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一生从未与鲁迅谋面,鲁迅却曾痛骂他是「流氓」!

合集下载

鲁迅为何骂郭沫若

鲁迅为何骂郭沫若

论 才 气 ,2 O 世 纪 中 国 知 识 分 子 当 中 ,郭 沫 若 可 谓 首 屈

指 ,集 科 学 家 、历 史 学 家 、 考 古 学 家 、诗 人 、 作 家 、 剧
作 家 、 评 论 家 各 类 桂 冠 于 一 身 ,其 中 大 多 名 至 实 归 ,他 的
甲骨文研究 、浪漫主 义新诗和 充满激 情 的回忆录 ,皆是无
染 。 周 作 人 曾 经 说 过 ,我 身 上 有 两 个 鬼 ,一 个 是 绅 士 鬼 , 另 一 个 是 流 氓 鬼 。 破 落 官 宦 家 庭 成 长 起 来 的周 氏 兄 弟 平 时 文质 彬 彬 ,一 旦 逼 急 了 ,也 会 露 出 “ 流 氓 ” 的 ~ 面 , 尤 以
鲁 迅 为 甚 。 不 过 ,鲁 迅 的 “ 流 氓 气 ”是 后 天 的 , 郭 沫 若 的 “ 流 氓 气 ” 是 先 天 的 ,带 有 家 族 的 基 因 。 他 的 父 系 历 代 经
天 高 地 厚 反 传 统 。 而 激 进 的 一 面 则 来 自创 造 社 的浪 漫 主 义 。 在 浪 漫 主 义 者 看 来 , 人 不 是
是 脚 先 落 地 ,后 来 他 说 : “ 这 大 约 是 我 的 一 生成 为 了 叛 逆 者 的 第

浪 漫主 义 者有 破坏 的热 情 ,
更 有 创 造 的 激 情 。他 们 总 是 将 世
界 分 为 黑 白 分 明 的 两 端 , 旧 世 界
击 。保守一面 来 自 “ 新 派 中的 旧 派” , 哈佛 归 来 的梅 光 迪 、 吴 宓 、
有 激 情 :我 就 是 宇 宙 j我 就 是 上 帝 !一 瞬 间 ,原 先膜 拜 胡 适 的 激
主 义 。 浪 漫 主 义 是 启 蒙 的 一 部

郭沫若虽然文学造诣很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郭沫若虽然文学造诣很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郭沫若虽然文学造诣很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本文导读:但是除了文学上的造诣很多人并不知道郭沫若其实是文艺出身的。

一个献唱的戏子因为经济窘困投身于文学领域,后来因为兴趣爱好还涉猎了历史和考古。

虽然身兼多职,但郭沫若在文学及考古界都取得了傲人成绩,一度被国家委以重任。

作为一个文人,其成就也算空前绝后了。

郭沫若虽然在各个领域成就不凡但是毕竟“人无完人”。

文学领袖鲁迅先生就指责过郭沫若“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再仔细一看,原来是郭某某!”。

原因就是郭沫若丰富混乱的私生活被鲁迅先生认为是封建社会肿瘤,是反革命代表。

不过郭沫若的情史放在现代娱乐圈,那叫司空见惯,我们其实搬个板凳吃瓜看戏就够了。

郭沫若一生与四个风格各异的女人关系非凡,他混乱情感生活除了鲁迅骂过,他的女人们也骂过。

郭沫若原配张琼华。

他们之间的婚姻是受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成的,没有感情基础。

据说结婚后5天郭沫若就远走他乡,直到1939年才回来。

当时见到一直等待的发妻,郭沫若也只是给了20块大洋,鞠躬致歉又走了。

张琼华一生守活寡,无生育,于1980年孤独老死。

第二个女人是婚外妻子佐藤富子,是个日本人,后来定居中国改名郭安娜。

郭安娜是郭沫若留学日本结识的名门贵族的女儿,与郭沫若非婚生育了4男1女共五个孩子。

甚至郭安娜还与原家庭断绝往来,深信郭沫若回国后会来接她们。

建国后从报纸得知此愿无望,安娜带着孩子直奔中国却惨遭拒绝。

好在在中国相关部分协调下,安娜被特批为中国公民并有了工作。

1995年在上海过世,并遗嘱将财产捐给国家。

第三个女人是同居女友于立忱,与佐藤富子一样结识于日本。

这也说明了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同时交往了两个女友,只是于立忱据说被要求打胎无留下孩子。

