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点梳理

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点梳理
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点梳理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梳理

☆复习目标

1.能通过实例或实验,认识和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会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透镜及其原理;了解透镜的其他应用。

☆重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复习过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透镜及透镜作图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有关透镜的科学术语:

主光轴,光心,焦点(F),焦距(f),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三条特殊光线:(如图1所示,比较两透镜的异同)

图1

(1)凸透镜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凹透镜

A.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侧虚焦点;

B.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焦点射出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考点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表(将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考点三眼睛和眼镜

1.构造

人眼的主要构造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可以改变焦距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视物原理

光线由所观看的物体发出,外界的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经过角膜及晶状体的折射,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将这个信号传给大脑,人就看到了物体。

3.近视眼、远视眼的比较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汇总

知识网络 透镜 1、凸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 (1)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如下图所示: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叫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点,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是光心。

4、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1)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2)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要点诠释: 1、凡是透光性能优良的材料都能磨制成透镜,如冰、水晶、金刚石、高分子透明树脂、有机玻璃等。

透镜是一种模型,常见的物体如近视镜、远视镜、放大镜,甚至一滴水都可以看做是一个透镜。 2、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并不是说光通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在一点或一定是一束会聚光束。 会聚是相对于不发生折射时的光来说的。 3、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并不是说通过凹透镜后的光束一定是发散的或延长不相交。发散是相对于不发生折射时的光来说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中考复习—透镜及其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 2、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 3、实验步骤: (1)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 (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 (4)“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

备战2021中考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

备战2021中考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 【专题一:透镜】 【例1】把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的小玻璃瓶装上水,但不要装满,使得塞上瓶塞后瓶内留有一个空气泡,这就形成了一个既能放大又能缩小的两用透镜,如图所示.如果把它放在书上,则 A. 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缩小的,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 B. 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缩小的 C. 不管从哪个位置看都是放大的 D. 不管从哪个位置看都是缩小的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光心,a(双箭头)和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点.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 B. 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

C. 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 D. 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 大于焦距 2.如图所示,两条光线射向凸透镜,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专题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在____;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照相机/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_(能/不能)看到清晰的像;(3)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眼镜(近视/远视). 【针对训练】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现代文复习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现代文复习知识点汇总 【文学常识及内容主旨】 1.《纪念白求恩》 本文选自《毛泽东选集》。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题思想: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2.《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代表作:《人世之歌》、《屋顶上的骑兵》、《一个寡欢的国王》等。 主题思想:本文讲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愿望并坚持不懈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报,人类的命运也会被改变。 3.《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主题思想:本文回忆了自己八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重点字词】 【纪念白求恩】殉xùn职狭隘ài 热忱chén 拈niān轻怕重麻木不仁 见异思迁qiān 鄙bǐ薄晋察冀jì派遣qiǎn 纯粹cuì佩服 漠mò不关心精益求精 【植树的牧羊人】干涸hé坍tān塌tā不毛之地溜liū达戳chuō慷慨kǎi 帐篷废墟xū呼啸滚烫张扬琢zuó磨微薄bó酬chóu劳硬朗水渠流淌tǎng 光秃秃刨paó根问底沉默寡言 【走一步,再走一步】灼zhuó哄hōng堂大笑恍huǎng惚抽噎yē酷热厌倦附fù和hè突兀wù怦怦pēng 嘲笑晕yùn眩xuàn 哭泣呻吟暮色安慰凌乱参cēn差cī不齐惊慌失措cuò畏惧 多音字和形近字是考查的重点,也是易错点,要注意积累:扒趴 多音字:

《透镜及其应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知识讲解

《透镜及其应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撰稿:史会娜审稿:雒文丽 【学习目标】 1.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3.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4.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5.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O):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点,通过这个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凹透镜

4、焦点(F):凸透镜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凹透镜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5、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 凸透镜凹透镜 6、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也叫发散透镜。 要点诠释: 1、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2、放在凸透镜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发散光束,经过凸透镜折射之后变成平行光束,幻灯机、投影仪、舞台上的追光灯等仪器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3、凹透镜的虚焦点,“虚”表示该点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而是逆着凹透镜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要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凸 透镜 u=∞ (平行光) v=f 像与 物异 侧 成一点测定焦距u>2f 2f>v>f 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眼睛 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2f>u>f v>2f 放大、倒立、实像投影仪 u=f v=∞ 同侧 不成像探照灯的透镜u<f v>f 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凹透镜物在镜前任意处v<U 同侧缩小、正立、虚像 2、口诀记忆: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简要归纳成“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 (4)“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 3、凸透镜成像应用: (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核心素养教案1(第1课时)

