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内容】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
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
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案

4.3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课程题目: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77页——81页)◆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
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其相应的地表形态。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与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与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与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的版图与其讲解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以与分别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与河道特征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难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5-20◆教学过程:师: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河流侵蚀地貌的分类、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河流侵蚀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河流侵蚀地貌为例,引导学生从实际观察入手,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2.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1)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阶段,如青年期、成熟期、老年期等,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岩性、地质构造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同学们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辩证思维。
4.结合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河流侵蚀地貌的特点,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知识讲解:
(1)简要回顾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其分类、形成过程和发育阶段。
(2)结合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课堂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发育阶段及环境效应。
(2)分析报告要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3)拓展作业要注重查阅权威资料,提高作业的学术价值。
5.作业评价: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区分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拟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商量,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感情、态度及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强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法。
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我的中国心)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曲中也提到对我国意义深远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可见河流与我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除此之外,它也对我们的地表形态产生庞大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河流地貌。
环节二:新课教学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展示素材)长江上游(沱沱河、通天河)及下游(长江三角洲)俯瞰图(问题)我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而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也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上图是亚洲第—长河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局部,他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答复。
上游山高谷深,上下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教师活动)同学们预习的都很不错,那什么是河流侵蚀,什么是河流堆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河流侵蚀。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山岳的形成,发觉受不同力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山,而河流侵蚀更多的是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能够区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切割地表,以侵蚀作用主导形成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溶蚀作用:河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气体,如CO2、O2等,对溶解性岩石的地区,溶解作用是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
(2)冲蚀作用:河流在流经狭窄、陡峭的峡谷和山地等地区时,形成水流速度和水流力的增强,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破坏作用增强,形成瀑布、深流谷、险滩等侵蚀地貌。
(3)切割作用:河流顺地势流动,将地表侵蚀下来的物质带走,然后向下切割地面,形成河滩、大滩、低洼的平原等侵蚀地貌。
3.特征:地形起伏大、景观变化多、地表裸露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某处沉积,堆积起来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物质,在水流消散、减速或右拐等地方就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砾石、卵石、沙、泥等不同种类的沉积物。
(2)淤积作用:河水的流速减缓时,所携带的重物难以携带,先沉淀下来的沉积物就会堆积在河底,形成滩、泥坝等地形。
(3)堆积作用:在河道中有一些明显的障碍物,如悬崖、沙洲等,使水流方向改变、水流速度变慢,将携带的泥沙淤积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河流峡谷两侧的河滩、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3.特征:地形平坦、景观单一,表面覆盖着厚重的土壤层,盛产农作物。
【教学重难点】1.区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貌发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张分别表达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从中学会区分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6.总结与反思: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侵蚀地貌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与河流侵蚀地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侵蚀地貌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展示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态特点。
2.播放关于河流侵蚀地貌形成的科普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2.学生在空间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生对地图、遥感影像等资料的阅读和解读能力较弱。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特点,如动态变化、地域差异等,以及河流侵蚀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结合实例,讲解人类活动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河流侵蚀地貌案例进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严谨、客观、求实的学术态度。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改变的内、外力因素【教学内容分析】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中要求培育同学的地理实践力,但教材的概念偏多,识记的内容占了教材内容的大部分,因此在本节课实际教学中,通过地理模拟试验模拟培育同学的实践技能。
【学情分析】高一同学已在必修一学习了外力作用,这些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同学也有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差异,本节课利用河流地貌的案例,帮助同学更好的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態的塑造。
