 谷发育进入成熟期,发育 成熟期的河谷横剖面为 ( U )型,河谷特点为 ( 宽而浅 )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谷横剖面的形状
上游 初期
下蚀和溯源侵蚀
中下
游
中期
成熟期
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活动探究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 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 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 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河流上游海拔较高, 平坦地形较少,聚落靠近河流分布,取水比较方便; 河流中下游海拔较低,聚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可避免洪水的威胁。
(2)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 有 可B能地发聚展落成更为有城可市能?发为展什成么为?城市
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另一方面,陡坡上,地 下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为主;地势平坦,受生物影 响较大,化学风化为主。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三、岩石性质 1、成分
岩浆岩比变质岩和沉积岩易于风化。岩浆形成于高温高压,矿 物质种类多(内部矿物抗风化能力差异大)。
沉积岩易溶岩石(如石膏、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比其它沉积 岩易于风化。 2、岩石的结构 岩石结构较疏松的易于风化; 不等粒易于风化,粒度粗者较细者易于风化; 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河流侵蚀地貌——瀑布
峰林 溶洞
路南石林 地下暗河
河流堆积地貌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
——冲积平原
原发育于山前
冲积平原由哪三部分组成? 各分布于哪里?
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 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河漫滩平原发育 于河流中下游
洪积—冲积平原
分布:发育于山前(山麓)或河流出山口
特点:以谷口为顶点
沱沱 河
通天 河 玉树
金
A 沙
扬子江
扬州 镇江
南京
江
武汉
江
荆
川
枝城 江 长
洞庭湖 城陵矶
鄱阳湖
E
江
宜宾
B
C
D
河流侵蚀作用
②
③
③①
①下 蚀: 瀑布逐渐形成 ②溯源侵蚀: 使瀑布跌水不
断向上游后退 ③侧 蚀: 使瀑布展宽
侵蚀类型 下蚀
溯源侵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垂直地面的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 地下水或地 表水丰富, 淤积有肥沃 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河网密 布,有便捷的内河运 输和海上运输
在热举带例(寒青 雅带藏鲁)高藏平原布原地江地区谷区的地,气甘及布候肃人闷省口热城的潮市分湿(长市寒江与冷中人)下口,游的居平分住原布条各件城不利,
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亚马孙平原地区、西西伯利亚地区。
A
B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凸岸 堆积
凹岸 侵蚀
规律总结
1、凹凸岸的判断:以河流为参照物,河岸凸向 河流者为凸岸
2、河流凹凸岸的应用: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 烈,河床易塌陷且水位深,取水不方便,不安全, 不易开辟为住宅用地,但由于河道较深,流速快, 泥沙不易淤积,宜建港;凸岸反之。
3、当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对河岸的作用相冲突 时,惯性离心力是主导。
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等。
2)冰川堆积地貌: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 貌,如冰碛丘陵等。
冰川侵蚀地貌
珠穆朗玛峰冰斗
U形谷
挪威峡湾
冰碛丘陵东欧平原西北部、波德平原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冰碛丘陵
海浪作用与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海浪堆积地貌
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
沙丘
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
冰川作用与地貌
冰川是一条以冰块组成的巨大河流,又称冰河。现在地球陆地表 面有11%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被厚 度为1000~3000米的大陆冰盖掩埋,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也有不少现代冰川。第四纪冰期时冰川曾波及更广阔的地域,北 美洲、欧洲和亚洲北部当时曾形成连绵的大陆冰盖,中低纬高山 和高原地区冰川也扩大为巨型的山谷冰川和山地冰盖。在古冰川 流行过的和现代冰川发育的地方,地表形态受到深刻的改造,形 成与流水、风、海浪等外营力塑造的地貌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观。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形成高山、盆 (热能) 岩浆活动 地,变得高低
变质作用 不平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 风化,侵蚀,削低高山、填
(太阳辐射 搬运,沉积,平盆地,使地 能和重力能)固结成岩 表趋于平坦
同时作用 内力为主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 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 使地表变的得高低不平
水的冻融
球状风化壳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一、气候条件
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 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 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 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 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二、地形条件
河漫滩 河漫滩
三角洲
结合图示看三角洲 发育在什么位置? 分布:河流入海口 外的海滨地区 特点:从平面上看, 像三角形,顶部指 向上游,底边为其 外缘,三角洲的面 积较大,土层深厚, 水网密布。
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分析
入海口处河流泥沙含量的多少
黄河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大小 河流入海口潮流作用的强弱
因为B地聚落位于两河交汇处, 往往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 集聚中转;同时,河流为城市 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而且 B地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农 耕和基建,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 环境。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修筑梯田
云贵高原的梯田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围海造田
福建的围海造田 上海的国际机场
澳门的海上跑马场
风力堆积作用
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 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 成了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 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 田村舍,破坏交通。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魔鬼城
“雅丹”——维吾尔语,原义为具有陡壁的土丘, 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戈壁荒漠
风力沉积地貌
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滩涂养殖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和泥沼
热带、亚热带较低纬 度的海岸低洼处
抵御风浪、保护 生物多样性和湿 地
珊瑚岸海岸 珊瑚虫的遗骸 热带浅海 和分泌物
抵御海浪、保护 海岸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1.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冲积平原凭借水源、土壤、交通等优势条件,往往 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
2.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风化作用与风化地貌
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
(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 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 条件。
物理风化---岩石的热胀冷缩
在沙漠地区尤其明显。因为那里气温白天高达40-50℃,晚上 可降到0℃以下,岩石热胀冷缩,这种胀缩在岩石表部和核部是不 一样的。由于不同矿物的膨胀系数不一样,久而久之,岩石出现 了裂隙,由大块变成了小块,由小块变成砂,由砂变为土,石头 就烂掉了。在有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参与的情况下,风化作用进 行得更快,风化的过程和产物也更丰富多彩。
成扇形,冲积扇顶端
到边缘地势渐低;堆
A
积物的颗粒由粗变细;
多个冲积扇联合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B
原因:颗粒大 , 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 , 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B' A'
山前冲积扇形成(实验)
河漫滩平原
结合图示思考河漫滩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河漫滩平原
分布: 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 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 的滩地,一般分布在中下游 地区。 特点: 河漫滩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 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 河漫滩比较发育,“V”字形河 谷展宽;多个河漫滩联合形成河 漫滩平原。
(深而窄) V型河谷
连续河湾
U型河谷 (宽而浅)
河流侵蚀地貌——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凯巴布高原上,是 科罗拉多河的杰作。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蜿蜒 曲折,大峡谷两岸都是红色的巨岩断层峡谷。岩壁的水平岩层清晰明 了,这是亿万年前的地质沉积物 。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 、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保护帽,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
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地质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指地球上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组成 物质、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 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由自然力引起的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 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表影响 相互关系
外力作用
又叫外营力作用,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 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2)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