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古汉语联合式双音词集释

古汉语联合式双音词集释现代汉语中有许多由两个意义非常接近的语素组成的联合式双音节合成词,如“游泳”、“疾病”、“英雄”等,其解释方式有点像古汉语中“偏义复词”的解释方式。
但在古汉语中,其组成语素的意义各有侧重,并不能混为一谈。
现就平时教学中所积累的这类词例按音序作一列举,并略做解释。
卑鄙:地位低下为“卑”,见识短浅为“鄙”,连用时表自谦。
今指(品德、言行)恶劣下流。
鞭策:古时皮鞭为“鞭”,竹鞭为“策”,连用时泛指鞭子,喻指督促、激励。
鞭笞:用皮鞭打为“鞭”,用竹板、荆条打为“笞”。
连用时泛指鞭打,喻指奴役、驱使。
今喻指严厉谴责。
卜筮:用龟壳算卦叫“卜”,用蓍草算卦叫“筮”,泛指预测吉凶。
仓廪:藏谷处所称“仓”,藏米处所称“廪”。
泛指贮藏米谷的仓库。
城郭:“城”指内城的城墙,“郭”指外城的城墙。
连用时指城墙或城市。
刍荛:割草称“刍”,采薪称“荛”。
指割草采薪之人,后多借指草野之人。
畜牲:饲养的动物称“畜”,用于祭祀和食用的称“牲”。
现写作“畜生”,指禽兽,常用做骂人的话。
逮捕:人在而收捉之称“逮”,人逃亡而追捉之称“捕”。
指依法强制羁押审查。
丹青:红色颜料为“丹”,青色颜料为“青”。
连用时泛指绘画或史籍。
吊唁:悼念死人称“吊”,对和死者有关的活人表示同情或慰问称“唁”。
合指祭奠死者并向其家属或有关方面表示慰问。
癫狂:过分喜称“癫”,过分怒称“狂”。
指精神错乱、言行异常,也指言行轻浮、不庄重。
丁口:古代称成年男子为“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为“口”。
后泛指人口。
诽谤:背地里议论嘀咕称“诽”,公开的指责为“谤”。
指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
今指造谣诬蔑,说人坏话,坏人名誉。
坟墓:掩埋尸体时筑土而高者称“坟”,凿穴而平者称“墓”。
后混用,指坟头和墓穴。
府库:旧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称“府”,收藏兵车的地方称“库”。
恭敬:“恭”重在外表,“敬”重在内心。
指对长者或宾客尊重而有礼貌。
购买:“购”为重赏征求或重金收买,“购”的对象往往非商品;“买”指以钱换物。
单音节和双音节

汉语拼音字母汉语拼音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语音标准的。
北京近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北京音也是中国地域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北方方言的典型代表,历来被称为“中原雅音”、“官音”、“国音”。
解释汉语拼音用法和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拼音文字方案的国家标准,也是联合国规定用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专用词语的国际标准。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是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用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推行。
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采用音素化的音节结构拼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一种方案字母表Aɑ Bb Cc Dd Ee Ff Gɡ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V 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玻坡摸佛得特呢勒哥科喝基欺希zh ch sh r z c s y w知蚩诗日资雌思衣乌韵母表单韵母a o e i u ü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ue eran en in un ün (前鼻音)ang eng ing ong (后鼻音)整体认读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只吃师日资雌撕一乌鱼ye yue yuan yin yun ying也月远因云应原文地址: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作者:白露山下白鹭飞鸿影按:“汉语在简洁的道路上,不得不‘与时俱进’,被迫在人类思维细化的过程中被逐渐‘繁化’。
至少,多了‘前缀’或‘后缀’。
简单地说,就是‘啰嗦’!这是人类(语言)清爽的退步,还是人类(表达)细腻(化)的进步?”问得好。
这也是值得每一个古体诗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古汉语中常见地双音节词

古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一、古今异义1.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36.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人)37.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2.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38.无论(更不必说;连词)3.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39.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4.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40.无赖(胡作非为、活泼顽皮、无所寄托;羽)品行不端)5.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41.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6.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42.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7.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43.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8.婚姻(儿女亲家;结婚)44.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9.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45.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10.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困境)要的地方)46.开张(广泛扩大;开业)11.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47.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12.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48.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的心意)49.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13.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50.结束(整好装束;完毕)14.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5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15.于是(因为这、从此、在这件事上;连而死)词)52.往往(处处;常常)16.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53.中间(中间夹杂;里面)17.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54.扶老(拐杖;扶着老人)阶段)55.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18.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56.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19.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57.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20.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牲的人)21.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58.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22.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59.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23.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60.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24.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来;)61.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25.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副词)26.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62.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27.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63.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28.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64.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29.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65.