【教学目标】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河流侵蚀地貌的试验,培育同学的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分析河谷凹凸岸的形成原理,培育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依据长江上中下游的地貌、水文特点,分析区域进展的对策,培育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观本节课中凹凸岸的实际应用,帮助同学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对河谷发育和形成过程;河谷的形态。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中“凹凸岸”的形成原理和“凹凸岸”的辨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模拟试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际生活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师:本次旅程我们将顺江而下,一起去探究长江是如何跨越重重障碍,矢志不渝的向东流去?长江又对沿途的地貌产生了什么样的破坏?图1 长江流域图〔图略〕[设计意图]以长江之旅的旅程导入新课,联系同学生活实际,符合同学爱玩的天性,引起同学思索,引发同学爱好。
[新课探究]一、河流的侵蚀方式河流的侵蚀方式分为溯源侵蚀、侧蚀、下蚀,通过模拟河流侵蚀地貌的试验,理解侵蚀方式。
[试验操作][试验器具]硬纸板、适量潮湿泥沙、一瓶矿泉水、一个小旗子[试验步骤]1.将硬纸板保持30-50。
的倾角,将潮湿泥沙铺在硬纸板上,把小旗子插在铺满泥沙的最高处。
2.将矿泉水以匀称的速度倒在小旗子的下方的泥沙上,持续时间40秒。
2.1.1流水侵蚀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4.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取一个与流水侵蚀地貌相关的主题,如“流水侵蚀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流水侵蚀地貌的防治措施”等,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地理手抄报:制作一份关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分布规律等,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3.创设情境,开展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流水侵蚀地貌,观察其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模拟实验:通过实验模拟流水侵蚀过程,让学生感受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
4.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通过对流水侵蚀地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变化是地理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流水侵蚀地貌的影响,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生活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流水侵蚀地貌案例,如梯田、水土保持等,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流水侵蚀地貌图片,如黄土高原的沟壑、长江三峡的峡谷等,引发学生对流水侵蚀地貌的兴趣,提出问题:“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
-设定问题:如“流水侵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有哪些特点?”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一课时河流的侵蚀地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
3 .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能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界中河谷地貌的形成原因;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三、德育目标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1.对溯源侵蚀的理解;
2.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甲乙
1.在本章的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我们分为两类,分别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其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风化、侵蚀、搬动、堆积。
3.常见的外力又有哪些呢?一一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
3 .观察两幅图片,图中所展示的地貌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河流。
过渡:河流地貌是自然节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上节课我们以“山岳
的形成”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我们将以
“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来进一步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两幅图片中,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有什么区别?
――甲是河流的侵蚀地貌,乙图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两种河流地貌。
首先我们来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
[板书]
2.河流的侵蚀地貌:
①理解河流地貌的涵义:侵蚀——河流侵蚀——河流的侵蚀地貌。
②河流在流动时,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尤其在不同河段,侵蚀方向的不
同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不同河段河谷的形态也就不同。
我们根据河流对地表的侵蚀方向,将河流侵蚀划分为三类: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板书]
③请学生在课本上找出并说出三种常见侵蚀的解释,老师通过用图示在黑板上进一步说明。
(见板书设计)
④让学生看课本82 页第三段,找出三种侵蚀的区别(方向,对地表的影响,主要发生的河段)。
请学生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详见板书设计)
3.河谷的发育:
①过渡: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陆地上也本没有河流,那河流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河谷的发育” 。
[板书]
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一一千沟万壑。
黄土高原那么多的沟谷,为什么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与河谷有什么
区别?让学生浏览课本82 页第四段,用自己的话总结,然后请请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出沟谷到河谷的发育过程。
③沟谷发育成为河谷之后,在河谷的初期,中期,成熟期,河流的主要侵蚀
方式有什么区别,所形成的河谷形态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自学
课本82 页最后一段并参考图4.17 河谷的演变过程,完成黑板上的列表。
详见板书设计。
三、课堂练习
1.看课本上图4.17 “河谷的演变过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A为沟谷,常形成侧蚀和溯源侵蚀;
②E阶段时,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
③E为成熟的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④C阶段时,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河谷发育成熟。
2 .王教授是一个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活动。
①他们从长江上游往下沿江游览,在长江的上游,他们来到了虎跳峡,小明为虎跳峡的汹涌的流水和陡峻的地势所吸引。
a.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它属于河流侵蚀中的哪一种侵蚀方式?
b.正当小明被虎跳峡的雄伟风光所迷住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在一旁
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里了。
” 小明听后不得其解。
王教授认为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当前位置的是否有可能?如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并说明理由。
②二人沿江而下,又到了一处河段,小明被两岸的风景所再一次震憾,不禁想到了学校所学的几句李白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大家猜猜他们
现在到哪儿了?一一三峡。
请同学们说出长江三峡是怎么形成的?以哪种种侵蚀方式为主?
③游览了惊险壮观的长江三峡景观,小明他们顺江而下,进入了长江的荆江河段。
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
a.大家想想弯曲的荆江河段是以河流的哪种侵蚀为主?此时属于河谷发育的哪个时期?
b.当小明他们的游船到达一处河湾附近时(如下图),王教授要小明思考凹
岸A处与凸岸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大家来替小明回答一下,并说明原因。
四、板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的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二.河谷的发育:
五. 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26页第一题,印发的练习1 , 2 , 3, 4, 6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