并且于立忱要求郭沫若与佐藤富子断绝往来还遭拒绝,无奈又气愤之下选择自缢身亡。

第四个女人是郭沫若晚年伴侣于立群。

哭笑不得的是于立群是郭沫若另一个女友于立忱的妹妹。

1979年2月于立群得知姐姐于立忱自杀真相后也想不开自缢了。

同是文豪郭沫若和鲁迅的才华谁更胜一筹

同是文豪郭沫若和鲁迅的才华谁更胜一筹

同是文豪,郭沫若和鲁迅的才华谁更胜一筹?严循东 2021年3月16日鲁迅与郭沫若都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咖,备受世人的推崇与赞誉。

然而,两人的关系始终处于尴尬甚至敌对的状态,他们之间从未缺少过唇枪舌剑与短兵相接。

鲁迅先生为人精明、富有主见,以笔为矛,以纸为盾,用犀利的文字揭露当时社会的现实。

鲁迅骂人无数,也爱好骂人,凡是看不惯的人或事,他都忍不住写段子与文章来批评嘲讽。

例如,鲁迅曾发文直白地表明自己不喜欢徐志摩的诗歌,认为徐志摩的作品毫无意义,完全在无病呻吟。

再如,鲁迅曾与梁秋实开启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因为其在文章中攻击了鲁迅最敬重的国际大思想家卢梭。

总之,鲁迅骂人不问交情,不讲情面,凡是与他观点相左的人,鲁迅都会冷嘲热讽一番。

其中,文学巨匠郭沫若与鲁迅的恩怨纠葛最根深蒂固。

鲁、郭两人似乎从未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交流过思想,虽未曾谋面,却成了一辈子的冤家。

鲁迅与郭沫若的恩怨始于文字之争,郭沫若曾发文怒批鲁迅是“封建余孽”,而鲁迅则回击郭沫若为“流氓加才子”,暗喻郭沫若的生活作风与行为举止不端。

由于两人的争锋相对过于激烈,令不少读者沉浸于两人的是非恩怨中,全然忘记了他们皆是才华斐然的大文豪。

鲁迅与郭沫若都曾写过同一题材的七律,那么能否从他们的诗作中窥探出二人的文学水平究竟谁更胜一筹呢?1、鲁迅的《无题》《无题》是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1931年2月份。

鲁迅生活于风雨飘摇的清末、民国,对自己与家国的命运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他的文字是激愤与孤独的,披露出现实的无奈。

然而,鲁迅却还是将唯一的光明与亮色给了那些为国为民、义无反顾的青年。

《无题》正是为了悼念“左联”五烈士所作,也是鲁迅倾注了真情实意创作的优秀诗篇。

1931年1月17日,国民政府逮捕了一批革命志士与青年革命作家,其中包括鲁迅的挚友柔石。

由于鲁迅与多名作家交往密切,他也时刻面临被牵连的危险。

为了避难,鲁迅一家人逃至花园庄公寓居住长达40天。

而后,鲁迅通过报纸得知国民党早已秘密枪决处置革命烈士,积愤已久的鲁迅瞬间崩溃。

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是流氓

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是流氓

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是流氓当时郭老还指出:“以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皇号命名的城市,全国独一无二,且举世无双。

”当时于立群插话:“这话说大了吧,哪能举世无双?美国首都华盛顿,苏俄的圣彼得堡,不都是相当于帝王的名字吗?”郭老微微一笑,摇摇头,向在场的人们发问道:“她说得对吗?华盛顿、圣彼得堡,仅仅是个姓氏,充其量如秦嬴政的一个嬴字而已!”那年月的秦皇岛,被形象地调侃为“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同时也反映当时萧瑟冷清的市景和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萎缩的困境。

