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篇一: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有感】以往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感触颇深。
这次寒假又读了先生所著的《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日记。
记录的是在千年之交的时候, 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 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 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 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虽然这本书采用了游记的形式来书写, 但却时时给读者传递着一些热点关注问题:如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辉煌的古文明, 为什么最终走向衰败?面对文明的没落, 我们该如何延续发展或者重新创造文明?对照各国的文明保持现状, 该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翻阅整本书后,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遭遇的种种奇遇甚至是惊心动魄的一些经历, 我心里深有感触, 正如书中字里行间所折射出来的:“创造文明的是人类, 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
其实, 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在很多地方, 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
”尤其是中东地区, 作者所经历的那些恐怖的事件时时提醒着我们, 虽然时代已至今日, 我们身处高科技社会, 物质上享受着前人未曾有过的优越条件, 但面对先辈创造的灿烂文明, 却能肆意践踏而不自知, 甚而为蝇头小利而作出愚昧的争斗, 最后带来的却是连年的战争、血腥的杀戮、种族的衰亡, 令人神伤。
当然, 本书沿袭了先生一贯的风格, 文字尖锐充满力度, 可贵的是不同于深思熟虑后的那些文章, 因为是即时性的日记体文章, 文字中蕴涵着作者真实的直白式的情绪体验, 理性而不失激情, 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如作者游历各国的过程中思古怀今, 由此发自内心的真切地表现出的爱国感觉令人感动。
让人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
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 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 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传承中华文明, 传播灿烂文化, 尽自己的力量为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的作品《千年一叹》是一部描写历史悠久、古老文明的小说,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被余秋雨深刻的文笔和对人性、历史的思考所感动。
小说中,讲述了跨越千年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种种荣耀和悲哀,引人反思人
生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历史
的坚毅和无情。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让人感同
身受,产生共鸣。
阅读《千年一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让我意识到历史和现实之间
的联系和反思。
作为读者,不仅是在享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在思考人生的意
义和价值,以及人类的历史进程。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与人性的探讨,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人文关怀的力量。
这部小说让我得到了启发和思索,值得一读。
千年一叹余秋雨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读后感《千年一叹余秋雨》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这部作品让我深有感触,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千年一叹余秋雨》中,余秋雨先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和思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
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以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读完《千年一叹余秋雨》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和解读,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同时也对当代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千年一叹余秋雨》中,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思考,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和解读,他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同时也对当代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在读完《千年一叹余秋雨》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和思考,他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千年一叹余秋雨》是一部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和解读,余秋雨先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当代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读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有感

读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有感作为中国近代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余秋雨先生早已以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思想启迪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的作品中,尤以《文化苦旅》、《文化神话》、《文化大师》等的文化批评和探究作品为人称道。
而《千年一叹》,则是余先生创作的一部诗话集,在其中,他以生动的文字表达了对人性、历史和世界的深刻感悟。
读完《千年一叹》,感触良多。