《纪念白求恩》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德,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2.厘清课文写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4.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学 1.通过互联网及资料搜集,了解1939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和白求恩大夫的事迹。 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回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杨成武)、《遗书——致聂荣臻同志》(白求恩)等作品,有条件的可观看影片《白求恩大夫》。 2.根据阅读材料和搜集的资料,准备一个关于白求恩的小故事,准备上课交流。 提示:学生交流故事时,要求有时间、人物和相关事件。 预设: 1938年6月,白求恩在山西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白求恩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分类、血型鉴定、配血试验、血液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第一个献了血。 验过血型,白求恩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人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人患者体内。 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中国军队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第二个

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病人的身旁不容置否地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白求恩因此被群众称赞为“群众血库”。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搜集不同文本信息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受白求恩的人格魅力,为课堂进一步体会情感做好铺垫。 二、导入 1938年,疯狂的日军不断入侵中国,许多外国人不断逃离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但有一个人却率领着一支医疗队“逆行”前往中国。他工作极其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 学生简单交流预学的白求恩故事。 设计意图 补充白求恩大夫的事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兴趣。 三、整体感知 1.默读勾画,分析性格。 请用3分钟默读全文,勾画文中关键语句,回答问题: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 回顾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默读提示:注意勾画文章每段的关键语句,特别是表现人物品质的词句。 预设: 第1段,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他是一个毫无利己主义的人。 第2段,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对工作、对人民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是一个对工作极度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的人。 第3段,作者赞美白求恩同志高超的医术,他是一个有高超医术并且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勾画的阅读方法,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2.再次默读,思考问题。 本文写于1939年12月21日,原文标题为《学习白求恩》,在编入《毛泽东

(完整word)历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透镜及其应用)

最近十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分类解析专题5--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1.(2013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预赛题)如图l0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在透镜左侧l0厘米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 15厘米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 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 A.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一个正立实像 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C.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 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 1.答案:A 解析:物体AB通过透镜在透镜右侧10cm处成一个倒立实像,该像通过平面镜在平面镜右侧成一个倒立虚像,该虚像又通过透镜在透镜左侧成一个正立实像,选项A正确。 2.(2012年“志英杯”物理竞赛)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右边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左图中的哪一个 答案:D解析:装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筷子成放大虚像,所以从右边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左图中的D, 3. (201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 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3.答案:B【解析】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是放大的像,说明烛焰处于焦点和2倍焦距位置之间,焦距小于10cm;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是缩小的像,说明烛焰处于2倍焦距位置之外(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像在焦点与2倍焦距位置之间,焦距大于8cm;所以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在8cm 到10cm之间,选项B正确。 4.(1994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使屋内 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屋外面的人却看不清屋内的人,则“猫眼”应该 是:() A.凸镜B.凹镜C.凹透镜D.凸透镜 4.答案:C 解:根据面镜和透镜的成像规律,能成正立缩小的像是凸镜和凹透镜;但要使屋内 的人看屋外的人;只能用凹透镜,选项C正确。 5.(1997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那么应 采取的措施是:() A.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D.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5.答案:A 解析: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那么应采取的措施是减小物距(使 幻灯片向镜头移动),增大像距(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选项A正确。 6. (2010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火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个清晰地像,则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更大的实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更大的实像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

透镜及其应用 一、知识网络结构图 二.凸透镜成像原理图(眼睛直接看像时必须有来自物体的光能够进入人眼 ) ①定义: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作用: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会聚 作用 ①定义: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透镜 (1)凸透镜 (2)凹透镜 (3)几个 概念 ①F 点是 实像与虚像 的分界点 ②2F 点是 放大的实像与缩小的实像 的分界点 ③物体越靠近F 点,像越 大 ,像距越 大 凸透镜 成 像规律 ①u >2f 时,照相机: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为f <v <2f ②f <u <2f 时,投影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为v >2f ③u <f 时,放大镜: 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为|v|>u (1)几个特殊点 (2)成像规律 原因:晶状体太 薄 了,对光的会聚能力太 弱 ,像呈现在视网膜的 后方 矫正:需要佩戴远视眼镜,它是 凸透 镜 原因:晶状体太厚 了,对光的会聚能力太 强 , 像呈现在视网膜的 前方 矫正:需要佩戴近视眼镜,它是凹透镜 眼球的结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眼睛的工作原理(照相机):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眼睛的调焦: 调节晶状体的厚薄程度,改变焦距 ① 眼睛 ②近视眼 ③远视眼 凸 透镜的应用 眼睛 照相机 投影 放大镜显微镜:由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而成 望远镜:常用的望远镜是由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而成

照相机、摄像机原理 (物体与相机的距离是物距u,底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相距v。底片相当于光屏) 投影仪、幻灯机原理 (底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u,大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是像距v。大屏幕相当于光屏) 放大镜原理 (要成像大一些:物体要靠近焦点即远离透镜一些,但距离要控制在一倍焦距之内) 二倍实像分大小是指 一倍虚实、同异兼正倒是指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成像原理不同 实像:物体上射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所成的像 虚像:物体上射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光线散发,由其反向延长线会聚所成的像(2)作图区别(3)承接方式不同 实像:作图用实线实像:既能用光屏承接,又能用眼睛观看 虚像:作图用虚线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观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 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 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 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 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热忱:热情。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鄙薄:鄙视菲薄,轻视。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简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第②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③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初二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及试题1