然而,就在那时,国家还拨专款兴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楼。

这项工程1960年动工,历时两年多建成。

在当时为全市最高楼层,式样古朴新颖,设施超前方便,迎候远航而来的各国海员。

即使现在品评这座40年前的建筑,仍不失风韵。

当时有人提出,这犹如殿堂之地应悬挂有名人圣手的真迹牌匾,方体现其文化档次。

于是便请郭老惠题匾额,郭老欣然应允。

郭老问港务局局长贾靖伍:“你是港务局的局长,尊姓大名啊?”贾靖伍谦恭地答道:“我是代局长,我叫贾靖伍。

”郭老立即笑道:“从你这大名和你的答话,可见你是个文化人。

代之代,重在大权在,不必强调这个代字,局长就是局长。

靖伍之名很有雄心大志,靖者统治也,伍乃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天下耳,即指帝王皇上呀。

”贾靖伍赶紧接过话茬儿:“岂敢!岂敢!只是孩童时老师长辈的赐名,不以本人意志为转移,并沿用多年也难改了。

”郭老立即解嘲道:“你不必如此较真儿,你姓贾呵,皇上也不是真的,你怕什么。

”这一句句幽默调侃,将原来拘谨的气氛化作如同老友重逢聊天般亲切自如了。

郭老一看文房四宝一应俱全,便打着手势要多拿些笔来。

他执笔在桌面上戳动,找笔头的弹性感,若有所思地说:“你们想写‘国际海员俱乐部’,我看不妥,那不像匾号,而成为纯粹招牌了,岂不留下历史遗憾。

”贾靖伍同几位领导都恳切说:“您想写啥就写啥,我们都高兴。

”郭老沉思片刻,挥笔而就,“海员之家”4个大字跃然纸上,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同声喝彩:“好,真好!”这时郭老抬头面向大家说:“‘海员之家’,这4个字有3层涵义,一是传统写匾的规范义;二是以实为虚的代称义;三是专用国际海员的亲切情感义。

中国近代最无耻的文人,老婆女人一大堆,死后葬在了山沟里

中国近代最无耻的文人,老婆女人一大堆,死后葬在了山沟里

中国近代最无耻的文人,老婆女人一大堆,死后葬在了山沟里20世纪中国的所有知识分子之中,摒弃人品不说,但就才华来说,最有才气的人之一,肯定有郭沫若。

郭沫若是一个多方面的都有建树的文人,因此他的身上有着多重身份:历史学家,诗人,文学家,剧作家,翻译家等等。

单单从他的学术方面来说,郭沫若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才子。

1892年,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的一个商人家庭。

郭沫若自幼机灵聪慧,顽皮捣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熊孩子。

一般这样的熊孩子,只要好好雕琢,有很大机会成为可用之才,郭沫若就是这样一个人。

年轻的他喜欢接受和学习新事物,新思想,在外人看来,这个年轻人有点不正常。

郭沫若和鲁迅一样,都是被医学耽误的才子。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的是医学专业,然而郭沫若对学医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的是文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爆发了文化界的一场大运的,史称“新文化运动”。

远在日本的郭沫若,为了响应新文化运动,和郁达夫、田汉等人发起创立了“创造社”(一个文学团体)。

一时间,郭沫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8年夏天,郭沫若竟然无耻的开始大骂素未谋面的鲁迅先生。

郭沫若化名杜荃,然后发表了文章《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这篇文章可是把鲁迅骂的体无完肤,文章主要表达了3个意思:1、鲁迅是一个封建欲孽;2、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

3、鲁迅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分子。

鲁迅是谁?鲁迅是受世人尊敬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如此受人尊重的一个人,竟然被这样污蔑谩骂,实在让人气愤。

幸亏鲁迅先生的笔杆子“锋利无比,削铁如泥”。

凡是骂过鲁迅的人,鲁迅都要加倍甚至三四倍奉还。

鲁迅先生直接骂郭沫若为“才子加流氓”。

除了郭沫若无耻的攻击鲁迅外,他的无耻和流氓也表现在他的私生活。

郭沫若明媒正娶的有3位妻子,分别是原配张琼华,二房佐藤富子,三房于立群。

张琼华嫁给郭沫若后,独自守了60多年活寡,尽管如此,张琼华一直细心照顾郭沫若的父母。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2012级1班42号魏明娟现代文学作业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鲁迅先生与郭沫若先生都是一代伟人,在文学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一个人是对是错,更不能绝对的说两个人一定是谁比谁更好,我们应当从全面客观的角度,以及历史发展辩证的眼光对两位伟人进行研究,我谨从下面几点阐述我的观点。