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留美期间的完成的一部诗话集合,该书虽然属于诗话,但却不同于一般的诗话,它不是独立的一篇篇文章,而是由一系列相连的短文组成,使整个书就像一首诗一样连贯、流畅。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一部同时具有文化而又跨文化的作品,它既表现了对东方文化的深挚热爱,又表达了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批判精神。
读完《千年一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对人性的体察和思考。
诗集的标题就是“千年一叹”,正是因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千年”时间,才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沧桑和故事。
而这些人类创造出来的历史、文化、哲学、科技等等,则是在人的本性、欲望、理念、信仰等方面留下了更深的烙印。
余秋雨先生在诗中所提出的“人性”这个概念十分的广泛,它包括了人类对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多方面的情感和人类对一些基本理念的追求,例如自由、平等、公正等。
他对人性的研究,就像深入一座宏伟的城池,一步步地去征服内心的薄弱处,而这样的人性研究就是他千年一叹的心路历程。
在《千年一叹》中,余秋雨先生还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他通过诉说历史上的大事钩起了我们的思绪,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更宏伟的认识。
余秋雨先生从整体性的角度审视历史,探究历史的脉络和现象,整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理解古人的思想与行为体验。
他讲述的不仅仅是现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是关于人类智慧、灵魂与情感的回归。
当我们仔细阅读其中的一篇篇文章时,感受到的不止是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还有想象和共鸣、以及时间上的跨越。
《千年一叹》读后感11篇

《千年一叹》读后感11篇《千年一叹》读后感1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
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
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
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
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平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
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
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
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
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
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
如今也只有中国这头雄狮傲然挺立。
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千年一叹》读后感2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
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
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
乍一听,是一件美差。
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
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
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
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
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
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
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
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
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千年⼀叹》读后感 导语:《千年⼀叹》是2002年10⽉作家出版社出版发⾏的图书,作者是余秋⾬。
属于⽇记体散⽂,记录了余秋⾬在2000年随⾹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跋涉四万公⾥的经历。
下⾯是⼩编收集的余秋⾬《千年⼀叹》读后感,欢迎阅读。
余秋⾬《千年⼀叹》读后感篇1 今天我要给⼤家推荐的是余秋⾬的《千年⼀叹》,余秋⾬,原先我只知道他知识渊博,是闻名中外的⼤学者。
后来了解到他⽣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慈溪)。
⼤陆著名艺术理论家、⽂化史学家、散⽂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五名。
⼋⼗年代后期开始写作《⽂化苦旅》等⽂化散⽂,辞职后更以亲⾝历险考察国内外各⼤⽂明为⼈⽣主业。
所写的《⼭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叹》、《⾏者⽆疆》等,开启⼀代⽂风,长期位踞全球华⽂书畅销排⾏榜前列,在⼤陆公布近⼗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名中,余秋⾬⼀⼈独占了四本,已被公认⽬前全世界各华⼈社区中影响⼒最⼤的作家之⼀。
今天我要推荐给⼤家的这本《千年⼀叹》确切来说是⼀本⽇记。
它记录了作者余秋⾬在千年之交随⾹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的经历。
为什么会有这次寻访古代⽂明的⾏动呢?他们的⽬的是想看看在新的千年之交,这些⽂明古国的现状,以便为进⼀步思考⽂明的前途,以及为⼈类的前途与命运提供借鉴与警⽰。
秋⾬先⽣跟随凤凰卫视的五辆跃野车完成这次“千禧之旅”,沿途⼤多数是衰落的⽂明古国以及并⾮⽂明发源地的同样贫穷落后的国家。
有些地区充满了战争与恐怖,道路也⼤多不好⾛,其间的艰险可想⽽知,经常是吃不好,睡不好,还得不知疲倦地连续⼯作。
但是秋⾬先⽣却顽强地、⼀步不落地⾛完了全程,并且每天写⽇记,当天就通过卫星发回⾹港和⼴⼤读者见⾯。
结果就出来了这本《千年⼀叹》。
我读了这本书,对它的感觉很好,从书中既领略了沿途的奇闻轶事,⼜为它的思辩的精神,对⽂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的痛惜,以及对当地⼈的愚昧、⿇⽊的痛恨所感动。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赏析