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点归纳: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练习: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于一点,叫,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一个凸透镜有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边。凹透镜能使光线,凹透镜的焦点是,有个。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焦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________;经凹透镜后__________,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________(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__________;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照相机:1、镜头是_______;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_____________像; 六、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_________;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知识梳理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

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透镜应用

照相机: 1、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五、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种成像条成像的像距(v)应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精品教案

12 纪念白求恩 第1课时 1.归纳各段内容的要点,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最好配乐):(多媒体出示诗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查四个人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学生读的通顺度及生字词的准确性。 2.抽一人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范读,纠正读音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

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4.第一自然段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结构 1.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已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 2.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3.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4.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应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自然段中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此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5.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自然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自然段? 明确: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可以为反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明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斗争的中国人民。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出来,接着再指出他的积极工作、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品德。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 word解析版

2020八年级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 【专题一:透镜】 【例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图中的光路. 【针对训练】 1.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 A. 平板玻璃 B. 平面镜 C. 凹透镜 D. 凸透镜 2.根据已给出的入射光和出射光,在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专题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这种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屛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她看到的像是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2)实验中,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屛上的像_______(填选项序号). A. 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 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 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 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屛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4)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光屛贴上方格纸,如图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其中一个优点:________. 【针对训练】 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u 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当u=5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B. 当u=15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 u=25cm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0cm 处移动到 3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2.在焦距为5cm、9cm和15cm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光具座上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____________;若将蜡烛放置在A点通过三个凸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议论文的知识 一.议论文定义: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二.议论文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三.议论文三要素: (一)论点: 1.定义: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 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 简洁、准确、鲜明。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 (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法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

气的”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论据: 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2.种类: (1)事实论据:现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语、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3. 运用论据应注意: (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4)运用多个论据时要有详略。 (5)使用论据后要紧扣论点进行分析。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三)论证方法: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透镜应用 照相机: 1、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五、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种类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 5u﹥2f缩小、倒立的实像f﹤v﹤2f照相机 4u=2f等大、倒立的实像v=2f 3f﹤u﹤2f放大、倒立的实像v﹥2f投影仪 2u=f不成像------------------- 1u﹤f放大、正立的虚像V﹥f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物远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六、透镜应用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完整版)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 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 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 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2020九年级物理-考题分类练习——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

2020九年级物理经典考题分类练习——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考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1.(2019 青岛,1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蜡烛和凸透镜置于光具座上图示位置,凸透镜焦距为10cm,调节光屏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据此规律可制成。 ②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逐渐向移动,光屏上能成清晰缩小的像。 2.(2019咸宁,23)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物距u,测量对应的像距v,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如果u=27cm,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选填“幻灯机”或“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 3.(2019荆门,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透镜和光屏三者从左到右依次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若烛焰与透镜距离为25cm,左右移动光屏到恰当的位置时,可在光屏上看到烛

焰清晰的实像,这个像是(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若烛焰与透镜距离调整为10cm,像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选填“实像”或“虚像”)。 4.(2019临沂,3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 刻度线处不动,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将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适当位置,此时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取走镜片,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屏移至______(选填序号)范围内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A.50~65cm B .65~80cm C .80~95cm (4)将蜡烛移到37cm刻度线上,观察到的像是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5.(2019长沙,20)如表是小海同学用焦距f=10cm的凸透镜探究其成像规律的记录表,根据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完整版)初二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及试题(精)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练习: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于一点,叫,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一个凸透镜有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边。凹透镜能使光线,凹透镜的焦点是,有个。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练习: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与白纸之间,调整透

镜与纸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 光点,这时测得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为6cm。由此可 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 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练习: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练习:表面至少有一面是的透明玻璃元件叫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叫凹透镜, 远小于的透镜叫薄透镜。 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初二物理单元知识点整理-透镜及其应用

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凹透镜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实物形状 主光轴和 光心 透镜上通过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对光线作 用及光路 图 凸透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光线透过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入射 光线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 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原入射 光线的传播方向更远离主光轴。 特殊光线 焦点和焦 距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 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 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做虚焦点,也用F表示。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凹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实焦点,同一透镜 两侧的焦距相等。 凹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虚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 焦距相等。 焦距与会 聚能力的 关系 凸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会聚能力的强弱, 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凹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发散能力的强弱,焦距越 小,发散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 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会聚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凹透镜表面的凹陷程度决定了 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 强。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每个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这个光斑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关于两种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 1、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A.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透镜折射过焦点 B.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C、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2、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A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B、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C、射向对侧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