一.鲁迅与郭沫若的相同点(一)出身鲁迅与郭沫若同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处于封建王朝日趋没落的满清末代。

他们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在童年时都处于家道衰落的境地。

鲁迅的爷爷周福林出身翰林,并在京城做官,家中发生两次变故,封建大家庭逐渐破落,家庭政治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受世态炎凉,认识到上层社会的丑态和冷酷;而郭沫若也是出生在四川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地主家庭,都有相同的经历。

(二)早期的悲剧婚姻相似1.鲁迅:父母之命而成婚的有名无实的妻子朱安,像许多中国女人一样,朱安具备了懂规矩和性情好的传统美德,1906鲁迅和朱安结为夫妻,但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回了日本。

1923年,鲁迅的学生许广平走进了他得生活,陪伴他走完了人生之路;而朱安用自己的一生侍奉着公婆。

2.郭沫若:父母之命而成婚的有名无实的妻子张琼华,郭沫若发现新娘是个并不漂亮的、会抽水烟的小脚村姑时,转身而去,张琼华空守了一夜洞房。

几天后,郭沫若不顾家里阻挠去了日本,遇到了佐藤富子即安娜,并和自己生活2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了。

郭沫若回国后与比他小24岁的于立群又走到了一起,走完他最后的40年人生历程。

(三)求学经历相同鲁迅与郭沫若都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都留学日本,最初立志学医,走医学救国之路。

但后来都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折。

鲁迅认识到: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必须创立新文学。

其实郭沫若一直对文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人们普遍怀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传统文学被看做无用之学;加之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为什么鲁迅、林语堂等人对郭沫若的评价这么差?

为什么鲁迅、林语堂等人对郭沫若的评价这么差?

为什么鲁迅、林语堂等人对郭沫若的评价这么差?谢邀。

不是鲁迅、林语堂的评价差,而是其人真的差。

郭是个什么人,未必有很多人愿意直接说出来,当然也有很多人还是他的拥趸和粉丝,要是看见有人在说他的坏话,定然上门讨伐。

首先说的是,郭是个御用文人。

当然,御用文人没什么不好,要有相当的文采才可堪当此任的。

但其人的见风使舵堪称一流,也有辱真正文人的品格。

这一点在他的一生当中,可以多次看到,急转弯似的投桃报李、枪口转向,实在有伤风雅,也为众多正直的文化士子所不齿。

还有一点是其人的生活太过糜烂,穷奢极欲见异思迁,他的老婆换了一个又一个,儿子生下一大堆。

要说没有真情实感那是瞎话,但总是如此这般的一山更望一山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就太不厚道了,也会被人长期诟病。

再是其人的文风,可以说是千变万化。

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跟风转向,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立马划归战队,绝不含糊也绝不手软。

蹬一个踩一个,在他来说是常有的事。

这不得不牵扯到人的品德个性,真是少有的变色龙。

还有一点是其人的各种头衔,不可以说绝对掺假,但水分十足,什么作家、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政治家等等,有的还算胜任,有的就是沽名钓誉了,也有贪天之功之嫌。

他的考古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是保护文物,而是践踏文物和历史,甚至有的时候可以直说是历史的罪人。

如此这般的斑斑劣迹,居然可以窃居高位大言不惭,实在是文人的耻辱和悲哀,也不被任何一个有正义良知的文化士子所认同。

要说其人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留下了还算良心的"甲申三百年祭",总算可读可看。

其他的什么涅槃的一类文字,或是歌功颂德一类的文章,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口号加呐喊,露骨肉麻,见不到真性情,看不出真诚意。

倒是他对泰山石刻的解释更能涵盖他的一生:虫二,一个风月无边的虫儿,但也仅此而已。

郭沫若鲁迅失之交臂的悔恨

郭沫若鲁迅失之交臂的悔恨

郭沫若鲁迅失之交臂的悔恨2013年06月14日11:1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鲁迅逝世10年后,郭沫若在一篇纪念文章中,为自己未能与鲁迅谋面而追悔莫及。