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30.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性质加以描绘)31.然后(这之后;顺承连词)66.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32.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能出众的人)33.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67.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34.流涕(流眼泪;流鼻涕)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35.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68.地方(土地方圆)二、人物传记常见词语1.数奇(shùj)ī(命运坎坷曲折),41.中人(宦官;宫女;有权势的近臣;居2.驵侩(z?ngkuà)(i马匹交易的经纪人,间介绍或做见证的人),后泛指经纪人),42.中贵人(有权势的宦官),3.县官(指朝廷),43.掾吏(亦称掾属,一般官员),4.坟策(又称坟籍、坟典,泛指古书典籍),44.学官(又称学馆、学宫,学校、校舍),5.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45.构会(结合串通;设计陷害),6.非礼(不合礼节),46.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都,还有“美好”及“大”7.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8.丁忧(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的意思),9.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47.诸生(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明清10.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11.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的生员),12.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48.居忧(又称居哀、居丧,守孝的意思),13.自非(假如不是)49.辟易(惊退),14.黔首(指百姓),50.车驾(帝王外出时所乘,因而用作帝王15.耄耋(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的代称),16.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51.戎狄(指少数民族),17.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52.寿考(高寿),田),53.显戮(当众处决),18.下车(指官员上任),54.乞骸骨(辞官告老还乡),19.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55.块然(孤独地;亦作安适地),20.听事(处理政事;大厅(多指官署中的)也56.翕然(一致、安定的样子),作“厅事”)57.报怨(报仇),21.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58.不殊(没死。
11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巧判断-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四、文言复词
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是文言文中较为特殊的两类词。不了解它们的特
点,就会产生误解。
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
④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吃饭
)(《种树郭橐驼传》)
⑤拔剑切而啖.之(
吃
)(《鸿门宴》)
⑥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咬
)(《促织》)
(2)依对举,推其义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 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例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籍.吏民,封府库( 造册登记 )(《鸿门宴》)
②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合
)(《促织》)
③追亡.逐北( 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过秦论》)
④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忍尤.而攘诟( 责骂
)(《离骚》)
(3)循语法,断其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 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那么 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 知它的意义。
音同(近) 两个字具有相同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有”同“又”
通假 或相近的读音
【对点训练】
5.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共”同“供”,供给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受,同“授”,传授 )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畔”同“叛”,背叛 )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1)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
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
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①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
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①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
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
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①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
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
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
“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学古代汉语需要掌握词汇相关的知识,有三个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单音词和复音词词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以下是我自己听课后总结的重点,如有错误,感谢指出修正。
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该文章也会逐渐补充完整。
今天先来说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单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尤其是在古汉语中。
复音词:由多个音节构成。
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占优。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双音词多由古代单音词构成。
切记不要把两个古代单音词当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不要把古汉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成后世的单音词。
单音词细说: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等。
第二种是加上词头词尾。
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
第三种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儿子”。
古代单音节词很多,可以认为和词一样死了;但作为语素,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存在的。
如:“虑”字,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存留在“顾虑”、“考虑”等复音词里,或者出现在“深谋远虑”、“沉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像古代汉语里《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诗经·小雅·雨无正》:”弗虑弗图。
“里一样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了。
复音词细说:古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举例: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叫圃。
这里只有“园”起作用,“圃”字无意义。
很多人没有得失就活不下去。
(《史记·刺客列传》)*人多了不能无失。
“得”字无意义。
也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或偏义组合)”。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那也应该认为是复合词。
中国古代语法

