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编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制资料整理目录第一章清末文学 (2)一、曾国藩和湘乡派: (2)二、梁启超和新民体: (2)三、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第二章新民主主义文学 (2)一、“五四”新文学运动: (2)二、白话文学: (3)三、乡土文学: (3)四、延安文艺座谈会: (3)五、解放区文学: (3)六、上海“孤岛”文学: (4)第三章文学团体 (4)第四章文学家 (5)一、鲁迅: (5)二、其他文学家: (6)第五章少数民族文学 (6)第一章清末文学一、曾国藩和湘乡派:曾国藩,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

借鼓吹桐城派发展自己创立的湘乡派。

在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外补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同时改进了桐城派的文风,是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

但在思想方面,湘乡派成为宣传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因而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信任和支持。

二、梁启超和新民体: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题材,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

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解放,在文坛上取代了桐城派的统治地位。

新民体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是最早的新体散文。

特点是:1、内容包容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名词;2、文字通俗流畅,说理透彻;3、结构严密,逻辑清晰;4、感情充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但新民体的缺点是粗率浅薄。

梁启超作为新民体的主要作者,代表作有:《少年中国说》、《新民说》、《说希望》等。

新民体的精华在白话文运动中得到了继承。

三、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吴沃尧《二十年目睹只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文学一、“五四”新文学运动:从1917年初到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一翼。

1917年初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欢迎阅读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4.1.2.1.2.3.4.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三种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两个基本的选择: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两个中国之命运:帝国主义列强不会让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中国无法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以后社会阶级发生了那些变动?★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不过,2.3.4.另资本-1.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立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基地。

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1.符号表达的转变:近代文学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从传统文学的象征、隐语、修辞转向符号的表达方式。

这一转变源于现代性的冲击和对西
方文化的接触,使作家开始将社会现象、个人情感转化为新的符号语言,
并通过短篇小说、白话小说等文体来呈现。

4.文艺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涌现着一大
批重要作家如郁达夫、冰心、巴金等。

他们与时代同行,用文学批判封建
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同时倡导文艺的独立性和进步性。

5.抗战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家们
关注并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绪和民族精神。

徐志摩、郭沫若、朱自清等作
家都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国家的抗战事业,同时也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

6.革命文学: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文学以革命为主题,作家们推崇工
农兵群众的英雄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思想。

战斗文学、农民文学、工人文
学等成为主流。

代表作家有王朔、文化协会成员等。

7.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作家
们开始关注社会发展、人类矛盾和人性探索等议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
学流派和思潮。

莫言、史铁生等作家精心描绘着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展现
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成熟和多元。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由维新到现代,由主题单一到
多元并存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作家们不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也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了解,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变革,并体会到人类精神和文化的跨越。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考研复习资料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3:“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4:美国总统顾问亨利·亚当姆斯:为保障列强国内的经济秩序和安全,“必须征服亚洲”,“决不能容许中国和亚洲实现工业化和政治上的独立”,“如果容许中国和亚洲独立自主地开发自己的资源”,“如果容许在太平洋彼岸⋯⋯以无尽藏的黄河流域的生产资料为供应的民族工业的体系成功地组织起来,对西方文明来说,将是不可思议的罪行。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2)请根据材料2、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3)有一种观点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根据材料3、材料4及所学知识,试分析“侵略有功论”。

答案: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

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重点简答、论述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答: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

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引起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答: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它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纲要综述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两大前提,即一方面少数人积累大量的货币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2、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重大转折。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部不统一。

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5、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关系: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英军在三元里的暴行,激起民愤,奋起反抗。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一、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1.龚自珍从这种“变”的观点出发,对封建末世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3.鸦片战争后,作为“汉宋之学”的对立物而崛起的“经世致用”之学,标志着传统文化中重视致用的传统在近代文化中得以恢复4.和发扬。

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1.1895 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

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生物进2.化论学说,着重阐述“自然选择”的思想。

3.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三、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1.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提出文学与时代关系是龚自珍和魏源。

2.3、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最为明确系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四、爱国主义伟大主题1.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史中,是一个超越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

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梁启超继《新民说》发表后,1902年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关系》,提出“小说界革命”。

2.梁启超于1902 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小说刊物——《新小说》,大量发表翻译与创作的新小说,他自己也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

3.反殖、反帝、反封建是近代文学的主流,是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主题。

4.梁启超提倡文学革新,其理论核心是他的“新民说”5.梁启超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取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

6.1868年黄遵宪就对诗坛的崇古卑今创作倾向提出批评,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提倡以“流俗语”入诗,要求对诗歌进行革新(参阅黄遵宪《杂感》)。

7.在近代,较早起来批判桐城派并进行散文改革实践的是冯桂芬,他的政论著作《校邠庐抗议》,见解大胆、新颖、文笔通俗、流畅,成为近代新体政议文先例。

中国近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大纲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恰切概括。

近代社会的80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动摇山崩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解体的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

2.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动荡与危机。

近代80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危机之中,这突出地表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表现为近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西方列强与封建中国的强弱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