他说:“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竟失掉了见面的机会。

”他们究竟为什么屡次失之交臂?个中缘由确实耐人寻味。

1920年10月,郭沫若在《学灯》增刊上,读到了《头发的故事》,这是他所读的第一篇鲁迅小说。

当时,他欣赏这篇小说,觉得鲁迅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但是,又“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调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

郭沫若还坦言:“我对鲁迅先生的批评,直到他的《呐喊》为止,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情趣不投,当郁达夫劝他读《故乡》和《阿Q正传》时,他已不是十分在意了。

事情过去多少年,郭沫若回忆起来,不免觉得懊悔,他说:“但我终是怠慢了,失掉了读的机会。

以后的著作便差不多连书名都不清楚了。

”不过,他在评价鲁迅小说和周作人译作时,明显地推崇鲁迅的小说,认为小说为“处女”,译文为“媒婆”,“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

可是,鲁迅却不领情。

他说,郭沫若的主张,“我是见过的,但意见不能相同,总以为处女并不妨去做媒婆”。

“我终于并不藐视翻译”。

由翻译的话题引申而论,鲁迅谈到了郭沫若的翻译风格,“我对于郭沫若先生的翻译,不大放心,他太聪明,又胆大”。

1921年,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成立创造社。

成仿吾等年轻气盛,受着苏俄文学的熏陶,思想偏激,撰文批评鲁迅的《呐喊》。

鲁迅对此极不高兴,说:“他(指成仿吾,作者注)的‘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

”既然成仿吾赞许《不周山》,那么,《呐喊》二版时,鲁迅却偏偏删去《不周山》,以“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

“我的去不去似乎没有多大关系”1924年,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谈到:“近来则虽是奋战忿斗,做了这许多作品的如创造社诸君子,也不过印过很小的一张三人的合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一生从未与鲁迅谋面,鲁迅却曾痛骂他是「流氓」!
(图)鲁迅pk郭沫若
鲁迅与郭沫若是文坛上的两个宿敌,一生不见面,还互相缠斗。

我有这两位的全集,基本上认真看完过,我发现鲁迅郭沫若二人在文坛上的斗法真是有趣得很。

鲁迅在小说和散文方面的才华,郭沫若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但郭沫若在诗歌与戏剧方面的才华,鲁迅又是望尘莫及的。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开现代小说风气之先,无论今天可以指出它这样那样的缺陷,它毕竟是新文化启蒙文学的开山之作。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与《朝花夕拾》,是现代美文的典范,至今还很难有哪个文化人的散文集能与其媲美。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星空》,前者是现代诗歌最早的诗集之一,后者是现代诗歌最成熟的经典作品。

无论郭的晚年写了多少臭不可闻的口号诗,他早年诗集的狂飙文学意义绝对不能抹煞。

郭沫若的戏剧《三个叛逆之女性》与春秋战国四大悲剧,是现代戏剧的杰作,后来很少有包含诗剧与悲剧美学成份的戏剧作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

诚然,鲁迅的后期是令人扼腕叹息的,郭沫若的后期更是悲哀可笑。

不过这也是中国文化特色造成的结果。

鲁迅成为左的牺牲品,杂文几乎全是骂人的文字。

郭沫若更成为左的炮灰,诗歌变成专制文化的招魂幡。

当然,今天来谈这两位的
得失,如果不纠缠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恶意成见,那么对于二人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所作出的贡献,还是应该一分为二进行中肯的评价。

但鲁迅郭沫若二人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却互相不服气,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恶斗。