中国古代语法中国古代语法是指在古代中国使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古代中国的语法体系以古汉语为基础,包括了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规则。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是古代语法的基础。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相对简单,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声母是在音节前面的辅音,韵母是在音节中的元音,声调则是音节的音高。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对词语的构造和句子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多样。
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组成。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双音节词则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多音节词则由多个音节组合而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基本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包括了量词、副词和连词等。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和主谓宾结构。
主谓结构是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简单句结构,主谓宾结构则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的复合句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非常丰富。
修辞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通过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借代和排比等。
比喻是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来表达抽象概念,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借代是通过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排比则是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来达到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给语言表达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在古代中国,语法规则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意思,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修辞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和语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语法是指古代中国使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包括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规则。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以古汉语为基础,音韵体系相对简单,词汇系统丰富多样,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捕捉古文翻译的采分点

例2.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2014年高考广 东卷) “直”,常见义项有:不弯曲,伸直;正直;遇到、面对;价值 等。从语境来看,前面说刘敞觉得王甲案有冤情,这里应是“伸直、 伸冤”的意思。 译文: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例3.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2014年高考湖北卷) “援”常见义项有:拉、拽;攀折、摘取;帮助、救助;引荐、 举荐等。根据后面“裾”字揣测,“拉、拽”义项最恰当。
译文: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例14.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振”通“赈”,是“救济”的意思。
译文:百姓,是我们重要虚词
虚词是辅助实词构成句子语法结构或表达语气的。大 多数虚词既有其基本用法,表示其语法功能,又有意义, 能在现代汉语里找到相对的虚词加以解释。因此,对考纲 要求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了然于心,只要 句中出现,就可能是得分点,就要格外留心。 例15.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2014年高 考大纲卷)
例22.甫抵里�,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2014年高考重庆 卷) “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句的 标志。“问寒温表庆贺”是定语,要调整到中心词“亲故”之前,这 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译文: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 跟脚。 例23.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2014年高考四川卷) “见重”被动句,“见”被动句的标志。“见重”是被看重的意思。 又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 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一、古今异义1.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2.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3.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4.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5.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6.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7.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8.婚姻(儿女亲家;结婚)9.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10.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11.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12.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13.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14.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15.于是(因为这、从此、在这件事上;连词)16.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17.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18.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19.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20.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21.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22.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23.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24.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来;)25.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26.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27.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28.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29.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30.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31.然后(这之后;顺承连词)32.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33.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34.流涕(流眼泪;流鼻涕)35.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36.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37.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38.无论(更不必说;连词)39.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40.无赖(胡作非为、活泼顽皮、无所寄托;品行不端)41.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42.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43.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44.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45.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46.开张(广泛扩大;开业)47.