“天朝大国”夜郎自大的迷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有识之士纷纷起而探求中国的出路。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探寻民族出路的历史。

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由长期的封建闭关到走向开放的历史,是向西方学习的历史。

这种开放,是由不自觉、被迫走向自觉、主动的,这种学习,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明确、深化的认识过程。

3.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

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宏。

4.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5.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以前有何不同?中国文学本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近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使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与前不同的时代内容。

由于封建制度已进入末也,加以外国列强侵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所谓内不强则贼入,木朽蠹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相互激荡,因而,爱国主义在近代,表现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大方面:一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末世的黑暗和腐败,呼吁社会变革,从唱出封建社会的挽歌,到写出否定封建制度的檄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编(1895-1905)第一章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第一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一、文学改良运动兴起的原因:1.近代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政治、经济的变法维新运动和思潮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二、文学改良运动的三阶段:酝酿发动期(1894-1898)发展高潮期(1898-1907)衰落尾声期(1907-1911)第二节文学改良运动的目标与内容一、运动的目标:1905年由蒋智由在《新民丛报》中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目标。

“自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面旗帜、一种思想武器。

文学改良运动在反对封建旧文学以革新中国文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以建设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文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运动的纲领:主要是由梁启超制定提出,包括: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这一纲领是紧紧围绕着其目标服务的。

三、文学改良运动的内容1.“新派诗”:主要追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出“新派诗”与旧体诗的不同。

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这样,“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2.“新文体”:继承经世派的新体散文,尔后又有所发展的一种新式散文文体。

它从旧体文言散文的束缚中“至是自解放”,文笔“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捡来”,因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

但这种“新文体”仍是从古文、骈文和时文中兼取句式格调,又杂以俚语和外国语法,是一种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较适于表达新生活和新思想。

它的开创者是康有为,继而成为“新文体”代表作家的是梁启超。

3.“新小说”: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盛行的“政治小说”模式,认为“于日本维新之运有大功者,小说亦其一端” ,要求借鉴日本“政治小说”的体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及清末许多长篇社会小说,既是效法这种小说体制与格调的产物。

4. “新戏剧”:提出以西方戏剧大师为法,莎士比亚、伏尔泰之风为中国剧坛之革命军。

蒋智由更提出戏剧改良要多演“悲剧”,少演或不演“喜剧”:“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多喜剧,故能为社会种孽”;“而沙翁著名之曲,皆悲剧也”;“欲有益于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

其时,有志于戏曲改良的作家与艺人,不仅要求效法欧美悲剧大师,改良中国戏剧,并且输入话剧形式,演“文明戏”(一种穿时装、表演现实题材的戏剧形式),改良京剧等,蔚成风气。

第三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宣传并树立了文学进化观。

二、宣传并树立了新的文学价值观。

三、为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开山引路。

四、推动文学批评与论争的进程。

五、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的整理研究蔚成风气。

六、在创作上,文学各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进步意义的作家和作品。

第八章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第一节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论一、揭起“诗界革命”的大旗,奠定其理论基础。

《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变革旧诗,形成具有“三长”即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的新诗。

二、“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新文体是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的一种明白晓畅、富有感情色彩和鼓动性的通俗文体。

◆新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古文的一种通俗文体。

这种文体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这种文体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三、“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1.求新:新小说的政治功能。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2. 小说的四种力量:“熏”:熏陶、感染。

“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

“刺”:刺激,“顿”,突发而“骤觉”。

“提”:指主体与客体感情的融合。

四、戏剧改良宗旨:以西方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以西方戏剧为榜样。

模式:以中国传奇演绎外国故事。

如“比武招亲”、“包公断案故事”等传统模式的运用。

五、“新文体”的特色1.鲜明的政治倾向。

例如《变法通议》。

2.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例如《少年中国说》。

3.中西交融的语言特色。

例如《过渡时代论》。

4.比喻、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如《少年中国说》。

第四节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一、发动并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二、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成就为文学革新运动增添了光辉;三、介绍引进西方文化和新的文学观念,为文学革新运动指明了方向;四、对“五四”文学革命,以及许多现代作家均有影响。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一、诗歌理论1.诗论纲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诗外有事”是指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诗中有人”是指诗作中要有诗人自己的艺术个性。

诗人既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真实地描写时代风云和现实生活,又能以真实的感情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来艺术地把握这一切。

2.诗论主体:追求“新派诗”的理想境界。

《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阐述了对新派诗的诗境的追求:第一,复古人比兴之体。

第二,以散文的手法写诗。

第三,选择新题材、创造新意境。

3.主张“我手写我口”的言文合一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这是我国语言文学史上关于“言文合一”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4.提出名曰“杂歌谣”的新体诗杂歌谣是一种篇幅长短不一,句式、字数多少不等,艺术风格多样的新体诗。

二、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一)诗歌创作:《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1.反映反帝爱国精神的“中日战纪”。