鲁迅写了一篇关于老子的《出关》短篇小说,郭沫若也就写一篇有关老子的《柱下史入关》短篇小说,跟鲁迅对着干。

你写老子出关,我偏偏写他入关。

鲁迅写了一篇关于庄子的《起死》,郭沫若也写一篇关于庄子的《漆园吏游梁》。

你写庄子戏人生,我写庄子戏权力。

当然,也有人说是郭沫若先写,鲁迅与其对着干。

考据著作年表,似乎都各有先后追着斗法的例子。

郭沫若写了女娲创世纪的《女神之再生》,鲁迅就写女娲造人类的《补天》。

郭沫若出版了历史小说集《豕蹄》,收八个短篇小说。

鲁迅也跟着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也收八个短篇小说。

郭沫若写得最好的小说就是历史小说,但也无法与鲁迅的历史小说媲美。

又比如:鲁迅写了对新文学运动的“一瞥”,郭沫若就写了新文学运动的“十年”。

鲁迅骂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郭沫若骂鲁迅是“小丑加封建余孽”。

鲁迅说“抗日民族战争文学”这个口号好,郭沫若就说“国防文学”这个口号好。

再比如,针对曹植写有所谓的“七步诗”,鲁迅写有“反七
步诗”,题为《替豆萁申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郭沫若不甘落后,也写了一首“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当然,这两首诗先后写作时间不同,而且都有为豆萁申冤的意思。

鲁郭这种文斗,倒也是一段佳话。

(图)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鲁迅的古文化底子非常好,考据工作也做得好,《汉文学史纲要》和《中国小说史略》,成为学术方面的代表作。

于是郭沫若也非要在学术上做出一番成就才罢休,果然辛苦一段时间就搞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十批判书》。

鲁迅稽考魏晋古籍和唐宋传奇,郭沫若就考证甲骨文和金文,都作出了非凡卓越的成就。

然而两人的著作都被人疑为有剽窃之嫌,不过又被学界辩诬正解。

(图)郭沫若(1892一1978)。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外语基础很好,会英语、德语、日语、俄语等几门语言,翻译了不少名著,计有歌德的诗剧《浮士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戏剧,拜伦雪莱的诗歌,普希金泰戈尔诗歌,尼采的哲学著
作《查拉图是如拉钞》,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处女地》,日本短篇小说集,以及多部科学巨著如《生命之科学》、《美术考古发现史》等等。

鲁迅的日语、英语、俄语也不错,于是也迫不及待的想在翻译领域搞出些明堂,相继翻译了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爱罗先珂童话集》,《近代美术史潮论》,凡尔纳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以及俄国诗歌和日本现代小说集,等等。

郭沫若的翻译比较灵活,但是太随意,有时几乎等于自己在重新创作;而鲁迅的翻译则显得比较生硬,号称直译或硬译。

不过,二人给翻译界带了个很好的头,就是重视翻译,重视引进外国文学和外国思潮。

这也算是为新文化运动作出的另一大成绩。

再如,郭沫若早年因为母亲包办婚姻,与原配张琼华结婚,之后由于不满封建婚姻,在R本与安娜小姐结婚,后来因抗战抛妻别子回国,又与青年演员于立群结合。

鲁迅早年因为母亲包办婚姻,与原配朱安结婚,之后由于婚姻不幸福,就想学郭沫若,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

于是与学生许广平走在了一起。

在私生活方面,二人都这么较劲,可想在文字方面,二人相斗的厉害程度了。

但无论怎样,这二人的激烈竞争,终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不少会心而笑的花边文学。

尽管后来鲁迅
承认自己本来想写诗,但因郭沫若的诗风横吹,他说自己就得金盆洗手。

又说郭沫若的考古研究值得佩服。

而后来的郭沫若更是恭维鲁迅,大呼“孔子之前一无孔子,孔子之后无一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这二人生前如仇敌,鲁迅死后郭沫若态度大变。

当然,建国后,郭沫若的文学生命也死了,学术生命虽然还存息,但也是残疾人生了。

如今,像鲁迅郭沫若那样又搞创作,又搞学术研究,又搞翻译的作家,几乎绝无仅有了。

是绝了种,还是制度使然,还是时代因素,已经很难用语言来厘清了。

鲁迅死得太早,很可惜。

郭沫若死得太晚,则可恨。

也许鲁迅死得早,反而值得庆幸,郭沫若如果早死,更是值得庆幸。

在一个不允许有独立思想,有独立人格的国度,做一个真正的作家真难。

要想说真话,就得早死如鲁迅,要想活得长,就得苟且生命如郭沫若——这可真是两难的国度呀。

原标题:华山论剑:鲁迅PK郭沫若
*作者:易道禅,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诗人、作家、自由撰稿人。

出版有诗歌、散文、小说、专著等多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