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课时作业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课时作业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是 ( ) 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2.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3.“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依据史实,“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C.创立拜上帝教D.永安封王建制4.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

下列哪一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5.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是 ( ) A.利用宗教形式发动起义B.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C.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对外来侵略D.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6.“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 ) A.辛亥革命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B.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C.辛亥革命将传统文化彻底击败D.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7.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8.“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幕对白揭示了 ( )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产生影响B.辛亥革命的不彻底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9.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 )A.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制度B.被帝国主义扼杀了C.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D.领导人软弱、妥协10.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请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11.“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7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七)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对应学生用书P187)(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1845年到1850年发生的反清起义次数示意图,这张图片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B.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C.鸦片战争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然经济解体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以排除A、D两项;图片并没有反映“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

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2.(2012三明模拟)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

”这一政策( )A.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B.调动了农民参加太平天国的积极性C.为《资政新篇》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解析:“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的政策,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无法调动工商业者的劳动积极性。

答案:D3.右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后来,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匾。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其主要奋斗目标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解析: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并没有抗击外国侵略的主观目的。

答案:C4.英商满载生丝的轮船经过甪直,不肯向太平天国税局纳税,被扣压。

英国领事强为干涉。

太平天国提出抗议:“太平天朝定制,商货经过税局,有一定之税金,今贵国商人之行为,即违定制,而贵国官长强为干涉,于国际交谊甚不合。

特此告知。

”这表明太平天国( )①奉行平等互利的外贸关系②坚决维护贸易主权③主张一定程度上对外开放④严禁贩卖鸦片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 2012北京西城区模拟)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必修一 专题二 第四课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课时作业

必修一   专题二  第四课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  课时作业

必修一专题二第四课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课时作业]1.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充分说明()①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②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③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④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从材料内容分析,从“直扫幽燕之地”,说明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③正确;从“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说明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②正确。

答案:C2.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与之相符的只有D项,即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D3.“长毛(指太平军)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

这段文字说明()①多数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被迫的②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无本质区别③组织涣散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④农民阶级不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解析:首先要对材料准确理解,①农民参加起义是因为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自发加入起义队伍的;②都是农民起义,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政权;③二人的“逃”、“偷”说明起义队伍纪律不严。

答案:C4.“太平世界,男女同权应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

”此联是洪秀全为天京文阁殿新考时撰写的门联。

下列对其所含历史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是()A.反映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文化改革措施B.描绘了太平天国定都后的斗争片段C.表达了要彻底击退外国侵略军的意志D.体现了太平天国倡导男女平等的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读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

答案:C5.(2010·烟台模拟)《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4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人民版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4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人民版

课时作业4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大连高三六校联考)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清朝军费开支猛增。

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赋附加税与漕粮改折。

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

这些方法使清政府短期克制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 )A.中央财权下移 B.西方经济侵略加剧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萎缩解析:据材料“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为了便于各地自行筹集军费镇压起义,允许地方政府加税、向富人开捐,这逐渐导致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向地方转移,即中央财权下移,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的影响,无法表达西方经济侵略加剧的问题,故B项错误;地方政府加税、向富人开捐也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地方权力加强,不是萎缩,故D项错误。

应选A。

答案:A2.(2021·鹤壁高三段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管财〞,废除买卖婚姻。

太平天国曾提倡“一夫一妇〞制。

但是,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

这说明太平天国( )A.政治主张具有矛盾性B.坚持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C.不具有反封建的意义D.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解析:材料“废除买卖婚姻〞“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封建,但却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A、C项错误;材料“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说明B项错误。

答案:D3.(2021·邢台高三模拟)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件岳麓版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件岳麓版
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解析:由材料中湘军显要成员的出身的晋升情况来看,同 等官职由不同身份晋升而来,说明官员晋升并没有遵循常规, 故 A 项正确。
7.(2019·徐州考前模拟检测)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 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 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 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 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 可以说明( A )
课时作业1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山西太原模拟)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
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
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
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场“战争”指的是( A )
解析: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教 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 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 A 项正确;保守态度与材料中“许牧 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符, 故 B 项错误;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与材料中“不得毁谤国 法”不符,故 C 项错误;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与 材料中“不得擅旱地”不符,故 D 项错误。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票号相继撤庄与银行制度的关系, 故 A 项错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票号相继撤庄与清政府压制的关系, 故 C 项错误;材料“从 1853 年至 1863 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 时期,“汉口、扬州、南京等地”是太平军的活动区域,社会 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导致票号相继撤庄,故 D 项正确。

课时作业12: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课时作业12: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课时规范练11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18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8)(拜上帝教)“在很大程度上既对基督教有依赖性而又扭曲了基督教的宗教精神,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继承性而又窒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这旨在强调拜上帝教( )A.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B.强调发展对象的民间性C.中西文化畸形结合产物D.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2.(2018江西赣州期末,9)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

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3.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4.(2018河南洛阳期末,14)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

这些现象(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2018新疆二模,30)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这反映出(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6.(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35)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课时作业10: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课时作业10: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第10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C.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答案 C解析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变得日益激化而非逐渐缓和,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得到朝廷支持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满洲八旗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而无力镇压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地主转而成为抗击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其的倚重和任用,故C项正确;湘军表现神勇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军而非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6)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