"叙事学"是小说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解读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叹》,可清晰地发现该散文文本的叙述主体"不再是"余秋雨本人,而是余秋雨对社会文明兴衰的理解。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余秋雨《千年一叹》的赏析,欢迎欣赏!文化的传承,文明的断裂,这两个话题始终是人类时刻面临的问题。
不论是死的文化,活的文明,还是死的文明,活的文化,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下,稍有文化觉解的人都面临着如何接受挑战和应对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看,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不管是实物的承载,还是符号的象征,作为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孕育和培植出来的东西,文化与文明都被烙上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印记。
作为人类面对先人创造和留存下来的精神和思想的精粹,身为后来者在该链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着实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事情。
作为文明的外显,文化的呈现和表达因专注的角度不同,世人感受和触摸到的样式也就各不相同。
其中最贴近事物的本体,最具事物特质的当为经过文化的巡礼之后用文字记录下的文字。
不论是什么样的文字呈现,它们都从自己所关注的角度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对文化做出自己的阐释和注解,文学类的也好,非文学类的也罢,形式各异,但异曲同工。
梳理相关的文字读物,关于文化论述和表达的可谓浩如烟海。
而就时下与普通人的寻常生活较为贴近的,并能够为普罗大众普遍阅读和接受的作品看,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围绕“文化”所进行的工作,做出的努力,最后把“文化之旅”所获得的体验汇集成书奉献给世人的作品是最具代表性的。
《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摩挲大地》……这些以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经络为红线串联在一起的系列丛书,因专注于对人类文化的探寻而具有了独特的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
余秋雨作品《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精彩内容赏析: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我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
被贩毒集团杀害……以前我在实地考察中国现存原始文化、写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也曾一次次地投人过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但与这次相比,那时总还能转弯抹角地找到帮助和保护。
记得有一次为了赶早班渡船在山间迷了路,我顺着几声苍老的咳嗽声,找到了一间看山人的小屋,得到了指点;又有一次夜间迷路见对面来人,心中疑惧故意哼曲壮胆,对面来人也同样哼曲,等擦肩而过后才彼此放心,回头一笑。
这种机缘,在这次就很难遇到了,小小的车队就像几只蚂蚁在荒原上蠕动,任何一种不知来由的暴力都能把它们捻得粉碎。
不仅仅是荒原。
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
硬说自己没有恐惧,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惧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
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山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
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
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它们的伤痕。
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
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二在这样一个历险过程中每天写一篇日记,不太容易。
起初谁也没有指望我能坚持把这些国家一个个走完。
由于工作需要,多位主持人、编导、摄影、司机都在一批批轮换,陈鲁豫回到香港后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每次吃饭都产生罪孽感,觉得对不起继续在国外受苦的兄弟们,以致每大播完新闻节回都要情不自禁地问候一声。
这些兄弟们中间有少数几个一直没有被轮换,其中一个就是我。
可惜我们都听不到陈鲁豫的问候,因为根本没有时间看电视。
每天行车十几个小时,沿途买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下肚,找到旅馆后还是饥饿不敌困倦,倒头便睡,但伙伴们入睡前都会关切地看我一眼,大家知道我还要熬夜写作。
我不会抽烟,要提神只能靠喝茶,但沿途十个国家的旅馆客房都没有开水供应,同车的赵维便每天端着自己的保温杯,满面笑容地到餐厅向侍者讨半杯剩余的红茶,讨来后就倒给我。
另外一些伙伴知道我喜欢吃萝卜,每到一座城市便满街找,终于在伊朗买到一种黑萝卜送来,可惜这种黑萝卜实在太难吃了。
很多住地无法写作,我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所以多数字迹都歪歪扭扭。
这些字迹当天就要通过卫星传送万里,接收者看不清,便造成海内外各家报刊发表时的很多错讹。
我把原稿放在一个塑料洗衣袋里随身带着,直到进入伊
拉克前几分钟才想起,那个洗衣袋上印有以色列的希伯来文,赶快停车换下,要不然如果被伊拉克海关查到,不知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
我怎么能够说得清,这厚厚一大堆装在敌国曰袋里的象形文字,居然是什么“日记”?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段时,我把这包书稿放在离身体最近的背包里,连每天做梦也都是抱着这包书稿奔逃的狼狈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却不知是什么。
为此,我对这样的写作方式珍惜起来,愿意小心翼翼地保存它的原生状态和粗糙状态,只等春节那天车队进北京后就把这包书稿交给出版社,基本上不作整理修改。
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2也有点像中国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面描。
根根攀攀、泥污水渍都留着,图个真切。
这也是一种有关写作态度的边缘试验。
没有资料可供查证,没有时间琢磨文句,未及修改便已经传送出去发表,比较彻底地阻断了“做学问”或“做”的任何企图。
我早期的散文还有一点“做”的痕迹,容易碰擦到我已经离开的某些领域,这次终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白了。
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
荒原上的叹息总是糙粝的,如果要把它们调理成书斋里的柔声细气或沙龙里的尖
声尖气,我如何对得起自己多年前就开始的辞职远行?时间越长,越庆幸自己的选择。
支持我选择的,是广大沉默的读者,回此只管安心走路,神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