《哀旅顺》、《冯将军歌》2.记录五彩缤纷的域外生活。

描写西方自然科学新成就。

《今别离》四首。

描写异国风光、民俗人情。

《樱花歌》3.反映民生疾苦。

《邻妇叹》二)艺术成就1.黄诗长于叙事描写,出色地刻画艺术形象;2.以文以诗,又力求诗与音乐的结合;3.汲取民间文学的养分,造成清新活泼的诗歌气息。

第四章康有为及其他维新派作家的创作一、谭嗣同1.谭嗣同诗歌创作——《莽苍苍斋诗》1.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

如《潼关》:2.抒发凌云壮志的爱国心。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艺术个性:诗风恢宏豪迈,壮丽遒劲,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第五章“同光体”及其他诗歌流派第一节“同光体”诗歌及其诗歌理论一、何谓“同光体”1.“同光体”是近代宋诗运动发展到同光时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最早是由陈衍在《沈乙庵诗序》中提出,以宗宋为主,不墨守盛唐。

◆同光体:指清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

同光体之名源于陈衍的诗论,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

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咸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的同治并无着落,故改称“光宣”更符实际。

这一派诗人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以陈三立成就最高。

其它主要成员有沈曾植、郑孝胥、陈衍等。

2.“同光体”前后历经四十年,流派纷呈,主要有:江西派、浙派、闽派代表诗人有: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

其理论家是陈衍,诗论代表作是陈衍的《石遗室诗话》。

二、“同光体”的诗风1.学古风气比较浓重。

“同光体”诗人多推崇黄庭坚的“点石成金”、“脱胎换骨”说,从古书中寻找创作灵感和源泉,这种陈陈相因,最终导致“同光体”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病。

2.语言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3.追求字句上的新巧。

三、“同光体”的诗评家陈衍一)标举“三元”说。

“三元”说是“同光体”的理论核心,也是陈衍的论诗重心。

他在《石遗室诗话》中说: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

余言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

”所谓“三元”,即唐宋三位诗人(杜甫、韩愈和黄庭坚)所代表的三个时期。

“三元”说为“同光体”宗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主张“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

这是对何绍基所提出的“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结合”的发展。

陈衍为标举这一主张,批判了严羽的“诗有别才,非关学也”的说法。

三)风格的多样性与时代因素。

第三节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一、诗歌理论1.主张诗贵性情,写诗要形象含蓄,重视诗的艺术性。

2.强调“摹拟”,这是王闿运诗文理论的核心。

3.汉魏六朝五言顶峰论。

王闿运认为五言诗是诗歌的顶峰,其他诗歌形式都以五言诗马首是瞻,同时他认为汉魏六朝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而唐代没有五言诗。

这些论断是错误和偏颇的。

◆汉魏六朝诗派: 中国近代以汉魏六朝诗为标榜的拟古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为王闿运、邓辅纶。

王闿运提倡“摹拟”,平生创作都是致力于追摹汉魏六朝的诗篇。

他墨守古法,不能把诗歌创作同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表现出因循守旧的倾向。

汉魏六朝派诗人,一般都功力较深,不仅能摹六朝诗形貌,而且得其神理,故在诗界颇有影响。

第六章清末常州词派一、何谓“常州词派”?1.“常州词派”:是清中叶产生的一个以常州籍词人为基干的影响词坛百年之久的词学流派。

其创始人是张惠言。

2.常州词派的发展轨迹:1)最初是在反对江西词派萎靡的词风下产生的,张惠言是始作俑者,为常州词派奠定理论础。

继张惠言之后,周济又发展了常州词派理论,巩固其推崇周邦彦的主张倾向。

2)谭献在理论和创作上对常州词派门庭又有所扩展,他以精绝凄婉的小词著名。

和谭献一样,近代四大词人上承常州词派而下开清末词家之风气,特别是近代四大词人之冠的王鹏运,扩大了常州词派的格局和境界。

3)由于常州词派偏于形式和旧的风格,几乎不出拟古一途,在20世纪20年代走向终结,中国古典词体的发展道路,至此终于走到了尽头。

二、常州词派的特点1.推崇周邦彦,重视比兴手法的运用,词的立意和格调较高,尤擅长写托物寄意的咏物词。

2.创作上不脱拟古之病,又把比兴手法绝对化,片面追求词境的浑化,致使词旨隐晦,令人如索枯谜。

第一节谭献、庄棫一、谭献:以词近变雅说与柔厚说为基石。

著有《复堂类稿》,其弟子徐珂将他词论辑为《复堂词话》。

1.变雅说。

谭献提出词近变雅的用意:一是要使词托体更尊,以更为高雅的词面表达深广的忧愤。

二是强调词近“变”雅,它应托微物以极时变,讽政教以谏得失,但又须不失雅诗怨悱不乱的风度。

2.柔厚说。

谭献用“柔厚”二字作为他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概括。

所谓“柔”,就是要运用深微婉约,委曲以致其情的手法,去表现优美、软美的形象和意境。

所谓“厚”,一方面指蕴藉深厚,重立意,求寄托。

另一方面,指语言庄雅、敦厚,而不流于雕琢曼词、破碎尖新。

二、庄棫:强调词寓意的模糊性,使词所表现的意绪、心态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