这说明太平天国()A.注重宣扬儒家传统文化B.政权性质日趋封建化C.缺乏新政治体制的建设D.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答案 D解析太平天国开科考试,但题目却不准用旧时的“四书五经”,完全出自太平天国的教义,故A项错误;“开科取士”是一种选官制度,与政权性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开科取士”阐述的是太平天国选官制度,不能反映其新政治体制建设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录取颇宽”可知太平天国扩大录取名额,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故D项正确。

3.(2017·西宁一模,28)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

”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A.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B.清朝专制统治、民族压迫的象征C.儒家传统文化习俗的象征D.农民起义军挑战清朝统治的象征解析在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看来,辫子是清王朝对中华民族实行民族压迫的代表而非仅仅是其生活习俗象征,故A项错误;“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表明太平天国将领将辫子看作是清朝专制统治、民族压迫的象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不反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而且这也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农民起义军挑战清朝统治的象征”,辫子显然并不是清朝统治的象征,故D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北伐战争D.淞沪会战解析由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可知战争主要在南方。

再结合材料“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可知,这场“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津冀鲁地区,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故D项错误。

答案 A2、天王的伯、叔称国伯叔,其兄弟称国兄弟,各王的伯、叔皆称贵伯叔,其兄弟称贵兄弟。

一般官员以官职的大小而定,官大见官小的都称之为弟,官小见官大的都必须称其为兄。

这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无疑。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摆脱阶级局限B.推行等级制度C.遵从伦理道德D.建设和谐关系答案 B3、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解析太平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故B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表明对天王的尊重,不是严厉批评,故C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故D项正确。

答案 D4、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太原模拟)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北伐战争D.淞沪会战答案 A解析由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可知战争主要在南方,由材料“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可知为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津冀鲁地区,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故D项错误。

2.(2018·龙岩模拟)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答案 A解析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A项正确。

3.(2019·荆州模拟)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

该现象反映(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答案 D解析材料“从1853年至1863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口、扬州、南京等地”是太平军的活动区域,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导致票号相继撤庄,故D项正确。

4.(2018·黑龙江哈九中模拟)在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处心积虑对淮军加以裁抑。

1866年李鸿章愤慨地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

又仅挑剔细故,专采谬悠无根之浮言。

”这表明( )A.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党争B.清政府固守传统治国策略C.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D.列强的侵略威胁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可知清政府没有重视增强国内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而是目光短浅,害怕大臣军权过大危及统治而削弱其兵力,反映出清政府不能结合实际国情改变政策,固守传统治国策略,故B项正确。

5.(2018·湖南G10教育联盟4月联考,28)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

由此可知清末( )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湘军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来看,同等官职由不同身份晋升而来,说明官员晋升并没有遵循常规,故A项正确。

6.(2018·珠海期中)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1851年”以及支出银数不断上升,结合所学,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1851年,列强侵华尚浅,不存在大量债款,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兴办工厂,故C项错误;支出银数增加,存银减少,与小农经济解体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7.(2018·聊城期中)秋瑾就义后不久,同盟会领导人胡汉民说:“故为中国计,为多数人计,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置彼虏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

”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的革命志士( )A.革命立场发生动摇B.要改变革命策略C.计划创立革命政党D.斗争目标不明确答案 B解析据材料“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和“不足置彼虏死命之革命军”可知革命的策略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

8.(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质量考评,29)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对国家观念的重视,只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社会风俗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变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时期民众供奉的牌位中出现国家观念,说明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故D项正确。

9.(2018·衡水四月大联考,29)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答案 B解析依所学,立宪派主张继续保持清朝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故A项错误;依所学,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正确;依所学,无论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建立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的,故C项错误;依所学,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符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

10.(2018·徐州考前模拟检测,8)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

”材料可以说明( )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答案 A解析由材料“引起战祸……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体现清政府卖国,故A项正确;“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政府官员的支持,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的结果,故D项错误。

11.(2018·洛阳期中)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答案 D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即已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但只是自救措施,并非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未触动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可知清政府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12.(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9)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

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

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

材料反映了( )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答案 D解析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了“主权在民”理念,而国会政治却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要实现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比较艰难,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8·菏泽期中,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秀全从农民阶级立场出发,把《劝世良言》中关于上帝是真神、人皆上帝子女,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材料与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的平等内容,使宗教的教义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印证而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赵宏章《〈劝世良言〉与洪秀全早期思想》材料二(东王)杨秀清给英国公使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

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

”——《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秀全成功发动农民起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杨秀清对发展中英关系的态度。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观念。

答案(1)原因:洪秀全把早期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运动;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深受西方列强蹂躏,民愤日深;清政府为偿还对外赔款加重赋税,激化了阶级矛盾。

(2)态度:他仍然以传统的大国自居的思想看待中英问题,并许诺英国货物可以“自由出入”“随意进退”,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反映出杨秀清等人没有认清西方殖民主义的本质。

(3)评价: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初,宗教中的平等思想确实起到了组织发动群众的作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一种凝聚力;利用宗教束缚百姓思想,大搞个人崇拜,酿成了天国内部的分裂;在对外关系方面把西方国家称为宗教上的朋友和兄弟,甚至出现放弃国家主权的行为和言论,未认清西方国家的侵华本质,一定程度刺激了西方国家的侵华野心。

14.(2019·衡水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洪秀全(1814~1864年),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

他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

洪秀全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年),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