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48.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49.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50.结束(整好装束;完毕)5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52.往往(处处;常常)53.中间(中间夹杂;里面)54.扶老(拐杖;扶着老人)55.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56.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57.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58.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59.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60.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61.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62.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63.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64.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65.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6.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出众的人)67.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68.地方(土地方圆)二、人物传记常见词语1.数奇(shù jī)(命运坎坷曲折),2.驵侩(zăng kuài)(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3.县官(指朝廷),4.坟策(又称坟籍、坟典,泛指古书典籍),5.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6.非礼(不合礼节),7.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8.丁忧(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9.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10.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11.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12.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13.自非(假如不是)14.黔首(指百姓),15.耄耋(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16.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17.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18.下车(指官员上任),19.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20.听事(处理政事;大厅(多指官署中的)也作“厅事”)21.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22.畋(tián)渔(打猎捕鱼),23.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24.属辞(撰写文辞),25.累官(屡次升迁),26.左迁(贬官),27.女弟(妹妹),28.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29.具体(形体具备),30.三尺(指剑;法律条文),31.舅姑(公公与婆婆),32.无赖(无所依靠;无聊),33.身体(亲自实行),34.结束(整装,装束),35.闾左(平民),36.豪右(权贵),37.苍头(奴仆),38.致仕(辞官),39.起复(重新起用),40.中使(宦官),41.中人(宦官;宫女;有权势的近臣;居间介绍或做见证的人),42.中贵人(有权势的宦官),43.掾吏(亦称掾属,一般官员),44.学官(又称学馆、学宫,学校、校舍),45.构会(结合串通;设计陷害),46.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都,还有“美好”及“大”的意思),47.诸生(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48.居忧(又称居哀、居丧,守孝的意思),49.辟易(惊退),50.车驾(帝王外出时所乘,因而用作帝王的代称),51.戎狄(指少数民族),52.寿考(高寿),53.显戮(当众处决),54.乞骸骨(辞官告老还乡),55.块然(孤独地;亦作安适地),56.翕然(一致、安定的样子),57.报怨(报仇),58.不殊(没死。
“殊”为断其身首以死),59.婚姻(结为亲家),60.文采(有才华),61.东宫(太子居住的东方,借指太子),62.两造(原告、被告双方),63.考竟(拷打死于狱中),64.阿纵(曲法纵容),65.兼道(以双倍的速度赶路),66.故事(旧例,以前的做法),67.不肖(没有才能)等等。
68.对死的称呼:殁、故、卒、殪、毙、殂、殒、薨、丧、身故、物化、弃世、下世、就世、谢世、崩、山陵崩、不禄、升天、涅盘、坐化、羽化、鹤化、物化、圆寂、归寂、入寂、晏驾、宾天、大行、千秋万岁、夭折、、短折、中殇、殇(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69.践祚(登基即位)三.解词1.古今异义故事结束非常山东舅姑颜色南面因为用心虽然可以知道于是扫除交通痛恨丈夫夫人烈士殷勤牺牲2.承接连动诏赐敕勒向使诚然听受:听取接受覆溺:船翻溺水引次:率军驻扎3.偏正修饰超擢杖杀株连连坐族灭鼻祖清季乃翁不韪兄事吏使翼蔽席卷饿殍雅闻侪曹(辈)不肖稗官秋毫北陂bei 讽谏城隅邀击:迎击、阻击盛赞:极力赞扬鏖战:激战深昧mei :深切体会和理解白衣:平民、小吏、白色衣服、受处分的官员班马:离群的马会猎:双方战争弥笃:更加深厚、沉重4.近义粘连宽宥按察抑或赈济旋即蓬筚嘉许造访忤逆赦免延请秉持幽囚避匿机要教化倾下孝悌庠序吊慰庶几消弭造诣笃厚巡检饥馑哀戚谙熟辞谢希冀羁绊鞍鞯征辟讽谏譬如仓廪仓廒骥骜谤议傲愎刚愎简拔拔擢昏聩敕令权柄罢黜罢逐启禀拜谒鞭笞倚傍边鄙首领元首苦楚偏袒羸弱报酬比邻比及卑鄙碑碣忤悖乖戾乖舛朋比:互相勾结、依附苑囿:园林诚拙:诚实朴拙巧诈:奸(机)巧诡诈闇钝:愚昧迟钝敏悟:聪明衰疲:衰弱疲病辅弼:辅佐;辅助荫蔽:遮蔽;保护颁犒:颁发犒劳觇视:窥视,探察疲敝:衰败;疲惫擘画:谋划,经营。
鞭棰(箠):1. 鞭子。
2. 鞭打。
3. 督促、勉励。
4. 征服,控制。
捶楚、楚挞、楚(荆)掠:拷打暴炙:日晒火烤;比喻威慑或熏陶感化俾使:使让狴牢:牢狱补裨: 弥补坌垢bèn : 灰尘污垢崩摧:崩塌摧毁摈除:抛弃排除酬酢:饮酒酬报嬖爱:宠爱躄倒: 仆倒论处:判罪处理哀毁:哀伤毁弃震讋zhé:恐惧破灭:打败灭亡踪迹:行踪痕迹、寻踪觅迹奖掖:奖励提拔唁劳:安抚慰劳振耀:振兴光耀谤讥:指责冱寒:寒冷隘穷:窘迫困厄5.动宾支配吊民纳贡逾期弑君及第待字逐鹿乘城走坂办贼雨雪司令问罪就座佯北抱恨报怨知县克勤发祥援笔追谥毖后论斩迄今问罪将将事事閟户:关门投版:弃官听狱:审案、断案刎颈:砍头、自杀班师: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军队胜利归来克期:约定日期弼违:纠正过失踵武:跟踪、继承发轫:开始、出发、启程、动员6.反义粘对道路纵横阡陌广袤经纬遐迩晦朔低昂衣裳张弛本末乾坤休戚否泰考妣翁媪捭阖:开合,运用手段使联合或分开比周:结党营私、集结,聚合7.主谓陈述夜阑:黑夜将尽自黜:自免官职8.偏义复词作息公姥舅姑父兄出入四、双音节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2.何如、如何(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4.孰与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5.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二)、被动句为所(可译为“被”)(三)、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2. 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四)、表示揣度1. 无乃(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2.得无(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3. 庶几(可译为或许)(五)、表示选择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六)、表设问: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2.“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七)、表陈述语气1、无以、无从。
(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2、有以。
(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
)3、有所。
(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4、无所。
(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5.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八)、假设1. 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
不然的话……就……。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4. 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九)、转折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2. 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十)、其他1、得以:(可译为“能够”。
)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4、而已:(可译为“罢了”。
)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7.以至:(可译为“一直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